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史迹故事

2025-09-30 22:05:23 4阅读

前言

佛教史迹画是敦煌石窟壁画中的内容之一。由于佛教史迹画数量少,面积小,又画在洞窟甬道顶部,或佛龛盝顶等不引人注目的地方,也不像大型尊像画、经变画、本生故事画、因缘故事画、佛传故事画那样规模宏伟、描绘精美、内容丰富,又被人们熟悉,因而引不起人们的观赏兴趣。所以知道了解敦煌石窟壁画中佛教史迹故事画的人比较少。但是佛教史迹故事画却为我们研究社会历史、佛教史、美术史、西域史、中印文化交流史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形象资料。研究敦煌石窟壁画中佛教史迹故事画的专家很少,论著也不多。据我所知,最早研究敦煌佛教史迹故事画的是史苇湘先生和金维诺先生,其后是孙修身、马世长、霍熙亮等先生。史苇湘先生的研究战果收录在《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中。单独发表的论著一是《关于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第7节《佛教史迹画》,二是《刘萨诃与敦煌莫高窟》。金维诺先生在1958年发表了《敦煌壁画里的中国佛教故事》,着重介绍了莫高窟第323窟中的几个中国佛教史迹故事。马世长先生在1982年发表了《莫高窟第323窟佛教感应故事画》。孙修身先生可以说是敦煌石窟佛教史迹画研究的集大成者。他用了10余年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地调查考证了敦煌石窟壁画中的佛教史迹故事画。除发表了《莫高窟的佛教史迹故事画》等多篇专题论文外,从1982年开始到1988年止,连续在《敦煌研究文集》和《敦煌研究》杂志上发表了《莫高窟佛教史迹故事画介绍》9篇,用十分详尽的调查考证资料,介绍了敦煌石窟壁画中的58个佛教瑞像图和史迹故事画。除此以外,张广达和荣新江先生在1986年发表了《敦煌瑞像记。瑞像图及其反映的于阗》。霍熙亮先生在1993年发表了《莫高窟第72窟及其南壁刘萨诃与凉州圣容佛瑞像史迹变》。为了把诸位前贤的学术研究成果介绍给广大的读者,不仅给从事佛教史、美术史、西域史、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研究者作参考资料,也给观众、读者参观敦煌石窟壁画艺术时作导游鉴赏释文。我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照佛教史迹故事所据的经典、资料,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译写了《敦煌壁画史迹故事》。共选译Z46个内容情节比较丰富生动的佛教史迹故事,以供读者阅读。在我译写这本佛教史迹故事时,我阅读了有关佛教史迹故事的一些佛教经典和资料,对敦煌石窟壁画中的佛教史迹故事画,较以前有了比较深入地了解。现将敦煌石窟壁画中佛教史迹画的内容分类、表现形式、时代特点以及有关的几个问题,浅谈自己的看法,以供读者了解敦煌佛教史迹故事画,并求教于诸位前贤。一、敦煌佛教史迹故事画的分类佛教史迹故事画是描绘佛教历史、佛教圣迹、佛教人物、佛教瑞像、佛教灵异感应故事、传说方面的壁画。这类壁画中,既有真人真事,也有想像、虚构、附会的故事传说。敦煌石窟壁画中的佛教史迹故事画,依其昕画内容,大体上可分为四大类:……在西夏和元代统治者所兴建修复的敦煌石窟壁画中已无于阗国以及河西诸州的瑞像图、史迹故事画和以中原高僧故事、佛教圣迹为内容的经变画《五台山图》了,仅有少量的佛陀圣迹画和五台山景色。西夏时期的佛陀圣迹画表现形式是《八塔变》,在西夏兴建重修的石窟里都有。如榆林窟第三窟东壁正中的《八塔变》,东千佛洞石窟第5窟北壁的《八塔变》,肃北五个庙石窟第1窟中心柱南向面佛龛内的《八塔变》。不过此时的《八塔变》已不像莫高窟宋代第76窟经变式的构图,而是密宗曼陀罗式的构图。画面中的佛塔、人物、图案也具有很浓的密宗艺术风格。这些情况前文已述,此处不赘述。这种《八塔变》的绘画内容既是佛教圣迹画,又是佛传故事。释加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是一切信佛僧俗大众崇敬的教主,无论什么时代,凡是信佛的国家和地区,都绘制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八塔变》是表现形式最简要的佛教故事画,所以西夏也把这种形式继承下来,并赋于了新的风格。西夏至元代时期,文殊信仰并没有中断,仍在民间流行,因而这时的敦煌石窟壁画仍然有《文殊变》,仍然画五台山图。不过这时所画的五台山图,已无有关五台山的现化感应史迹故事,仅是五台山的山水景物画,作为文殊菩萨的背景。例如榆林窟第3窟西壁北侧十分著名的大型《文殊变》,图中山势雄奇,水色苍茫,文殊菩萨手持如意在青狮背莲花座上半跏跌坐,形象优雅,慈祥沉静。象征智慧勇猛的青狮足踩红莲,由昆仑奴牵引。文殊菩萨和周围的帝释、天王、菩萨、罗汉、童子等圣众在茫茫的云海上漫步前行。文殊菩萨身后和上方是群峰耸立,云雾环绕;佛寺建于山间,古刹隐于幽谷,这可能就是文殊菩萨居处的清凉山,即五台山的景色。总之,两夏至元代是敦煌石窟壁画中绘制佛教史迹画最少的一个时期。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