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皇后,曹操接连把三位女儿嫁给汉献帝?

2023-09-15 09:45:03 140阅读

伏皇后,曹操接连把三位女儿嫁给汉献帝?

女儿是爸爸的小棉袄,那么温暖又可爱!令我们这些没有小棉袄的人羡慕不已。可是曹操却把自己的三件小棉袄都送给了同一个男人,这是真爱吗?当年不是,这只是为了遮人耳目,女儿对他来说,只不过是为了成就大事的垫脚石而已。

伏皇后,曹操接连把三位女儿嫁给汉献帝?

自古以来的封建王朝,女人都是身份地位很低贱的存在,传宗接代的工具,男人的玩物。至于女儿,在他们眼里也只是私有财产,政治斗争的筹码。

自汉朝开始,为了安抚北方的匈奴,皇帝们不断地把公主送到火坑,女儿们是否幸福,在他们眼里根本不重要。刘邦当年为了逃命,不惜把亲生女儿踢下车。也就是这个鲁元公主,后来差点被刘邦送给大仇人冒顿单于,只不过由于吕后的反对,于是找了一个宗室之女封为公主代替了事。

到了后来的汉惠帝、吕后、汉文帝、汉景帝及汉武帝初年都采取了和亲政策。历数西汉和亲的公主,总共有十二位,如果将王昭君算入的话,那就是十三位。

到了隋唐时期,这一手段更是屡试不爽。我们都知道,少数民族有个陋习,那就是父亲死了,儿子们是可以继承自己的小妈的,所以这些公主们的境遇其实还是很悲惨的。对这些苦难的女人们来说,从小接受的伦理观念,这样的陋习是他们无法接受的。隋朝的义成公主和唐代的咸安公主甚至嫁过四次,在他们内心里,不知道是如何的苦闷与彷徨。

这些女人们,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帝国的安危,这对一向自诩男权至上的男人们来说,不得不说是一种耻辱,可是女人们的命运并不会因此而改变。

所以说,类似曹操这种,女儿在他的眼里只是一件工具,女婿汉献帝也绝对不是他的真爱。那么,他把三个女儿都嫁给汉献帝,只是为了单纯控制拉拢皇帝吗?当然不是。他是为了将来取而代之的。

首先,曹操当时是有个老师的,那就是王莽。王莽当年就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汉平帝刘衎,成为了皇帝的老丈人,并逐渐取而代之。这位老前辈取得的辉煌战绩,一定令曹操心向往之。所以,他是极力的模仿王莽,以求有一天能够和这位老前辈一样,取代汉朝,再造乾坤。

其次,把女儿们嫁给汉献帝,也是为了监视这个不老实的女婿。虽然曹操实际上已经控制了汉献帝,可是大家都知道,汉献帝并没有死心,他时刻想着翻盘。三个女儿嫁给汉献帝之后,对其360度环绕监视,这样就玩不出什么花样了。至于后来女儿们和皇帝有了真感情,这就不是他能控制的了。

再次,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份。我们都知道,曹操祖上是宦官啊,这在当时是被很多人诟病的。曹操也知道这一点,这下做了皇帝的老丈人,地位一下子就水涨船高了。虽然是锦上添花,但是毕竟和皇帝成了亲戚,面子上还是很受看的。

最后,曹操或许还有个小心思,那就是万一女儿们给汉献帝生出了儿子,那就是太子。等将来自己的外孙做了皇帝,那也有一半老曹家的血统啊。而且小皇帝是自己的外孙,控制起来也方便,自己曹家的地位也就更加地巩固了。

最最后一点,曹操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有敏锐的政治眼光,他知道自己余生很难改天换地,所以把希望寄托在儿子们身上。所以这时候,他要做的就是把根基扎牢,把曹家和皇帝紧紧地捆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稳稳地做自己的周公。

所以,曹操将这三件小棉袄送给汉献帝并不亏,他会谋得更大的政治利益。

玉带诏什么意思?

古代官员腰间系有玉带,玉带诏就是把皇帝的诏书藏在玉带中,秘密携带。汉朝有一个大家熟悉的皇帝就是刘协,正是这个皇帝引发了玉带诏事件。

曹操在许田请献帝打猎。荆棘中跑出一头大鹿,献帝连射三箭不中。曹操讨过天子手中的宝雕弓、金紕箭,射中那鹿。将校以为是天子射中,都踊跃上前,向献帝大呼“万岁”。曹操挡住献帝,迎而接受欢呼。汉献帝回宫,向伏皇后哭诉。伏皇后的父亲伏完推荐车骑将军、国舅董承,可付以重托。于是,汉献帝咬破指头,以血写一道密诏,叫伏皇后缝在玉带紫锦衬衣内,系在身上。

为躲过曹操耳目,令内史宣董承深夜于暗道入宫。汉献帝指着身上的袍带说:“我想起你从前在西都救驾的功劳,没有什么赐赠你,你穿上它,就好像与我常在一起一样。你回去细细观看,不要辜负了我一番情意!”

董承出来时,迎而碰见曹操。曹操要他脱袍解带,自己穿上,要董承转送给他。董承知道衣带中必有密诏,便说:“君恩所赐,不敢转赠,容我日后另制玉带奉献。”回家后,董承独自在灯下反复查看,并无一物。后来灯花落在带上,烧着背衬,露出素绢上的血迹,那是汉献帝用鲜血写成的要他纠合忠义之士殄灭曹党的诏书。

三国杀一将成名系列有多少武将?

具体多少个不太明确,因为基本上每年都会变动,也会增加新的武将。

列举以前版本的一将成名:

一将成名2011魏国:张春华、于禁、曹植

蜀国:法正、马谡、徐庶

吴国:凌统、徐盛、吴国太

群雄:陈宫、高顺

一将成名2012

魏国:王异、荀攸、曹彰、钟会

蜀国:马岱、廖化、关兴&张苞

吴国:程普、步练师、韩当

群雄:华雄、刘表、修改:张春华、法正、徐庶、凌统

一将成名2013魏国:郭淮、曹冲、满宠

蜀国:关平、刘封、简雍

吴国:潘璋&马忠、朱然、虞翻

群雄:伏皇后、李儒

修改:王异、马岱、关兴&张苞、韩当

一将成名2014魏国:曹真、陈群、韩浩&史涣

蜀国:吴懿、张松、周仓

吴国:孙鲁班、顾雍、朱桓

群雄:蔡夫人、沮授修改:曹冲、李儒、伏皇后、朱然

一将成名2015魏国:曹叡、钟繇、曹休

蜀国:刘谌、夏侯氏、张嶷吴国:孙休、朱治、全琮

群雄:公孙渊、郭图&逢纪

高密所有村庄来历?

夏庄村,益民村

夏庄村与益民村是一个自然村,为夏庄镇政府驻地。元朝中期,有夏姓家族迁移至高密城区东北十五公里处。此地东南有胶河环绕,土地肥沃,林野闲远,水木清华。康乾年间,有窦姓在村东立庄,名窦家庄,也称小东庄。后在村前修建马王庙,此时徐,刘,张,郭姓迁来,居于马王庙后,故此庄其时也称马王庙或庙后。随着人口的迁入,至清末己鼎盛,成为高密东北部的中心名镇,民间有金夏庄之说,民国时代有小青岛之称。夏庄大街自然形成一S形南北大街,迁居于右鱼眼的徐,宋两大姓氏,后来异常兴旺,至现在人占全村的70%多。清乾隆年间,胡万年中进士,这是夏庄村明清两代唯一的一个进士。胡氏一族溯自汉代,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临汾地区迁来高密。

魏家屯

此村于清初年立村,其时此地一片荒芜,官府提介垦荒,始设民屯,由于魏姓最早迁来垦荒定居,以姓命屯,名魏家屯。

孟家屯

相传清初孟姓与甄姓在此垦荒立屯,始称孟甄屯,后甄姓消失,称孟家屯。村东原有庙宇一处,主神为观音菩萨,有钟楼,据说钟声在十里八里以外都能听见。后庙拆除。

五龙庄

村庄设立于清初,时官府提倡垦荒设立民屯,汤,竺,鲍三姓迁来定居时,在地势较高的土岭上,因岭有五条,故名五岭屯,夏庄土话中的龙,岭皆发岭音,久而久之,村名被雅化为五龙庄。五龙庄立村之初,村落周围皆为北脉湖的干涸之地,湾,塘,沼地四处许多,五龙庄先民以渔为生。

李家村(东李家村,西李家村)

明洪武年间,李姓由湖北枣阳县迁来,人口繁衍很快,以姓命名为李家村,后分两个村。此村山楂林为最大的片林。此村的年画和半印半画比较有名。建国以前忠恕堂为本村大户,家族兴盛200多年。

任家村

此村立于明嘉靖年间 ,时任姓从高密南乡梁尹村迁来,随后窦姓和李姓迁来,成村落,因任姓来得早,故名任家村。

茂早屯

此村建于明嘉靖年间,管姓由即墨迁来立村,因管家门前有一古槐,时名槐树底庄。清初,官府在此设立民屯,从此开始更名为帽早屯,建国后雅化为茂早屯。本村管系一族是春秋名相管仲的后代,明代曾出过两个进士,管嘉福,管嘉祯,与当代著名作家莫言同属一族。

仪家村

明代成化年间仪姓在此立村,仪姓祖先从云南迁到高密姚哥庄南曲村,后来南曲仪姓的一支迁来居住,定名为仪家村,此仪氏家族是明代仪尚书的后人。

大赵家庄

村建于明嘉靖年间,先有赵姓来此,后张姓,王姓迁来,故取名赵家庄,1996年改称大赵家庄。

朱家村

明嘉靖年间,朱姓从云南迁来,后李,齐姓迁来,因朱姓来得早故以姓定村名为朱家村。此村的扑灰年画和半印半画远近闻名。朱家村在历史上发生的大事多与战争有关。至今仍有朱太桓练兵处的传说,其南部夏庄村的点将台也无存。清咸丰年间,捻军入高密作战,两次经过朱家村。

台家村

村建于明嘉靖年间,台姓从诸城市台家大村迁来此地,后人兴旺成村落,以姓命名为台家村。铸造是本村的传统特色产业,闻名省外。

栾家官庄

明初年,栾姓由招远黄山馆迁居栾家城子,后于景泰年间迁来此地,其时,这一带为北脉湖干涸地,尚有大片水泽,故栾姓择居时选择在地势较高的沙岭上,取名栾家沙岭子,至清朝中叶,因周围村庄多称官庄,于是更今名。本村的扑灰年画自古就是传统手艺,现在此村己失传。本村的张信志,是夏庄的第一个清华大学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己离休。

张家官庄(张一,张二,张三,张四村)

张家官庄是北乡千户大村,明永乐年间,张姓由济南历城黄岗村迁来,其时,村附近有官路通过,故名张家官路庄,简称张家官庄,夏庄的七个官庄都是官路庄的简称,其村名来历也都与官道有关,此村之张为历城张。1980年分为以上四个村。

李家官庄

明洪武年间,李姓由江苏宿州迁来,后人兴旺,因附近多官庄,于是定名为李家官庄。历史上以打制菜刀为传统的手工业。

东张家村

建于明初年,张姓自直隶(今河北)迁来,后人兴旺,形成村落,因张姓来得早,取名为张家村。因多重名,后改为东张家村。

石家官庄

此村在宋代就己建村,时石姓己居于此,由姓取名石家村,后来徐姓,单姓相继迁来,人口兴旺,渐成村之大姓,因周围多官庄,于是起村名为徐家官庄,至清末又改名为石家官庄。光绪三十四年,夏庄,官庄,刘家村,姜庄城子一带降冰雹三十分钟,大如拳头,小如鸡蛋,平地积雹一尺深,至一人死,庄稼绝产。

小寄庄

此村建于明弘治年间,时张姓从东大村(今东张家村)迁出,在村前建土屋定居,取寄居之意,名寄庄。又因村小,故称小寄庄,实为东张家村的分支。

车道口

明正德年间,赵姓自胶州的赵家老洼迁来立村,因村前有一条河,河北有道口,官道也由此通过,八方村民称此为车道口,故取村名车道口。张姓为村之大姓。

王家官庄

明永乐年间,王姓从湖北黄冈县迁来定居立村,因周围多官庄,故取名王家官庄。种植山药历史悠久。

龙王官庄

相传唐朝初年,此地建龙王庙不久,便有人在此定居,因居庙后,取村名庙后。不久唐太宗李世民率军路过,由于人困马乏,被迫驻足休整,时一老妇携一篮一罐给军士送饭,全体军队吃饱喝足,唐王感谢,亲送老妇回庙,旋即不见。人云龙龙显圣,东征必胜。唐王到庙前许愿,得胜后定返此重修龙王庙。果然十二年后,唐军东征得胜,于是命元帅尉迟敬德监工重修龙王庙。且划地百亩赐予附近村民种,减免所有税,为后人们称作官地。及至元末,林姓由掖县迁来此地,借所驻官地之庄,将龙王庙后改村名为龙王官庄,随后周围立村者,皆以官庄为名。有关于没尾巴老李的传说,至今仍盛。龙潭夜雨位于此村龙神庙中,今己毁。

河西

明洪武年间,有李姓自河北枣强县哨门里迁来山东,李姓一支为青州守军,后来此定居,因为在当时的胶河西边,故于嘉靖年间定村名为河西社,立村河西 至今。河西的铁匠技术源源流长。民国时期的李九五(李振福)是山东省内著名拳师。

杜家官庄(杜一,杜二,杜三村)

村建于明永乐年间,杜姓从河北枣强县迁来,最先定居于杜家村(今台家村前),又迁到杜家店,随后来此定居,因附近多官庄,于是取名杜家官庄。后以街为界分为三个行政村。杜二村为山东最大的石膏加工生产专业村,曾为人民大会堂提供部分用材。

栾家店

明初年,栾姓由招远县黄山錧迁居栾家城子,至景泰年间迁来此地定居,人口多,成村落,因附近村庄称店,于是以姓命村名为栾家店。

祁家店

明初,祁姓由胶县迁来定居,随后张姓相继迁入,形成一小村,因所居之地南侧村庄均称店,祁姓来此最早,故名祁家店。历史上加工银首饰。

高家店

明初年间,高姓由山西洪洞县来此立村,因附近村多称店,故以姓命村名为高家店。

杜家店

明初年,杜姓由阳信县桑洛村迁来,先是在今台家村前居住,名为杜家村,后迁到现址,当时此地交通方便,车来人往,于是名店上,取村名为杜家店。村内有古槐一株,500年左右。

赵家官庄

明初年,徐姓由阳信县迁来,时名为徐家庄,后刘姓于明末年,赵姓于清初年管迁入,当时赵姓人口多,于是更村名为赵家官庄。

沟崖

明初年,有于氏三兄弟自登州大水泊土楼迁来立村,村前有一土桥,两侧蒿草从生,取村名为草桥庄。及至后来胶河改道,村后形成一条大沟,因居于沟前,于是更名为沟崖村。

陈家泊子

相传明朝有马姓者先来此建村,时称马家大村,后来陈姓迁来定居,由于村东是一片水泊,加上村前处有水泊子,于是更村名为陈家泊子。

郭家泊子

明中后期,宋家泊子北的水泊大幅度减少,显出一片空地,郭氏三兄弟自宋家泊子西村郭家南直迁来定居,人口兴旺,立村为郭家泊子。立村时有八百里梁山水泊之状,出行主要靠船。

毛家庵

相传毛姓在明洪武年间,由山西临汾地区迁来。后李姓由临村河西村迁来,因村西有废弃的尼姑庵一座,又因毛姓先来此,且人口多,故名毛家庵。纺绳业闻名于高密。

宋家泊子

古时为都泺湖中的一个小岛。史载:元代以前高密县城北,仁和,夏庄,河崖一带有600平方公里的北脉湖,与都泺湖,都泊湖三湖相连,构成了高密北部的水乡泽国之风貌。元以后,因修胶莱河水量不足,引三湖水补之,后湖水大减,至明中期,水量减半,湖中不少小鸟浮出水面而成为农田,宋家泊,郭家泊子和栾家泊子,陈家泊子为都泺湖中的几个大岛。这里在明清两代,是有名的高密八景之一,东浦荷香的西边。相传明初,孙姓先人来此定居,时称芙蓉庄,后因孙姓立村更名为孙家泊子,明中期,宋姓由夏庄迁来,后孙姓迁走,宋姓人口大增,于是更名为宋家泊子至今。

栾家泊子

建于明末年,栾姓自本镇栾家店迁来。随后李姓自高密老木田迁来,后董姓与田姓也迁来,因栾姓来得早,附近村名多以泊子,故称栾家泊子。清末年董田两姓迁走。

沙窝

明隆庆年间,杜姓由阳信县桑洛村迁来立村,杜姓人口迅速增加,后来林姓迁来,因村前是一片面积大,地势高的沙丘,村子又在北边且较低,取名为沙窝。历史上沙窝村曾发生过抗德阻路事件。

郭家南直

明永乐年间,于姓由南直隶迁来立村,明立国之后,明太祖定都南京,南京附近的地被称作直隶,北京附近的地被称为北直隶。郭姓人在此立村后为纪念故地,取名南直庄。随后张姓来此,由于此村在周围几个村叫南直最早,且最大,人口多,又称大南直。到明代万历年间,郭姓从蛮子官庄迁来,后人兴旺,于是更名为郭家南直。

王家南直

明崇祯年间,王姓从潍县东关状元胡同迁来定居,人口兴旺,因此处面临郭家南直,于是取名王家南直。

刘家村(刘一,刘二,刘三,刘四村)

元末有姜姓自昌邑城里迁来立村,因村立在伏家庄,今綦家村西面,取名为西伏家庄,明正德年间,刘姓由河北枣强县杏园村迁来,后刘姓人兴旺,1958年改称刘家村。1981年分为四个村。历名上木业发达,行医者较多。

曙光村

明万历年间,周姓从胶县孟慈村迁来定居,定居后于村西北处建窑一座,以烧窑为主,定村名为周家窑,清中期改为周家庄。因重名,后改为曙光村。

张家南直

明正统年间,张姓自高密城里三街迁来立村,随后吕姓,郭姓迁来,因周围村多南直,故取名为张家南直。现在的张家南直为三个自然村,一是位于现村东南部的吕家南直,以吕姓多而名,二是位于现村西南部的胶河边的高岭处,称为小岭。后合并至现张家南直。

綦家村

元代于姓在此定居,于姓来此之前这里是废弃的村庄,名伏家庄,于姓仍沿用此村名。据传,伏家庄设立历史久,东汉末年,高密以东今青岛城阳区有伏姓者为当地望族,伏家有女入宫为汉献帝之后,即伏皇后。时曹操把持朝政,伏皇后与娘家大臣合谋诛曹,事败,城阳伏家为曹操诛灭,幸存者逃到别处,其中一支迁往高密今綦家村,后伏姓人在此,称伏家庄。老伏家庄何时废弃,伏姓人家如何从村消失,不知。明永乐年间,本村綦姓先人由山东阳信县桑洛树村迁来,人口兴旺,后改为此村名。村内有460多年的古槐两株。

十里堡村

本村杜氏原藉为山东阳信县桑老树村,大明永乐年间迁高密,始居城南碾头村,后又迁城北葛家庄,几年后又迁许家庄,现在的十里堡村,杜氏来之前,有许姓一家居住,后来杜氏人兴旺,因此村距县城衙门十华里,当时村前有一大土堆为标志,从此人们都叫此村为十里堡,久之许家庄无人叫,十里堡于是成了村名。高密菜刀盛名远扬。

山东诸城十大名人?

刘墉,诸葛丰,赵明诚,赵挺之,张择端,师丹,李澄中,刘统勋,伏寿,伏完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