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丨规划产能与销量相差悬殊 企业高层频繁变动 华泰汽车难掩边缘化之殇
听说汽车人都会关注
华泰汽车作为一家成立于2000年的自主车企,算是国内车坛的一员老将了。在成立初期,依靠与现代汽车的合作,凭借特拉卡、圣达菲等车型曾在SUV领域取得过一些成绩。但让人遗憾的是,辉煌的日子对于华泰汽车来说是短暂的,如今的华泰汽车正在陷入发展危机之中。产品乏力 销量陷入困境
5930辆,是华泰汽车2015年9月的销量。这个销量在各企业排行榜中排名第44位。这一销量数字与华泰汽车实现销售收入近千亿元的预期目标,也相差甚远。
2014款 宝利格
纵观华泰汽车现有产品线,宝利格和新圣达菲是主力车型。但品质、价格均不给力,宝利格今年前9个月的总销量仅为5600辆。价格门槛与市场定位更低的新圣达菲虽然市场表现要稍好于宝利格,但前9个月也仅仅卖出了2.54万辆。至于曾经的骄傲特拉卡,其前9个月销量为88辆,已经基本处于停产状态。三款车型前9个月的总销量不及哈弗H6一款车型一个月的销量,事实上,以SUV起家的华泰汽车未能在时下火爆的SUV市场有所作为。
SUV市场遇阻后,华泰汽车试图转战轿车市场,但事实证明,华泰汽车进入轿车市场同样是绝对的边缘产品。定位于中型车市场的B11,虽然车头酷似宾利且尺寸够大,但无奈中级车市场竞争太激烈且根本不是自主品牌乐土,经过短暂挣扎之后陷入了停产状态。从前9个月349辆的总销量来看,边缘的状态已经基本确凿。
路盛E70原本是被华泰寄予厚望的一款轿车,但遗憾的是其前9个月的总销量也只有1.29万辆。市场竞争太激烈、消费者可选车型众多,让路盛E70很快就被竞品淹没。
战略规划模糊混乱 企业高层频繁变动
战略不清,产品力、品牌力不强,正在困扰华泰汽车
为什么华泰汽车旗下的产品靠低价格、大空间这两大杀手锏依然吸引不了消费者?战略规划混乱以及内部高层人事变动频繁是导致华泰汽车陷入发展困境的主要原因。
首先,华泰汽车近几年的战略规划比较混乱,并没有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量体裁衣,在产能规模的扩张和销量目标的确定上,都与实际情况严重脱节。
与其惨淡的销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庞大的产能规划。去年,在国内四大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华泰汽车又计划在天津、秦皇岛两地再建新厂。两座新工厂按计划落成投产后,华泰汽车的年生产规模将达125万辆。这一数字是当前华泰汽车实际销量的20倍。这对于年销量仅仅几万辆的华泰汽车而言,如此庞大的产能规划,实在让人有些难以理解。
另一方面,华泰汽车内部高层频繁换血则是影响其发展的另一个因素。“过去的几任总裁或总经理中,同一职务最长任期三年,最短不足6个月。”一位华泰汽车内部人士表示。平均一年一次变动,高管不断流失的境况,严重影响企业发展的连贯性。前任领导者的战略被继任者推翻,公众对于品牌的信任和忠实度不断被稀释,影响品牌的塑造和企业的形象。
回头是岸 再不改变恐难逃淘汰厄运
对华泰汽车而言,走出困境其实很难,但不是没有办法。
业内相关人士指出,华泰汽车的当务之急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削减产能轻装上阵、精简规模。甩掉一些冗余的产品线和过时的平台,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产品规划,将投资向优势产能集中,提升资源效能。
其次,投入必要的资金加大产品传播力度,集中宣传产品优势和卖点,增加体验式营销推动力,扩大网络宣传覆盖,制造热点,发掘卖点,凝聚焦点,开拓沸点,让产品传播形成高潮,充分发挥眼球效应。
第三,华泰汽车只有彻底改变企业文化和战略模式,为企业打造一个稳定的,能够贯彻连贯性发展战略的管理层,或许才能走上持续发展道路。
如今,吉利、比亚迪、长城这些民营自主车企都已向更高的发展阶段迈进,而类似华泰汽车这样的企业尚处在挣扎求生的阶段。如果掌舵人不具备运筹帷幄的决断能力、与时俱进的战略眼光和海纳百川的宽广胸襟,那么很可能会在接下来的淘汰赛中被踢出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