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马是怎么搞的,为何抓捕天下的尼姑?
人马是怎么搞的,为何抓捕天下的尼姑?
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因发动靖难之役篡夺侄儿建文帝的皇位,成为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在位期间主持迁都北京,修建紫禁城,编制《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等一系列影响至今的重大举措,被后世称之为“永乐大帝”。
那么朱棣在成功登上皇位后,为何要下令抓捕天下尼姑呢?
这主要是因为发生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的山东唐赛儿起义,唐赛儿是山东滨州蒲台县人,自幼好佛诵经,18岁时嫁给乡民林三为妻,婚后夫妻恩爱,感情和睦。
朱棣从北京发动靖难之役时,做为南下必经之路的山东成为主要战场,当地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朱棣登上皇位后,将京师从南京迁往北京,不仅大修宫殿,疏浚运河,而且还开凿会通河,实行南粮北调,以供养京师官员和军队。这一切都需要人力来完成,因此官府在各地大量征调民夫,山东民众再度首当其冲。唐赛儿的父亲和丈夫都死于官府勒派的繁重劳役之中,盛年寡居的唐赛儿为此痛不欲生,萌生了对抗官府之心,想替丈夫和受苦的乡亲报仇雪恨。当时,滨州民间白莲教盛行,饱受战乱和盘剥之苦的农民群众广泛信奉白莲教,从中寻找精神寄托和相互帮助,有一次,唐赛儿到坟地祭奠丈夫和父亲,回村时在山脚下的一道石缝里,意外发现了白莲教的法术秘籍和一把宝剑。
唐赛儿夫死,赛儿祭墓,回经山麓,见石罅露石匣角,发之,得妖书、宝剑,遂通晓诸术。——《明史纪事本末·平山东盗》回到家中,唐赛儿闭门苦修。数月之后,她以全新的面目示人,自称“佛母”,“能预知前后成败事,亦能剪纸为人马相战斗”,秘密往来于益都、诸城、安州、莒州、即墨、寿光诸州县,组织民众对抗官府。永乐十八年二月十一日,唐赛儿组织五百余人,选择益都(今山东青州)境内,四面绝壁,易守难攻的卸石棚寨做为据点发动起义。朝廷委派青州卫都指挥使高凤率兵包围卸石棚寨,唐赛儿趁高凤立足未稳,夜间发动突袭,大败官军,指挥官高凤死于乱军之中。
初战告捷,唐赛儿名声大振,她以卸石棚寨为根据地,先后占领了莒州、即墨等县城,捣毁官衙,开仓济贫,队伍迅速发展至2万多人,消息传到京师,立即震惊朝野。为了稳定局势,朝廷派莒州千户孙恭前往招抚,唐赛儿怒斩招抚使臣及随从,表示与明朝势不两立。朱棣闻奏龙颜大怒,委派提督总兵官、安远侯柳升和都指挥使刘忠率五千精兵前往镇压。唐赛儿遣人以“寨中食尽,且无水”为由乞降,将官军主力引至城东有水的地方驻守,集中全部兵力,趁夜向防御薄弱的刘忠部营垒发起突袭,都指挥使刘忠奋战而亡。天亮后,柳升发现中了调虎离山之计,立即分兵追剿,大败起义军,抓获刘俊等贼党百余人,贼首唐赛儿却不知所踪。
唐赛儿起义历时60多天,击毙明朝两员大将,取得两次大捷。朱棣怀疑唐赛儿混在尼姑或道士之中,以躲避朝廷缉拿,曾先后下旨:“凡北京、山东境内尼及道姑,逮至京诘之”“凡军民妇女出家为尼及道者,悉关京师。”先后有一万多名尼姑、道姑被逮往京师诘问,但从中并未发现唐赛儿的踪迹。关于唐赛儿的下落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说她被捕之后,行刑时刀刃不能刺入,于是被押入大牢,扎实的捆绑在木柱上,脚用铁镣锁住。结果不知她用了什么法术,竟然解开重重枷锁,逃得无影无踪。
既而捕得之,将伏法,怡然不惧。裸而缚之,临刑刃不能入,不得已,复下狱。三木被体,铁钮系足,俄皆自解脱,竟遁去,不知所终。——《明史纪事本末·平山东盗》唐赛儿起义反映出在永乐年间,虽然朱棣创造了足以光耀史册的伟大功绩,但民间百姓的生活却因官府的横征暴敛而陷入难以为继的境地,被迫走上反抗官府的道路。历史上,秦朝因修建长城、阿房宫而失去民心,隋炀帝因开凿大运河而痛失江山。在古代生产力极为落后的情况下,任何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都会使百姓的生活陷入窘境,形成官逼民反的态势。庆幸的是,在朱棣死后,继位的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极力推行休养生息的国策,使国力得到极大恢复,缓和了阶级对立矛盾,创造了历史上的又一个盛世,史称:仁宣之治。
文/历史茶坊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历史上有哪些残忍的科学实验?
弗拉迪米尔·德米霍夫:创造双头狗
1954年,苏联外科医生弗拉迪米尔·德米霍夫向世界透露了他的杰作:双头狗。一只成年德国牧羊犬被嫁接了另外一只小狗的头。第二个头可以舔食牛奶,它甚至不需要其他食物,牛奶通过不连贯的食管流下脖子。尽管最后两只小狗都由于身体排异而死,但这并没有阻止德米霍夫继续他的试验,在接下来的15多年里,他又进行了19例这样的试验。
约瑟夫·门格尔:死亡天使
在奥斯威辛,门格尔做了很多双胞胎试验,实验之后,这些双胞胎不是被杀就是身体被分解。他曾做过一个手术,将两个吉普赛孩子缝在一起形成一个双胞胎。孩子的双手由于纹理被切割掉而受到严重感染。门格尔对绘画双胞胎的血液尤其痴迷,一些人就是这样被他放血而死的。曾是奥斯威辛囚徒的亚历山大·德克说:我从来就无法接受门格尔认为自己做的是严肃认真的工作而不是草率的,他只是在试验他的权力。他完全可以开一家屠宰场。有一次我亲眼目睹一次腹部手术,门格尔在没给手术对象麻醉的情况下移走了他肚子里的器官。还有一次,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移走了心脏。这让人感到恐怖,门格尔在他权力的下走向了疯狂。没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个人会死,为什么那个人会死,在他手上死的人无法统计,他在科学的名义下做这些实验,但实际上这完全是疯狂的。
乔凡尼奥·尔德里:电击尸体
尔德里是路易吉·伽伐尼的外甥,他的叔叔发现了流电疗,他做实验将死青蛙的肌肉接触电火花,发现青蛙肌肉会颤动,尔德里更进一步,他将试验移到人的尸体上。他曾在观众面前对一个名被处死的谋杀犯尸体做实验,他将一根电棒通到这个人的直肠,接着,死刑犯开始扑腾,腿开始乱踢和颤抖。当电棒放到脸上时,死刑犯的脸开始颤动,左眼张开。在场观看的一些观众以为死刑犯起死回生了,但实际上死刑犯跳跃活动之后,他还会再次死去。
安德鲁·乌尔:苏格兰屠夫
尽管他作为一名苏格兰医生有过很多造诣,但是他最为人所知的是他于1818年11月4日在马修·克林德达尸体上做的4项实验。第一个实验是在马修的脖子上开一条小切口,移出一段脊椎骨,接着他又在左臀和脚跟上开了一条口。两根相连的电棒分别插进脖子和臀部的切口中,这让死者产生巨大颤动。第二根电棒紧接着又插入脚后跟,尸体的腿开始强劲乱踢,差点踢到了一位助手。第二项实验是让一位死者福士特的的胸部起伏,好似他由重新活过来了。乌尔说福士特的血并没有流干,说福士特的脖子是应为绞刑而断的,他称自己又将福士特带回了人间。第三项试验是在福士特的额头上开了一条切口,然后将电棒插入,接着福士特的脸表现出愤怒、惊恐、极度痛苦、惊骇以及扭曲的笑。这些表情引起了观众的恐慌,还有一位医生当场呕吐。最后一项实验是为了让人们相信福士特确实活着。他在福士特的食指上切了一个小口,当电棒插进去时,福士特的手升起并指向观众,不必说,这又引起了一阵恐慌。
诛仙3人马技能详解?
人马四代技能其实效果不弱,诛仙三人马打boss技能设置持续时间和一代固守金汤基本持平,但是减伤比例有所提升,目测1-3级减伤比例应该是50%/55%/60%
1.技能施法以后6秒内免疫白字(和九黎赤魂一样),从目前的来看1级减少12%白字,5级减少60%白字。效果不弱但是诛仙人马单过家族副本减免时间略短,可以做一个应急技能,能瞬间挡住一下黄字和白字技能,比如华闪或者彤云英雄
2.有一个激活效果,持续时间似乎和描述有点不一样,咳咳。打人马出爆以后,按照人马的气血上限的百分比回血,所以遇到减免高的人马,搞不好你打他还没他回血回的多
3.关键:这个激活效果是可以被清的,因此以后在人马身上保持火典状态是非常非常有必要的
4.额外清除不利状态,加满以后能清除5个不利状态,人马清不利终于不用变麒麟了。
总结:这个技能对人马提升是很大的,诛仙人马专属时装属性能有效提升人马的保命,缩短两个阎王敌之间人马的空档
清末海盗头子郑一嫂?
郑一嫂的经历,早期缺乏详细的文献记载,她应为两任丈夫都是海盗首领而出名。而晚期则被林则徐上奏,褫夺了朝廷的封号,沦为平民,最后抑郁而终。
她并没有和林则徐一起抵御列强入侵,反而在真实的历史中,林则徐可以说是她的克星与死对头。
一,海盗夫妻晚清时期,珠江口海域上活跃着红,黄,蓝,白,黑,紫六旗海盗。他们以船头旗帜颜色分别,各自有首领。
郑一嫂是广东新会人氏,生于乾隆四十年,本名叫石香姑。她嫁给当时的红旗帮海盗首领郑一为妻。故此人称郑一嫂。郑一在当时各家海盗中声望极高,被大家尊为“龙头”,故此郑一嫂也被称为“龙嫂”。他们率领的海盗船活跃于广东沿海地区,把劫船杀人与对抗官兵的事情当成了家常便饭。
郑一是个很有计谋和胆量的海盗头子,再加上封建朝廷的压迫日益深重,沿海走投无路的贫民不断地加入海盗队伍。在郑一嫂夫妻手下有个叫张保的年轻人,他也很有胆量,善用计谋。郑一嫂夫妻很是欢喜,便将张保收为义子,大家都称他为张保仔。
随着清廷的腐败衰落,海盗队伍越来越庞大,故此清廷根本无力剿灭海盗,海盗们也纵横在广东沿海打家劫舍。郑一嫂夫妻的名声也被沿海居民所闻知。
嘉庆十二年,郑一在出航的时候遭遇台风,最后落水而亡。红旗帮的首领便由张保仔担任。而张保仔虽是郑一的义子,但早与郑一嫂勾搭在一起。如今张保仔成了红旗帮的首领,郑一嫂与他又是实质上的夫妻,二人自然同心协力统领红旗帮,继续海盗生涯。
二,东方女海盗张保仔继任首领后,将抢劫对象锁定为清朝官船和西方商船,因为官船上往往有大量财物和粮食,洋的船上多载有走私的鸦片与先进的设施。既能夺到财物,也能武装自己的队伍。英国富商格拉斯普尔就曾被红旗帮绑架,最后出了大量赎金才被放回。而正是他将海盗张保仔与郑一嫂介绍给了西方人。
郑一嫂的故事在西方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到了1935年,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创作的小说《恶棍列传》中,有一篇名为《女海盗金寡妇》的故事,对郑一嫂的故事进行了艺术性加工,通过小说的宣传,郑一嫂逐渐成为西方读者熟知的东方大海盗。正是这样的原因,《加勒比海盗3》中才出现了东方女海盗郑一嫂的形象,不过那只是艺术地产了。
张保仔是个厉害角色,他一边抢洋人的装备武装自己,另一边则着手统一其余海盗。经过三四年的时间,张保仔降服和吞并了黄旗吴知青,蓝旗麦友金,白旗梁宝,青旗李尚的五支队伍,形成一支拥有近千艘船只,盗众万余人的庞大海盗组织,海盗船上都配备了火炮,张保仔自称“海上皇帝”,在大屿山岛建立了据点。
东南海面上只有郭婆带率领的黑旗海盗与之分庭抗礼。
期间,清廷多次派水师剿盗,都被张保仔和郑一嫂打败,虎门协副统林国良,参将林发,总兵许廷桂等官员先后被海盗们击败并战死。张保仔和郑一嫂成了清廷的心腹大患,也成了西方走私商人的噩梦。
三,海盗帝国的消亡嘉庆十四年,两广总督张百龄见多次征剿无功,便改变策略。严禁船只出海,断绝张保仔的粮食来源。
张保仔在海上没有了劫夺的船只,洋船则躲进葡萄牙人占据的澳门。正当海盗们淡水和粮食出现危机时,张保仔率众冲入内河,在香山,东莞,番禺各县劫掠一番,最后扬长而去,驶入大海。
清朝与葡萄牙组成联合舰队,于十一月围剿张保仔,经过多次战斗,张保仔和郑一嫂被围困在大屿山附近海面九天。面临困境的张保仔送行给黑旗郭婆带,希望他能前来救援。
郭婆带不为所动,在一阵激烈交战后,张保仔和郑一嫂率残部冲出重围。经此一役,海上皇帝元气大伤。
郭婆带知道张保仔突围后,害怕他前来报复,便带着手下向清廷投降,清廷封他为把总之职。
郭婆带是张保仔外势力最大的海盗首领,如今他一投降,张保仔和郑一嫂都开始担心起来。张百龄也派出前来招抚。经过商议,二人决定投降保命。
嘉庆十五年四月,张保仔和郑一嫂率残部来到香山,向总督张百龄投诚。张保仔改名为张宝,被朝廷授予守备之职,郑一嫂与他夫妻身份也得到朝廷承认。
曾威震一时的海盗帝国就此消失了。
四,张保仔结局张保仔从海盗变成了守备张宝,他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跟随广东水师多次剿灭其余海盗势力。蓝旗麦友金不愿投降,一直活跃在海上,最后被张宝生擒献给朝廷。
张宝屡次剿盗有功,于嘉庆二十四年被拔擢为福建闽安副将,率军驻守澎湖。郑一嫂妻以夫荣,成为了诰命夫人。张宝由于是海盗出身,虽然立下功劳,但也不被同僚上司所尊重,人人都忘不了,他曾是那个不可一世的海上皇帝。
正当张宝想着拼命效忠朝廷,博得更大的前程时,监察御史林则徐上奏朝廷说:张宝乃海贼出身,虽投诚却不可不防,最后林则徐甚至提醒嘉庆帝说:“勿忘台湾郑氏”。
这道奏折一上,清廷也觉得张宝这种投诚的海盗,不能太抬举他了,万一贼心不死,以后还要闹事。自此以后,张宝再也没有升迁过了,而是被同僚,上司,下属小心防范和监视起来。
张宝在抑郁惊慌的岁月中熬了两年,于道光二年病死,终年三十九岁。
郑一嫂再次成了寡妇,她定居在广州,抚养儿子张玉鳞。有朝廷的封诰,每年都能领取银钱,生活倒也过得自在逍遥。而没有人知道,这位尊贵的张石氏就是那纵横海上,威震四方的女海盗郑一嫂。
五,郑一嫂的悲哀1839年,郑一嫂向广州城的官员刘师陆控告一个叫伍耀南的人,侵吞了亡夫张宝的两万八千两银子。
按照郑一嫂的说法:张宝在当海盗的时候,曾将这笔银子交给了伍耀南置办产业。预备哪天不当海盗了就可以靠这笔产业生活。并且有当年二人来往的书信为证。
刘师陆便命人找来了伍耀南,伍耀南否认自己与张宝有过交情,更没有收过他的银子,然后亲笔写下几个字请老爷核对笔迹。刘师陆仔细核对郑一嫂书信上的笔迹,根本不是伍耀南所写。于是便不予理会,打发她走。
郑一嫂不服,又在1840年春上告督抚衙门,希望两广总督林则徐能替他要回产业。
林则观看状纸,见郑一嫂自称“命妇张石氏”,又看了诉状情由,这个诰命夫人不就是昔日的海盗头子么?想到这里,不禁愤怒起来。他认为这位诰命夫人不过是贼心不改,要故意讹人。
林则徐也有自己的理由:张保仔在嘉庆十五年(1810年)投顺朝廷,又屡立战功得到升迁。郑一嫂当时为何不向伍耀南追债?
张保仔死后,郑一嫂就搬来广州定居,伍耀南也住在广州,十多年来为何不要帐?
这分明是郑一嫂贼性不改,要用诰命夫人的身份欺压讹诈良善。
林则徐斥退了郑一嫂后,将此事写成奏折上奏朝:
张石氏原是海盗头子郑一之妻,郑一死后又嫁给义子张保仔。这种行为原本是该捉拿问罪的,为士人所不齿。张石氏随张保仔投降,得到了诰命夫人的身份,却又不知满足,还欺诈平民,可谓是贼性未断。且其子已经二十七岁,整日赌博,却袭封千总之职,简直是欺诈朝廷。
最后,林则徐请求褫夺郑一嫂的诰命身份及其子张玉鳞千总之职。
道光帝得到奏疏后,下旨照办。于是,郑一嫂失去了所有的荣耀,她和儿子沦为广州城内的平头百姓。四年后,传奇女海盗郑一嫂病死,终年六十九岁。
总结:郑一嫂是大海盗,很难评断其是好人还是坏人。因为海盗这样的特殊身份,造就了郑一嫂传奇的前半生,同样也因为海盗的身份,注定了她最后凄凉的结局。
至于网络盛传的郑一嫂晚年为林则徐出谋划策抵御西方列强的说法,其实是子虚乌有的谣言。
历史上的郑一嫂因为仗着诰命夫人的身份敲诈伍耀南,结果激怒了林则徐。最后被夺取了所有的特权,成为平民,病死于广州。
她没有号令十万海盗攻打广州的夸张情节,也没有轰轰烈烈的抗击列强入侵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她只是一个时代与命运造就,却又令后人难以评说的传奇女性。
黄巢为什么要起义?
提起唐末农民起义,很多人都知道是黄巢起义,然而,黄巢当年为什么要起义?细究下来,让人不由得有些困惑。毕竟这位家庭条件不错,不缺吃喝,理论上来讲,他的起义主动性,应该不是很强。
关于黄巢起义,众所周知的一个原因是来自于黄巢所作的一篇唐诗——《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看吧,读书人多有志气,就是落榜也绝不丢份儿。长安,别看哥们儿我这次考试失利了,信不信下次我再来,带刀进考场!
于是,因为落第的不爽,让黄巢起了造反之心,这种说法被后世广泛认可。
在《资治通鉴》中,也顺便提了这么一嘴:
“冤句人黄巢亦聚众数千人应仙芝。巢少与仙芝皆以贩私盐为事,巢善骑射,喜任侠,粗涉书传,屡举进士不第,遂为盗。”
那么仅仅就是因为考不上进士,黄巢就要造反吗?他为何这么任性!
在唐代考进士本来就难,素有“五十少进士”的说法,五十岁考上进士,都算是年轻的,黄巢落第的那一年,也不过五十出头,有的是机会,犯得着考不上,就要走推倒重来的节奏?
哪个更容易些,心里还能真没个谱?
因此,黄巢因为落第,心里不平衡,一时冲动,导致他走上造反之路的说法,其实经不起推敲。
但这哥们儿一心想要当官走仕途,倒是真的,这种屡次考不上的人,当历史突然给了他一个走偏门的机会,你说他会不会动心呢?
从历史的发展看来,他确实动心了,最终也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那条,他所认为的终南捷径——造反。
不过盐贩子,历朝历代都有,为何唐末时期的盐贩子们,发生了群体骚动,从王仙芝到黄巢,数以千计的盐贩子们参加了那场波动,当时的情况为何会让众人义无反顾地投入其中呢?
当年黄巢到底受到了什么诱惑,让他最终敢于直面造反的风险,敢于正视死亡的威胁呢?
接下来咱们仔细看下,当时黄巢面临的选择,说实话,依照当年那条件,黄巢最终选择造反,确实可以理解。
一、同事的成功,让黄巢看到了希望熟悉唐末历史的小伙伴们,肯定都知道,刚开始这场起义发起时,是同样作私盐买卖的王仙芝先闹起来的,当时就在附近的黄巢,并没有选择立即跟进。
他在家里静静地观察了半年,没有任何表态。
黄巢的冷静是很正常的,要知道就在唐懿宗时期,河南道以及附近的淮南道境内,造反这事儿,并不是什么稀罕事,从银刀军到裘甫再到庞勋,这些人一个比一个闹得事儿大。
可后来呢,不都歇菜了。
因此,黄巢不敢肯定,老同事王仙芝这把会不会重蹈覆辙。
然而,黄巢却没有注意到,此时的河南道,正处于一个绝佳的造反时期。
首先,从银刀军到庞勋作乱,大批残余的叛军、义军在战争失败后,逃亡山林,坐待时机,一旦有个风吹草动,这些人便会蜂拥而出,争取一个翻身的时机。
这也能解释,为何河南道的这次大起义,山海之盗,能够蜂拥而至,这些人作战素质比较高,一般朝廷军队,也搞不定,而这些人的加入,也大大提高了义军的战斗力,客观上促成了义军初期的强悍。
其次,朝廷当时正忙于跟南面的南诏PK,兵力全部压到了西南边境,中原、东南沿海的兵力空虚,特别是战神高骈刚刚从天平军节镇之上被调到西川,让河南道内有想法的人们,大大松了一口气。
新任天平军节度使的薛崇,打仗方面又是个菜瓜。因此,他的一顿垃圾操作之后,反而频频给原本第一次、没经验、比较忐忑的王仙芝等人,充爆了信心值。
原来我真的可以。
王仙芝及其党尚君长攻陷濮州、曹州,众至数万;天平节度使薛崇出兵击之,为仙芝所败。
而王仙芝的能力,在一起混了这么久,黄巢自然不陌生,他都可以,我自然也可以。
王仙芝的快速成功,刺激了一直蛰伏在家的黄巢,他决定,跟上去,赌一把。
那么为什么黄巢会认为,造反不仅不是一条杀头路,而是一条成功的捷径呢?
这是因为,在唐朝之内有这么一个普遍认知:
造反是柄双刃剑,造反失败,那就啥都不说了,自然是万劫不复。
然而,造反要是成了气候的话,那就是离朝廷的诏安,也就是成功,不远了。
二、河朔三镇的榜样深入人心唐人之所以有这么一个奇葩的认知,是因为,从中唐开始,唐朝的河北地境里,就一直有三个刺儿头,始终给大家树榜样,立flag 。
这三个刺儿头便是河朔三镇,从安史之乱后,这仨就一直霸占着河北之地,朝廷虽然几次想要尝试着灭了他们,最终都不了了之。
后来,灭不了他们的朝廷,也就认命了,给这帮人画了个底线:
只要你认我当大哥,你的地盘,你说了算。
朝廷这一妥协,让河朔三镇从法理上,成为了大唐的国中之国,也让不少野心家看到了希望。
我勒个去,原来这样也行,我要是壮一点儿,不也可以自治了。
于是,唐朝后期便经常会出现一些“努力振作”的节度使,一心以河朔三镇为榜样,而不少造反、称霸一方的义军,也多以跟朝廷讨价还价,想要成为“河朔三镇”第二为目标。
因此,对于黄巢等人来说,此时汹涌的起义势头,也是一个发财升官的绝好机会。
从后面,黄巢跟王仙芝在蕲州因为朝廷诏安的册封不均,大打出手、到了广州再次向朝廷提出诏安条件,就能看出黄巢最初起义的动机。
确实很现实。
不过,除了黄巢自身对成功的渴望之外,当时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也逼着黄巢不得不考虑,应该改变了。
三、不得不造反的现实,盐贩子家也没有余粮贩私盐,在历朝历代都是高危行业,唐朝贩卖私盐的盐贩子之所以掌控有武装,是因为他们经常要因为运贩私盐,与朝廷缉私公差抗衡。
抗衡得过,这趟盐就出货了,抗衡不过,脑袋就得留下了。
这种刀头舔血的日子,有多糟烂,只有黄巢等人才知道。虽然不缺吃喝,但明天还能不能吃喝,谁都不知道。
特别是晚唐时期发生的两件事,让黄巢等人深刻地感觉到,不得不转型了。
第一件事就是淮南道附近的数次叛乱,使得朝廷不断派兵围剿,这打仗,朝廷必然严防各个交通要道,山林小径。
河南道产盐有限,相比海盐来说,井盐在这里吃不香,而南面货源因为战争影响,屡屡断绝,这就使得河南道的盐贩子们,不由地产生了深深的焦虑。
这行业,干不下去了。
其次,高骈坐镇天平军节镇这几年,他所下辖地境里的盐贩子们,可就倒了血霉了。
熟悉晚唐史的小伙伴们,想必都知道,高骈这人,有才能、有手腕、够阴毒,是个干大事儿的人。
他对付盐贩子的办法,按照他的风格,基本就是严打。
盐贩子在他的铁腕折腾之下,肯定是过得相当凄惨,要不然,咱们看唐末起义之时,最先起来造反的盐贩子们,都是他治下地境里的。(高仙芝——天平节镇下的濮州,黄巢——天平节镇下的曹州)。
缺货源,还整天被围剿,这种情况之下,天平军节镇下的盐贩子们,肯定要仔细考虑一下,未来的路该怎么走了。
比如说,考个证,洗白一下?
五十五岁的黄巢,当时就实在是不想继续这样下去了。
他原本想通过科举洗白自己的家族,可试了几次,总是走不通。万般焦虑之下,突然出现了一个机会摆在自己的面前,自己怎么能轻易放弃呢。
拼一把,说不定可以上岸,那一年,五十五岁的黄巢最终选择了再创业,而大唐的丧钟,也在他领着自己小弟投奔王仙芝的那一刻,轰然敲响。
注:黄巢亲戚中,有记载的有几个弟弟,和一个最后砍向自己的外甥——林言,对于他的儿子,记载不多,在野史中有黄巢儿子黄皓,在起义失败后,组织“浪荡军”,后来进入湖南之后,被朝廷官军所绞杀。
但正常来说,一个五十多岁的爷们儿,造反时,想必孙子都应该已经有了,当他选择走那条充满惊险、不确定的不归路时,或许他已经给儿孙们安排好了后路,想必一定不是跟随自己去刀头舔血的那种。
这样也能解释,为何史书上,很少介绍黄巢的后人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