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号+网证”登场:国家网络身份认证,“信息裸奔”成为历史!

2025-09-30 23:05:48 7阅读

2025年7月,《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数字身份认证体系迈入新阶段。这一由公安部、中央网信办等六部门联合推动的改革,旨在破解个人信息泄露、身份盗用等顽疾,为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筑牢安全基石。

传统认证之困:隐私泄露与数据滥用

长期以来,我国互联网平台普遍采用“姓名+身份证号”或“手机号+验证码”的实名认证方式。公安部数据显示,网民日均因注册、支付等行为暴露身份证号超2000万次,每年因身份泄露导致的财产损失高达数百亿元。更严峻的是,各平台独立认证体系形成“数据孤岛”,加剧了跨平台关联分析、大数据画像等隐私风险。例如,用户在同一平台多次使用身份证号后,可能被不法分子通过数据拼凑还原完整个人信息,导致诈骗、盗刷等案件频发。

国家方案破局:网号网证双轨认证

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以“网号+网证”为核心,构建了匿名化、动态化的认证机制。

• 网号:10位字母数字组合的“数字身份码”,与公民真实身份唯一对应但剥离明文信息,长度更短、便于记忆,且仅用于标记身份,不向平台提供。

• 网证:通过国密算法加密的动态凭证,包含终端设备指纹等非明文信息,以电子文件或二维码形式存在,每次核验需单独授权,确保“最小化提供”。

用户通过“国家网络身份认证App”申领后,在网购、政务办理等场景中,平台仅能验证“是否为合法用户”,无法获取姓名、身份证号等敏感信息。试点数据显示,接入该服务的67个平台信息采集量减少89%,个人信息泄露风险显著降低。

自愿与兼容:平衡安全与便利

《管理办法》明确,网号网证申领遵循自愿原则,未成年人需监护人同意,且保留现有认证方式作为补充。互联网平台接入服务后,不得强制用户提供明文身份信息,但需保障未使用网号网证的用户享有同等服务。例如,中国铁路12306、淘宝、微信等平台已支持网证登录,用户既可选择“一键认证”,也可沿用传统方式,兼顾了安全性与用户体验。

全球趋势与中国实践

构建可信数字身份体系是国际通行做法。欧盟推行eID电子身份标识,韩国实施I-PIN码制度,美国则通过《网络空间可信身份国家战略》提升在线交易安全性。中国方案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创新性地采用“人、机、证一体”认证模式,结合NFC核验法定证件真实性,既满足《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规要求,又通过轻量化改造降低企业合规成本,为数字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了公共基础设施。

当前,国家网络身份认证App累计下载量已突破1600万次,申领用户达600万人。随着应用场景从政务服务向教育考试、医疗卫生、交通出行等领域扩展,这张“看不见的身份证”正逐步构建起数字时代的隐私安全屏障,让网民彻底告别“信息裸奔”的焦虑。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