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道教《神仙传》小仙翁葛洪所记的隐身幻术——遁甲隐沦之道

2025-11-19 20:06:53 7阅读

说起隐身术,这是一个神魔小说非常喜爱的母题。大家肯定会想起蒲松龄《崂山道士》中的穿墙术,《西游记》中孙悟空偷逃盗丹药大闹天宫的独门绝活。在唐传奇《聂隐娘》中,聂隐娘和空空儿都是隐形高手,聂隐娘能“白日刺其人于都市,人莫能见”,但空空儿更技高一筹,“能从空虚入冥,善无形而灭影”。

神仙传_遁甲术_道教隐身术

道教隐身术_神仙传_遁甲术

那么啥是道教的隐身术呢?在道教中,隐身术,又称“遁甲”、“立亡”、“隐沦之道 ”“缅匿法”。所谓“遁者隐也”指它的神秘性,“遁”也带有“逃避”的意义。“遁甲隐匿” 之术其实来源于术数中的九宫推算之术。明谢肇淛在《五杂组》说,早在春秋战国,齐国无盐娘娘钟离春可能会隐身法,汉朝解奴辜、张貂“皆能隐沦,出入不由门户,此后世遁形之祖也。”葛洪在《神仙传》中记载了种类繁多的幻术,皇初平、左慈等人均擅长隐身术,十分出名。又如云孙博“又山间石壁,及地上盘石,博便入其中,初尚见背及两耳出石间,良久都没。”班孟“又能入地中,初时没足。至腰及胸,渐渐但余冠帻,良久而尽没不见。”

神仙传_道教隐身术_遁甲术

遁甲术——避形遁迹

东晋著名道士早年曾学习遁甲术,他认为隐身术有其独特作用———当遭遇兵乱危难时可护身逃匿。引《遁甲中经》谈到了施展隐身术的最佳时机:“避乱世,绝迹于名山,令无忧患者,以上元丁卯日,名曰阴德之时,一名天心,可以隐沦,所谓白日陆沈,日月无光,人鬼不能见也。” 也就是说:有人若想躲避乱世,可选择上元的丁卯日这天(名曰“阴德之时”、“天心”)登涉名山,即可隐匿身形,使他人及鬼怪不能睹见自身。

遁甲术_道教隐身术_神仙传

葛洪又引《遁甲中经》介绍了隐身术的操作步骤,入山者身处山林之中,当以左手摘取“青龙”(六甲)方位上的草,折断半根放置于“逢星”(六乙)方位下,从“明堂”(六丙)方位进入“太阴”(六丁)方位,脚踏禹步而行进,并念诵祝文三遍,曰:“诺皋,大阴将军,独开曾孙王甲,勿开外人;使人见甲者,以为束薪;不见甲者,以为非人。”然后,将手中所持折草放于地上,左手取土涂抹鼻下人中处,右手持草作遮蔽状,左手伸出前导,踏禹步到“天藏”(六癸)方位下,屏吸站立,如此可隐匿形体,令他人及鬼精无法寻 觅到自己的踪迹。我们由此可以推出施遁术时的踏步方位依次为:青龙(六甲)→逢星(六乙)→ 明堂(六丙)→太阴(六丁)→天藏(六癸)。

道教隐身术_遁甲术_神仙传

实施隐身术时为啥要“左手取土以傅鼻人中,右手持草自蔽(双目)” ?《老子中经》解释道:“两目神六人,日月精也,左目字英明,右目字玄光。……鼻人中神一人,名太一,字通卢,本天灵也。”人体的鼻人中部位栖居天灵之神(太一),双目部位栖居日月之精(英明和玄光)。前述以土涂抹鼻人中、持草遮蔽双目,就是要将天灵与日月遮蔽,以示“天翻地覆”之含义,从而实现人鬼不见的隐身效果。

太阴将军

道人施行遁甲术为何要向太阴将军祝祷呢?“太阴将军” 是执掌魂神、灭度形骸的冥界神祇,所谓“托命太阴,寄形土官”。法师施展隐遁术时召唤这位“太阴将军”,旨在请他打开冥界之门,以便施遁者隐藏魂神、灭度形骸,从而实现隐遁之效果。

遁甲术_神仙传_道教隐身术

唐宋以后,道教隐身符的应用领域不再局限于登涉山泽、防御邪怪猛兽时使用,而是延伸到行兵作战的军事实践中去。《鬼谷子天髓灵文》记载了“隐形藏体符”,其重要功用就是“百万军阵之中过,将此符用朱砂书于心一道、两臂各一 道,并无妨害。须是志心记之。”,《秘藏通玄变化六阴洞微遁甲真经》卷下“隐遁潜形入军围中符”条:“凡欲入军行事,书此符六道,告玉女毕,吞三道,顶一道,左右手各持一道。禹步入阵,走入军中,诸军皆不见。”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