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鼎大名打一生肖,历史上叱咤一时的鲜卑族发源于哪里?

2024-06-30 17:10:36 90阅读

鼎鼎大名打一生肖,历史上叱咤一时的鲜卑族发源于哪里?

百度词条是这样写的: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兴起于大兴安岭。

鲜卑族属阿尔泰语系是不错的,但说他是蒙古语族不完全准确。因为从时间顺序来看,蒙古概念晚于鲜卑。同时说鲜卑是游牧民族也不准确,鲜卑是从大兴安岭走出来的典型的森林狩猎民族,几经迁徙之后成为游牧民族,但这仍然是个过度,因为最终他又过度成为农耕民族。

鼎鼎大名打一生肖,历史上叱咤一时的鲜卑族发源于哪里?

从目前已有资料来看,有文字记载的鲜卑族历史,大约有2000年左右。有科学依据的证据显示今天生活在大兴安岭北段,鄂伦春自治旗的鄂伦春族,鄂温克族,都是鲜卑人的后裔。

在大兴安岭北端的深山里,有一个巨大的山洞,一直是考古工作者非常关注的。知道80年代一个偶然的机会。人们发现这个山洞出现在魏书的记载之中。

据《魏书》载,乌洛侯国于北魏太武帝四年来朝,“称其国西北有国家先帝旧墟,石室南北九十步,东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派中书侍郎李敞去祭祀,并“刊祝文于室之壁而还”。现存铭刻的文字共201字,与史籍记载的祝文基本相符,证实为北魏王朝承认的拓跋鲜卑发祥地。

这个发现对鲜卑考古来说,是一件重大的成绩。她不仅证明了魏书中记载的真实性。更重要的是它勾画了一条鲜卑人在历史中发展的脉络。这个山洞所在的位置,就是魏书中记载的大鲜卑山。也就是说鲜卑人是从这里走出了大兴安岭。 不过我们必须要知道,今天仍然生活在大鲜卑山周边的,鄂伦春人,鄂温克人等等,其实都是当年没有走出去的鲜卑人的后裔。

那么走出去的那一部分鲜卑人到了哪里?这一部分鲜卑人就是拓跋鲜卑。

早在2000年前历史的道路选择非常有限,根据一系列考古证明,鲜卑人一路向西,顺德额尔古纳河。也就是今天的中俄蒙三国的交界线。不过在这条线上大多数地区仍然处于森林地带,和大兴安岭是连接的。很显然鲜卑人在这个位置生活了几百年,因此,这一段时间的鲜卑人仍然是森林狩猎的习惯。

又过了几百年,差不多是中原的秦汉以后。这时期中原文化对北方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当地的博物馆中,有大量出土的鲜卑墓葬。随葬品中已出现了青铜器就是证明。)于是生活在森林里的鲜卑人被吸引着继续向南迁徙。(请大家记住这次拓跋鲜卑离开的时候,仍然留下了一部分人口。而这一部分人在后来的历史中创造了比拓跋鲜卑更辉煌的成绩。)

这一次鲜卑人来到了史书中记载的大泽,也就是今天呼伦贝尔草原上的达赉湖。这之后鲜卑人狩猎的习惯才慢慢改变成了游牧风俗。草原游牧最大的特点是与部落宗族之间的距离更紧密了。虽然矛盾更多但集结力量你在森林时期,要容易很多。这段时期中原正处在西汉末年,史称五胡十六国。拓跋鲜卑抓住时机,继续向南在和林格尔地区的盛乐,建立了代国。其实用今天的眼光来看,那时期的草原部落有点实力,于是就建立一个所谓的国家,是一件时髦的事。当然,这次建国对拓跋鲜卑来说,仍然是一个过渡。

公元398年拓跋鲜卑再次从盛乐出发,继续向安南,在今天的大同也就是当年的平城,建立了建立北魏政权。至此,开启了一百年的北魏王朝。谁能想象得到,这就是那个从山洞里走出来的不起眼的民族。今天我们在大同云岗石窟,仍然可以看到当年他们雕刻在山体上巨大的佛像。那是一系列令人心灵震撼并感动的艺术品。我们是否能想象得到那是1600年前的杰作!

不过又过了一百年后,孝文帝带着拓跋鲜卑继续往南迁徙到洛阳以后,就走向了下坡路。直到北魏隋朝灭亡,隋朝都会唐朝吞并。拓跋鲜卑作为一个独特的民族,彻底融入了中原人种之中。

那么让我们再回到额尔古纳河边,看一眼那些留在河边的拓跋鲜卑们,他们后来去了哪里?

《魏书》《隋书》《新唐书》中都同时记载了北方森林中一个部落的名字“室韦”。室韦,初作失韦,隋时始用室韦,后也有写作失韦、失围的。室韦共分五部,其中有一支叫做“蒙兀室韦”,这就是后来统一草原,攻略欧亚的蒙古。

在《蒙古秘史》中记载,约在唐朝期间,住在额尔古纳河边的十九世先祖,苍狼与白鹿渡过额尔古纳河,向北进入不儿罕和乐敦山,生下了第十八世先祖。十八大之后生下了不世出的蒙古英雄成吉思汗。

剩下的故事就属于耳熟能详的了,成吉思汗这一支,最终统一了整个蒙古高原。从人种到习惯,从生活方式到经济活动。元朝之后一部分回到了蒙古高原,一部分融入到了明朝的汉人中间。最重要还有一部分依然坚守在大兴安岭的大鲜卑山中,那部分人虽然名字已经改变了,但他们就是最原始的鲜卑人。

可以三拳打死镇关西吗?

镇关西也真是倒霉,在那个年代,有几个臭钱,霸占民女的恶棍多的是,偏偏他遇上了花和尚鲁智深,就三拳,让人打成了个酱油铺子,呜呼。

其实像镇关西这种人,哪有胆杀人啊,这种人不过是有点浑而已。

题主问把花和尚鲁智深换成武松或者李逵,可不可以三拳打死镇关西?

答案很明显,碰上这俩人中的任何一个,镇关西都死定了。

但是三拳能不能打死就两说了。

武松

武松或许可以,因为武松会醉拳。

武松的本事分为两档。

醉酒前和醉酒后。

醉酒前的武松也挺能打,但并不出众。

说实话,不喝酒的武松,连纵情声色,身体被掏空的西门大官人都打不过,更别提蒋门神这种狠角色了。

但如果让武松喝个痛快,那可就不一样的境界了。

醉酒后的武松如疯如魔。

从景阳冈上的大虫,到快活林的蒋门神,都被武松一嘴酒气,一身酒臭给弄死了。

放到镇关西身上,如果武松喝醉了,或许镇关西一拳就被打死了。

如果武松很清醒,也许,镇关西可以跑掉。。。

李逵

镇关西如果碰上铁牛李逵,那真是比碰上花和尚鲁智深还要倒霉好几倍。

李逵有个毛病,那就是容易杀红眼,一旦兴起,六亲不认,敌我不分。

一对斧子舞的呼呼响。

如果李逵盯上了镇关西,镇关西只怕想逃都没可能了。

李逵会一直追镇关西,直到追上,用斧子把镇关西剁成肉酱。

不仅如此,李逵还会拆了镇关西的铺子,烧了镇关西的住处,杀光镇关西铺子里的伙计和家里的亲眷。

这就是黑旋风李逵,一个活脱脱的混世魔王。

镇关西啊,还是乖乖在花和尚鲁智深拳下受死吧。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什么品牌的钻戒更值得买?

首先你要看钻戒是是定制还是选好款式直接购买,如果是直接购买的话,很多品牌都比较适合,如果是定制的话,还是需要看品牌的定制能力和条件,例如:是否有独立设计师帮你亲自设计,还有选择钻石的种类与款式。

首先来直接购买:

国外的话:宝格丽 Tiffany 卡地亚 梵克雅宝等 都有可以直接购买的产品,只要有你喜欢的款式。

国内的品牌有周大福 周生生等,可直接到店面进行选款,但是这样的品牌唯一不好的点是可能比较贵,包含店面等其他费用。

2.如果想要定制的话:

可以选择自己信得过的一些独立设计品牌,这些品牌不仅价格是你能接受的,还可以专门为你独家设计自己喜欢的钻戒款式,并且在沟通上非常方便。对于钻石的选取,可以根据净度 切工 克拉数等来进行挑选,想要做成什么类型的款式。

可以选择的品牌:Hera Moment

首先从款式来看,更加独特。为什么这么说,Hera Moment是国内独立设计品牌,曾与国内诸多明星进行合作过。

曾黎:佩戴Hera Moment竹节链牌

苗圃:佩戴Hera Moment祖母绿戒指

韩雪:佩戴Hera Moment梅花钻石胸针

吴尊:佩戴Hera Moment竹节胸针

其次,整个设计风格是现在非常流行的古风。随着当下时代的潮流,古风越来越受欢迎。

当然除了品牌实力外,最重要的就是定制了。戒指定制的话,除了钻戒外,还可以选择裸石定制宝石戒指,宝石有:红宝石 祖母绿 蓝宝石等。

宝石的采买分别来自马来西亚 泰国等宝石原产国,亲自去这些国家新型采买。当然还包括钻石。

戒指定制分为:首先确定你喜欢的类型和款式,可以亲自为你定制自己喜欢的款式。有专业的设计师来为你独家定制,还有刻字等。其次就是拿到工厂开始制作。最后制作好后给到你。

中国历史上的太上皇有多少?

太上皇,也称太上皇帝,通常是皇帝退位或当朝皇帝父亲的头衔。历史上,除了部分被迫退位的皇帝之外,内禅的皇帝大多都能获得“太上皇”的称号,而除了个别皇帝外,太上皇大多没有实权。那么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位太上皇呢?事实上多达26位,分别来介绍一下。

秦庄襄王嬴楚:历史上第一位太上皇

子楚早年曾在赵国邯郸为质,后在吕不韦的帮助下成为亲国国君,但在位仅仅三年之后,便于庄襄王三年(前247年)五月病逝,享年35岁。其实严格来说,秦庄襄王嬴楚并不算是太上皇,因为其生前并未称帝,生前也并未称太上皇,其太上皇的称号是秦始皇称帝后追尊的。不过,子楚的确是历史上第一位获得太上皇称号的,还是将其在此列出。

汉朝刘太公:唯一没做过皇帝的太上皇,第一位在世被尊为太上皇的人

刘太公乃是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其最初一直在家乡务农,后在彭城之战中与刘邦的妻子吕雉一起被项羽俘获,落入敌营成为人质。直到前203年,楚汉鸿沟议和,项羽这才将刘太公和吕雉送还刘邦。

刘邦称帝之后,五天朝见刘太公一次,如同普通父子之间的礼节一样。后官家告诉刘太公“天无二日,太公虽贵为皇帝之父,实为人臣,不能让皇帝对他拜见”。于是,此后刘邦再来拜见,刘太公便拿着扫帚在门口恭敬相迎,刘邦大惊,知道原因后便将其尊为太上皇。

于是,刘太公便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从未做过皇帝的太上皇,也是第一位在世时被尊为太上皇的人。前197年,刘太公在栎阳宫去世,终年64岁。

晋惠帝司马衷:“八王之乱”中被尊为太上皇

司马衷是晋武帝司马炎的次子,晋怀帝司马炽的异母兄。泰始三年(267年)正月,九岁的司马衷被立为皇太子。太熙元年(290年)四月二十日,司马炎去世之后,司马衷即位,是为晋惠帝。

传说,司马衷是个傻子皇帝,痴呆不能任事,结果导致皇后贾南风与太傅杨骏争权,之后贾南风消灭杨骏家族,开始大权在握。元康九年(299年),贾南风废黜司马遹的太子之位,并于次年将其杀死,“八王之乱”至此拉开序幕。赵王司马伦假造诏书废杀贾南风,自领相国,恢复原太子的地位,司马遹之子司马臧被立为皇太孙。永宁元年(301年),司马伦篡位自立为帝,司马衷被奉为太上皇,皇太孙司马臧被杀。

而晋惠帝司马衷最终也死在了“八王之乱”时期,于光熙元年十一月十七日(307年1月8日)夜于洛阳显阳殿突然驾崩,终年48岁(传闻被东海王司马越毒杀)。

后凉太祖吕光:历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太上皇

吕光乃是前秦太尉吕婆楼之子,初为前秦将领,曾率军征服西域,“淝水之战”后前秦迅速崩溃,吕光于是回军消灭凉州刺史梁熙,入主凉州。麟嘉八年(公元396年)六月,吕光即天王位,国号后凉,从而建立了十六国时期的后凉国。

龙飞四年(399年)十二月,吕光病重,为避免诸子争位,于是先传位于嫡子吕绍,自称太上皇,并以吕纂为太尉,吕弘为司徒。同年,吕光病逝,终年63岁。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第一位退位后仍有实权的太上皇

拓跋弘为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长子,于太安二年(456年)正月被立为太子,其父拓跋濬去世之后,拓跋弘登基为帝。

拓跋弘在位期间崇文重教,兴学轻赋,喜玄好佛,不知道是不是太过信佛,拓跋弘竟然根本不愿做皇帝,经常有出世之心,因而皇兴五年(471年)八月,便打算将皇位禅让给叔父京兆王拓跋子推,但因群臣反对只好作罢。然而群臣的劝阻并未使得拓跋弘死心,同年八月二十一日,献文帝便下诏传位于皇太子拓跋宏,后因太子年幼,因而献文帝得以上尊号“太上皇帝”,代为处理国事。因此拓跋弘也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退位后仍有实权的太上皇。

不过,拓跋弘虽然屡有出世之心,但其作为皇帝还是比较合格的,倒也颇有一些建树。承明元年六月辛未日(476年7月20日),拓跋弘离奇驾崩于永安殿,年仅二十三岁。

北齐武成帝高湛:为“应天象”传位于太子

高湛是北齐神武帝高欢第九子,文襄帝高澄、文宣帝高洋、孝昭帝高演同母弟。皇建二年(561年),孝昭帝高演病重,为避免儿子惨遭屠戮,于是传位于弟弟高湛,高湛逐成为北齐第四任皇帝。

高湛在位期间,宠信奸佞宵小,淫乱于朝廷之上,并肆意诛杀宗室以及大臣。一时间,朝政混乱,社会处于动荡之中,北齐国势因此转衰。清河四年(565年)三月,因有彗星出现,太史官称这是除旧布新之象,当有新皇帝出现。武成帝为了“应天象”,于同年四月二十四日传位于皇太子高玮,自为太上皇帝。

天统四年(568年),因被酒色掏空身子,武成帝在邺宫乾寿堂去世,时年三十二岁。

北齐后主高玮:兵败逃亡期间退位

高湛在“应天象”传位后,高玮成为北齐第六任皇帝。在位期间,这位仁兄继承了“禽兽王朝”的“优良传统”,任用奸佞,荒淫无道,诛杀兰陵王高长恭、丞相斛律光,自毁长城,北周已经摇摇欲坠。

武平七年(576年)十一月,北周武帝宇文邕东征,高玮率兵抵御,结果北齐大败,邺城被攻破。高玮扔下军队独自逃走之后,高延宗被拥立为帝,但随后兵败被俘。于是在同年十二月二十日,高玮传位于高恒,自己退位为太上皇帝。

高玮一路逃窜,到达青州后打算投靠南陈,但被手下高阿那肱出卖,在青州以南的邓村被北周将领尉迟纲擒获,后被宇文邕封为温国公。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十月,高纬被诬告与宜州刺史穆提婆谋反,高纬、高恒与高延宗数十人,不分老少全部刺死。

北周宣帝宇文赟:为沉湎享乐而退位

宇文赟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长子,于建德元年(572年)被立为太子,宣政元年(578年)北周武帝去世,宇文赟继位为帝。然而其在位期间沉湎酒色,暴虐荒淫,大修宫殿,滥施刑罚,监视大臣言行,导致北周国势日渐衰落。

大成元年(579年),为了更好的沉湎享乐,宇文赟传位于长子宇文衍,自称天元皇帝(实际相当于太上皇),此后便长居于“天台”沉湎享乐,并于全国大选美女充实后宫,由于纵欲过度,宇文赟健康情况迅速恶化。最终于大象二年(580年)病逝,年仅二十二岁。

隋炀帝杨广:李渊遥尊

杨广是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的嫡次子,初为晋王,后在与太子杨勇的竞争中胜出,被立为皇太子。仁寿四年(604年),隋文帝杨坚病逝(存疑)后,杨广继位。在位期间,也算颇有作为,但却因滥用民力而引发全国性的农民起义,天下迅速陷入战乱。

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李渊在晋阳起兵,同年十一月攻入隋都大兴。十一月十六日(617年12月18日),李渊拥立杨侑为帝,遥尊隋炀帝杨广为太上皇。杨侑名义上是皇帝,但实际不过是李渊扶立的傀儡。只是夺位称帝的时机尚未成熟,李渊才未敢贸然行动而已。

大业十四年(618年4月11日),江都兵变之后,杨广被宇文化及叛军所弑。

唐高祖李渊:玄武门事变后退位

李渊作为唐朝开国皇帝,出身关陇李氏,本为北周唐国公李昞之子。晋阳起兵后先是拥立杨侑为帝,隋炀帝杨广被杀后,迫使杨侑禅位,建立唐朝,并通过南征北战最终一统天下。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玄武门之变后,册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不久传位,自称太上皇。此后,李渊先是在太极宫生活,后于贞观三年(629年)四月搬至大安宫生活。贞观九年(635年),李渊病逝,终年69岁。

圣神皇帝武则天:神龙政变后退位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女帝,本为荆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先后两次入宫,先为唐太宗才人,后为唐高宗昭仪,“废王立武”事件后成为皇后。因唐高宗常年身体不好,逐出现“两圣临朝”的局面,高宗驾崩后,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称“神都”,建立武周。武则天在位前后,大肆杀害唐朝宗室,兴起“酷吏政治”。但她“明察善断”,多权略,能用人。又奖励农桑,改革吏治,重视选拔人才,所以使得贤才辈出。晚年逐渐豪奢专断,渐生弊政。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重期间,宰相张柬之等发动“神龙政变”,拥立唐中宗复辟,武则天被迫退位,唐中宗为其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实际上的太上皇)。同年十一月,武则天于上阳宫崩逝,终年八十二岁。

唐睿宗李旦:为避免同室操戈退位

李旦为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之子,唐中宗李显同母弟。早在武则天建立武周之前,因为唐中宗被废,唐睿宗曾短暂成为皇帝。武周建立之后,被降为皇嗣,囚禁于宫中。景云元年(710年),唐中宗李显崩逝(另说被韦皇后毒死)后,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李旦再度成为皇帝。

唐睿宗在位期间,势力大增的太平公主由幕后走到台前,大肆干预朝政,并与皇太子李隆基争权。为避免矛盾激化,最终出现同室操戈的情况,李旦于先天元年(712年)禅位于皇太子李隆基,称太上皇,但仍一定程度掌握朝政。直到先天二年(713年)七月“先天政变”爆发之后,太平公主集团被诛灭,李隆基这才全面掌握朝政。

开元四年(716年)六月,李旦在百福殿病逝,享年五十五岁。

老子之父李敬:唐玄宗李隆基追尊

李敬,嬴姓李氏,名敬,又名“李乾”,乃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父亲。天宝二年(公元743年)三月,唐玄宗李隆基下诏:追尊李敬曰先天太上皇(全称“大唐先天太上皇帝”),其妻益寿氏为先天太后。

唐玄宗李隆基:“安史之乱”时唐肃宗李亨遥尊

李隆基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又称李三郎。唐睿宗禅位后继位,“先天政变”爆发后,太平公主集团被灭,李隆基开始全面掌握朝政。

李隆基在位初期,倒是颇有一番作为,他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然而,在位后期却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埋下了唐朝中衰的伏笔。

安史之乱爆发后,因叛军迅速逼近长安,唐玄宗李隆基带着杨贵妃和一众大臣逃往蜀地避乱,结果在马嵬驿发生政变,太子李亨联合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发动兵变,杨国忠被杀,杨贵妃也被逼死(存疑)。之后,唐玄宗一行继续前往蜀地,太子李亨则率人北上灵武。

至德元年(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即位,遥尊父亲玄宗为太上皇。至德二载(757年),随着安禄山被杀,李隆基由成都返回长安,被幽禁于兴庆宫(南内),称太上皇。此后,唐玄宗不再过问政事,晚年忧郁寡欢,宝应元年农历四月五日(762年5月3日),李隆基驾崩,终年78岁。

燕光烈帝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死后尊为太上皇

安禄山本为胡人,早先随母亲在突厥部落生活,其母后改嫁给突厥将军安波注之兄延偃。后因族破离散,安禄山和将军安道买之子孝节,安波注子安思顺、安文贞一起逃离突厥,归附唐朝,后逐渐成为唐朝大臣。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起兵造反,发动“安史之乱”,严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安禄山僭越称帝,国号大燕。然而,由于安禄山身体肥胖,全身长满块状毒疮,导致其变得极易动怒,大臣庄严便曾遭到抽打,这让庄严怀恨在心,意图干掉安禄山。

之后,庄严、李猪儿和安庆绪等合谋刺杀安禄山,之后庄严向外宣告,说安禄山传位给晋王安庆绪,并尊称安禄山为太上皇。

唐顺宗李诵:中风后禅位

李诵是唐德宗李适长子,于大历十四年(779年)立为太子,永贞元年(805年)唐顺宗李诵驾崩,太子李诵继位。

贞元二十年(804年)九月,担任多年储君的李诵,因心理极端忧郁而身体状况不佳,结果这一年突然患上中风,竟然失去了语言能力。结果,因为担忧儿子的病情,唐德宗李适的身体也开始迅速恶化,终于次年一命呜呼。

李诵继位之后,虽然因身体状况不佳而无法顺利理政,但却通过任用翰林学士王叔文等进行革新,这大大触及了宦官势力。因此,在位仅仅186天的唐顺宗,便在宦官俱文珍等的胁迫下禅位于太子李纯,自称太上皇,此后便爆发了“二王八司马事件”,改革派被尽数放逐。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正月十九日,唐顺宗去世,至于去世的原因,目前尚无定论。

唐昭宗李晔:宦官发动政变被迫退位

李晔为唐懿宗李漼第七子,唐僖宗李儇之弟,初封寿王,文德元年(888年)二月,唐僖宗病危时,群臣因唐僖宗的皇子年幼,拟立皇弟吉王李保为嗣君,但宦官杨复恭却拥立寿王李晔,后经唐僖宗恩准,李晔逐成为储君,并最终继位为帝。

唐昭宗继位之后,倒是尊礼大臣、励精图治,希望能够恢复国力。即位之始,制订出一套适应形势的统治方略,发动平定四川陈敬瑄与河东李克用的战争,最终消灭了田令孜,重挫了李克用,但也令中央禁军折损大半,导致宣武节度使朱温崛起,为唐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事实上,在唐昭宗在位后期,他的皇位已经是名存实亡。光化三年(900年)十一月,因为唐昭宗酒后砍杀宫女,王仲先联合左军中尉刘季述、枢密使王彦范、薛齐偓等人挟宰相崔胤等召百官署状同意,以“废昏立明”为由,发动宫廷政变,将昭宗及何皇后锁进少阳院,迎立皇太子李裕为帝,以昭宗为太上皇。

卓某:一个连姓名也没有留下的太上皇

卓岩明本为五代十国时期雪峰寺的僧人,后晋开运二年(945年)三月,李仁达杀死王延政的儿子王继昌后,想独自控制福州,又怕人心不服,因而立一向被人敬重的卓岩明为帝。卓岩明后派人迎接他父亲于莆田,尊父亲为太上皇。

宋徽宗赵佶:为抵御金国南下传位太子

宋徽宗赵佶为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哲宗病逝无子,太后向氏于同月立赵佶为帝。宋徽宗在位期间,北宋国力日渐衰微,而金国则崛起于北方。

宣和七年(1125年),金国灭辽后南侵,李纲向宋徽宗提出传位给太子赵桓,以号召军民抗金的建议。于是,宋徽宗下诏,传位于太子赵桓,先被尊为教主道君皇帝,后又被尊为教主道君太上皇帝。

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靖康之难”爆发,宋徽宗与宋钦宗赵桓被金人掳去,受尽屈辱。金天会十三年(1135年)死于五国城,时年54岁。

宋高宗赵构:以“倦勤”为由下诏退位

赵构作为南宋开国皇帝,本为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靖康之变”后,康王赵构南渡后于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南宋。在位初期,尚能任用岳飞、韩世忠等主战派将领抗击金军,后又重用主和派的黄潜善、汪伯彦、王伦、秦桧等人,处死岳飞,罢免李纲、张浚、韩世忠等主战派大臣。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宋高宗在当了三十六年皇帝以后,以“倦勤”,想多休养为由,传位给养子赵昚,是为宋孝宗,自称太上皇帝。赵构退位后,只在偶尔时干预一些政事。淳熙十四年十月乙亥日(1187年11月9日),赵构病死于临安行在的德寿宫,时年八十一岁。

宋孝宗赵昚:主动禅让

赵昚乃是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宋高宗赵构养子,因宋高宗赵构禅位而继位为帝。继位之初也曾发动“隆兴北伐”,一度威慑中原,后因主将不和、军心涣散而遭遇战败,宋金又达成和议。

隆兴北伐失败后,赵昚在内外政策上都转向平稳,南宋朝廷又陶醉在了“中外无事”、偏安一隅的升平景象之中。当时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呈现政治繁荣的局面。南宋政府重视生产,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民和俗静,家给人足,牛马遍野,余粮委田,出现了天下康宁的升平景象。史称“乾淳之治”。

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赵构崩于德寿宫中,赵昚听闻后失声痛哭,两天不能进食,又表示要服丧三年。赵昚为了服丧,让太子赵惇参预政事。淳熙十六年二月初二(1189年2月18日),赵昚禅位于赵惇,是为宋光宗,自称太上皇。绍熙五年(1194年)六月初九,赵昚在重华殿病逝,终年六十八岁。

宋光宗赵惇:被迫退位

赵惇为宋孝宗赵昚第三子,后经赵昚禅让继位。赵惇继位之初,确有革故鼎新之意,能听取臣下谏言,也裁汰了一些不肖者。但他“宫闱妒悍”,惧内心理严重,以致后期荒废朝政;又听信谗言疏离太上皇赵昚,引起南宋的政治危机。

赵惇在位五年,“乾淳之治”的成果渐消,南宋开始由盛转衰。由于在储君问题上的分歧,宋光宗赵惇与父亲赵昚关系出现裂痕,最终爆发“过宫风波”,导致宋光宗赵惇患病,且病情不断加重。随着光宗病情的恶化,政局也开始动荡不安,群臣再也无法容忍这个疯子皇帝。

绍熙五年(1194)七月,赵汝愚、韩侂胄等人在太皇太后吴氏的支持下拥立嘉王赵扩登基,是为宋宁宗。宋宁宗登基后,尊光宗为太上皇,皇后为寿仁太上皇后,移驾泰安宫。庆元六年八月辛卯日(1200年9月17日),光宗在寿康宫病逝,享年五十四岁。

西辽襄宗耶律直鲁古:被俘后被迫退位

耶律直鲁古是西辽仁宗耶律夷列次子,西辽仁宗去世后继位,因其尚年幼,由其姑母耶律普速完(承天后)摄政。崇福十四年(1178年),承天后遇刺身亡,直鲁古正式即位,改元天禧,称菊儿汗(也称葛尔汗、古尔汗)。

耶律直鲁古在位前期记载较少,但其在位后期西辽国已经是江河日下,西辽的附属国花剌子模和撒马尔干等与乃蛮部汗屈出律相呼应,进攻西辽,西辽不敌,一步步走向没落。天禧三十四年(1211年),耶律真鲁古外出游猎时,屈出律以伏兵八千擒之,强迫其让位。屈出律取西辽政权后,尊直鲁古为太上皇。耶律直鲁古后于1213年病逝。

西夏神宗李遵顼:内外逼迫之下退位

李遵顼乃西夏宗室齐国忠武王李彦宗之子,1203年,参加廷试考中状元。1211年8月12日,李遵顼废襄宗李安全自立,成为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一位状元皇帝。在位期间,其全盘承袭襄宗依蒙抗金的自取灭亡政策,导致百姓民家破人亡,民怨四起。

1223年12月,李遵顼在蒙古的威逼下,又在朝内反对声中不得不宣告退位,传帝位给次子德旺,自称太上皇。公元1226年5月,正当蒙古军攻陷西夏河西诸城之际,李遵顼病死,终年64岁。

明英宗朱祁镇:“土木堡之变”后被遥尊

朱祁镇是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明代宗朱祁钰异母兄,明宪宗朱见深之父。朱瞻基驾崩后,年仅九岁的朱祁镇继位,因年纪尚幼,由贤臣“三杨”和太皇太后张氏主政。然而,随着张氏驾崩,三杨去位,其宠信太监王振,导致宦官专权。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部也先南下入侵,明英宗在王振的蛊惑下御驾亲征,但因王振的错误指挥,结果明军在土木堡遭遇惨败,明军几乎全军覆没,六十余位随行大臣被杀,明英宗朱祁镇也被俘。

明英宗被俘之后,在于谦等大臣的建议下,经太后准许,明代宗朱祁钰即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英宗被释放回京后,却被代宗囚禁于南宫。直到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位,明英宗朱祁镇第二次称帝。虽然明英宗在政治上有不足之处,但其晚年任用李贤,听信纳谏,仁俭爱民,美善很多,还废除了殉葬制度。天顺八年(1464年)明英宗病逝,年仅37岁。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中国最后一位太上皇

弘历是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第四子,算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人所熟知的皇帝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运气最好的君王之一,其在位期间虽然被称为“康乾盛世”,但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专制者,而清朝也正是从此开始由“康乾盛世”转向“道咸衰世”。

乾隆六十年(1795年),为了不超过祖父圣祖康熙帝在位61年的纪录,乾隆帝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尊为太上皇帝。不过,乾隆虽然退位,但仍然大权在握,直到嘉庆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卒于养心殿,享年89岁。

为何走30里后才解释8字的意思?

我是二公子扶苏,我来回答。

说到这八个字,就不得不提起《曹娥碑》,读懂了《曹娥碑》,你就知道这八个字是什么意思了。

在中国的灯谜史上,东汉末曹娥碑阴的“黄绢幼妇、外 孙齑臼”隐“绝妙好辞”,是一条划时代的谜语,因为后世 许多人都认为它是文艺谜的鼻祖。从此以后,民间谜语和文 义谜便分道扬镳,两者遂成为我国谜史上的春兰秋菊,竟相成秀。

曹娥碑谜的最早出处常见的有二,一般认为较可靠的是 南朝宋人刘义庆《世说新语·捷悟》里的记载:

魏武(曹操)尝过曹娥碑下,杨修见碑背有“黄绢幼妇 外孙齑臼”八字。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 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 三 十 里,魏 武 曰: “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 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 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辤)辞。所谓‘绝妙好辞’也。” 魏武亦记之,与 修 同。乃 叹 曰:“吾 才不及卿,乃觉三十 里。”

至于另一出处,见于南朝宋时人刘敬叔的《异苑》,其 故事情节已纯属荒诞无稽,但却指出了“黄绢”辞的作者, 云:“陈留 蔡 邕 避 难 过吴,读(曹娥)碑文,以为诗人之 作,无诡妄也,因刻石作“黄绢……”八字。《后汉书·列女传》注引《 会 稽 典 录 》亦云:“其后蔡邕又题八 字”云云。

以上第一则故事写得非常生动,内中却有漏洞, 在南朝梁时,刘孝标注解《世说新语》就指出:“曹 娥碑在会稽中,而魏武未尝过江也”是首先指出不合 史实之处。明代 的 王 三 史 在《山志·曹娥碑辨》一 文,不但认为曹、杨未曾见碑,而且“中郎亦避难在 吴,未至越也。”从根本上否定了蔡邕在曹娥碑上题 辞的可能性。

为了澄清这条“鼻祖”是史实还是子虚,就有必 要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一、蔡邕是否到过会稽?他是否在曹娥碑上题过 “黄绢”辞?

二、曹操是否见过蔡邕的题辞?是否与杨修共同 猜过谜语?

三、谁是真正的猜谜人?

四、“绢黄”辞是否是最早的文义谜?

要说清以上问题还必须从曹娥碑的年代和渊源说 起:

故事发生在公元 143 年,据南 朝 梁 刘 孝 标注引 《会稽典录》云:“孝女曹娥者上虞人,父盱,能抚 节按歌,婆娑乐神。汉安二年,于县江迎伍君神,溯 涛而上,为 水 所 淹,不 得 其尸。娥年十四,号慕思 盱,哀吟泽畔,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经五日,抱 父尸出……”最后在第十七天投江得父尸而死。

元嘉元年,(公元 151 年)县 长 度 尚 “悲 怜 其 义”,改葬娥墓于江南,立石碑于道左,碑文为20岁 青年邯郸淳所撰。事见《三国志·王粲传》注引《魏 略》。

光和元年七月,(公元 178 年)蔡邕被宦官程璜 中伤几死,旋流放朔方,时年四十六岁,九个月后遇 赦,却不敢归。“乃亡命江海,远迹吴会”,“往来 依太 山 杨 氏,积 十 二 年。”事 见《后 汉 书·蔡 邕 传》,如果他能在碑上题辞,也只能在“远迹吴会” 之时。

故事情节大抵如此,现在就将所提问题谈一下自 己的看法。

一、蔡邕是否到过会稽?是否题过“黄绢” 辞?

这一问题应当是肯定的,王三史只是因为《后汉 书》有“远迹吴会”一语,而肯定“中 郎 亦 避 难 在 吴,未至越也”是过于武断。《后汉书》记载的仅是 蔡邕到过的一部分地方,并不是说他在吴会的某一地方定居,不能越此雷池,否则后文的“往来依太山杨 氏”一语,就难以理解。另外,《后汉书》“远迹吴 会”之下,还记有蔡邕“告吴人曰:吾尝经会稽高迁 亭,见屋椽竹东间第十六可以为笛”之语,成语“柯 亭之竹”就是由此而来,可见蔡邕到过会稽是根本不 成问题的。

这里还要说明一点,蔡邕的“远迹吴会”本来就 是指现在的江、浙一带,包括现在苏州以及绍兴、上 虞等地。为了说明详情现就“吴会”大概介绍于次:

吴会的说法有三:其一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分天 下为三十六郡, 内中就有会(读 kuaì)稽郡,其属 地在今江苏南部及浙江北部一带,郡府就设在吴县, 因为当时有郡县连称的习俗,故称“吴会”。如《史 记·项羽本记》载:项羽杀会稽太守却举吴中及“下 县”(即下属各县)兵八千人,就是因为会稽郡的郡 址在吴县的原因。

第二种说法是在东汉时期,当时从会稽郡中又分 出吴郡,但人们仍然连称为吴会,如《三国·吴志· 孙贲传》云:“时(孙)策已平吴、会二郡”,另如 同书的《孙策传》云:“策自领会稽太守,以朱治为 吴郡太守”就是如此,至于“邕虑足不免,乃亡命江 海,远迹吴会”也是对两郡的合称,从而也证明蔡邕 到过会稽是一无可辩驳的事实。

第三种说法始于唐以后,以平江府(即苏州)为 吴会(读huì),元吴友会《吴中旧事》解释称吴会 的原因,是“府署之南有吴会坊”。清 人 纳 兰 性 德 《渌水亭杂识》云:“世多称平江为吴会,意为吴乃 东南一都会也,自唐以来如此,今郡中有吴会亭,府 治前有吴会坊”。这一种说法已经与蔡邕故事毫无关系。

至于曹娥的碑刻,度尚是在“葬娥墓于江南,立 石碑于道左。”显而易见,他的如此作法是让万民瞻 仰的,喜欢舞弄文墨的蔡邕,肯定不会视而不见,所 以在碑上题写“黄绢”辞便是顺理成章的事。其次, 《会稽典录》是东晋虞预撰,预字叔宁,馀姚人,本 名茂,因犯明帝穆皇后讳,遂改名。曾任秘书监著作 郎、散骑常侍等职,爵至平康县侯。曾著有《晋书》 40卷,《会稽典录》20篇,该书的《曹娥》条下云: “其后蔡邕又题八字曰:‘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他以秘书监著作郎的身分记其事肯定是有可靠的历史 根据的。

二、曹操是否知道“黄绢”辞?

知道,但不一定见过。因为曹娥碑在上虞,而曹操的一生是没有过江的机会的。远在兴平二年(公元 195年)曹 操 在北方翦灭异己之时,孙策已定江南, 与北方形成对峙局面,会稽乃江南腹地,无论如何, 曹操也不会如此轻举妄动,为了看一块无足轻重的碑 刻,而去冒生命危险。

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将曹操猜谜情节安排 在蓝田蔡文姬家中,使地域畛畦得以合理,而答案却 仍得不到解决,虽然小说情节可以虚构,但从史实角 度却难说通。

这里还要有一点说明的是,刘义庆《世说新语》 所载的曹、杨猜谜的故事是录自前代的《裴子语林》 一书。并不是他所作,其 书 的 作 者 据《续晋阳秋》 载,是“晋隆和中(362—363 ),河东裴启撰。汉、魏 以来,迄于 今 时,言 语 应 对 之 可 称 者,谓 之《语 林》。”此书原有十卷,因记录 不 避 当 世 而触怒谢 安,竟一度将其废止,因之,该书全豹至隋代已成绝 响,部分内容散见于古籍中,宋、元以后有辑佚本流 行,其中收集内容最多的要属鲁迅先生的《古小说钩 沉》一书。

裴子《语林》中,有一条曹、杨猜谜的资料,基本与《世说》相同,文云:

杨修字德祖,魏初弘农人也,为曹操主簿。曹公 至江南,读曹娥碑文,背上别有八字,其辞云:“黄 绢幼妇、外孙蒜臼。”(亦有写作齑字者)曹公见之 不解,而谓德祖曰:“ 卿 知 之 不?”德 祖曰:“知 之。”曹公曰:“卿且 勿 言,待 我 思 之。”行三十 里,曹公始得,令祖先说,祖曰:“黄绢,色丝,绝 字也;幼妇,少女,妙字也;外孙,女子,好字也; 蒜臼,受辛,辞 字 也。谓‘绝 妙 好 辞’。 ”曹公笑 曰:“实如孤意。”俗云:有智无智,隔三十里,此 之谓也。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名气很大,但其中很多的 条文,却是杂采于前人故书,由 上 条 可 见 ,最早的 曹、杨至江南猜谜说,却是出自裴启的《语林》,此 书要比《世说》早一百多年,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 史略》中说:“然《世说》文字,间或与裴(启)、 郭(澄)二 家 所 记 相 同,殆亦犹《幽明录》《宣验 记》然,乃纂集旧文,非由自造。”由此可见,刘义 庆的曹杨猜谜是抄自《语林》一书中。但他俩之间也 有一些不同,如裴启文中的曹操三十里后只说了一句 “实如孤意”他并未写出谜底,而是活脱脱地刻划了 不如杨修的机智,却有争强好胜不服人的心理,文之 后有“俗云:有智无智,隔三十里,此之谓也。”本来是裴启的评语,而在刘义庆的文中却变成了“魏武 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吾才不及卿,乃觉三十 里。’”显然是对曹操进行了粉饰。

曹操如何知道碑刻上的谜语,我以为应与同时代 人邯郸淳有关。蔡邕与邯郸淳是同龄人,皆出生于公 元132年,但 邯 郸 淳 撰 文 时年仅 20 岁,而蔡邕书写 “黄绢”辞时已近50岁,且蔡 邕 之 名 已 闻遐迩,因 之,邯郸淳不可能不知道蔡邕对他碑文的誉词。

至于曹操与邯 郸 淳 的 关 系渊源,也有案可查。 《后汉书·王粲传》注引《魏略》说,他曾在“初平 时(公元190—193年)客荆州,曹操素闻其名,召与 相见,甚敬异之。”这时候,他是由于京城的混乱, 由“三辅”而去荆州的,曹操能见到他,定是得荆州 以后短暂时期内的事。

曹操对蔡邕又非常推崇,他用重金从匈奴赎回蔡 文姬就是出于这个原因。鉴于曹操 对 他 俩 的 深厚情 谊,所以对他们之间的文学逸事是肯定会知道的。至 于《世说新语》里的曹、杨猜谜故事,显然是经过文 学加工后戏剧化的产物。

三、谁是真正的猜谜人?

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历史上与“黄绢幼妇、外 孙齑臼”辞有关的人除了蔡邕以外,还有曹操、杨修 和祢衡。刘敬叔《异苑》所记祢衡猜谜事已涉曹娥幽 灵,附会之迹很明显,难作凭据,兼之祢衡为人“尚 气刚傲,好矫时慢物。”动辄“以 杖 捶 地 大 骂”他 人,这种性格,很难成为猜谜的个中人。因此,如果 真正有一个猜射过“黄绢”辞的人,最可能的只有杨 修。

杨修字德祖,曾 为 曹 操 主 簿,平生喜欢猜谜, 《世说新语》里记录了他许多猜谜的故事。他博学能 文,聪明机智,与曹植相友善,因此屡触曹操忌讳, 又怕他助曹植争太子位,遂借故杀掉。

至于杨修猜谜在何时何地,由于《世说新语》与 《语林》两书的记录都不能作为依据,好在还有其它 资料可作参考。

鱼豢,三国时京兆(陕西西安)人。曾作魏之郎 中,撰有《典略》38卷,此书为记传体,内中所记最 晚是魏明帝时事,材料丰富,典故详实。其书已佚, 部分内容残留于某些类书。《三国志》注里留下他的 一条资料,是:

“魏文为 世 子,经(陈留)陈 太 丘 墓,见碑题 曰:‘黄绢幼妇,外甥(孙)齑臼’,思之不解。杨 德祖答曰:“陈实之墓、蔡邕之辞、钟繇之书,‘绝妙好辞’也。”以 上 的 记 载,少 说也早于《世说新 语》200年左右,应该说是记录“黄绢” 辞的嚆矢, 所记故事也符合历史情节。

陈实,东汉时颖川许人,曾为太丘长,公元187 年卒,送葬者达三万余人,碑文为蔡邕所撰,史书曾 有记载,撰文的时间正是他“亡命江海,远迹吴会” 之时,蔡邕也是陈留人,与陈实为同乡,因之题碑是 很自然的事,这也证明蔡邕 在 流 亡 期 间,并非安于 “吴会”一隅,许地也就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的许昌,自公元193年以后,成为北方的政治中心。

公元 217 年,汉献帝晋封曹操为魏王,操立曹丕 为世子,三年后称帝。他与杨修观碑,当在此两年多 的时间里(杨修被杀于公元 219 年)。陈留在许昌之 东,相距不远, 因之曹丕与杨修见到陈实墓碑是很正 常的事。至于曹娥碑上的“黄绢” 辞如何能到这里? 我想“好事者”将蔡邕的 谜 语 移 在 他撰写的三绝碑 上,也是顺理成章的事。由以上原因可见,杨修猜射 “黄绢”辞是最为可能的。

四、 “黄绢”辞是否为最早的文义谜?

文义谜最早出现于东汉之末,这 一 点 已 毫 无疑义,但“黄绢”辞是否“独占鳌头”还值得商榷。

明人杨慎曾说:“东 汉 人 好 作 隐语。”颇有道 理,隐语已成为汉末文人的一种时 尚,根 据 现 有 记 载,当时流传至今的文义谜尚有四条:

1.蔡邕的“黄绢”辞;

2.孔融《郡姓诗》;

3.魏伯阳《参同契》“隐名诗”;

4.袁康、吴平《越绝书》“隐名诗”。

他们孰先孰后仍然难以作定论,因为“黄绢”辞 虽是蔡邕在公元 179 年后 流 浪 期 间 的作品,但孔融 (生于公元 153 年)《郡姓诗》的年代也在此前后, 如果此诗是他青年时期的作品,很有可能会早于“黄 绢”辞。魏伯阳《参同契》“隐名诗”和袁康、吴平 《越绝书》“隐名诗”没有年代,谜底还是后人猜出 来的,它们的产生年代,都有可能早于“黄绢”辞, 因之以“黄绢辞”为文义谜的滥觞还有极大的疑问。 其中的真谛还待有心者细加考证。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