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书打卡第2天: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二)
大家好,我是西行文记,喜欢旅游、爱好中医、热爱生活。好长时间没好好学习中医了,现在重新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今天是第2天,认真学、认真记,每天抄写一小段,不贪多、不求快,慢慢学、慢慢理解,假以时日,希望自己能对中医略知一二。
今天是我抄书打卡的第2天,今天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二)。
AI 生成图片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抄书打卡第2天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二)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形成于战国、秦汉时期,是现存最早中医学综合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
《难经》相传系战国时期著名医家扁鹊所著,与《黄帝内经》同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理论性著作。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著作,为东汉医圣张仲景所撰,后世根据该书分别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
《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撰人不详,“神农”为托名,为中药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抄书打卡第2天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