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以澄新闻采访学新论修订本配套考研题库和答案——才聪考研

第一编采访原理论
第一章导论
一、名词解释
1通讯
上海大学2019年研;湘潭大学2016年研;中传2016、2014年研
答:通讯是以叙述与描写相结合为主要表现手法,较详尽报道事件的新闻常用体裁。在叙描结合的基础上,可适时、适当使用抒情与议论等表现手法和相关修辞手段,使受众产生如见其人、如见其物、如经其事、如临其境的深切感受。在我国,最早的通讯是出自王韬在1872年编译的《普法观战纪》。真正在通讯上自成一格并有重大影响者是黄远生,《远生遗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报刊通讯为主的文集,由此也正式奠定了通讯在新闻体裁中的地位。目前,通讯体裁的主要题材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风貌通讯、工作通讯、人物专访、新闻小故事、特写等。
2易地采访
答:易地采访是指记者到分工范围以外地区的采访活动。易地采访可以克服眼界狭窄、感觉迟钝甚至夜郎自大、故步自封等弊病,也是加强地区间、新闻单位间和各地记者间横向联系、优势互补的有效方法。
3突击采访
陕西师大2019年研
答:突击采访是指在事先无准备的情况下迅速对突发性事件所进行的采访活动。这种采访任务紧迫,事先无法从容准备,全靠记者的经验积累和临场发挥。具体要求是:记者必须闻风而动,迅速赶赴事件现场,要忙而不乱,冷静观察,尽快弄清事件的起因、性质和相关材料,并有倚马可待的写作能力。突发性事件的现场一般要实行严密封锁,不让闲人进出,常常连记者也在被挡驾之列。此时,记者更要下定决心,调动自己平日建立的一切关系网,使用一切能够使用的手段,最终冲破封锁,深入现场采集新闻。
二、简答题
1消息和通讯的区别。
南京师大2019年研
相关试题:
(1)简述消息和通讯的不同特点。
山东师大2016年研
(2)简述消息与通讯的关系。
陕西师大2016年研
(3)比较消息和通讯的写作特点。
复旦大学2015年研
答:消息是指迅速、准确、简要地报道一个新闻事件,是新闻报道的主要体裁。通讯是一种详细、生动的新闻报道体裁,是我国新闻报道中的常见文体。消息和通讯的区别在于:
(1)从文体特征来看
①消息体裁较为简短,通讯报道详细、深入、完整,比消息详细、完整、富于情节,可以满足读者欲知详情的需要。通讯可以将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等读者渴望知道的详细信息加以整合。
②消息中的事实较为中性客观,通讯报道的事实往往比消息更形象、更生动,它以感性的素材还原生活的原生形态,使这种文体更具感染力。通讯报道把人们熟悉的生活和不熟悉的新闻现场推到读者眼前,使读者在认知中形成自己的体验,比消息能更多地触动读者的感官。
③通讯的文体比消息自由。消息往往有固定的格式,如“倒金字塔结构”,而通讯有些类似于散文体,在表现形式上给予作者很大的创作舞台,各种笔法,各种结构,各种风格,都可以容纳在通讯这种文体中,相当自由洒脱。
④消息是一些零碎的事实,通讯的主题鲜明、结构完整。通讯是作者通过一根主线把各种各样的、大大小小的、有粗有细庞杂的事实材料串起来的文体,文章中的每一个素材——无论什么样的事实材料都是对主题有用的,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结构完整、严密,不容任意拆散。
⑤相比于消息,通讯体现出作者较强的主体意识和个人风格。通讯内容丰富、题材广阔,需要作者对素材有强有力的把握。如何表现这些事实,完全受记者主体意识的支配。作者的主体意识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a.作品有鲜明的主题;b.作者常常以情动人。
⑥通讯多用详述和描写手法表现事实,消息则多用概括性手法叙述事实。消息文字要求简练明快,因此,常用概括叙述的方法;而通讯的素材比较详细,因此多用详述、白描手法再现事实,强调事实的生动性和可感知性。
⑦与消息相比,通讯时效性稍差。通讯要求更详细、更深刻,记者需要有一个采集选择和认识的过程,写作上也需要用比消息更长的时间。
(2)从社会功能来看
①通讯比消息更具可读性,它既能像消息那样传播信息,也能传播情感。可读性一般指具有可感受性,是指一篇报道拿到读者面前,报道中的白纸黑字不仅向读者传达理性的逻辑信息,即有用的信息。而且可以触动读者的感官,使读者阅读报道后不仅仅是得知了信息,还能够“感受”到报道中的事实。
②通讯的可感受性往往比消息强烈。在这一点上,通讯这种载体在传播过程中更类似文学作品,即它有两条传播的信道,一条像消息那样传播信息,还有一条是看不见的信道——情感的传播。

2简要回答采访与写作的关系。
湘潭大学2016年研
答:新闻采访和写作,两者在时间分配上,一般是“七分跑,三分写”,或者“六分跑,三分想,一分写”。两者的关系如下:
(1)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基础,采访决定写作
①新闻写作所需要的材料来源于新闻采访
如果没有记者先前的采访活动,就没有新闻事实材料,就不可能有后面的写作活动,也就不可能有新闻报道的出现。离开了采访,离开了材料,新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②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取决于新闻采访
记者的采访工作如果不仔细,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就很难有保障。要实现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准确性,就必须在采访过程中坚持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深入调查,获取第一手材料,对新闻事实做出正确的分析和研究。
③新闻写作的可读性取决于新闻采访
从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看,报道要写得“活”,首先要采集到“活”的材料;报道要有深度,更是要以翔实的事实材料为基础。要在采访过程中深入新闻现场体验感受,注意新闻事实中的每一个精彩细节。这样,在写作过程中才能融入记者的真情实感,新闻报道才可能“活”起来,它的可读性才能够增强。
④新闻写作的深度也同样取决于新闻采访
新闻作品的深度,取决于采访的深度。没有采访过程中的深入研究,就没有写作时的游刃有余,也就不可能写出令人震撼的作品。
(2)新闻写作是新闻采访的成果和结晶,且反作用于采访
①记者熟练掌握了写作技巧,反过来就能促使采访有的放矢
写作的需要对采访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必须重视这种“引导”,明确如何有的放矢,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
②写作时出现材料不全、互有矛盾的情况,能对采访存在的不足起到一种检验作用
总之,新闻采访和写作是整个新闻活动中两个相辅相成的环节。在处理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两者的关系时,应奉行两者重要性一致的原则,任何一方都不能偏废。另外,还要避免那种“坐在上面想点子,跑到下面找例子,关起门来写稿子”的做法。
(3)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
①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有着一致性。无论是新闻采访还是新闻写作,都必须从接触和了解报道对象开始。
②新闻采访的目的在于:掌握与客观对象有关的各种素材,是具有新闻价值的素材,在此基础上获得对客观对象的正确的认识。新闻写作的目的在于:依据采访所获得的素材,进一步发掘其新闻价值,寻找独特的切入角度,在客观地叙述新闻事实的过程中,向受众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满足他们的新闻需求,从而最终实现新闻作品的价值。
因此可以说,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是完全一致的,都是为了使采访主体和写作主体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4)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
①在真实性方面制约着新闻写作
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对新闻事实的真实的和有深度的报道,都是深入细致地进行新闻采访的结果;虚假失实的报道,往往都与新闻采访不深入有一定的关系。
②在深刻性方面制约着新闻写作
a.多种因素影响着新闻报道的深度,如记者的政治思想水平、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新闻素材思考的深度等。除此以外,还有一个因素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调查采访的深度。
b.具有一定深度的新闻报道,总是和深入的新闻采访联系在一起的。而新闻报道缺乏深度的一个原因在于,新闻采访满足于蜻蜓点水。记者在采访中必须努力向纵深处开掘,以自己的慧眼去发现尚未有人发现的材料,或者从材料中发掘出别人所没有悟出的深意。
③在丰富性方面制约着新闻写作
新闻作品要写得有血有肉,不能依靠虚构,也不能依靠合理想象(在细节描写方面进行虚构和想象也不被许可)。唯一可取的办法是:通过深入采访,掌握生动感人的事件细节和人物动作、言语等方面的细节。
(5)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
①对通过采访所得的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②对采访所得材料进行整体把握,做到对材料的本质认识正确、理解深刻;
③对采访所得材料进行理性认识,做到能够发现材料中的深刻之处、耐人寻味之处、意蕴丰富之处。
要进行这样一种升华,必须立足于采访所获得的材料,而不是天马行空、凭空想象,也不是离开材料进行主观臆断。
三、论述题
1试论新闻采访在整个新闻活动中的作用。
相关试题:简述新闻采访的重要性。
浙工大2019年研
答:(1)新闻采访在整个新闻活动中的地位
新闻采访是整个报道工作的起点,是全部新闻活动的基础。新闻采访的这一基础性作用,最明显地体现在它与新闻写作的关系上。采访是写作的基础,对新闻写作具有决定作用。采访还是锻炼和培养记者的主要途径。
(2)新闻采访在整个新闻活动中的作用
①发现和落实新闻线索
新闻线索是一种与新闻事实相关的信号和征兆。它只是有关新闻事实的一鳞半爪,具有不完整、转瞬即逝、可信性小、可变性大等特点。新闻线索不会自动生成为新闻作品报道出去,这里的“生成器”只能是记者的采访。发现新闻线索之后,需要靠记者去落实。在选择新闻的时候,首先要考虑这一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其次才是宣传价值。
②获取第一手材料
“第一手材料”又称“直接材料”,它是指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他所要报道的事实那里得来的材料,这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现场访问新闻人物、参加实践以及现场收集的物证材料。
第一手材料具有以下的优势:
a.第一手材料具有很强的真实性。从传播学角度来看,一条信息从“信源”到“信宿”所经历的环节越少,那么在“信宿”收到的信息跟“信源”发出的信息之间的差别就越小。第一手材料,是记者直接从新闻事实那里获得的材料,具有很高的可信性。记者在采访中较多地获取第一手材料,是保证新闻真实性的有效途径。
b.第一手材料是记者检验其他材料的有效依据。记者获取第一手材料之后,可以用它跟其他的材料作比较,这不仅有利于记者发现事实的真相和本质,同时还可以促使记者把采访深入下去。
c.第一手材料是最生动、形象的材料。亲眼观察过的事物,在写作中就比较得心应手,文章也更加顺畅、耐读。相反,间接材料在写作中总是枯燥乏味,倍感苦恼。
③增加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直接同外界事物接触获得的,具有直接、生动、具体等特点,是认识的基础。亲身体验是指记者从身体到心灵都直接投入到所要报道的新闻事件当中去。这种采访方式被称为体验式采访。亲身体验的优势包括:
a.使记者获得真情实感,增加新闻报道的感染力。
b.步入采访对象的生活,促进双方感情交流沟通。
④核对新闻事实
采访的过程是一个了解新闻事实的过程。了解事实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内容:肯定和吸收;否定和抛弃。核实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a.当面核实。在采访的过程中就某些材料当面与采访对象核对,看看和他所说的是否有出入。
b.现场考证。记者在获得一些间接材料后,及时去新闻现场做一番考证,亲自去看看知情者或目击者所说的是否符合事实真相。
c.多方求证。对于一些重要的事实材料,或者用以上两种方法都无法搞清楚的,要用多方求证的方法。记者可以听取多方意见,还可查阅相关资料。结合多方面的说法、意见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很多记者往往会把审稿当作是对采访的核实。核对新闻事实是新闻采访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记者采访必须达到的目的。

2试论新闻采访的工作原则。
答:记者是社会活动家,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新闻采访的工作必须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1)新闻采访的根本原则,是无产阶级党性原则。
党性原则是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一大特点和优点。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要求我国的新闻媒体在思想上宣传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体系,以党的指导思想作为新闻工作的准绳。它要求:
①在政治上,要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使之成为亿万群众的实践行动;
②在组织上,要接受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新闻宣传工作的纪律。
因此作为新闻媒体的主体的记者必须坚持党性,增强党性,服从党的领导,坚持不懈地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正确认识记者的地位和作用,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充分发挥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的作用。
(2)西方新闻界对记者的工作有“无冕之王”论和“第四等级”(与行政、司法、立法并存)论等说法,片面夸大了记者的地位和特权,必须清醒地认识它的虚伪性。
(3)新闻采访的具体工作原则。
除了坚持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在新闻采访中还有一些具体的工作原则:
①实事求是的真实性原则
实事求是是指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夸大也不缩小,正确地对待和处理问题。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所在。新闻报道与一般的文学作品最大的不同是新闻所写的都是真人真事,是在社会生活当中实实在在存在的。
要把握好实事求是的原则,具体而言,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应注意掌握好以下三个界线:
a.“报道思想”与“主观框框”的界线
报道思想,是新闻机构对在一定时间内组织宣传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实施的设想,包括报道的目的、预期效果、内容重点、范围、步骤和要求,是编辑部具体工作计划的指针。报道思想明确,有利于采访进行,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主观框框则是脱离客观实际的想象和主观臆测,不管事物如何发展,都纳入主观构想的框框,犯主观性和片面性的毛病,属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报道”与“客观主义”的界线
客观报道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运用客观叙述的方式表达事实和意见的一种新闻写作方法,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可信度;二是指尊重客观实际,经过充分调查,如实反映事实真相的一种报道形式。
“客观主义”要求记者在采访报道的时候,尊重客观事实,忠于客观事实,这一点是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是值得借鉴的。但是,“客观主义”将“客观”绝对化,完全忽视了记者在采访报道过程中的“主观性”,这是错误的。
c.“选择角度”与“乱扭角度”的界线
“选择角度”是在从事采访报道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地体现主题思想,以新闻事实为基础,从新闻事实的某一个最有利的角度来进行采访报道。角度选择的好坏,很能体现一个记者的水平。“选择角度”并不是“乱扭角度”,两者之间的最大差别就是,是否以事实为基础。
②依靠领导的组织原则
依靠领导是采访的组织原则,是指记者在采访中坚持党性原则在组织上的体现,也是记者完成报道任务的组织保证。记者在采访中依靠领导,能及时了解“面上”的情况,掌握典型,能得到工作中的许多具体帮助。
在新闻采访中依靠领导的方法:必须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这要求记者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不能违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跟自己工作范围内的同级党政机关保持联系;在具体的采访过程中要尊重、依靠基层的党政机关;不但要做好党中央的“耳目”,而且也要当好基层党政机关的“耳目”。
③执行政策
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耳目”和“喉舌”,应积极宣传并认真执行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这也是记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一切新闻采访报道活动,都要在法律的权限范围内进行,严格执行各项方针、政策,任何新闻报道都不能与党和政府的政策相抵触。记者要宣传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让广大的人民群众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并不是简单地重复某些条文,生搬硬套。记者要发挥新闻媒体的优势,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有创造性地、艺术地进行宣传。
④内外有别
新闻采访是有组织、有领导、有纪律的活动,哪些可以采访报道,哪些不能采访报道,要严格注意,“内外有别”,“当行则行,当止则止”。
a.内外有别,首先是指某些事实是不能公开的。一些不适宜于公开报道的情况,只允许写成“内参”。一些机密部门不允许记者涉足,对此应表示理解。
b.一些事实并不适宜马上向外界报道。对于一些敏感、重大的事件,要及时听取上级领导的指示,在把握好口径的同时还要注意报道时机。
c.对于那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比如一些灾难事件,记者是有责任、有义务让受众在第一时间知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