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观察丨7年再停摆:美财政困局与制度痼疾的恶性循环

2025-10-01 20:03:54 5阅读

美国联邦政府关门_美国政府停摆历史_美国联邦政府正式“关门”

由于美国会参议院9月30日先后否决两党拨款法案,当地时间10月1日0时1分,美国联邦政府近7年以来再次“关门”,数十万联邦雇员不得不面临强制休假或被裁员,众多联邦部门的服务也“停摆”。

当地时间30日晚,白宫管理和预算办公室(OMB)主任沃特发布备忘录,指示各政府机构开始执行其“有序停摆”的预案。不受影响的部门包括军方、联邦调查局和国土安全部等执法部门、联邦航空管理局和邮政局等。

对华盛顿而言,这不是一次孤立的政治事故,而是四十年来反复延续上演的财政困局与制度痼疾。

1980至今:一部危机史

美国联邦政府关门_美国联邦政府正式“关门”_美国政府停摆历史

政府停摆在美国已经不是什么新戏码。据统计,1980年至今,已有14次政府停摆。

1980年,卡特政府因司法解释改变而首次执行真正意义上的政府停摆,联邦贸易委员会短暂停运。此后,里根时代多次因减税与国防开支拉锯而出现短暂关门。

1995至1996年,克林顿与共和党众院议长金里奇的对峙将停摆推向高潮,两段累计26天的关门打乱了政府雇员薪资和社会保障事务,让华盛顿一度陷入政治瘫痪。

2013年,围绕“奥巴马医保”的激烈争执再次导致联邦政府瘫痪16天,白宫和独立经济机构估算,当季经济增长因此蒸发数十亿美元;消费者信心骤降,股市波动加剧,政府承包商现金流断裂,保险和住房贷款审批延后。

2018至2019年,特朗普坚持为边境墙筹资更是引发了史上最长的35天停摆,国会预算办公室测算,美国经济因此损失约110亿美元,其中30亿美元无法追回。航空安全部门因大规模无薪停工导致航班延误和安全隐忧,科研经费冻结迫使实验中断,FDA药品审批排期被整体推迟。

如果把这些案例放入一张列表,就会发现一个清晰趋势:1980年以来的14次停摆,短则数天、长则一个多月,造成的经济损失从几亿美元到上百亿美元不等,总体累积规模惊人。

虽然官方常强调“停摆后经济活动会反弹”,但数据和企业调研显示,至少有相当比例的产出无法弥补——据国会预算办公室(CBO)估算,2018至2019年政府停摆就造成了约30亿美元的永久缺口。旅游、航空、科研、国防承包等与联邦采购密切相关的行业往往首当其冲,小企业的资金链尤其脆弱。

对于政府本身,代价则更隐形也更深远。预算不确定让机构在长期项目上谨小慎微,关键岗位人才流失,公共部门难以吸引年轻人,民众则一次次目睹国会失灵,信任感和制度自豪感逐步被侵蚀。华盛顿的“关门”不只是几天不办公,而是长期让国家治理出现裂缝和效率滑坡,重启之后也很难迅速恢复原有节奏。

教训:制度漏洞与政治极化的代价

美国政府停摆历史_美国联邦政府正式“关门”_美国联邦政府关门

白宫网站此前推出的政府关门倒计时钟

美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复政府停摆呢?

反复政府停摆所带来的经济与社会代价,却被严重低估。2019年,国会预算办公室测算显示,35天停摆造成了约110亿美元的损失,其中30亿不可追回,这说明“关门”绝非简单的延迟付款。数十万联邦雇员和承包商失去稳定收入,消费骤减,短期经济信心动摇;大量小企业因政府合同停摆现金流吃紧,有的甚至无法度过空档期。同时,所谓“非必要”公共服务在关门后往往陷入长期积压,譬如,签证和移民审批延迟,科研经费停发导致实验中断,药品和食品审查排期被推后,航空安全部门人手削减引发航班延误与安全隐忧,等等。更难量化的是心理层面,政府雇员士气低落,年轻人才对公共部门吸引力下降,公众对国家治理效能的信任一次次被消磨。

因此,美国学界与智库长期呼吁建立“自动继续拨款”等制度保险丝,让政府基本运作不再轻易沦为政治人质,并在高度争议议题与民生安全之间划清界限。然而,迄今为止,相关改革始终停留在呼声和个别提案,并未能形成强有力的制度共识。

僵局如何收场?

两党双方此前都在公开声明中拉高了底线与舆论阵地。

共和党坚定主张“干净”的临时拨款,也就是不捆绑医保或更大政策条款的短期预算,强调这是让拨款继续运转、为谈判赢得时间的最务实方案。共和党参议员、多数党党鞭图恩多次表示,只要民主党“放宽”医保附加条件,就还有机会避免停摆。白宫则更放话说,若停摆发生,除了常规的停薪休假,还可能启动减员计划(Reduction in Force,RIF),将以前的暂时无薪休假,调整为精简人员、裁撤岗位,借机推动联邦机构长期瘦身。

民主党方面则咬定“健康保障不容交易”,拒绝没有医保补贴延续和撤销相关临时拨款,指责共和党是在用预算流程“绑架”低收入群体。舆论战中,民主党用“家庭医疗安全”作为核心叙事,警告停摆后将有数百万家庭面临保险断档。

基于这些表态与历史经验,舆论认为,接下来的形势很可能是短期停摆加紧急临时拨款解围。因为在民意与市场压力升高后,双方会达成一个纯粹维持政府运转的临时协议,共和党可能象征性让步,民主党则会在争取到有关承诺后,接受“先开门后谈条件”。

如果僵局超过两周,则可能进入拉锯延迟阶段,势必造成经济损失迅速扩散,承包商违约、航班混乱、科研中断,这些都将制造新的政治痛点,逼迫中间派和白宫出面推动妥协。

极端情况下,虽然概率较低,但也不排除长期停摆与结构调整,白宫趁机推动裁员和机构重组,但政治与市场代价极高。

综合各方态势,短期停摆目前已难避免,但长期拖延的政治与经济代价太高,使得“几天混乱后达成临时过渡”依然是最大概率。最终妥协将围绕医保补贴如何安放展开:是先独立处理,还是写进后续谈判日程,这将要看双方的最终博弈。

四十年后的今天,美国仍在同样的预算陷阱中原地打转。停摆带来的不只是政治新闻和GDP波动,更是一国治理能力的自我削弱。若没有制度性安全阀,类似的财政悬崖还将周期性重演,也将不断考验市场、盟友和美国民众的耐心。(央视记者 武卫红)

此前报道

近7年来首次 美国联邦政府正式“关门”>>

为何关门?影响多大?何时结束?一文看懂美政府再“关门”闹剧>>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