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本质——浅析新闻本质中的真实性
新闻本质
——浅析新闻本质中的真实性
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最基本的属性,是新闻的本质。新闻的真实性包含“五W—H”这六要素的真实准确,体现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在现实社会中,由于种种主客观的原因,总是不可避免地出现有失真实性本质的新闻报道。为维护新闻的本质,维护这个社会的公正性,记者要采取措施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知识素养,承担每个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关键词
新闻本质;新闻真实性;虚假新闻;措施
关于对新闻的定义,现今有几种比较流行的简介,例如新闻就是针对人们读你的报道以前还不知道的事件、事实或观点的一种全新报道;新闻是指人们能及时获悉的事件、观点或见解,它能吸引或影响社会上的许多人,并能为他们所理解;新闻是报道新近事实与观念的信息······著名的新闻记者范长江先生对新闻的定义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可见,无论是哪种定义,事实,也就是事件的真实性是新闻的本质属性。美国纽约出版商约瑟夫·普利策把“准确!准确!准确!!!”作为他的座右铭,他要求人物的姓名**龄、地址、细节等非常细小的事情都要做到准确无误。
1、 何谓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的真实性就是新闻报道反映客观事实的准确性与反应客观规律的科学性。但是由于新闻追求时效性,有时新闻工作者无法及时发现规律性、科学性,因此我认为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最基本的属性。
其中,新闻信息要求即要包含“五W-H”的真实准确――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为什么)、how(怎样)。早在1945年,延安《解放日报》就发表过社论《从五W谈起》,指出:“没有五W的新闻,肯定是空话,废话,缺乏主要W的新闻,读者谈起来一定感到残缺不全,甚至不知所云。可以这样说,在新闻中交代清楚五个W和一个H,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起码的要求。”新闻报道是将原本的事件进行加工,剔除不需要的细节,然后以其最简要、最贴切人们阅读的习惯存留下来。因此在这繁杂的流程中,不可避免使记者、编辑等新闻工作者的一些主观思想介入到报道中,这样就使得报道缺少客观性、真实性。因此要坚持新闻的六要素。
首先是时间要准确无误。新闻的“新”也就是要有具体明确的时间概念。读者在阅读一篇报道时在了解了具体的事实后,先关注的就是这件事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但是在有些新闻报道中,难免会出现“日前”“不久以前”等一些笼统的语句,有时甚至连一些大概的日期也没有,这就使得读者容易对新闻事件的进展程度难以把握,无法获取事件的最新情况。
其次是人物要具体,不能全篇出现的都是无名无姓的人物,例如陈女士、张先生、林主任之类的,这样不具备说服力,且容易使报道缺乏真实性。而且,在使用人名时,切忌张冠李戴,闹出笑话。在《新闻记者》2010年第一期公布2009中国十大假新闻中有一则《陈永贵之子陈明亮涉赌涉毒被刑拘》中指出,由于名字相同,一个是山西商人,一个是重庆商人,被记者张冠李戴,使中国农民的典型代表和标志性人物陈永贵之子陈明亮,被误认为是那涉赌涉毒之人。
再次,地点也是读者关心的一大新闻要素。至于具体的事件和原因就更为重要了。内容要完整,以期使信息完整、准确地传达给读者。事件的原因更是要准确无误。而且在新闻报道中,具体的事件往往比一些空洞的文学字眼更具说服力,例如汶川大地震中,用惨不忍睹等一些字眼描述灾后的情况,肯定不如具体描述出来的事件令人震撼,例如某学校倒塌,有XX个学生被永远埋在地底下,他们被压成什么样子······
这六个要素的有机组合,向我们呈现了有事件、有情节、有评论、有背景的一个完整的叙述文本。确保这六个要素的真实性,在平时的新闻中也就可以抓住新闻的本质,也就是学者们公认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2、 有失真实性本质的新闻报道
由于新闻传播媒介和记者、编辑等新闻从业者无不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例如经济、政治、立场、主观思想等等,因此有许多的新闻报道欠缺真实,甚至存在颠倒事实。
尤其是在国际性的新闻报道中,有些国家在新闻中罗列一些无法得到求证的事件或子虚乌有的事件,宣传自己的政治观、价值观,以达到自己国家的最大利益。例如,伊拉克战争前,西方媒体大量报道所谓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庇护基地组织,结果根本是子虚乌有。但伊拉克战争却使几十万伊拉克人民死于战火。而在2009年末,国际新闻中又曝出拉登的妻小居住在伊朗,伊朗与美国等一些国家为此问题展开激烈的辩论。因此,当新闻报道蒙上政治阴影,被一些有心人利用时,新闻报道不可避免地失去了其本质——真实性。
在日常的新闻报道中,新闻报道失去真实性的最大原因是利益的使然,个人利益或某些小团体的利益。一篇有重大发现的报道,必然能在现今这个社会快速传播,掀起一股讨论热潮。理所当然地,这个记者就能获取某种荣誉,提升自己在新闻界的地位。因此,为了个人的某种利益,某些记者将一些事实歪曲甚至颠倒,以期达到吸引众多眼球的目的。2002年,《家庭》杂志推出报道《斗智斗勇:女记者与“狼”共穴61天》,一下子就掀起讨论热潮。但是经过《山西日报》和《太原日报》两家党报经过调查后确认,山西党报记者被绑架事件纯属子虚乌有。该文作者季永峰为了使自己能在新闻界一炮而响,杜撰不存在的事实,有违新闻的真实性的本质。
由于现代通信工具的高度发展,信息的传送速度大大提高。新闻报道注重时效性,借助现代先进的通信技术,人们能够及时知晓新闻事件。但是人们在欣喜于新闻的传播速度时,对事件的真实性有时是要持怀疑态度的。在《新闻记者》2010年第一期公布的2009中国十大假新闻中有一则《石家庄积雪比人高》,将意大利的大雪照片移花接木到石家庄,以假照片报道石家庄大雪。后经网名查询,发现这张照片是一家国外网站今年7月刊登的照片。但是,就着这张被移花接木的照片,《新快报》、《西部商报》和《黑龙江晨报》在同一天刊登了这张照片,造成了读者的误会。这种没有认真求证而依靠网络信息就发布出去的新闻就容易存在有失真实的缺陷。
三、维护新闻的真实性的本质
新闻记者要多实践,进行一系列详细的调查研究,才能了解人物、事件的具体情况,以此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纵观中国的新闻史,优秀的新闻作品都是记者深入实践调查研究的结晶。例如著名的新闻记者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经过10个月的旅行考察,行程6000余里,足迹遍及四川、陕西、青海、甘肃、内蒙古等西北五省区,历尽艰辛采写了大量的通讯,陆续寄回《大公报》发表,真是报道红军长征的情况,以及西北人民悲惨生活的近况。
在平时的采访中,不要盲目跟从他人的意见,要亲自去发现事件的真相或事件背后的因素,才能维护报道的真实性。2001年4月,宁波一出租车司机将乘客遗失在车上的袋子交还给失主。其他新闻单位报道的内容大都是泛泛地称赞出租车司机风格高尚等。而《东南商报》没有做表面文章,而是循着袋子内的42个信封上的不同姓名**区、药名和金额,将药品回扣问题揭露个水落石出,并围绕这一事件分析了医药回扣为何屡禁不止的原因,这一系列报道,不仅被评为当年度的市级好新闻,还被多家中央媒体转载。
面对日益发展的经济社会,金钱、权利的诱惑越来越大,记者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维护住自己报道的真实性。2002年6月22日山西省繁峙县义兴寨发生金矿爆炸事故,负责人为隐瞒真相,分别对采访事故的一些新闻单位采取“封口费”,而新华社山西分社的几名记者接受了他们的贿赂。记者一旦贪财、求权利,就不能公正地观察社会,会被社会上有些违法犯罪份子利用,遮掩他们的肮脏的罪行。因此,新闻工作者要甘于淡泊名利,不断加强自己的职业道德观,才能客观地看待事物,才能公正的反映事物,才能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报道作为现今社会人们的一大消息来源,保证文章的真实性是新闻工作者最起码的责任,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本质是每个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若弄虚作假、夸大其词、收受贿赂,就会误导视听,贻害社会。新闻靠事实说话,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本质,才能维护新闻的本质,才能维护新闻界的平衡性,才能维护这个社会的公正性。
李楠.再谈维护新闻的真实性.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06)
梁洪.新闻真实性的“表述”.新闻界.1998.(02)
陈莹.新闻真实性的内在要求.理论观察.2004.(04)
文锋.新闻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新闻与写作.2008.(05)
王茵.新闻如何才能不断出新.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