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荒野求生赛破圈,国产荒野叙事开辟了一条新赛道

2025-11-10 18:05:54 12阅读

近期,张家界七星山举办的荒野求生比赛引发广泛关注,全网相关内容的综合点击超过几十亿次,在抖音平台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突破5000万,选手林北“返祖式”求生(爬树学猴叫、用专业知识辨识野果)的视频单日播放量就达3000万。目前,已有上万人报名参加第三季比赛,主办方也将冠军奖金从第二季的20万元提高至50万元。与此同时,类似荒野求生比赛也吸引不少网友跃跃欲试。

公众为何痴迷荒野叙事?

七星山荒野求生赛的破圈,表面看是对“伪荒野”的颠覆。近百名选手从半决赛开启“一把柴刀闯荒野”比拼。比赛全程,选手需在无外界补给的情况下,仅凭限定装备完成搭建庇护所、寻找水源与食物等极限挑战,同时应对张家界多变的山地气候。

在剧本化综艺泛滥的当下,选手误食野果腹泻、钻木取火两小时未果、开裂的手指和灰头土脸的形象,比任何编剧设计的剧情都更有张力,打破了娱乐工业的虚假滤镜,满足了观众对真实感的渴望。而在荒野环境下,选手的目标仅为“别饿着”“能避雨”“加热食物”,被简化的生存逻辑,无不为被KPI困住的都市人提供了一个情绪出逃的窗口,成为缓解焦虑的精神代餐。选手在极端环境下的韧性表现,在激发观众对原始生命力共鸣的同时,也转化为对抗现实迷茫的精神力量,正如网友所言:“看他们又扛过去一天,我想我也能再坚持一下。”

但该赛事的破圈除了具备对抗虚假叙事的稀缺价值外,还有多重buff的叠加。短视频平台算法精准推送,将“返祖式求生”“野果辨识”等强反差内容,推给泛兴趣用户。全网话题联动发酵,实现从垂直圈层到大众视野的跨越;“观众投票 + 实时互动”模式,让观众从旁观者变为共创者。弹幕讨论、二创短视频、模仿挑战形成二次传播链。与此同时,选手个人账号借势涨粉,如“冷美人”杨朝芹目前抖音粉丝达14.2万,王大励抖音粉丝近28.9万,个人热度反哺赛事影响力;商业变现方面,选手同款柴刀、冲锋衣等装备同步上架直播间,带动赞助品牌骆驼户外的销量。此次赛事举办景区七星山,随着比赛的出圈成为旅游新焦点。而高流量吸引大量参赛者报名,推动主办方提高冠军奖金,形成赛事热度与商业价值的正向循环。

可以说七星山荒野求生赛通过流量放大、互动赋能、商业闭环三大维度,让小众赛事实现全民级传播与价值变现。

荒野求生竞赛是舶来品?国产荒野叙事有自己的赛道

说起荒野求生竞赛的鼻祖,很多人会想到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推出的《幸存者》,贝尔・格里尔斯的《荒野求生》,国产荒野求生内容看似是复刻国外热潮的舶来品,实则早已凭借根植于本土的生存理念,开辟出一条差异化的新赛道。

国外同类内容多以“征服自然”为核心,强调极端环境下的硬核逃生技能与个人英雄主义,如贝尔的《荒野求生》主打“对抗式生存”。而国产内容从起步之初就延续了“天人共生”的传统文化基因,更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非对立。这种理念差异直接体现在内容形式上:国外节目常采用“限时任务 + 快速逃生”模式,聚焦刺激的生存瞬间;国产内容则偏向“长期扎根 + 资源创造”,如张家界七星山赛事以 “一把柴刀”极简配置为起点,选手通过搭建庇护所、开辟菜地、制作陶器等农耕式生存策略立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荒野工匠”叙事,与国外的 “硬汉叙事”形成鲜明分野。

从发展阶段来看,国产荒野求生内容的演进轨迹进一步印证了其新赛道属性。早期受国外节目启蒙后,国内并未止步于模仿,而是快速完成本土化迭代:从广东电视台《生存大挑战》的初步探索,到如今七星山赛事的多元奖励体系、文旅融合、粉丝互动等机制,展现出从“赛事”向“国际化IP”的进阶野心。更关键的是,其受众需求已从单纯追求冒险刺激,转向都市人群的精神疗愈与自我实现,素人选手占比超九成,有人借助荒野对抗抑郁症,有人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生存技能,这种对“人”的关注与精神价值的挖掘,是国外侧重竞技与娱乐的内容所难以覆盖的,也让这条赛道的独特性愈发凸显。

这条新赛道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不可复制的文化内涵与本土特色,未来更需沿着这一方向深耕细作。国产荒野求生内容应继续强化核心差异,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生存智慧,让内容既有自然探索的张力,又有文化共鸣的温度。

同时,也要在专业度与人文关怀间找到平衡,一方面要做好安全保障体系,避免“奖金绑架下的极端硬熬”,守住竞技伦理底线;另一方面可进一步拓展本土化场景,将不同地域的自然风貌、民俗资源融入内容,让荒野求生不仅是生存挑战,更是展现中国自然与文化魅力的窗口,最终在这条新赛道上走出兼具独特性与可持续性的发展路径。

荒野求生竞赛对于参与者来说或许只是生活的一段插曲,选手们最终走出荒野,回归格子间、菜市场、生活日常,那些在泥地里收获的韧性与纯粹,或许才是最珍贵的“奖金”。而对于围观者而言,真正的 “荒野救赎”不在于模仿吃虫野宿,而在于从这场生存游戏中汲取力量,在精密的现代生活里,为自己留一块 “精神荒野”,保留那份直面本质、对抗压力的勇气。毕竟,生活的本质从来不是“找食物、寻水源”的简单,而是在复杂世界里,依然能活出自在与明亮的能力。

海报新闻编辑朱肖明撰写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