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变“国家队”亮相,有哪些看点?

2025-10-02 04:03:04 4阅读

核聚变“国家队”亮相工博会,清洁能源产业化进程加速。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_核聚变产业化进程_中国有望2030年用核聚变发电

9月24日,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现场,注册资本达150亿元的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首次公开亮相。这家挂牌成立仅两个多月的“国家队”企业,正式揭开了中国聚变能源商业化的序幕。

多位业内权威人士向媒体证实,中国聚变公司将在上海新建一个名为“中国环流四号(HL-4)”的高温超导聚变实验装置。这一举措标志着中国在追求2050年聚变能源商用目标的道路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事件概要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的正式亮相,展示了清晰的技术路线与业务布局。公司按照实验堆-示范堆-商用堆的核能发展规律,瞄准2050年聚变能源商用目标。公司采用上海、成都两地联动研发的模式。HL-4装置将主要用于验证在上海研制的高温超导磁体技术。

这一布局显示中国聚变发展已从分散的科研探索阶段,进入系统化、工程化的全产业链推进阶段。

行业信号

中国聚变公司的成立和动作向市场释放了明确信号:核聚变产业化进入加速期。

政策层面,中国首部《原子能法》已于2025年9月正式颁布,明确鼓励核聚变研究,并将聚变能纳入国家能源战略。这为聚变产业商业化提供了法律保障。

资本投入方面,全球聚变行业正迎来爆发式增长。聚变工业协会(FIA)报告显示,过去5年全球聚变行业总投资额从2021年的19亿美元飙升至97亿美元。

与此同时,欧盟近期宣布了54亿欧元的核聚变投资计划,美国也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加速聚变技术商业化。全球能源竞赛已经拉开帷幕。

投资焦点

从产业链角度分析,投资者可关注以下三个领域:

超导材料与磁体系统:作为聚变装置的核心组成部分,超导磁体系统占总成本的28%左右。高温超导技术的突破将成为提升聚变装置经济性的关键因素。

真空室与堆内构件:这些部件直接面对高温高压环境,需要特殊的耐辐照材料技术,占总成本的约17%。随着实验堆建设推进,相关材料领域将迎来需求增长。

高端装备与系统集成:聚变装置涉及大量精密制造和系统集成需求,为高端装备企业提供了转型升级的契机。

投资视角

对于投资者而言,核聚变领域的投资需要把握“短期看订单,长期看技术”的原则。

短期来看,当前正处于聚变产业链密集招标阶段,核心组件企业或将率先受益。随着HL-4等实验堆的建设推进,相关订单将逐步释放。

中长期而言,投资者可关注技术路线的演进和商业化时间表。全球聚变行业预计在2030-2035年迎来示范堆运营高峰,中国通过混合堆技术有望将商业化进程缩短至12年左右。

结论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的亮相和HL-4计划的公布,标志着中国核聚变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从科学实验到工程化、商业化的转变正在加速进行。

对于投资者而言,核聚变代表了一个潜在的巨大未来市场。有券商预计,2030至2035年间全球核聚变装置市场规模有望达2.26万亿元。

在这一长期赛道中,投资者可关注具有核心技术优势、已经进入聚变供应链的企业,同时需要保持耐心,理性看待技术商业化进程中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_中国有望2030年用核聚变发电_核聚变产业化进程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上述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并非为投资者提供对个股和基金进行投资决策的具体建议,本公司不对使用本资料而引发或可能引发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若相关内容转载自第三方的报告或资料,转载内容仅代表该第三方观点,并不代表同泰基金的立场,本公司力求内容的准确可靠,但对其完整性和准确性不作任何保证。本资料内容的时效截至发布之日,不保证相关信息或观点不发生变更,请以最新信息为准。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