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炸德国:焚尽第三帝国苍穹的烈焰、钢铁和火雨
#百家说史品书季#

漫长又煎熬的激烈战斗
1943年年初,英国和美国的大领导们在北非的卡萨布兰卡开了个战时会谈,那时候他们还没急着想战后怎么重建。会谈中,除了决定要进军地中海,罗斯福很爽快地就答应了丘吉尔的建议,说要派重型轰炸机去狠狠轰炸德国——这对美国来说,不正好是让美国装备立马在欧洲派上用场的法子嘛!
英美对德国进行战略轰炸,主要有三个打算:一是要搞垮纳粹德国的军事、工业和经济实力,二是要让德国人的士气和民心散掉,三是想让敌人的防御变弱,好为之后的横渡海峡登陆战做准备。所以,盟国空军司令部下了命令:“得一点点地拆掉并搅乱德国的军事、工业和经济体系,还得打压德国人的战斗意志,让他们没法再进行有力的武装抵抗。”
于是,英美两国在战略轰炸上开始了他们的“任务分配”,英国轰炸机专门挑晚上出动,而美国轰炸机则在白天行动。虽然说是联手合作对付德国,但实际上,两国的轰炸行动并没有互相配合,而是各干各的。

战争一开头,英国就给自己的轰炸机部队立了规矩,不准碰平民和非军事的地方。但法国一投降,轰炸德国本土就只剩下这条路可走了。开始时,英国的轰炸机司令部以为白天轰炸没啥大问题,哪知道被德国的战斗机打得落花流水——所以从1940年4月起,英国轰炸机就改在晚上偷袭了。
英国人不仅把自己轰炸机部队的实力想得太强,还以为能轻易找到并打击特定目标。可实际情况是,轰炸机晚上连找个像城市那么大的地方都难。正因为英国轰炸机老打不准,空军参谋部就越来越觉得得靠轰炸来消磨德国老百姓的斗志。
说白了,这种轰炸就是一种“吓唬人的手段”,他们把地方炸得破烂不堪,害得好多德国老百姓没了家,只能到处搬家。但德国人民的精神没垮,也没因为这个就去推翻纳粹政府。
德国人很快就提升了他们的防空能力,他们开始利用雷达系统来指挥高射炮射击,并且使用探照灯,这样晚上也能有更多战斗机升空作战。英国轰炸机的损失迅速增加。
英国人得到这样的结果并不意外,因为不管是轰炸机司令部还是空军参谋部,定的空袭计划都是建立在这样一个想法上:“晚上能躲过敌人的空军”。但他们忽略了一个大道理,就是不管轰炸机怎么加强自我保护,总会有专门对付它的战斗机把它打下来。而且,英国的轰炸机本身自卫火力就不强,对德国战斗机来说,它们就像飞得慢又笨的大肥鸟一样好攻击。
英国人这次又走错科技发展的路了,他们花了好多时间和资源在研究怎么躲避敌人的战术和装备上,却没怎么琢磨怎么掌握德国上空的控制权。
年轻冲动的美国陆军航空兵根本看不上英国人的战术,他们根本不愿意听皇家空军的一点建议——哪怕有些经验确实相当宝贵。美国人信心满满,因为他们有B-17“空中堡垒”轰炸机,这就像是他们的空中巨舰,装备了强大的自卫武器,根本不需要战斗机来保护。
这款有四个引擎的大型轰炸机飞得特别远,能带好多炸弹去轰炸第三帝国的很多地方。而且,美国人还有个很牛的“诺顿”瞄准器,能让飞机飞得比高射炮还高,然后准确地扔下炸弹。按道理说,这种轰炸机是很难被打下来的。

德国人很快就让美国的轰炸机组意识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德国在自己的土地上总共摆了20000多门高射炮,用雷达、指挥仪和探照灯一起,就能把来袭的敌机照得清清楚楚。加上高射炮部队和防空战斗机的联手,天上的任何威胁都不用怕。
大多数高层军事领导都觉得,敌人一直不停地轰炸德国,最后肯定也会让自己损失惨重,这种损失他们没法一直扛下去。到时候,英美空军就只能停止轰炸了。
英国人决定轰炸城市,这事儿他们干起来挺顺手。从汉堡起始,一座座城市接连不断遭受了猛烈轰炸,有的城市还被反复炸了好几遍。1943年,吕贝克、罗斯托克、不来梅、斯图加特、纽伦堡、鲁尔工业区以及柏林,这些地方总共挨了135000吨炸弹;特别是柏林,大约25平方公里的城区被投了50000吨炸弹,炸得那叫一个惨,城里一片废墟,100多万老百姓没了家。
这些大城市找起来挺容易,但想找工业目标就没那么简单喽。说真的,盟国对德国工业分布压根儿不清楚,就连大概位置也只是知道个皮毛。开战那会儿,英国有些经济学家估算了下德国的战争工业实力,结果算出来的还不到真实的一半,而希特勒靠抢欧洲的资源,轻轻松松就补上了轰炸带来的损失。
鲁尔地区因为靠得近,工业又很发达,所以在1943年变成了重点空袭对象。但奇怪的是,德国战时生产好像没怎么受影响。这样一来,英美空军只好另找别的目标下手。离法兰克福不远的施魏因富特,那里的轴承厂被炸了好几次,因为美国的经济学家觉得,轴承对德国军队来说太重要了。
潜艇的港湾、造船厂和维修站也是空中打击的主要对象。奇怪的是,美国轰炸机群太过关注轴承厂,反而把柏林周边的炼油厂给忘了。1942年,德国的武器制造量涨了差不多一半,而石油工业这个短板,在1943年里竟然几乎没受损。
美国的B-17轰炸机,一开始就是为了白天去轰炸敌人而造的。它装了13把12.7毫米的大口径机枪,火力比英国的兰开斯特式轰炸机猛多了。美国人觉得,只要它们排得密密麻麻一起飞,那火力就无敌了。但没想到,1943年8月17日去炸施魏因富特和雷根斯堡的时候,“空中堡垒”的神话就被打破了。
总共有363架B-17轰炸机起飞,但最后只有315架成功飞到了目标区域,有60架直接被击落了,还有138架受了伤没法再用。这样一来,损失的飞机就占了空袭总数的19%,这个损失真的很大,但以后可能还会更大。虽然施魏因富特被炸得很惨,但德国人很聪明,他们通过分工合作和启用备用机器,很快就恢复了生产。

每次空袭都代价高昂:头一回轰炸普洛耶什蒂,派出177架飞机,结果54架没回来;虽说默内水坝炸成功了,但去的轰炸机折损了一半。整个欧洲战事里,美国掉了5548架轰炸机,英国更是丢了8300架。就算在战争快结束的4个月,美国还损失了966架,英国也少了594架。
算起来,一架轰炸机大概能活上一百六十天;飞行员们心里也清楚,他们的命运凶多吉少。而让这些轰炸机损失惨重的主要元凶,就是德国空军的战斗机。
在1944年之前,盟军的护航战斗机飞行距离刚好能飞到巴黎到科隆这条线附近,所以只要它们深入德国领空进行空袭,就一定会遭受很大的损失。
盟军对此的反击策略是,开始重点轰炸德国的飞机制造厂,起初还真有点成效。到1943年8月,德国战斗机的产量减少了四分之一。但好在有阿尔贝特·施佩尔部长聪明指挥,德国军事工业在1943年冬天顺利转移了。德国人在生产线上拼尽全力,让战斗机的产量一次次打破纪录。
1944年2月,Me109战斗机出厂了905架,到了6月,这个数量涨到了1603架。FW-190战斗机呢,2月时出厂了209架,6月就增加到689架了。同盟国虽然对轰炸造成的破坏猜得挺准,但却没想到德国的生产能力那么强。
第八航空队曾对德国空军发起了一周的“突袭轰炸”,连着四次大规模轰炸,想绕过护航战斗机直接打击德国空军。但结果可想而知,损失惨重:148架飞机被打下来,机组人员要么牺牲,要么受伤。

这种损失就连财力雄厚的美国人也扛不住了,美国陆军航空兵的头头们不得不承认,他们得有一款真正的远程护航战斗机才行——可在这之前,压根儿没人把这事儿放心上,还武断地说按现在的技术根本做不到。
好消息是,美国人手里已经有了一款现成的好飞机,那就是北美公司造的P-51野马战斗机。早在1940年,英国人就看上了这款战机,并且给它换上了英国的劳斯莱斯-默林发动机,这样一来,这架战斗机的性能就大大提高了。
1942年秋天,给P-51B型野马战机装上了帕卡德-默林式引擎后,它在不同高度的飞行速度都比德国的各种战机要快。更让盟国空军指挥官高兴的是,加上副油箱,这架战斗机的飞行距离能达到1500英里,足够飞到德国东部边境——盟国空军终于有了他们急需的空中利器。
施魏因富特空袭大败后,野马战斗机赶紧加快了生产。到1943年底,头一批野马战机就开始给B-17轰炸机群当保镖了。不过那时候它们数量太少,还被严令不准离开轰炸机大队去跟德国战机干架,所以作用还不太看得出来。
到了1944年春天,空中战场上野马战斗机越来越多,它们像被解除了束缚,可以自由翱翔了。
盟军战机接到命令,一旦发现德军战机,不管是在地上停着还是在天上飞着,都可以随时发起攻击。这么做是为了让德国空军不得不全面迎战,通过一场消耗战把他们彻底打垮。这场在德国上空的较量,很快就见了分晓——德国空军白天再也无法称霸天空,美国轰炸机的损失率也从1943年10月的9%降到了1944年3月的3.5%。
虽然1944年德国在战时造出了最多的战斗机,一共有25285架,但他们在前四个月就失去了1000多名飞行员,这些飞行员可不是生产线能随便补上的。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德国空军都越来越累。等盟军在法国登陆时,德国空军最头疼的不是别的,就是没人来开飞机了。可更糟糕的是,没多久他们就连油都不够了。
走向成功
从1940年春天开始,盟军就对德国进行了战略轰炸,而且他们在轰炸的过程中,老是变换想要打击的目标。可是一直到了1944年春天,哈里斯对德国城市进行的大范围轰炸,也没能让德国的老百姓和军队丧失信心;美国空军对重要目标的精确轰炸,也被德国空军给破坏了;就连想消灭德国空军的计划也没成功(注1)。
从1944年5月开始,盟军挑中了对德国来说超级关键的燃油设施来轰炸。而且,他们还把破坏德国的道路网当成了重要任务。像是德国的布吕克斯、伯伦、洛伊纳和茨维考等地的12个造人造油的工厂,还有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大油田,都被炸了好多次,特别是那个油田,短短六周就被空袭了20回!
五月底,那个每月能产四万七千吨油的波利兹炼油厂被炸毁了,停了整整两个月的工。德国空军好不容易攒下的燃油全没了。到了1944年9月,他们拿到的燃油只够最低需求的五分之一,也就是三万吨。这点油,连训练飞行员都不够,更别说搞什么发展计划了。
盟军的飞机轰炸,让军事工业里的其他好多关键地方都吃了大亏,比如说,合成橡胶的年产量,一下子就从12000吨掉到了2000吨。铁路和公路被炸得乱七八糟,煤炭也运不过来了。就算德国的煤矿再多再高产,运不走也白搭——斯佩尔一直努力想救的德国战时工业,这下子是彻底垮了。

美国陆军航空兵抢占了白天的制空权,从德国人那里夺了过来,有趣的是,这反而给晚上搞“吓人轰炸”的皇家空军帮了忙。因为那些负责晚上巡逻的德国战斗机,现在既没油了,连在法国的雷达预警设备也都被拆得差不多了。
当战场逐渐往东靠近德国边界,快要到达莱茵河那边时,英美联军还是主要轰炸德国的城市。在2月13日晚上,他们对德累斯顿展开了非常惨烈的区域轰炸,这是二战西线上最厉害的一次空袭,死了多少人、伤了多少人,到现在都没法算清楚。
但这次空袭完全不同,它专门盯着老百姓,目的就是要把城市炸毁来吓唬人。这种做法,不管是对西线还是东线的战事进展,或者想让胜利来得更快,都没有一点点好处。柏林呢,还是盟军飞机最喜欢轰炸的地方,轰炸一直进行到1945年4月21日早上,这是美国第八航空队轰炸柏林的第363次。
就在那天上午,苏联红军的第一批炮弹也轰炸了纳粹德国的首都。
从那天起,由于没啥值得轰炸的目标了,英美的轰炸机部队就不再执行战略轰炸和区域轰炸任务,全都转而支援地面部队去了。

注1:在野马战斗机参与护航和空战任务前,盟军对付德国战斗机主要有两个招儿:一个是轰炸它们的战斗机制造厂,另一个就是让轰炸机当“鱼饵”,在德国战斗机飞行范围的边缘转悠,引诱德国空军上钩。
这篇文章是“不负人生优雅”自己写的,别的媒体请不要转载。
大家伙儿,都翻到这里啦,要是觉得这篇文章还挺不错,就给个赞,再帮忙转发一下吧?
作者声明:作品含AI生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