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四力”,让主流声音更响亮

全媒体时代来临,党报评论如何提升“引导力”,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媒体融合深入推进,党报评论如何提高“能见度”,以主流声音传播主流价值?
8月30日,由人民日报社、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合办的第三届党报评论融合发展论坛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举行。围绕“全媒体时代,以主流声音传播主流价值”这一主题,来自中央媒体、全国各省级党报、相关新媒体平台的代表共聚一堂,展望未来趋势,分享融合经验,共谋发展良策。
“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评论更是要直接与读者对话、引导受众思考、进行有效说服。自觉承担起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做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评论必须发挥关键作用。”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卢新宁在致辞中作出这样的判断。
“承担起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宣传好、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报评论这支‘音量最大的金话筒’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在致辞中给出这样的思考。
全媒体时代,评论的优势在哪里——
以思想优势赢得话语优势
“坚持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必须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评论承载的是思想、表达的是价值,提升评论质量,以思想优势赢得话语优势,是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内容。
如何提供有效信息,实现有效链接?“提高思想含量,在全媒体舆论场发出更加响亮的声音”,成为此次论坛众多与会嘉宾的广泛认同。
“媒体的竞争在时间上分秒必夺,在空间上无孔不入,垄断信息来源和发布渠道已经成为一项‘不可能的任务’”。与会嘉宾对于全媒体时代有着清醒的认识,大家都认为,党报评论要在众声喧哗中发出最强音、占领制高点,必须始终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用高质量的“思想产品”来吸引人、感染人、影响人。
人民日报评论部副主任张铁认为,思想和观点是核心竞争力,创造的是头部新闻产品。把评论的观点和思想嵌入时代的“信息流”中,才能助力解决实际问题和思想问题,做好人心的工作。“今天大家越来越认可‘思想引领’。”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内容质量的高低,思想含量的多少,决定了评论传播的深度与广度,决定评论的引导力与影响力。
“一篇好的新媒体评论,除了在信息上要有真材实料,在情感上要有真情实感,最重要的,就是要在思想上有真知灼见。”在分论坛“众声喧哗,党媒如何有效说服”上,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统筹策划室副主编余荣华这么说。光明日报社评论部副主编张焱也认为,主流评论的优势仍然在于权威性、思想性,评论可以借助外脑提升思想含量,“作为评论员和编辑要有擅长的领域,在擅长的领域要有熟悉的专家朋友。当我们遇到一个选题的时候,先抄起电话和专家聊一聊,不仅要做到不说外行话,更要做到有专业性、有时效性、有思想性。”
人人都有麦克风,思想从哪里生长——
以现场感觉增强思想力量
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突破8亿。纵观今天的舆论生态,从一条热门微博到一篇“10万+”文章,从一条朋友圈到一段短视频,每一次观点表达都是价值出口,都是思想载体。
思想深度,决定评论高度。如何用好手中的“金话筒”?怎样增强评论的针对性?在“人人都是评论员”的全媒体时代,与会嘉宾纷纷将目光投向新闻现场,把思想种在土地上。
“新闻的富矿在基层,评论的富矿也在基层。”近年来,党报评论员着力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用脚丈量大地,用笔记录时代,把有温度、有深度的作品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在路上心中才会有时代,在基层心中才会有群众,在现场心中才会有感动。”与会嘉宾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也是对评论员的要求。好文章必须接地气,采访型评论、现场类评论能让评论触摸到时代的脉动,赢得更多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