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花八门一地财打一个生肖,什么是断舍离?

2024-06-10 20:17:44 80阅读

五花八门一地财打一个生肖,什么是断舍离?

如果说《断舍离》刷新了很多人的生活观念,那这部只有6集的小短剧可以说让很多人再也坐不住开始动手实践了。

老粉们应该还记得,去年收姐就写过麻衣的变态收纳大法,其实比起收纳技巧,麻衣更值得学习的是她的断舍离精神。

五花八门一地财打一个生肖,什么是断舍离?

断舍离之前,麻衣的家是这样的

还有这样的

明明只有三个人生活的家

却像极了堆满各种杂物的旧仓库

连吃个饭都束手束脚

客人来之前更是手忙脚乱

但是,几件事改变了麻衣。

学生时代去同学家做客,同学家里干净得一尘不染,她以为是提前精心打扫整理过,没想到原来别人家可以一直保持这样干净整洁。

一场地震让她失去了所有的旧物,包括恋爱时与前男友有关的一切。从那时候,她开始意识到,原来一个人的生活必需品可以这么少。

记得在哪里看过一句话, “你现在的生活取决于你三年前的选择,你现在的选择决定了你三年后的生活” ,这话听起来有点鸡汤,仔细想想,好像还真的是。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那些在人生岔路囗做过的选择,往往会影响我们的一生。

搬到新家后,麻衣决心再也不要过以前那种日子,于是开始过起了断舍离的生活。新家中,她的家庭成员多了老公,还有两只喵主子,可是却空的像没人住一样。

都说断舍离很难,但如果你经历过大灾大难,对很多事情就不会那么难以割舍了。那场亲身经历过的地震让她体会到,原来人生存所需之物可以这么少。

舍——重新思考物品存在的价值

只留必需品和心爱之物

所以在新家中,

她开始重新思考每件物品存在的价值。

扔掉不需要的沙发,直接坐地上,

扔掉不需要的浴巾,有毛巾就行,

就这样,扔完了所有不需要和不喜欢的物品,

只留下必须品和自己喜欢的东西。

一物多用

为了减少家中物品,

麻衣尽量选择有多重功能的物品。

比如清洁剂,有小苏打和柠檬酸

就可以搞定日常清洁,

其他清洁剂就不需要啦。

比如她发现了既可以洗脸

也可以洗澡洗头的洗护用品,

那其他洗护用品也不需要啦

推进替换

对于实在不想扔但使用频率比较低的东西,

麻衣通常会转做其他用途。

比如实在不想扔的碟子,

就用来给喵主子当餐盘,

而把原来喵主子的餐盘扔掉,

这样做到了对自己喜爱物品物尽其用,

还替换掉了不喜欢的物品。

眼不见为净

很多人扔东西总会有各种担忧,

怕万一以后还有用,

犹豫不决到底要不要扔。

麻衣的做法是对于这类物品

索性先把它们放在自己看不见的地方,

设立一个期限,

可能是三个月或是半年乃至一年,

看看自己有没有要用到,如果没有,

证明这件物品确实是不需要的或是不重要的,

可以大胆放心的扔掉。

与物品对话,定期排查

除此之外,麻衣还有个看起来有点奇怪

但其实很管用的方法——和物品对话。

她会在厨房和碟子四目相对,

会把两个包包想象成不同性格的男朋友,

在一次次沟通对话中,

她总会看清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这件物品。

断——只买必需品和喜爱的物品

只买心爱之物

生活像个蓄水池,

有水排出但也不断有水进来。

在做好“舍”这个阶段后,

对于进到家中的物品,应该严格把关。

麻衣对物品有种敬畏之心,

只买自己最喜欢的物品,

而且对每件物品也非常爱惜,

以确保它可以用的更久。

买一件丢一件

麻衣的老公是个没什么物欲的人,

有一天,他终于有了想买的东西——游戏机。

按照麻衣的断舍离原则,

买一件必须丢一件,

老公看了看自己的物品,

哪件都舍不得丢,最终决定干脆不买了。

这一点对平时喜欢买买买的人特别奏效,

买衣服之前看看家里的衣服,

哪件不喜欢了丢掉,再去买新的,

至少在物品总数上是没有变多。

离——死亡所带来的感悟

重温这部剧,最打动我的,还是麻衣与外婆的日常。外婆和很多老一辈一样,是个囤积狂魔。

有一天,外婆突然离世,麻衣和妈妈整理外婆的遗物,发现外婆很多物品都是过去的美好回忆。

比如和妈妈分居两地时写的信、麻衣送给她的礼物。一向以扔为快的麻衣,面对这些物品,也开始动容。

“整理遗物,也是整理和逝者最亲近的人的内心”,心理的整理需要慢慢来。

结尾有些沉重,却是全剧点睛之笔。人与物品的关系,不过是大千世界中短暂的交集。

初看这部剧,收姐和很多人一样,觉得麻衣简直是个扔东西变态。如今看来,麻衣只是真的喜欢这种轻量化的生活,而非刻意为之。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或许无法做到或无法认同像麻衣这样极致的断舍离,但看完这部剧,还是会有蠢蠢欲动,迫不及待来一场大清理的欲望。

一直想要断舍离却从未行动过的你,

或许缺的就是这样一点动力,一个选择。

建盏介绍?

建盏,黑瓷代表,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汉族传统名瓷,为宋朝皇室御用茶具。蔡襄在其所著《茶录》中写道:“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描述的就是建盏。

2011年,建盏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写道:“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描述的也是建盏。

建盏斑纹主要有曜变、鹧鸪斑、油滴,兔毫等,其中以金兔毫、银兔毫为主,这些建盏的名称也是根据纹饰命名的。

建盏斑纹是在还原气氛中通过窑内1300度以上的高温焙烧而自然形成的,是建窑的杰出成就。

由于这类结晶釉在窑炉高温中易于出现变化,难以控制,加上氧化铁含量高的坯体难以承受高温变化,窑烧制一件外观没有缺陷又具有兔毫或油滴等斑纹的建盏是很困难的,即使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其成品几率也非常低。

盏,这一早就不被人常提起的词,正如同它作为器物一样,在生活中也不常被人使用一般。一些人的家里,甚至连一个盏器也没有。

对于一些喜欢建盏的新手来说,随便去一个购物网站搜索建盏总能搜到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建盏。而且价格不一,往往一些网站上颜色越艳丽的建盏越便宜,而一些不那么好看的却贵得不行。

人们也许不能理解,为什么建盏不同于其他陶瓷,好看的要贱卖,不好看的却贵的出奇。陶瓷自有史以来,各种陶瓷博采众长,各自成长。其中,唯有宋代建窑,几乎从开始之时就只烧制一种器物,那就是建盏。

建盏在宋代的风靡,可以到文人雅客人手一只的程度,自上而下,每个阶级都对建盏喜爱有加。在当时,算得上今天我们所说的时尚单品,谁要是在斗茶的时候能够摆出一个好建盏,绝对是全场的焦点。

建窑基本上只烧制黑釉茶盏,这一只小小的建盏却集能工巧匠之力,自然造化之妙,幻化出万千色彩,成为当世乃至后世人追捧珍爱的宝贝。

嘉德拍卖|成交价 17250元

但是,往往越美丽的东西,越危险。并不是说建盏不美丽,一些烧制成功,在窑内产生窑变的建盏,无论颜色还是纹理都非常漂亮。

往往这样完美的建盏都是万里挑一的珍品,价格绝非网上销售的那么便宜。

(建盏仿品)胎体呈白色含铁量稀少

好建盏每一个都是手工拉胚,而一些价格低廉的,更多采用压坯,降低人力成本,但器物却少了一分手工的韵味,建盏的特殊性得不到体现。

按传统方式制作的建盏,需要原矿釉料在高温烧制时自然窑变发色,这需要对温度有较高的要求,铁元素在高温下发生剧烈氧化会展现不同色彩。

优质建盏所用的原料均来自建阳地区,其泥土中含有丰富的铁元素。在使用中可以不断释放出二价铁离子,能够吸附水中的氯离子,易被人体所吸收,增强人体内血红蛋白的载体及红细胞的执行功能。长时间使用可预防贫血、高血压,能调节人体中枢神经,达到舒缓的作用。搭配铁器煮茶,可对平衡内分泌系统也有功效,还可以达到杀菌的效果。

喜欢用建盏喝茶的朋友一定知道,使用建盏可让茶水的水质改良,用建盏品茗,会让人感觉水乳交融,甘润顺滑,茶性十足,韵深味浓,暗香涌动,并且胎体较厚以及铁元素多,可以起到长时间保温蓄热并提高茶汤的碱性。

修于内而形于外,讲究使用者的心性。好的建盏可以滋养人,而人在使用建盏的时候也能滋养建盏。养盏如养性,养盏之道,其实就是养人之道。

养盏和品茶需要平和心与耐心。品茶与养盏兼修,养盏与养性同理,一只养好的盏,光泽温润却又内敛,朴实无华,端庄稳重,谦虚坦荡又不失灵气。与之交往,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也许就是君子之交吧。

都说「中国的建窑,世界的建盏」,一直以来,建盏都是中国、鬼子及世界各地藏家所钟爱的收藏品种。

建盏在宋代茶文化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曾作为宋朝皇帝御用茶具,建窑盏的艺术成就也令如今众多藏家、学者为之心折。

在藏家看来,古代烧制茶盏的窑口很多,唯有建窑将茶盏烧出了极致,在胎土、器型、釉色方面都做到了与茶最紧密的对接。正是因为这些建窑黑釉的烧造成功,使得原本平淡无奇的黑釉瓷器成为了精美而又极具艺术特色的稀世珍品,频频在拍卖场上创下成交记录。

要说较瞩目的建盏拍卖,是在苏富比中国艺术品专场上的南宋建窑油滴束口盏。

这只南宋建窑油滴束口盏不负所望,以109,2500美元的高价成交,折合人民币约为755万元。虽与国宝级南宋建窑油滴盏相比差了甚多,但依旧继续保持着建盏的天价之路!

那么那件国宝级建窑油滴盏究竟创造了什么样的拍卖神话?在2016年9月,在纽约佳士得“古韵天成——临宇山人珍藏(二)”专场拍卖会上,一件南宋建窑油滴束口盏以1170.3万美元(约7800万元人民币)成交。

取得了骄人成绩的这只建盏,瞬间刷爆了朋友圈!被评为:“历年拍卖上最好的一件建盏”!也让多少对建盏感兴趣的玩友情不自禁口水流了一地。

该盏原为鬼子黑田家族收藏,后由鬼子著名收藏家安宅先生所得。以约7800万的价格成交,不但刷新了建盏拍卖价的世界纪录,相信也刷新了很多人对建盏的认知。业内认为,这只建盏确实可以算是历年来市场上流通的最好的一只,这样的拍品以后在市场上可能都不会再有。建盏固然一直受到广大藏家的追捧与热爱,但绝不是任何一件建盏都能卖到几千万。而一般普通的建盏,从几百万、几十万、几万甚至到几千,都是有的。

而此前建窑瓷器的最高纪录是在2011年伦敦卖出的,约合人民币1200万元。出现在2011年伦敦苏富比的这只建盏不是油滴盏,而是一只南宋建窑银兔毫束口盏,这也是出现在拍卖场上较多见的建盏类型。

当时这件银兔毫盏的成交纪录,足足保持了五年,直到2016年纽约佳士得才被打破。

(南宋建窑银兔毫束口盏)

从2011年1200万元到2016年7800万元,这样的拍卖天价让建盏获得的关注越来越多,短短几年,演绎出一路蹿红,势不可挡的趋势。但也有人不禁问,这只又黑又小的碗盏到底是好在了哪里,为什么能频频卖出如此高价?

有人说,“这种小小的黑碗,轻盈而优雅,亭亭玉立,充满了文人气质”。建盏之美,是她透着的那股东方神韵,宛若古典水墨丹青,在时光深处,就这么清雅着,那么庄重着。

(建阳窑黑釉盏宋故宫博物院藏)

也有人说是因为那以神秘莫测的釉色与斑纹。或是流畅的兔毫,或是羽化亮丽的鹧鸪斑,或是灿若星空的曜变,不管是何种斑纹,全都为世间唯一。

然而,就是这个两宋尤其是北宋时期最受人们喜爱的茶具,这些拍出天价的建盏,却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黑釉,这是为什么?

(建阳窑黑釉兔毫盏宋)

从不起眼的泥土和釉矿,到巧夺天工的结晶釉,中间到底经历了什么?产自福建的建盏为什么又叫“建盏”而不是“福盏”?

多地迎来离婚潮?

每个人的压力大,除了工作,没那么多的时间照顾家,下班之后,一个二个累的够呛,都不愿意承担家务。

没家的时候自己简单,有家的时候就复杂,这样的生活就很累,很辛苦。

长期这样下去,就会让二口子有些摩擦,久而久之就会影响二个人的感情。

摆摊一天到底能挣多少钱?

摆地摊,只要选好地段,一个月赚2万元很轻松。

为什么这么赚钱呢?

总结了3点:

1.成本低

你看看地摊小贩10块钱3双的袜子,虽然印有阿迪达斯、NIKE等商标LOGO,但其实进货价不过1块钱1双,3双的成本不过3块钱左右。10块钱卖出3双,能赚两倍多的利润。

而冬天卖的白色牛奶杯,一般超市都是小的20元左右,大的30元左右。拿货价呢?基本是小的三四块,大的七八块。

我甚至还见过不少“断货”杯子,其实就是略有瑕疵的学生作品,形状可能有点不对称,但日常喝水用绝对没问题,一个杯子能卖5块钱以上,进货价呢?

几乎为0。

一个学艺术的妹子告诉我,她读大学那会,去一家陶艺坊学习做陶器,那里有成堆的成品或半成品等着运走,有些小商小贩就和老板商量好,以极低的打包价帮他们处理掉这些,然后挑出能用的,拿去摆地摊卖掉。

而且,现在网络的发达,让很多小物件的进货渠道几乎透明,而且成本非常低,这也难怪摆地摊的那些商品,能以非常低的价格售卖了。

2.零房租

观察那些摆地摊的人,你会发现他们的装备很齐全:基本上都有一辆推车,能放齐他们所有的物品,而且只要城管一出现,他们可以在3秒钟之内打包完所有的东西推车走人。

这是一个摆地摊小贩必备的技能:躲城管。

也就是这项技能,使得他们不必缴纳房租费用,却仍然能拥有贩卖商品的一席之地,这让很多商

铺店家对他们恨之入骨。 3.流量稳定

小摊贩都很机灵,他们卖东西的地方,一般都是人流量最大的地方,比如天桥上、公交站台旁、地铁口出口处、甚至上班族必经之路。

这样的地方,流量非常大,而且很稳定,他们不愁没销量。 总结: 虽然摆地摊这么赚钱,但现实是,很多人,特别是大学毕业的学生,宁可去写字楼领3000块钱月薪当个白领,也不愿风餐露宿摆地摊月入一两万,因为怕丢脸。

古代的碎银子是怎么来的?

古代的碎银子,统统都是拿专用的剪刀从整块的银锭上剪下来的。

在很多古装影视剧中,大侠们在饭馆、酒馆结账时,都会拿出一整锭银子,往桌子上一放,豪迈地说道“小二结账,不用找了”。

实际上这种情况,在古代基本是不可能出现的,要知道在古代,普通人每个月能有二两银子的收入,就已经算是“高薪”了。

而家里若是能有几块整锭的银子,那就称得上小康之家了,除非是买房置地,不然都是当传家宝一样存着呢,哪里会拿整锭的银子出来日常消费?即便是你真拿着出去,一般的小商贩也找不开。

那么,平常人们吃个饭,逛个街,买点生活用品,都是用什么来结账呢?

答案是铜钱,这是最普遍的交易方式,随身带几串铜板,这样买卖双方都方便,除了铜板之外,用得最多的,就是散碎银两。

古代大部分人的日常消费,用的都是散碎银两,也就是我们要说的碎银子。

所谓碎银子,就是指那些大小、重量、形状等不规则、不统一的银块,因为其较为散碎,因此就称之为碎银子。

碎银子大小重量不一,在结账时是根据其重量多少来作为凭证,从几两几分几厘几钱,都不一定,也就是说,碎银子是论块的。

但如果只是买两个馒头,显然即便是再小的碎银子也花不完,因此,比几钱还要小的碎银子,称之为“角”。

“角”已经是碎银子中最小的计量单位了,不会再比这个更小了,再小就只能用铜钱了。

按照明清时期的兑换比例,一“角”碎银子,能够兑换铜钱十枚,这就能看出来,“角”银真的是银子中最小的计量单位了。

无论是几两几分几厘几钱,还是最小的“角”,这些碎银子显然不是最初就这个样子,一般来说,银子都是整锭整锭的,就像我们在古装电视剧中看到的一样,俗称“元宝”。

那么,除了“元宝”这种整块的银子之外,市面上流通的散碎银子都是哪里来的呢?它们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实际上,这些散碎银两,都是从整块的银子上“剪”下来的。

把整锭的银子,按照自己的需要,剪成大小不一的小块,这就是碎银子的来源,这样的好处有三个,其一出门携带方便;其二使用方便;其三也比较安全。

毕竟整天兜里揣着整锭的银子,万一丢了就亏大发了,还容易被不法之徒盯上,这就和我们现在身上揣个几万几十万现金性质一样,携带不便还容易成为目标。

所以,碎银子在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消费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人们就会将整块的银子给剪成大小不一的小块,以备使用。

那既然是剪,自然就少不了剪刀,与平常剪刀不一样,剪银子是有专门的剪刀的。

这种剪刀分为大小两种,小剪刀就是剪一些重量较轻的银锭,而大剪刀就是剪那些如一块几十两的大银锭。

一般来说,小剪刀都会随身携带,这样在消费时,就能随时使用,即便是没有带,在各类商贩那里,也都备的有,总之就是很常见,随时随地的使用。

而大剪刀,一般是在各银号,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钱庄才会有这种东西,因为所剪的银子比较大,大剪刀在使用时,还要配合人力,将剪刀卡在银子上,屁股用力一坐,一块五十两或者一百两的银锭就会被当场剪开。

之所以银号会有这种东西,除了兑换之外,更重要的是用来验明银子真假,古代的冶炼技术不统一,民间就会有人想歪主意,将一些铅、铜等参杂到整块的银锭之中,但从表面是看不出来的,而被大剪刀剪开,银锭里面是否有杂物,就会一目了然。

这种事情,在很多相关的史料中都有记载,李然犀的《清末天津“钱鬼子”揭秘》一书中,就详细地记载了如何使用大剪子,以及如何验明银子真假等相关事情。

抛开这种银号使用的大剪刀不谈,单说随处可见的小剪刀,小剪刀几乎是家家户户都有,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剪银子,但这就带来了一个相当普遍问题。

剪下来的银子大小不一,形状不一,人们是如何得知这碎银子的重量呢?

比方说,要吃一顿酒席,需要一两银子,怎么才能知道拿出来的或者剪下来的就是一两银子呢?多了客户不乐意,少了商贩也不会同意,这中间又是如何计算的呢?

这个时候,一个神器就登场了,这就是居家必备、出门必拿的好东西---戥(deng,三声)子。

如上图,戥子就是长这个模样,它与寻常的杆秤功能类似,但形状却大不同,是古代专门用来称贵重物品的器具,除了称金、银之外,还可以称药品、香料等。

戥子又名戥秤,它的发明者是宋代主管皇家贡品库藏的官员刘承硅,之所以他能发明这个神器,也是因为工作需要。

在秦始皇一统六国,统一了度量衡等计量单位后,普天之下,均按照这种方式来进行计量各种东西,其中关于重量的计量单位,由原来的“两、铢、累、黍”非十进位制,改为“两、钱、分、厘、毫”十进位制,这极大的方便民间对于相关物品的计算。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就出现一个问题,当时的木杆称,最小的单位计量精度只能精确到“钱”,对于“钱”以下的单位,就不能计算,这在归于贵重物品的称量上,就造成极大的不便。

因此,深受这个问题困扰的皇家贡品库管员刘承硅,为了将所负责的工作做得更为细致,就决定发明一种可以更精确的工具,经过潜心研究,在公元1004年,发明了第一代戥子。

后又经过三年左右的不断改进,最终在公元1007年,戥子得以定型,从那时开始,这种专门用以称小单位的计量工具逐渐推广开来,并在民间得到了大量的运用。

戥子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戥杆、戥盘以及戥砣,在实际使用中,与传统的秤杆原理一样,但其计量单位十分精确,最小的单位能到一厘,相当于今天的31.25毫克,这在当时整个世界的衡器发展史上,也是罕见的。

有了这种工具,古代的人们在外出进行消费时,就十分的方便,不管你去哪里买什么,都会用到戥子,并且计量准确,人们也十分愿意使用这个工具。

到了明清时期,戥子经过数百年的使用和改进,变的更加的普遍和准确,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各行各业都会使用这种工具。

不过与我们现代不同的是,古代一斤为十六两,所以在兑换时,自然与现代不一样。

整体来说,古人们在进行小额交易时,所使用的散碎银两,都是从整锭银子上剪下来的,并用戥子对其称重,这种方式由来已久,得益于有相关配套的工具和方式,才能让古人在日常消费时十分方便。

那这些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散碎银两,最终流向哪里去了呢?

无论各行各业,在日常经营中,会收到大量的散碎银子,这些散碎银子在达到一定数量后,商家们就会到专门兑换碎银的银铺进行兑换,换成整锭的银子,而这些银铺,则在和收集够多的散碎银两之后,进行熔铸,再铸成整块的银锭,流入时常,周而复始。

这就是古代人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散碎银子的来龙去脉,但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银子在古代一直都不是通用的货币,至少在明清之前是这样,银子是作为一种储备货币存在的,因此也就很少出现类似于电视剧中随手都能掏出一锭银子来结账的情形。

在古代的大部分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最多的,还是铜钱,虽说各个朝代也曾推行过纸币,但因为没有相关的制度,以至于纸币滥发,最后如同废纸一般,所以,流通最广也最久远的,还是各个朝代铸造出来的铜钱。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