长江日报:短信上访是否好使考验的不是技术

2025-11-14 00:08:04 8阅读

在原有的人访、来信访、电话来访、互联网信访、厅领导联动下访和视频联动接访的基础上,辽宁省公安厅于1月26日正式开通全国首个省级公安机关信访短信平台,号码为15504000400。至此,辽宁省公安机关开通的信访渠道已达7个,囊括了所有联络方式。(1月27日《法制日报》)

“信访”名称本身很清晰地概括了民众向政府表达诉求的两种传统渠道,一种是写信,一种是来访。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访渠道有了拓宽的可能。但是,技术含量较高的新方式、新途径是否必然提升政府回应诉求的速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质量,显然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对应关系。

伴随着政府上网的潮流,大部分政府网站都开通了网上投诉或市长信箱之类的功能,但是高科技带来的低能现象却让人大跌眼镜。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的“区长信箱”对字数作了严格限制,只要超过100字就无法发送。湖北省应城市市长信箱对市民的回复则是“我没时间跟你闲扯”。

民众上访的目的显然是要解决问题,选择写信、打电话、上网、发短信还是人访,其实只是渠道和手段问题,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这些技术性手段背后的政府行为本身。对于一个愿意听取民意的政府部门而言,每一封来信、一个电话、一次来访都会被认真对待和处理,能解决的抓紧解决,不能解决的给民众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相反的情形是,对于民间冷暖麻木不仁,对于民众诉求习惯于推诿拖延,那么科技含量再高的沟通渠道也只能沦为摆设,在网络上频发“已阅”之类的官腔也就不值得大惊小怪了。对政府而言,先进的技术手段为亲民爱民打下了基础,而关键还在于愿不愿意弯腰去听,俯身去做。

更进一步说,民众的诉求能否得到积极有效的回应,不仅仅是一个权力自觉的道德问题,更是一个权力是否健康高效运转的机制问题。政府的权力来源于民众的授予,那么它必须是可要求和有回应的。这样一个原理不仅体现在大事要由人大来批准,政府每年对人大报告工作等制度设计之中,而且对于信访问题也同样适用。信访的过程同时也是对政府作风的监督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权力的廉洁和效率应当被验证,而且一切懈怠和异化都应当受到追究。只有在权力规范运行、监督及时到位的情况下,技术性的改进才会产生最为明显的成效。短信上访是否好使,考验的正是技术手段背后的东西。 周东飞(湖南 媒体人)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