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荡隋唐,刘裕为什么会被称为南朝第一帝?

2024-08-12 17:44:50 95阅读

闯荡隋唐,刘裕为什么会被称为南朝第一帝?

刚好历史君之前写过一篇关于宋武帝刘裕的文章,正好能回答这个问题!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永遇乐》是辛弃疾的名作,在他笔下,那位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寄奴,尤其令人好奇。他是谁,竟能与三国周郎同列一词之中?

他叫刘裕,南北朝时期刘宋王朝的开国皇帝,寄奴是他的小名!

闯荡隋唐,刘裕为什么会被称为南朝第一帝?

刘裕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草根皇帝,他出身贫寒,母亲早亡,父亲因无力养育他长大便将他寄养在亲戚家,因此乳名"寄奴"。如此身世,在历史上的开国帝王中,或许也就朱元璋能与之相比了。

后来,刘裕加入北府军,就是那支在淝之战中,以八万敌百万,将北方过来侵犯的前秦苻坚打得落花流水,风声鹤唳,的。那支威风八面的东晋军队就是北府军。一路摸爬滚打,出生入死。"高祖常被坚执锐,为士卒先,每战辄摧锋陷阵"

刘裕就是凭借着这种悍不畏死,身先士卒的拼劲儿,屡立军功,连连升迁,最终让他以寒门身份,在门阀做主的东晋王朝,闯出了自己的一番成就,成为了北府军历史上的又一代光辉人物。

然而,这仅仅只是他传奇生涯的开始!

刘裕所处的时代,已经是东晋王朝的末期。此时的江左已经没有了谢安这样的治世之才,腐朽的司马家与门阀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最终,江左门阀,东晋大司马桓温之子桓玄,叛变篡晋,立国号为楚,是为桓楚。其后,桓玄攻入建康,杀司马元显,收北府兵权,东晋王朝危在旦夕。

在此危急时刻,是刘裕带领北府诸将,一千七百余残兵,在京口举兵。他高举义旗,传檄四方,号召天下举兵讨伐桓玄。最终,刘裕以弱胜强,击败桓玄,攻灭桓楚,收复建康,迎回晋安帝,东晋王朝因此而得以续命。

而刘裕作为平定桓楚的首要功臣,对于东晋王朝有着再造之功,自然是顺利进入到东晋王朝的权利中心,执掌东晋朝政大权。

此时的刘裕,才算是真正成为了一个时代的主角之一。在此之后的二十多年里,他南征北战,所向披靡,告诉了世人什么叫"气吞万里如虎"!

他向北攻灭南燕,尽杀南燕鲜卑族王公以下三千人。后来又灭亡后秦,收复了故国王都长安城。当时如果不是东晋后方不稳,东晋朝臣们大都胸无壮志,不赞成继续北伐,刘裕很可能就一路横推,定鼎中原了。

毕竟当时的北方根本没有任何势力能够直面刘裕的锋芒,哪怕是最为强大的鲜卑人,也不能与北府军对敌。无奈自家人不争气,不能同仇敌忾,当时的江南士族早已忘记了当年中原流离之苦,习惯偏安,不愿北归。当然,他们也瞧不起刘裕寒族的出身,不愿刘裕开创这不世之功。但即使如此,经过两次北伐,黄河以南、淮水以北以及汉水上游的大片地区,皆为东晋所有。将南朝的防线推进到了潼关、黄河一线,保障了江淮流域。此等北伐之功,也已经是东晋自偏安以来,最大之战果,历数东晋名将:祖逖、庾亮、褚裒、殷浩、桓温,他们皆无法与刘裕比肩。当然,之后的南朝数代,就更无人能够与之相比了。纵观中国历史,在北伐这件事儿上干得比刘裕更出色的,估计也就朱元璋一个了。

当然,刘裕不仅仅是北伐,除了向北,他还向西南平定谯蜀,使得巴蜀地区再入南方版图。紧接着又趁胜出击,击败仇迟,收复汉中,向南平定卢循,拿下岭南百越之地……

在刘裕的征伐下,南方各大割据势力,全部灭亡,使黄河以南的大半个中国尽归一统。东晋境内,全由刘裕势力统治。

此等功绩,在东晋南朝数百年的历史中,绝对无一人可以与之比肩。即使是谢安在世,恒温复生,也得甘拜下风。此时的刘裕,显然已经走上了他人生的顶峰,面对腐朽不堪的东晋王朝,改朝换代,顺理成章。

公元420年,刘裕代晋称帝,改国号为"宋",东晋灭亡,中国南方正式进入到南朝时代。晋朝门阀专政的时代,由此结束,南朝"寒人掌机要"的政治格局自此开始,此为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节点。

此时的刘宋王朝乃是东晋南朝时期疆域最大,实力最强,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一个王朝。刘裕也因此被誉为"定乱代兴之君",有着"南朝第一帝"之称!

这位草根皇帝可以说文武双全,文武双全,既有经世治国之才,也有百战克敌之勇,文韬武略,治国安邦,无一不精,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所谓"文能提笔安天下 武能上马定乾坤",便是说的他这样的人吧!

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他当皇帝的时间太短了,仅仅两年而已,否则一统天下也不是不可能,想来也是可惜。不过,这"南朝第一帝"绝对是当之无愧!

刘兰芳您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段儿?

🌧🌧🌧

西蜀赵王李元霸..金世懵奔罗世信。

三板斧子程咬金..脚踏黄河秦叔宝。

🌳🌳🌳

八千王,穆桂英,杨宗保,潘仁美.

🌧🌧🌧

三国演义袁阔成,诸葛亮借东风[赞]

重情重义关二爷,桃园结义有张飞.

曹孟德哭别陈宫,忍术高手司马懿.

🧚‍♀️🌱🧚‍♀️

上联:孙权嫁妹🧚‍♀️🌱有备而来.[泣不成声]

求🍂高手👍对下联?

🌲🌲🌲

有雄才无大略”乱世枭雄”单田芳.👍

“事到临头须放胆”..张老疙瘩张作霖.

🌲

张小六子🌱张学良.西安事变美名扬

汤二虎,杨宇霆 姜登选 [赞]郭松龄 张作相 [赞][玫瑰]张景惠 孙烈臣 [赞]李景林 汤玉麟 韩麟春 臧式毅 .张宗昌

🍂🍂🍂

🙈

薛氏的由来?

一、源于任姓

出自黄帝之幼子禹阳在颛顼帝时的封地任,属于以居邑为氏。相传薛氏先祖最早源自古代任姓部落,是人文始祖黄帝的后裔。据史籍《元和姓纂》、《新唐书》、《通志》等记载,黄帝一生共有二十五子,成年后皆以德行出众,受封为十二个不同的姓族,散居于各地。

其中幼子禹阳在颛顼帝时受封于任,而为任侯。禹阳的第十二世孙奚仲,是中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因其精工巧思、发明车辆有功,被大禹任命为车正,大禹赐封奚仲以薛为邑,称薛侯。奚仲家人闻讯都以此为荣,不少人甚至索性以薛为氏,表示纪念,是为薛氏之始。

后来奚仲曾一度迁居于邳。薛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凡六十四世。到了战国末期以后,薛氏的地位日渐下降,最后变为一个村落。而薛国族人辗转迁徒,始终不忘先祖列宗,后以国名为姓氏,仿薛公子登,多称薛氏。

二、源于妫姓

出自虞舜裔孙齐国丞相田婴的封地薛,属于以居邑为氏。孟尝君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其父就是在周郝王姬延五年出任齐国宰相的田婴,他曾被齐威王田因齐封于薛,也就是故薛国之地,因此他也被称作薛公,号靖郭君)。

田婴逝世后,田文袭封,仍以薛地为食邑。后田文病逝,无能的诸子们争位,乱成一团,结果被齐、魏两国联手共灭之。至秦王嬴政灭六国后,薛国故地被秦国设置为薛郡,田文的后裔彻底失却封地,子孙分散各地。

汉朝以后,直至魏、晋时期均设为薛县,最后到隋朝时期被废黜,成为滕县领属之地。西汉初期,田文之孙田国、田陵迁徙到竹邑居住,并以故封邑命氏,遂改田氏为薛氏。

三、源于匈奴族

出自汉朝时期匈奴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部族,又称胡。战国时匈奴开始与中原各政权接触,其后长期影响中原各地,直至南北朝后期,匈奴之名逐渐消失。通过战争、和亲和关市,匈奴在很多方面接受了汉文化的影响。

由于长期与汉族人杂居生活,交往密切,南匈奴各部逐渐放弃原来的游牧生活转而农耕定居,出现汉化趋势,至魏晋时,甚至纷纷改用汉姓,匈奴民族薛氏也形成于这一时期,后逐渐汉化。

四、源于鲜卑族

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叱干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晋太元十一年,拓跋·硅复国,并改国号为魏(北魏)。这一时期,尤其是北魏统治的一个半世纪中,鲜卑族进一步吸收汉文化,渐与汉族人融合。

至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为进一步强化统治,巩固政权,争取中原汉族地主支持,增进胡汉融合,北魏孝文帝决定顺应形势,将本民族的二三字以上的复姓改为单音汉姓,如皇族拓跋氏改为元姓,独孤氏改为刘姓。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改姓浪潮中,叱干部遂改为薛,成为薛氏成员之一。

五、源于突厥族

出自唐朝时期突厥薛延陀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薛延陀国,是隋、唐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铁勒部的一支,由薛部与延陀部联合组成。据传,薛部先祖本是汉族人,后来流落到漠北一带并在此蕃息发展不断壮大起来,成为当地的一个游牧部落。

为了表示不忘先祖,他们便以“薛”为部落名称。以后薛部在与邻近的延陀部战争中获胜并其部而有其众,两部遂合二为一,称薛延陀。薛延陀国灭亡后,部众四散流徙,或南下附唐,或并于他族,其中一部分人“以族为氏”,而改姓了汉族的薛氏。

六、源于冒姓

出自唐朝武则天时期冯氏后裔冯小宝,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唐朝时期,有人叫作薛怀义。薛怀义,自称周文王后世子孙,鄠人,闯荡江湖,在同官县贩卖药材,练就了健壮的身体,粗犷中不失数分英俊。冯小宝发迹后,其兄弟子侄乃至姻亲裔孙纷纷冒姓薛氏,以崇其位,此后沿袭不改。

演员在拍戏中应该如何避免与搭档产生感情?

不知道经常关注娱乐圈动态的各位小伙伴们是否还记得去年的八月份,2018年的8月份简直就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月份,这个月有不同的一对对的明星情侣相继分手了,说起来很多,比如杨紫和秦俊杰,纪凌尘和阚清子等。

这些明星情侣们大多都是在拍戏的时候,因戏生情而最后走到了一起的,但最终很多都因为感觉对方不合适自己就这么说分手就分手了,说起来也是非常遗憾的一件事情了。

不过在我们平常人看来,不光是这么几对明星情侣是这样的,大部分的明星情侣们大都是这样度过的,谁没有好几个的前男友和前女友呢,看到个人的简介之后,大部分都是好几个前什么友吧。

明星情侣们都是因戏生情,大家对于这个实情非常的纳闷,到底是因为什么让这些演员们这么痴情,而且深情投入,甚至“假戏真做”了。

聂远曾经在一个节目中道出了原委,说出了这些事情的真相,不过这些原因看似还真是这么个道理。

演员为什么容易对拍戏搭档产生感情?聂远分析的太实在了。

聂远,大家想必都已经不陌生了吧。聂远在曾经的时候也是红极一时的男神人物,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上错花轿嫁对郎》中腹黑的齐三公子,还有《隋唐英雄传》中的少年英雄罗成,而且在早年的时候,聂远还被誉为“中国新四小生”。但是直到后来,聂远因为出演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平平的角色,而且都不知名,所以一直以来聂远又回归到了不温不火的状态中了。

直到2018年8月份全年最火爆的大型古装电视剧《延禧攻略》,让聂远在其中扮演的“大猪蹄子”乾隆皇上,又火了起来。

虽然自己又一次火了,但是聂远比较有远见,并没有因为自己这么火而在后来的时候随意接着任何的影视剧拍摄,对于影视剧拍摄聂远还是非常慎重的。

聂远在一个节目中说过,演员就是有着这么一个特殊职业的行业,任何的演员拍戏大部分都是好几个月在一起,有的甚至能达到半年之久,经常出演的一些感情戏,并且很容易在里面一起谈恋爱,还有很多的吻戏或者情感戏份。

所以自然而然的,这些演员们就会触景生情,而且感情逐渐的升温,最后都会走到一起了。

对于人们这种特殊的感情色彩来说,这种情感因素是十分正常的一件事情了,所以大家也就司空见惯了。

聂远的这些话让大家已经非常明白了为什么演员容易在一起滋生感情了吧,回头想想,很多明星情侣大部分都是因戏生情的吧,比如说邓超和孙俪,陈赫和张子萱,陈晓和陈妍希等。

这些明星情侣们假戏真做,从戏中一起走到了现实生活中,但是他们的生活都是非常幸福的,即便是因为当时的感情升温,直到现在他们的婚后生活依然都是十分恩爱的

徐茂公本是武则天皇后位的大功臣?

徐茂公的一句“此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帮助李治坚定了立武则天为皇后的信心,所以徐茂公确实是武则天登上皇后位的大功臣。至于惨遭掘墓那是被孙子所连累,但是并没有被灭族。

提起徐茂公大家最先想到的是隋唐演义小说里面的“诸葛军师”,他神机妙算,善于察言观色,能说会道,一开始是瓦岗寨的军师,后来又投靠李世民,成为李世民的军师,和秦琼等人是肝胆相照的朋友。

在小说中的徐茂公,虽然也算是个有能力的人,但是主要表现在他善于算计,并没有过多的表现他的军师才能。但是在正史中,徐茂公可是真真正正的实力战将。

大唐名将徐世勣

正史中徐茂公叫徐世勣,字懋功,因为对大唐有功所以被李渊赐姓李氏,改名为李世勣。李世民登基后,又为了避讳皇帝的名字,李世勣又改名为李勣。

李勣是唐朝的名将,他和李靖被称为唐朝战将里面的“双子星”,可以说大唐前期的战将李靖是天花板,然后就是李勣。

徐世勣最早投靠的是翟让的瓦岗军,当时和他一起投靠的还有同乡好友单雄信,两人一度成为翟让的心腹爱将。

徐世勣对翟让说:“这附近都算是咱们的家乡,乡里乡亲的不方便侵扰啊!宋、郑两地近御河,商旅众多,去那里劫掠官私钱物非常方便。”

翟让觉得有道理,于是在运河上劫持商船,势力发展到万人。隋朝看到瓦岗军一天天壮大,马上派大将张须陀来攻,徐世勣用诱敌深入的计策打败了隋朝大军,张须陀战死。

李密参与杨玄感反叛失败后投靠了瓦岗军,李密在当时很有名气,祖上是“关陇集团”主要成员,所以徐世勣和王伯当建议奉李密为主公,扩大影响。

公元617年,李密成为瓦岗寨的首领,自称魏公,封翟让为司徒,徐世勣为右武候大将军,单雄信为左武候大将军。

李密成为瓦岗寨的首领后,李密和翟让发生了矛盾,李密除掉了翟让,并且把徐世勣和单雄信收入自己麾下。

公元618年,李密的瓦岗军被王世充击败,无奈之下瓦岗众将投靠大唐。李渊让徐世勣管理李密原来的地盘,并让他献上奏表。

徐世勣对身边人说:“魏公李密已经归顺大唐,这里的人口土地都是魏公的,我拿它献给大唐算什么呢?这不是拿主人的失败得利吗?我不能这样做!我应该把土地人口统计完,全部报告魏公,让魏公自己献给朝廷,这样就是魏公的功劳了。”

李渊后来知道了这件事,他很高兴,觉得徐世勣真是个忠心之人,是个“纯臣”。并且下令封他为黎阳总管、上柱国,封莱国公。又加授右武候大将军,改封曹国公,并被赐姓李氏,从此徐世勣变成了李世勣。

乃遣使启密。使人初至,高祖闻其无表,惟有启与密,甚怪之。使者以勣意闻奏,高祖大喜曰:“徐世勣感德推功,实纯臣也。”《旧唐书》

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勣随秦王李世民大败宋金刚。随后李世勣又参加了虎牢关之战,擒拿窦建德、降伏王世充,为大唐的统一战争立下了赫赫战功。

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北面的突厥趁着大唐皇权变更突然派大军来袭,长安城戒严。由于当时情况对大唐不利,李世民带着房玄龄等人与突厥签订了“渭水之盟”,此事被李世民引为一生的耻辱。

仅仅过了几年,大唐“双子星”就为李世民出了口恶气,李靖和李勣(避讳李世民,改为李勣)教给突厥什么是战争,俘虏突厥5万余人胜利班师。

这场战役后,突厥直接一蹶不振,再也不敢入侵大唐。李世民很高兴,看着自己的爱将说:“隋炀帝不能选贤安民,只知道筑长城来防备突厥,对世情的认知糊涂至此。朕现在委任李勣在并州,就使突厥畏惧他的威名逃走。边塞安静,难道不是远远地胜过筑长城吗?”

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良,安抚边境,惟解筑长城以备突厥,情识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世勣于并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静,岂不胜远筑长城耶?”《旧唐书》

后来李勣又参加了唐灭薛延陀之战和唐灭高句丽之战,每次大战李勣都有很强的表现。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命人画二十四功臣图于凌烟阁,李勣名列其中,位于第二十三名。李世民对李勣很是恩宠,有一次李勣生病了,医生说胡须烧的灰可以治疗此病,李世民听说后,剪下自己的胡须给李勣治病。

李勣知道后,吓得直磕头,李世民说:“这是为了社稷江山考虑,并非为你个人,有什么可谢的?”

李勣一生可以说都在忠于大唐,但是李世民对他还不太放心,担心自己死后李勣不能辅佐自己的儿子李治,临死前还“算计”了李勣一回。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病重,对李治说:“你对李勣没有什么恩惠,我现在把他贬走,你登基了再把他召回,这样他就会死心塌地的辅佐你了!”

李世民真的把李勣贬走。李治继位后,召回了他,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又为尚书左仆射(就是宰相)。

李勣助武则天登上皇后宝座“另有隐情”

武则天原来是李世民的才人,李世民病重时,武则天和太子李治产生感情,经常私会。

太宗死后,武则天被放到感业寺出家为尼,后来李治到感业寺为先皇上香,再次邂逅武则天,把武则天纳入后宫,很受宠爱。

随着武则天的受宠,王皇后慢慢的感觉武则天是个威胁,因此处处与武则天为敌。永徽六年(655年),李治想要废掉王皇后,立他宠爱的妃子武则天为皇后。

李治虽然有这个想法,但是废立皇后不是小事,肯定需要和大臣们商量,于是他召李勣与长孙无忌、于志宁、褚遂良等顾命大臣前往商议。李勣知道这种情况下去了肯定要表态,所以就称病没有前去。

其他人悉数到场,李治一开口就遭到了褚遂良的坚决反对,长孙无忌虽然没有表态,但是其实也是支持褚遂良的。这次商议废立皇后的事,让李治感觉到自己虽然身为皇帝,但是权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尤其是舅舅长孙无忌,李治对于他还是很忌惮的,长孙无忌不光是自己的舅舅,还是先皇李世民最重要的心腹,也为李治登基立下了功劳。可是李治一直感觉自己皇权受到了限制,所以这次“废立皇后”也是想掌握大权。

就这样李治和武则天变成了“战友”,一开始朝中大臣都支持长孙无忌等人的观点,不能废立皇后。但是后来有个大臣站出来支持李治,李治立马给予了他很高的奖励,就这样支持的人多了起来。

虽然支持的人多了,可是元老级大臣不支持,李治还是不敢下决心。这时候李治想到了李勣,毕竟当时是李治把李勣调回的京城,他觉得李勣会支持自己。

帝后密访勣,曰:“将立昭仪,而顾命之臣皆以为不可,今止矣!”答曰:“此陛下家事,无须问外人。”帝意遂定,而王后废。诏勣、志宁奉册立武氏。《新唐书》

它日,李勣入见,上问之曰:“朕欲立武昭仪为后,遂良固执以为不可。遂良既顾命大臣,事当且已乎?”对曰:“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上意遂决。《资治通鉴》

于是李治亲自到李勣的府上,询问李勣的意见,李勣直接说:“这是陛下的家事,不需要问外人。”李治一听,对啊,我是皇帝,立喜欢的人为皇后还用别人管吗?李治的王者之气瞬间就上来了。

就是李勣的这句话,坚定了李治“废王立武”的决心。于是,李治下诏,把王皇后和萧淑妃贬为庶人,娘家人流放岭南,又过了七天,把武则天立为皇后。李治还把反对最力的宰相褚遂良外贬,武则天掌权后,褚遂良被一贬再贬,直接贬到了爱州(今越南清化),晚景凄凉。

有人说,李勣这是属于“为求自保”的小人行为,直接把大唐差点就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还有人说,李勣这是为了出李世民“算计”自己的恶气,其实根本没有那么复杂。

李勣也不是“为求自保”的小人,他也不知道以后武则天能够取代唐朝自立为帝。其实李勣之所以支持李治立武则天,主要还是和利益有关系。

李勣的出身不高,他在唐朝只能属于新兴庶族地主阶级,虽然唐朝时期,士族已经势弱了,但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依然掌握着很大的权力。所以唐朝为了不像隋朝那样被这些门阀士族玩死,只能死命的打击,李治估计也是这样想的。

而李勣他肯定也希望长孙无忌等人被打压,这样自己一个庶族出身的人才有出路,就是说李勣其实和武则天是一个阵营的,当然这是指的在打压关陇集团这件事上。

所以李勣轻松的一句话,坚定了皇帝对关陇集团下手,这比说再多的话都管用。假设李勣和长孙无忌等人是一个阵营,肯定会极力反对李治“废王立武”。

所以四年后(659年)的四月,武则天与李治达成共识:将长孙无忌、于志宁、韩瑗、来济等人削职免官,贬出京师。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来自关陇贵族集团。其实之前的王皇后也是关陇贵族,这也是为什么长孙无忌等人会支持她,而反对庶族出身的武则天。

“废王立武”对后世的影响很大,这件事直接把存在几百年的士族彻底击垮,从此再也没有士族之说。

对于李勣来说,当然好处多多,经过这件事,李治和武则天都很感谢他,对他也很器重。

显庆三年(658年),李勣跟从李治到东都洛阳,在路上得病,李治亲自慰问。

麟德二年(665年),李治决定封禅泰山,任命李勣为封禅大使,随驾前行,途中李勣脚受伤,李治把自己的马赐给他。

李勣有个姐姐守寡多年,李勣跟随高宗东去泰山,无法照应姐姐,武皇后亲临她的住所慰问,赐给李勣的姐姐衣服,封她为东平郡君。由此可见,李治和武则天是真的感谢他。

总章二年(669年),李勣被加授为太子太师,赐封邑连同以前的有一千一百户。同年十二月初三日(669年12月31日),李勣病逝,享年七十六岁(也有八十六岁说法)。

李勣去世,身为皇帝的李治异常悲痛,下令辍朝七日,册赠李勣为太尉、扬州大都督,赐谥号“贞武”。

并且送葬当天,李治在城楼为他送行,望着灵车痛哭。李治还命令李勣的坟墓要以西汉名将卫青、霍去病的先例为准,仿照阴山、铁山及乌德鞬山建筑,以此表彰李勣击败突厥、薛延陀的功劳。

既然李勣是武则天登上皇后位的大功臣,为什么后来还会遭到武则天掘墓?

李勣去世前,就把弟弟李弼叫过来说:“我看房玄龄、杜如晦、高季辅辛辛苦苦建成的家业,结果都被愚蠢的儿子败光,所以以后我的后代有人行为不轨,专做错事,你直接把他打死。

另外我死后,也不要厚葬,一定要薄葬,放着木人和衣服就行。如果不能这样做,就是屠戮我的尸体。”李弼遵守哥哥的交代,薄葬了哥哥。

但是李弼却没有管好李勣的孙子李敬业,致使谨慎一生的李勣死后还被掘墓戮尸。李敬业是李勣的孙子,李勣在世时,就说:“败坏我家的肯定是这个孩子。”

李勣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呢?原来李敬业为刺史时,为了剿灭土匪,竟然直接带着两个人跑到土匪窝里给土匪讲道理去了,所幸土匪真的投降了。李勣对于这个孙子的胆略又喜欢又害怕,他怕这个孙子敢干一些出格的事,连累家里。

其祖英公闻之,壮其胆略,曰:“吾不办此。然破我家者必此儿。”英公既薨,高宗思平辽勋,令制其冢像高丽中三山,犹汉霍去病之祁连云。后孙敬业兵起,武后令掘平之,大雾三曰不解,乃止焉。

没想到,李勣猜得不错。

公元684年,武则天临朝专政,废唐中宗李显为庐陵王,立四子豫王李旦为帝,史称唐睿宗。

李敬业这时候坐不住了,他之前因为获罪遭到了降职,和他一起被降职的还有好几个人,比如弟弟李敬猷、给事中唐之奇、长安主薄骆宾王、詹事司直杜求仁等人。他们在扬州聚会,觉得这个世道不公,决定高举义旗讨伐武则天,要她还位李显。

李敬业自称匡复府上将,领扬州大都督,十来日便聚集士兵十余万人。李敬业还让骆宾王写了那个有名的《为李敬业讨武曌檄》,对武则天进行了人身攻击,几天骆宾王的檄文传遍全国。

武则天知道后,马上派出了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为扬州道大总管,领兵三十万平定李敬业。

随后武则天又追削李敬业祖父和父亲的官职封爵,掘墓砍棺,恢复其本姓徐氏。没想到李勣的墓里竟然这样寒酸,武则天看到这些木人和衣服,大呼“李勣真是狡猾”,他知道有人掘墓,所以这样做才能让后世知道他是个清官。

李勣又变成了徐勣,李敬业也变成了徐敬业。李勣的猜测真是太准了,就是这个孙子连累自己被掘墓戮尸。

然而徐敬业仅仅坚持了三个月,就被平定了,徐敬业被部下杀死,弟弟徐敬猷也被杀害。

不过李勣并没有被灭族,因为徐敬业的叔叔也就是李勣的次子李思文,抵抗过徐敬业,武则天特意赦免了李思文的罪,还赐给他武姓,不过武则天退位后,应该又改回李姓。

“神龙政变”后,武则天下台,唐中宗李显复位,下诏恢复李勣的官爵,并重新为他起坟改葬。

李勣的功绩,后世评价很高,唐德宗评定前代功臣,就认为李勣是第一等功臣。李勣还是“武庙”中配享的十位历代名将之一,和他同时代的只有李靖一人。

总结:徐茂公一生还是完美的,投奔大唐后,屡次立下战功,青史留名,能够和李靖齐名的人,自然是不会差。同时徐茂公死前,能够明白薄葬有很多好处,这就说明他是个能看透一切的人。然而,千算万算,还是没有算过命运,最终还是被孙子连累。

有人可能觉得武则天这样做有点不近人情,其实谋反大罪,武则天为了震慑其他人,这样做并没有什么不妥。再说,当初李勣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才支持武则天上位的,他们之间有的只是利益,况且过了这么多年,李勣都死了,哪里还有恩情在啊!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