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启免费算命网,你相信善有善报?

2024-05-27 19:07:44 77阅读

阿启免费算命网,你相信善有善报?

感谢邀请,回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说法。

善恶于心

阿启免费算命网,你相信善有善报?

如果过滤掉感情色彩并从唯物主义角度来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实际上这样一个因果关系不成立。否则就不会有"好人不长寿,祸害几千年。""修桥补路无尸骸,杀人放火金腰带"这样极具对立性俚语。

但如果从人情论理的角度上来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苍天饶过谁。""举头三尺有神明。""不是不报,时辰未到。"符合规律性。这样规律其实就是说明了,坏事做多了,受到的惩罚、受到报应的几率也自然会加大,这样的立论是合理的。

弃恶扬善

1,

一,善恶概念

首先善恶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普通人对善恶判断,一般都是基于世俗、伦理、人情、经验、公知、道德等几方面来判定。事实上这种判定有其片面性,否则就不会有"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放之四海皆准的名言。

我们所认知的"善",针对对立方而言,很可能会被归类为"恶";反之我们眼中的"恶"。却由于维护和符合部分人利益,被推崇为一种"善"。譬如,再十恶不赦的人,父母眼中都是一种近乎完美的"善";我们所痛恨那些双手沾满鲜血的侵略者,军国主义分子,对其崇拜者及国民来说,他们或许未必会将其仇恨成一种"恶",如我们一样不耻和抵制。同样,我们大多数人面对不公平现象时,不与"斤斤计较"而逆来顺受的态度,有可能会被认知成一种美德、一种"善。"但在不同文化和不同理解中。却是正义、责任、担当流失,不可接受的"恶。"

明辨善恶

二,善恶的真实性

大奸之人,往往伏藏大善之中。而羊群效应,也容易造成我们对很多善恶的认知,是舆论的操控下的刻意而为,并非真实的"善恶。"

民族英雄岳飞风波亭含冤二十年,未被宋孝宗平反前,以"10项大罪恶名"被绝大多数不明真相老百姓被骂了二十年;"呼格案"未沉冤昭雪前,"杀人犯父母"被鄙视了18年,这些被颠倒的"善恶",是不是事实?所以,在相信"天道有轮回时"同时,也要相信"迟到的正义",不要轻易评价善恶,人云亦云的,并不一定都是真相。

生命源于善

2,

一,善的具体化

"善"的价值观,几乎不分文化种族的受到全世界认可。"善"分为广义的善和狭义的善。世俗所认可的"善",主要为善念善行,也就是善意、善心、善举、善德。而广义的善还包括一些品质和美德,譬如:尊重、忠诚、奉献、团结、睦邻等等。

二,但行善事,莫问前程

"善"作为一种优秀品质、良好心理愿望,具有让人拥有一身正气、被感恩铭记、为人处事往往事半功倍、心情愉悦调节肺腑、改变心灵磁场等等多种积极作用。且"在帮助了别人同时也快乐了自己",还具有一定社会辐射价值。

心清为善

"善"就像一粒种子。笔者从不否认,不是每粒种子都能开花结果,但它赋予受动着情感温度和心理暗示,却一定是良性和具有现实意义的。就像人对希望需求,不论是否能够实现。生命都会因它而"生",因它而"命"。

用积极的心态肯定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3,

一,"恶",是综合性概念

恶如夜魔

世界无论任何"恶",都是思维投射,心理阴暗的行为表现。他和善矛盾而又统一的存在。没有"恶",这世界上不会存在什么"善",人间就是天堂。

真正的"恶",是以为达到个人占有欲为目的,或以伤害、毁灭其他生命为出发点的阴损言行。这种阴损或变态三观下产物,反应在行为中:损人不利己、恩将仇报、践踏生命等等。所以,具有主观上的"恶"之人,也是一种严重心理疾病。

纵情恶随

二,恶有恶报

而在这世界上,任何现象,任何行为都会被反弹或者投射,这时候就是我们所说的"报应"。

报应又分六种,一是来自被伤害者报应;二受辐射的社会群体报应;三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报应;四是遗传性报应(被伤害人,对于伤害人后代的报复);五由于心理阴暗而身体磁场变化,最后招致的疾病性报复;六时间报复,也包括历史真相的报复。

"恶有恶报,"往往被报应表现:经济、心理、精神、政治、名誉、后代上等。大奸臣秦桧就属于政治上的报应

绍兴25年,也就是1155年,大奸臣秦桧病重。1149年,宋高宗来探病,病榻前,秦桧儿子,秦禧迫不及待问高宗:"丞相一职将由谁来兼任?"这显然犯了君臣大忌。次日,秦桧其子秦禧,其孙秦郧和秦湛一起被罢官,秦桧当夜一命呜呼。

坏事做多了,得罪人多了,伤害的利益面大了,就像夜路走长了,迟早会"撞鬼"是一定的。

鞠握光明

结:

所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否灵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用一颗健康的心善待事物规律。扭曲了这个属性,遭到反弹和惩罚是必然的,千古一理,颠扑不破。

论鉴@情感领域创作者/泛文化写作营

(图片来自网络)

孙悟空当时可以让小白龙下雨吗?

在《西游记》中,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想必大家也都能看得到。那就是作为取经团队一员的小白龙,明明也有本事的,除了在宝象国实在没办法了,出来大战了一次黄袍怪外,其余时间都是当马,安心驮唐僧,从不参与降妖除怪的事宜。

原因嘛,我们上一期也讲过了,不是他不想出战,而是因为完全用不着啊。毕竟人家那四位是正编,他嘛,充其量算个事业编,待遇都不一样,况且他的实力也不允许他出战。

但有一位网友就提出疑问了,既然降妖除魔这块,因为分工不同,小白龙不用出战。但是他好歹是一条龙啊,为什么猴哥每次需要降雨时,舍近求远,不用小白龙,而去求四海龙王呢,比如凤仙郡?

一、

整部西游记中,前前后后细数了一下,孙悟空找过最多的神仙,其实是龙王,而且找他们最多的目的是求雨。

当然,你要是较真,非说孙悟空找土地公公的次数最多,那就当我白说,毕竟土地公公遍地都是,他每次找的又不是同一个。

而这群龙王里面,跟孙悟空关系最铁的,还属东海龙王。当年东海龙王不仅将自己宫里的镇海神针贡献了出去,还召集其他几个兄弟,给孙悟空凑了一身美猴王装备。后来的取经路上,孙悟空也不止一次找过他帮忙,东海龙王也是有求必应,很少拒绝。

比如孙悟空打死了六个贼人之后,唐僧训了他几句,他一怒之下就往花果山跑,路过东海就去东海龙王那喝了一杯茶。也正是因为东海龙王的劝诫,孙悟空才觉得自己这样做确实不地道,于是又返回到了唐僧停留处。

而之后,他再找东海龙王,基本都是求雨了:

比如三打白骨精之后,孙悟空被唐僧赶回了花果山,他才知道,自己的仙山已经被二郎神一把火烧没了。花果山鼎盛时期的四万多只猴子,现如今也只剩一千多只,在除掉了前来狩猎的傲来国猎户之后,他就去找了龙王,重整了花果山:

“他的人情又大,手段又高,便去四海龙王,借些甘霖仙水,把山洗青了。”

虽说写的是四海龙王,但他离东海最近,大概率是先到东海,又通过东海龙王找来其他龙王,一起救活了花果山。

二、

孙悟空第二次求雨,是在号山对战红孩儿时,被烧了个半死,于是想到了东海龙王:

“你两个只在此间,莫与他索战,待老孙去东洋大海求借龙兵,将些水来,泼息妖火,捉这泼怪。”

东海龙王见状,又喊来了自己的三个兄弟,等于是四海龙王凑全了,一起助阵孙悟空降妖。当然,结果大家也清楚,红孩儿喷的是三昧真火,普通的水根本灭不了。这下好了,水一浇,火没灭,烟还起来了,孙悟空倒是没被火烧死,但是被烟熏了个大半死。

孙悟空第三次求雨,是在车迟国,倒是没有去东洋大海,而且四海龙王也不是他求来的,是那个虎力大仙求来的,他不过是截了胡。

但不管怎么说,这次求雨,孙悟空也是找的这四个龙王,通过作弊,赢了虎力大仙。

孙悟空第四次求雨时,更厉害了,都不用去东海请龙王,念个咒,人家就屁颠屁颠来了:

”好大圣,步了罡诀,念声咒语,早见那正东上,一朵乌云,渐近于头顶上。叫道:‘大圣,东海龙王敖广来见。’”

当然,这次下雨比较简陋,毕竟只是为了求点给朱紫国国王吃药的水,所以东海龙王仅仅打了几个喷嚏,算是把雨给求下来了。

孙悟空第五次求雨是在凤仙郡,同样没有亲自去东海,只是念了咒语:

“行者念动真言,诵动咒语,即时见正东上,一朵乌云,渐渐落至堂前,乃是东海老龙王敖广。”

三、

也就是说,孙悟空一共找过五次龙王求雨,除了凤仙郡那次外,其余四次都成功求下来了,那么问题也就来了。

要知道取经团队里面本就有一条小白龙,要说他下大雨,可能也确实为难他。但是像东海龙王一样,飞到空中打几个喷嚏,还是可以的嘛,为什么孙悟空要舍近求远呢?

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搞清楚三个问题:

一是,已经变成白龙马的小白龙,到底还算不算真正意义上的龙?

二是,西游世界,作为龙,是不是每一条都会下雨呢,不是龙,又能不能下雨呢?

三是,就算小白龙可以下雨,那么他敢不敢,能不能下雨呢?

首先我们看一下,小白龙从龙变成白马,都经历了什么?

在鹰愁涧的时候,观音菩萨点化小白龙,就拿掉了他的几样东西:

“菩萨上前,把那小龙的项下明珠摘了……那小龙口衔着横骨,心心领诺。”

这里提到两样东西,一是小白龙的项下明珠被摘了,至于这是个饰品,还是说在他嘴里的龙珠,这倒没说。但是他嘴里含着橫骨,大概率是从自己身上取下来的,在宝象国的时候,书中还提到一句:

“他本是西海小龙王,因犯天条,锯角退鳞,变白马,驮唐僧往西方取经。”

这里可以看出,小白龙不仅被拿掉了明珠,除了橫骨,还被锯掉了龙角,身上的鳞片也被一片片揭下来了。

四、

由此可见,小白龙此时已经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龙了,况且取经成功之后,也是被推进化龙池后,才重新变成龙:

“须臾间,那马打个展身,即退了毛皮,换了头角,浑身上长起金鳞,腮颔下生出银须,一身瑞气,四爪祥云。”

但是,没有这些东西,小白龙可以变成龙吗?

其实是可以的,也是在宝象国,虽然此时小白龙已经是马身,但是还是可以化龙的:

“他忍不住,顿绝缰绳,抖松鞍辔,急纵身,忙显化,依然化作龙,驾起乌云,直上九霄空里观看……小龙王在半空里,只见……”

书中还特意表明了一下,这小白龙就是小龙王,还是可以驾起乌云的,而乌云,大家都清楚,里面都是水汽,我们形容大雨即将到来时,也会用乌云密布来形容。

既然小白龙还是可以化成龙的,那么是不是每条龙,都可以下雨呢?

其实,这得看你所在的地方了,龙可以驾驭水,这是肯定的。比如收服红孩儿的时候,孙悟空找到观音菩萨求助,菩萨就用自己的玉净瓶装了一海水,让孙悟空去拿。

孙悟空把吃奶的劲都使出来了,玉净瓶硬是一动不动,反而是龙女,轻轻松松就能将其拿到手中。倒不是说龙女的力气比孙悟空大,而是因为龙女,龙女,首先她是一条龙啊。是龙,就有驾驭水的能力,玉净瓶不重,重的是里面的水。

五、

刚才也提到了,为什么龙能不能下雨,得看龙所在的位置呢?

很简单啊,龙王的水也不是变出来的,他不生产水,仅是水的搬运工。东海龙王下雨,用的是东海的水,西海龙王下雨,用的是西海的水,河伯要下雨,用的是黄河的水,就算是井龙王,原则上他也可以下雨,不过他用的是井水。

如果大家仔细读原著的话,会发现,西游世界凡是有水的地方,基本都有龙王在。即使没有龙王,也会有其他类似于龙王的水神在,掌管一方的风调雨顺。

小白龙要是想下雨,那就得去就近的河里也好,湖里也罢,甚至是海里去借水。人家借不借给他还得另说,况且运水也需要雨具,小白龙光靠喝,又能喝多少?

比如在朱紫国,东海龙王面对孙悟空的求助就说了:

“大圣呼唤时,不曾说用水,小龙只身来了,不曾带得雨器……”

这个雨器,就是装水的容器,原则上可以将整个东海的水都装来。比如大战青牛精那里,孙悟空到天庭求助,水伯就掏出一个白玉盂:

“不瞒大圣说。我这一盂,乃是黄河之水。半盂就是半河,一盂就是一河。”

如果没有这个东西的话,就算是东海龙王,也仅能下类似于朱紫国那种毛毛雨,整个皇宫地盘才能接到那么一杯。

在大战红孩儿的时候,东海龙王也没有带雨器,而是带上了其他三位喝足了水的兄弟,针对红孩儿的活动区域下了一场小雨而已。

六、

小白龙要想下雨,尤其是像样点的大雨,是根本就行不通的,一方面没有雨器,另一方面也没地方去取水。

就像我刚才提到的,只要有水的地方,基本都有水神在,要么是龙王,要么是其他的水中生物。就算是通天河,其实也有水神的,只不过被灵感大王给强占了而已,而且他也可以下雨,保当地风调雨顺哦。

有人说,小白龙不是有鹰愁涧吗,可以去那里取水啊?

大哥,鹰愁涧也是有水神的,之前是碍于观音菩萨的面,没有赶小白龙走,要是他冒然去那里取水,水神铁定不干啊,你把这里的水弄走了,我去哪找水去?

这在原著中也是有表明的,当时有个渔夫送唐僧师徒过鹰愁涧,事后唐僧感谢万分,孙悟空就说了:

“师父休致意了,你不认得他,他是此涧里的水神。不曾来接得我老孙,老孙还要打他哩。”

由此,我们就解释清楚了第二个问题,那就是作为龙,一般情况下是可以下雨的。但是没有地方运水,或者没有运水的器具,也是没办法下雨的,单靠打喷嚏,实在是杯水车薪。

而且,可以下雨的也并非龙王,比如通天河的灵感大王,他也可以驾驭水,保一方风调雨顺。同理,要是大神们高兴,比如观音菩萨,也是可以通过玉净瓶类的法器,装满水后,去找地方下雨的。

七、

解释清楚了前两个问题,我们再来解释最后一个问题,就算小白龙是龙,能驾驭水,也有法器装水,甚至也有水神愿意借给他水,那么他敢下吗?

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啊,我们先给大家讲一个西游世界,乃至整个神话世界的常识,那就是信仰之力。

确实,任何一个神仙都需要信仰,没有信仰就没有香火,没有香火,也就失去了作为一个神仙的立身之本。而这种信仰,基本都是来自于凡间,也就是凡间的人类。

那么人类最大的渴求是什么呢?

没错,就是风调雨顺,也就是说,人类最崇拜的神,其实是可以下雨的神,想下雨就下雨,想天晴就天晴。而众位大神们,想要统治凡间,依靠的也是这一条。比如乌鸡国啊,车迟国啊,比丘国啊,还有天竺国的凤仙郡,大神们惩罚他们国家,依靠的仍然是下雨的权力。

但是下雨的权力是掌握在各地的龙王,或者水神手里吗?

当然不是!

那么是不是掌握在风婆婆,云童雾子,亦或者雷神手中呢?

也不是!

既然龙王不是,风婆婆他们也不是,难道是掌握在水德星君手里?

虽然在《西游记》中,有明确记载说,四海龙王并各大水系的水神们都归水德星君管。水德星君就是九曜星之一,跟太白金星啊,太阴星君啊,齐名。虽然点卯的时候,众神的考勤归他管,但降雨这种事啊,还真不全归他管。

八、

刚才也提到了,降雨这种事实在太重要了,谁掌握了这一点,谁就可以获得万民的敬仰,所以这条权力是需要层层审核的。

而掌握这条权力的最高统治者,就是玉皇大帝,没有玉帝的命令,孙悟空就算求光了人情,也求不来雨的,比如凤仙郡。

而要想下雨,除了玉帝下旨以外,还有一个审核部门的,这个部门就是雷部,他们的老大是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

在凤仙郡的时候,孙悟空也得老老实实找玉帝商量,最终玉帝才下旨给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让他协助孙悟空去凤仙郡降雨:

“天尊道:‘既如此,差邓、辛、张、陶,帅领闪电娘子,即随大圣下降凤仙郡声雷。’”

而如果有人违背了这条原则,比如泾河龙王,那么他也就离死不远了。

同样,东海龙王也深知这条原则,所以在凤仙郡时,明确告知孙悟空,没有玉帝的圣旨,就算是大天尊来了,也不能下雨:

“启上大圣得知,我虽能行雨,乃上天遣用之辈。上天不差,岂敢擅自来此行雨?”

这其实是很奇怪的事情,东海龙王也不是头一次帮孙悟空下雨,前几次怎么不提玉帝的事呢?

其实是大家误会东海龙王了,每次孙悟空前来找他求雨,他都在表明这个立场的,比如红孩儿那里:

“我虽司雨,不敢擅专,须得玉帝旨意,吩咐在那地方,要几尺几寸,什么时辰起住,还要三官举笔,太乙移文,会令了雷公电母,风伯云童俗语云,龙无云而不行哩。”

九、

这里东海龙王说了一个很重要的话,龙没有云的话,不能行雨的,也就是说,行雨的话必须需要雷公电母,风伯云童。

而孙悟空提到,自己不需要求雨,只是让龙王用水来灭红孩儿的火。因为这不涉及降雨事宜,所以东海龙王是嘴里含着水,怕不够,又拉上其他三位龙王都含着水,去帮孙悟空灭火的。

在朱紫国,同样的情况,东海龙王也是直接表明了立场:

“小龙只身来了,不曾带得雨器,亦未有风云雷电,怎生降雨?”

孙悟空也仅仅是求他打个喷嚏,等于走了个擦边球,毕竟玉帝也不能阻止人家龙飞着飞着突然鼻子痒痒,打了个喷嚏吧?

至于花果山为什么能下雨,大概率是四海龙王表奏玉帝后,玉帝降旨,才下的雨。

但也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在车迟国,虎力大仙的五雷法是真的,惊动了玉帝,才让这一套下雨班子出现。孙悟空飞到空中见他们,不让他们下雨,当时邓天君就说了:

“那道士五雷法是个真的。他发了文书,烧了文檄,惊动玉帝,玉帝掷下旨意,径至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府下。我等奉旨前来,助雷电下雨。”

但孙悟空不让他们下,他们就真不下了,邓天君还说:

“大圣吩咐,谁敢不从!”

咦,为啥邓天君不禀报玉帝,就敢做主,违背玉帝圣旨,下雨呢?

十、

其实很简单啊,因为孙悟空啊,有观音菩萨保他呢,这一点前面我(杨角风)也提到过了,当时菩萨许了孙悟空:

“我许你叫天天应,叫地地灵!”

观音菩萨是五方五老,地位在这些大神之上,只要不是玉帝特意嘱咐不准下雨的地方,比如凤仙郡。其余地方,小改动一下还是可以的,毕竟出了事,有孙悟空,有观音菩萨顶着,况且这次下雨,还是妖怪哄骗了玉帝,才误下了旨意。

而泾河龙王为什么因为违背旨意被砍了呢?

原因很简单啊,要是泾河龙王有什么难言之隐,或者工作失误,玉帝也许不会这么生气。关键是他为了一己私欲,因为跟人家袁守诚打赌,私自改了下雨的时辰和点数。要是为了取经大业也就罢了,那是公事,但这次纯属私事,玉帝怎么可能饶过他?

而且泾河龙王这次下雨是走的正式流程,各种档案记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还涉及到风伯、雷公、云童、电母这么一众神仙,他们会怎么想?

玉帝要是没特意交代,你下也就下了,玉帝可是明确告知了下雨的时辰和点数,你硬改,那就是不长眼,硬往枪口上撞了。

放到小白龙身上,先不说分工不同,他能不能化成龙身。也不讲他有没有地方去取水,以及用什么取水,单就说他这戴罪立功的身份。敢不敢不通过玉帝同意,私自下雨这事,给他一万个胆子,他也不敢。

至于孙悟空,他一直把小白龙当马看待的,压根就没想过这家伙也能降雨。而且,就算他知道小白龙也能降雨,等他变成龙,再飞到某地借来水,再跑回来下雨,这太费时间了啊。

人家孙悟空念个咒儿,东海龙王就屁颠屁颠来了,这不比求小白龙摆谱得多?

而且,要是真求下雨来了,找东海龙王,这个功劳是记在自己头上的,找小白龙,这个功劳岂不是记到了小白龙头上?

说了这么多,大家觉得孙悟空不找小白龙的原因是什么呢?欢迎留言讨论!

有哪些关于历史的冷知识?

冷知识,著名历史学家、《万历十五年》作者黄仁宇是黄埔军校生。

黄仁宇,风靡一时、为无数明朝爱好者打开明史大门的《万历十五年》作者,开创了新一代历史大著作先河的大作家,近现代最有为名的历史学家之一。

黄埔军校,近代最有名的军校,培育了徐向前元帅、林彪元帅、陈赓大将、许光达大将、罗瑞卿大将,杜聿明、王耀武、关麟征、戴安澜、胡琏等等一众名将。

一个历史学家黄仁宇,一个是培育将军的军校,两者看似没有任何关系,没有任何交集。

然而,令人吃惊的是黄仁宇确实是黄埔军校毕业生。

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黄埔军校。

1924年,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即将来临。

当时高瞻远瞩的孙中山先生,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在广州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文的叫“国立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前身),武的叫“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6月16日,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于广州黄埔长洲岛正式成立,通称黄埔军校。

军校成立后,蒋介石担任校长;廖仲恺为国民党党代表; 李济深、邓演达为教练部正、副主任,王柏龄、叶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 戴季陶、周恩来为政治部正、副主任,何应钦为总教官。

1927年,黄埔军校迁校至武汉,宁汉合流后,又迁校至南京。

1931年3月,黄埔军校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

1937年8月,因抗日战争黄埔军校迁出南京。

1938年11月,黄埔军校迁抵成都。

黄埔军校建校后,陆续设有潮州分校、武汉分校、长沙分校、南昌分校、南宁分校、洛阳分校/汉中分校、广州分校、成都分校等等分校。

这些分校的学生也叫黄埔军校生,也能管蒋介石叫一声校长,叫周恩来总理一声主任。

黄埔军校的成立,极大的勉励了当时的热血青年,不谋钱财,不为仕途,不怕牺牲,不惧艰辛。

无数风华正茂的爱国青年,抱着救国理想,怀着一片热忱之心,义无反顾地报考学校,尽自己的能力拯救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谱写青春热血,灿烂光辉的诗篇。

黄埔军校的学生毕业后大多都成为驰骋沙场,叱咤风云的骁勇悍将,但也有例外,比如黄仁宇。

二、将军成文人。

黄仁宇(1918年-2000年),湖南长沙人,著名美籍华人、教授、历史学家。其父黄震白曾加入同盟会。

1936年,18岁的黄仁宇入读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但他只读了两年,就辍学了。

因为全面抗战的爆发,黄仁宇弃笔从戎,投身沙场,抵抗日寇入侵。

1938年,黄仁宇考入黄埔军校成都分校,成为黄埔军校第十六期生中的一员。

1940年,黄仁宇从军校毕业,任陆军第十四师排长及代理连长。

1943年,黄仁宇加入中国远征军驻印部队,任新一军少尉观察官、上尉参谋。

而新一军军长就是名将郑洞国,孙立人为新三十八师师长,黄仁宇就是孙立人将军的参谋,他曾与孙立人共事过1年半的时间。

众所周知,孙立人将军是著名的抗日名将,击毙小鬼子无数,军功赫赫。

黄仁宇就是跟随孙立人将军奋勇杀敌,浴血奋战。

1944年5月,在缅甸密支那之战中,黄仁宇被日军藏在树丛中的狙击兵射中大腿。后曾荣获陆海空军一等奖章。

黄仁宇用自己的热血和勇敢,践行黄埔精神,不愧是一个中国优秀军人。

征召域外之际,黄仁宇经常撰文报道战事,投稿到当时最负盛名的《大公报》,《缅北之战》就是他的杰作,成为研究中国远征军必不可少的资料之一。

抗战结束,黄仁宇任第三方面及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司令部少校参谋。

1946年,黄仁宇参加全国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获保送入美国陆军参谋大学;1947年,黄仁宇毕业,后曾任国防部参谋。

一直到这会,黄仁宇都还是一个军人。

他曾说,“军人的生活像一团梦,整个人生的生命又何尝不像一团梦!”

但军人注定不是他的归宿,军人的生活对于他来说确实是一场梦。

1950年,黄仁宇以中国驻日代表团少校团员的身份退伍。

1952年,黄仁宇以34岁的“高龄”从密歇根大学三年级读起,先念新闻系,后转至历史系。

1954年,黄仁宇大学毕业,其后又在该校继续上研究所,分别于1957年和1964年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后曾在南伊利诺伊大学任教。

1978年,黄仁宇完成了英文版《万历十五年》。

1979年夏天,黄仁宇正在普林斯顿参加《剑桥中国史》的撰写,由他负责明朝部分。就在此时,他却意外接到校方的解聘通知。

于是,他将英文版《万历十五年》翻译成了中文版。

1997年5月,中文版《万历十五年》在大陆出版,此书一出迅速引起一波明朝热。

黄仁宇以深厚的史学素养和远见卓识,用大胆、平实的笔触评说明史,近乎平淡的笔触分析一个皇朝从兴盛走向衰颓的原因,进而评述中国的历史。

从史学价值来说,《万历十五年》存在很大的缺陷,史学界对此褒贬不一。

但黄仁宇非常巧妙地赋予了历史真实鲜活的面容,挖掘出隐藏于表面背后的历史积淀。

平淡的话语,自然的文风,颇为震撼。给人遐想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

轻而易举地唤起读者对往昔客观历史的记忆,让读者从深厚的历史迷雾中走出,进行思索。

读者不仅可以从中品味个人的人生酸楚,而且还会发现历史进步与倒退的较量。

实际上,《万历十五年》史料价值是不如读者对现实意义上的启迪。

哪怕是对历史学不感兴趣的读者,也对这本书赞不绝口。

而读完《万历十五年》后,又自然而然让读者对明史感兴趣,这书在普及明史方面的作用,可能仅次于《明朝那些事儿》。

可以说,《万历十五年》为明史爱好者打开了明史的一扇大门,也为历史学家找到研究历史的一个新方向。

可是又有谁知道,《万历十五年》的作者是黄埔军校毕业生,是一个抗击日寇的热血军人呢?

三、弃武从文。

实际上,黄埔军校毕业生中不是只有黄仁宇一个人。

比如,著名诗人、散文家、杂文家、编辑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聂绀弩(1903年~1986年)。

聂绀弩是中国现代杂文史上继鲁迅、瞿秋白之后,又一位成绩卓著、影响很大的战斗杂文大家。

聂绀弩文章细纹恣肆、用笔酣畅、反复驳难、语言俏皮,发人深省。

其名作《我若为王》是语文教材书上的常篇,学生教师都非常熟悉。

1924年,聂绀弩考入黄埔军校,是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生。

不过,毕业后,他并没有投身沙场,而是成为了一个文人,是左联悍将,

聂绀弩和周恩来总理相交莫逆,周恩来总理曾称赞他是“20世纪最大的自由主义者”。

1938年8月,经周恩来总理介绍,聂绀弩又投笔从戎,到新四军工作,任新四军文化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军部刊物《抗敌》文艺编辑。

正是这段经历,他得与陈毅元帅相识。

陈毅元帅有诗人元帅之称,他仰慕聂绀弩的才华,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经常秉烛夜谈,探求意境,切磋格律,相互唱和,抒发胸臆,。

陈毅元帅甚至拜其为师,几乎挖空了聂绀弩能够背诵的所有诗词,诗经楚辞、唐诗宋词,无所不谈。

建国后,聂绀弩继续从事文学创造,是我国文坛巨匠,以至于大家都忘了他也是黄埔军校毕业生。

除此之外,黄埔军校六期生臧克家(1905—2004),也是弃武从文的典范。

臧克家,著名诗人,有农民诗人之称,曾担任中国诗歌学会会长。

又有谁知道,这样一个大诗人也是黄埔军校学生呢?

1926年,臧克家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

军校毕业后,他也没有成为一个军人,而是从事文学创造活动。

1938年至1941年夏初,臧克家任第五战区抗敌青年军团宣传科教官、司令长官部秘书、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战时文化工作团团长、三十军参议。

臧克家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三赴台儿庄前线采访,写成长篇报告文学《津浦北线血战记》。

后来他又率第五战区战时文化工作团深入河南、湖北、安徽农村及大别山区,开展抗日文艺宣传和创作活动;他组织“文艺人从军部队”;赴随枣前线从事抗日救亡的文化宣传工作,曾参加随枣战役。

这期间,创作和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及散文集《随枣行》。

臧克家是抗日战场著名的笔杆子,歌颂抗日军民的事迹,用自己的文采,实践黄埔精神。

他写下的《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毛主席向着黄河笑》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多次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他编写的《毛泽东诗词鉴赏》更是不朽的名作。

四、结语。

黄埔精神是什么?

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是杀尽敌人方罢手,完成革命始回头;

是升官发财,行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

是不谋私利,不怕牺牲,不惧艰辛的救国热忱。

无论从文或是从武,只要能抗击外敌,救国救民,就是优秀的黄埔军校学生,都是中华好儿女!

为什么国内许多专家学者的话?

因为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之中的。没有先知先觉,只有不断探索!

新冠病毒肆虐三年,危害全球,但至今对于“病源体”出自何处,用什么药最有效……很多问题医学专家也是莫衷一是,难以说清楚!

打预防针的效果究竟有多大作用,也一直在观察实验之中!

据说,一个中国疫苗专家,疫苗研制出来以后,必须经过“实体”检验是否有“危险性”,到哪里去找“实体”实验呢?专家“一夜深愁”,无可奈何,猛然他想到了“自己的独生女”,为了救天下的孩子,他下决心让自己的孩子当一次“实体”。疫苗注射后,专家哭了,泪流满面,提心吊胆,自己也不知道结局是什么——

实验的时间到了,当看到结果是“安然无恙”时,专家才抹去泪水,露出胜利的笑容!

“孩子!爸爸对不起你啊!”内疚会永远埋藏在这位“父亲”的心中!但中国的孩子不能忘记这位父亲!

新冠病毒瘟疫传染快,人们对它的认识却很慢,甚至还存在许多无知。但这是病,必须诊治!这是天灾,必须抗击!否则,死亡将会是天文数字,让人不寒而栗!

抗击新冠病毒,必须有指导,有方向。关键时刻,医学专家责任担当,民众的期待在他们身上。而他们也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依,没有特效药可用,没有最好的办法防止传染……所以医学专家也是防着治着看着说着,有些话可能前后会矛盾,供国家参考的政策到时候会截然不同———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这不是在骗群众吗?这不是劳民伤财吗?我应该负责任的告诉你:不是!这是随机应变,这是顺势而为,这是在根据疫情防控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在不断地调整“防疫策略”!

防疫策略,关系到国家大局的稳定,关系到民众的防疫、治病两不能误的生命安全,岂能“画地为牢”“刻舟求剑”一成不变?

远古时代,天雨大作,地水成海,中国大涝。这是天灾,国要治水,派鲧治水,鲧用“围堵”之法治水,越堵越涝。帝杀鲧后,而得禹。于是乎,中国远古才有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神话故事。大禹用“疏通法”,疏浚河道,开挖排水沟,,让天雨地水东流入大海,一切OK!

大禹治水成功,成为民间祭祀之神,至今还有“禹王庙”。大禹之子“启”,建“夏朝”,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始于“夏启”!

天雨瘟疫都是自然灾害,如何抗灾自,有“异工同曲”之妙,没有一成不变之法,必须顺势而为,随机应变。所有医学专家的所做所为都是在探索之中的见解,如果故意找茬,只能自取其辱而已!

抗疫斗争策略必须随着疫情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也就是有顺从客观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不断调整“防疫策略”,这样才能够打胜仗!

开始,瘟疫肆虐危害严重,重症患者多,死亡率高,必须封城堵路减少传染源,便于“重点清零”。三年过后,新冠威力渐弱,就全面放开,让城乡药店、村镇社区诊所、各级医疗机构各显神通,救灾救民,共同抗击新冠病毒。让大中医院救助重症患者。全国动员全民参与,人人都在抗疫斗争第一线,人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负责人!

冬至过去,就是小、大寒节气。兔年春节越来越近了。抗疫斗争形势还会有新的变化。真希望明年春暖花开、春夏之交,我们能够与“言和”,人们不再高烧,不在浑身疼痛难忍,喉咙发炎痰多,不再谈新冠病毒瘟疫肆虐,告别核酸,告别各种防疫码,好好过上安稳的日子!

妙玉与贾家并无血缘亲属关系?

这个问题问得好,有思考有深度!

《红楼梦》主要写的是贾家的事,是为贾府女子作传的,妙玉和贾家确实没有血缘亲属关系,又为什么会出现在金陵十二钗里,而且还是正钗?

妙玉出现在金陵十二钗里,恰恰为我们研究《红楼梦》“真事隐”提供了很好的线索。

妙玉和贾府没有血缘关系,但和贾府有特殊的关系。

妙玉住在贾府大观园的栊翠庵里带发修行,她和贾府的人来往不多,且性格孤僻,孤标傲世,又有洁癖。她出场的次数也不多,第四十一回贾母带着刘姥姥到栊翠庵品茶是妙玉第一次露面,贾宝玉被罚去栊翠庵讨红梅是妙玉第二次出场,第三次是和黛玉湘云在凹晶馆联诗。贾府的高层人物除了贾母再没有人去过栊翠庵,贾母也仅仅是带着刘姥姥逛大观园顺路一过。

栊翠庵是大观园里一座寺庙,大观园建成之际,王夫人下请帖请妙玉入住栊翠庵。

元妃省亲游幸大观园时,“忽见山环佛寺,忙另與手进去焚香拜佛,又题一匾云 苦海慈航”,就是后来的栊翠庵。

元妃省亲,看见栊翠庵忙进去焚香拜佛,这个行动和元妃在其他地方的游幸大不一样,一个贵妃,何以对家里的一座寺庙如此“忙”,如此紧张?说明栊翠庵对元妃来说有特殊意义。

贾母带着刘姥姥到栊翠庵品茶,贾母说“我不喝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妙玉怎么知道贾母不喝六安茶?除非以前二人接触过。

妙玉出家修行,服侍她的人不是小尼姑,而是从小的两个嬷嬷和小丫鬟,这倒不像是出家修行,更像大户人家的小姐出来散心!

王夫人为什么要下请帖请妙玉?又备了车轿接她入府?

如果妙玉像书中所介绍的,是苏州一个仕宦人家的出家女子,面对侯门公府的邀请,她敢说“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这样的大话?除非自己的地位比侯门公府还高!

能让荣国府下请帖来请,这女子肯定不是一般身份,她的身份只有比贾府高,那么,高于贾府地位的能是谁家呢?只有皇帝家比贾府高!妙玉的真实身份只能是皇室公主!

知道妙玉真实身份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妙玉的师傅!

妙玉的师傅在贾家修建大观园时圆寂了,妙玉本来要扶灵回苏州的,但她的师傅临寂遗言,说她“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然有你的结果”,果然,贾府大观园建成,王夫人差人来接妙玉,而且还下了请帖!一个小小的出嫁女子能值得王夫人下请帖?这其中必有缘故!

红楼梦第十八回,介绍妙玉:

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因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岁随了师父上来,【庚辰双行夹批:因此方使妙卿入都。】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他师父极精演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妙玉本欲扶灵回乡的,他师父临寂遗言,说他‘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有你的结果’。所以他竟未回乡。”

根据《红楼梦》“真事隐”的写法,妙玉的家乡父母介绍都是假的,出家修行也是假的,寺庙避难才是真的,真相都在她师傅的 遗言里。

妙玉在苏州寺庙避难,她的师傅是她的保护人,而且师傅完全知道妙玉的身世。在元春封妃前后,师傅带着妙玉从苏州来到京城,住在西门外牟尼院,名声上是来看观音遗迹和贝叶遗文,实际是回京和皇宫取得联系,送妙玉回家。这个时候元春封妃了,而且被恩准回家省亲,恩准元妃省亲的人不是皇帝,而是太上皇和皇太后,十六回王熙凤贾琏对赵嬷嬷说的话,原文:

贾琏道:“如今当今贴体万人之心,世上至大莫如‘孝’字,想来父母儿女之性,皆是一理,不是贵贱上分别的。当今自为日夜侍奉太上皇、皇太后,尚不能略尽孝意,因见宫里嫔妃才人等皆是入宫多年,抛离父母音容,岂有不思想之理?在儿女思想父母,是分所应当。想父母在家,若只管思念儿女,竟不能见,倘因此成疾致病,甚至死亡,皆由朕躬禁锢,不能使其遂天伦之愿,亦大伤天和之事。故启奏太上皇、皇太后,每月逢二六日期,准其椒房眷属入宫请候看视。于是太上皇、皇太后大喜,深赞当今至孝纯仁,体天格物。因此二位老圣人又下旨意,说椒房眷属入宫,未免有国体仪制,母女尚不能惬怀。竟大开方便之恩,特降谕诸椒房贵戚,除二六日入宫之恩外,凡有重宇别院之家,可以驻跸关防之处,不妨启请内廷銮舆入其私第,庶可略尽骨肉私情、天伦中之至性。

我们可以推想这样一个故事:

当年宫廷政治斗争,妙玉的父母失败获罪,全家有杀身之祸,小妙玉被秘密送出宫去,寄养在远离京城的苏州一个寺庙里避难,收养妙玉的就是她的师傅。十几年来,妙玉一直跟着师傅隐藏身份在苏州生活。元春封妃前后,妙玉被师傅带回京城,一年后师傅圆寂,留下遗言,这个遗言的意思,就是隐晦地告诉妙玉,你以后的生活自然有人照顾,不必远离京城,你在此地静候。而负责保护照顾妙玉的就是元春的娘家贾府。

安排贾府照顾妙玉的人不是别人,就是太上皇和皇太后,当年把妙玉送出宫廷交给妙玉师傅的也正是太上皇和皇太后,元春封妃是借了太上皇和皇太后的帮助,并且恩准元妃省亲,贾家修建省亲别墅大观园,妙玉在元妃省亲前被接进贾府保护起来。

在妙玉的师傅圆寂前,贾母和王夫人一定秘密去过妙玉所住的牟尼院,见过妙玉和她的师傅,否则,妙玉怎么会知道贾母不喝六安茶?王夫人又怎么会下请帖请妙玉?这些事在作者笔下是那么轻描淡写,而这看似无意的轻描淡写,恰恰是事实的真相!这就是“真作假时假亦真”,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把妙玉的真事隐藏起来,把假象当做真事来写,以迷惑读者。

妙玉的师傅不是一般的出家人,她很神秘,她和皇太后有密切的关系,作者说她“极精演先天神数”,就是说,妙玉的师傅精通算卦,能推测人事的变化,这又是作者骗人的假话,如果不这样写,那妙玉后来入住贾府的事该怎样自圆其说呢?

妙玉和师傅来到京城,物质生活上得到皇室的照顾,妙玉的生活用品都是皇室提供的,在栊翠庵,妙玉给贾母奉茶用的是“海棠花式雕漆填金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给宝钗和黛玉喝茶的杯子都是极其珍贵的、刻着文字的古玩珍奇(这里不做详细赘述),给宝玉的茶杯是自己常用的“绿玉斗”,宝玉说这是俗器,妙玉说:“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若是一个普通的出家人,断不可能有这样珍贵的、连贾府都没有的器皿!

妙玉的真实身份是皇太后的孙女,她被安排在贾府以修行为名,实际藏身避难!

妙玉的师傅遗言说妙玉“饮食起居不宜回乡”,这句话有两个理解:一个是说师傅去世后,妙玉失去保护人,不能回乡;一个是妙玉回乡得不到皇室照顾,生活会很艰苦,两个理解可以并存。师傅去世,贾府接管妙玉,解除了师傅的后顾之忧,这是皇太后和妙玉的师傅共同安排的结果。

作者对妙玉和贾府的特殊关系用了极其隐讳的手法,不显山露水而露蛛丝马迹,读者很容易被表面文字所迷惑。

妙玉不是贾府血缘关系的人和亲戚,但她的命运和贾府有密切关系,这就是妙玉进入金陵十二钗正册的真正原因!

我是红醋栗,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并发表评论点赞,谢谢光临!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