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雄争霸答题器,竹书纪年与郭店楚墓竹简对尧舜禹的记载为何是两种说法?
七雄争霸答题器,竹书纪年与郭店楚墓竹简对尧舜禹的记载为何是两种说法?
“《竹书纪年》与《郭店楚墓竹简》对尧舜禹的记载,为何是两种说法?”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这个问题,也许就是因为我们看到了《郭店楚墓竹简》以后才提出的疑问,尤其在网络上吵得有点沸沸扬扬的感觉。在此之前,我们绝大多数人还是比较认同尧舜禹禅让这种传位方式说法的。
比如说,《竹书纪年》是在西晋时期发现的,也就是说在西晋以后,中国社会已经知道尧舜禹传位,有个血淋淋的一个记载,而不是什么和平的禅让制。
但是,尽管有这样一个记载,也没有被社会接受,问题就出在这里。
所以1993年在湖北郭店发现了。《郭店楚墓主书》以后再次把尧舜禹传让的问题,让我们有了新的认识。
1993年10月18至24日,湖北省荆门市博物馆对郭店一号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挖掘。出土了很多春秋战国时代的竹简墨迹。
其中,儒家典籍有十二篇,分别为《缁衣》、《鲁穆公问子思》、《五行》、《穷达以时》、《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六德》、《语丛一》、《语丛二》、《语丛三》。
郭店墓地位于湖北省沙洋县四方乡郭店村一组,南距楚故都纪南城约9公里。
《郭店楚墓竹书》所以这一批竹简的出土,可以说是楚国重要的官方文献,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关于尧舜禹的记载就出自《唐虞之道》。
其实,我们在怀疑或者思考《竹书纪年》和《郭店楚墓竹简》对描述与不同记载的时候,不管依据于哪一个文献的记载。我们对于史料来源问题却并没有进行过严格的讨论,我们仅仅只停留在哪个记载这样说,哪个记载是那样说了的现象层面上。
比如说,尧舜禹传位的这样一些记载,到底属于传说还是有事实依据的记载?或者说,最早的历史文献记载到底出自西周还是西晋?
我们根据中国文字文献历史的记载来看。关于尧舜禹的历史,基本上属于传口头文学或者口头文献。真正用文字记载下来的最早历史记录,严格是在西周时代甚至于在春秋时代了。
所以说,关于尧舜禹记历史的记载,基本上属于是后世对于传说的记载,并不是在尧舜禹前后一段时间里边的记载。
中国到底什么时代才开始使用文字的?我们通过考古历史发现,在尧舜禹时代绝对是有文字,但问题就在于这个时代,还不属于一个自觉使用文字的时代。
所以,尧舜禹时代的历史,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可能性是非常渺茫的。尽管这个时代有文字,但是这个时代的文字尚处于小范围使用文字时代。包括甲骨文也不属于大范围使用文字的时代。
因此,我们要说,在尧舜禹时代就用文字记录了尧舜禹传位的详细的历史,这个可能性是非常非常小的。
我们看看周代初期的历史记载,是不是很详细?更不用说商朝晚期或者商朝早期的历史有什么清晰的记载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说明我们在商朝晚期到西周初期,还处于文字逐步向大范围过渡的阶段。
因此无论你看到的关于尧舜禹的哪一种记载记载,我们都认为它的可信度还是不太高的。因为后世的记载,我们从周代算起,至少距离那个时代也将近1000年了。这么长的时间没有文字作为权威记载证据,只靠口头的传说,显然民间的官方的各种说法,会交织在一起的。
《郭店楚墓竹书》那么尧舜禹的帝位传位到底是和平的禅让,还是有惊心动魄的政治争夺?
我们从产生这些记载的时代来看,也就是春秋晚期到战国初这一段时间,中国的历史状况是各种学说纷纷兴起,形成了百家争鸣思想自由的局面。
尧舜禹时代春秋战国的学者是没有办法知道真实情况,而春秋战国时代真实的现实历史是比较清晰的。
我们大家都知道,西周或者周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伟大朝代,但是这个朝代,在西周时期还是比较高度集中统一的,也就是中央王朝有很高的权威的,但是到了西周后期,中央王朝的权威是不断有所下降的。
因此产生了春秋五霸,经过三家分晋,又产生了两个新的大国魏和赵,形成战国七雄的后周局面。
在将近250年的战国时代,秦国作为最强大的七国之一,首先剥夺了周王朝的权威。
从此,加快了七国谁来统一的序幕,最终在秦始皇手中完成了国家新的统一。
那么在春秋战国到秦始皇统一,这是一段时间里边,中国社会对尧舜禹的认知是怎么样的呢?现实中的王位传递又是什么样的呢?
现代古文献发掘的资料里边,比如说甲骨文里边我们找不到尧舜禹。
所以有一个问题前提必须要探讨清楚:就是中国什么时候用文字来记载历史的?这个问题搞不清楚,很多问题我们就会有越说越糊涂了。
尽管《郭店楚墓竹简》的著作时间要比《竹书纪年》早,但是他们所依据的历史事实都不是很充分,因此,就有比较大的记载上的差异,差异的来源,我认为主要还是在于,关于尧舜禹时代的历史,都不是尧舜禹时代记载下来的,而是后世用文字对尧舜禹时代口头文学记载的转换。
这些记载,很大程度上都是从传说中得来的,那么这些传说也就有不同的传说来源,比如说民间和官方。因此,对尧舜禹的记载当然会有不同的观点甚至于不同的所谓的“事实”的描述。
《郭店楚墓竹书》比如说《竹书纪年》对尧舜禹的帝位的传位是互相争夺而得到的。而《郭店楚墓竹简》对尧舜禹的帝位传位却是禅让得到的。这两种帝位传位方式,显然有着巨大的政治差异和事实差异的。因为这两种帝位的传位方式毕竟是非常矛盾的。
其中所体现出来的政治态度和政治理想,也是用完全不一样的“事实陈述”出来的,因此这两种说法确实值得推敲。
那么,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对尧舜禹传位到底都是怎么看的?我们还是看看历史上诸子百家是怎么说的。
最早有“禅让”记载的文献是《尚书》。其中《尧典》中有“尧舜禅让”,《大禹谟》有“舜禹禅让”的记载。这是中国最早的文献对于禅让的记载,但是,问题是《尚书》后来又遭受到古代学者的怀疑,认为是晋代学者伪造的,或者有一部分是伪造的内容。
但是,值得我们怀疑的是,假如说《尚书》是伪造的,但是《墨子》也记载了尧舜禹禅让的事。
所以《尚书》之外,还有《论语》和《孟子》等也提到“尧舜禅让”。
万章问孟子:“尧以天下与舜,有诸?”他回答:“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万章又问:“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孟子说:“天与之。”在《孟子-万章》当中,好像孟子也不承认有尧舜禹禅让的事情。
庄子在《让王》中举了很多禅让被推辞的故事,比如尧让许由,舜让善卷。他还认为尧舜禅让埋下了千年的祸端,千年之后一定会发生人吃人现象。
在这里,庄子显然认为有尧舜禹禅让的事实,但是他对禅让是持批判态度的。这是一种政治批判,但是并不表示否认“事实”。
荀子是战国晚期的诸子百家之一,他对于禅让表示怀疑。
《荀子·正论》说“尧舜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直接认为禅让为无稽之谈。
《战国策》公孙衍对张仪说,建议魏惠王传位张仪,《战国策》说秦孝公想传位商鞅,但这几次禅让都没有真正成功,原因当然也很简单,王位岂可轻易授予他人哉?
《吕氏春秋》说魏惠王想传位惠施。
《史记·燕世家》,燕王哙受到策士苏代、鹿毛寿等人的鼓动,把王位让给相国子之。结果国家被治理得一团糟,将军市被和燕王哙太子平攻打子之,反而双双阵亡。齐宣王趁火打劫,子之、燕王哙都被杀死。
燕王哙和子之的身死国灭,代表着禅让实践的破产。
这就是战国时代对于禅让制度的批判和实践,但不论是批判还是实践,一个铁的事实就是,禅让在战国时代,确实是没有真正成为一个政治实现。
《郭店楚墓竹书》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赵雍禅让给儿子赵惠文王赵何,自称主父。主父欲封公子章为代王,图谋分裂赵国,大臣李兑与公子成发动沙丘宫变杀公子章,主父困于宫中,求食不得,被活活饿死。
我们从秦始皇之前的这些资料看,历史反映出来的事实是,对于禅让这个政治话题,古人的态度并不确切。到底是有这个事儿还是没有这个事儿,实际上是有不同态度的。这些不同的态度,当然都不是伪造事实,而是自己政治思想的一种表达。而这些思想,是不是建立在准确的事实基础上的?他们当然没有肯定的回答,这就会产生不同的想象或者自己的判断。
那么,我们从战国时代的所谓的禅让实践看,禅让应该既有历史的记载,也有历史实践的事实。毕竟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影响是非常深远的,这种影响之深远不是几百年,而是几千年。
从尧舜禹时代到战国时代,也没有到几千年的时间,所以,一切关于尧舜禹禅让的说法都不会是空穴来风的。
在这里,我想说的意见就是,我们可能把“古代”和“现代”的制度混为一谈了,或者说用现代的制度去怀疑古人的制度,或者用古人的制度来否定现代的制度。
因此,这就是一种错误时空的历史观造成的不同的说法,因此,我们来说,到底尧舜禹时代有没有禅让制,这是一个需要我们继续讨论的问题,任何断然认为有或者没有,我认为都太过于武断了。
那么,在《竹书纪年》和《郭店楚墓竹简》对于尧舜禹禅让有不同的记载当然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值得一提的是,不论《竹书纪年》还是《郭店楚墓竹简》,这两个文献都产生在战国时代,只是因为一个被发现是在西晋时代,一个被发现是在我们这个时代。
《《曾乙侯楚墓竹书》西晋发现的《竹书纪年》到底是被篡改过的资料,还是没有篡改过的?今天看来,已经不是非常重要了,因为我们从事实来看,在《竹书纪年》之前,关于尧舜禹的帝位是不是禅让,先秦的诸子百家已经有不同的说法了。
那么,无论是《竹书纪年》还是《郭店楚墓竹简》在历史资料的绝对真实性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研究历史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去伪存真。但是,非常困难。比如说《竹书纪年》中关于穆天子的记载,很多都有一定的神话色彩,难道我们也值得相信这些记载吗?
尽信古人不如无书。
这里面涉及到一个问题是,尽管事实需要观点,但是,我们不能用观点来代替事实。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搞清楚,历史事实和你的历史观点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情。
但是无论是在战国时代,还是到我们现代这个时代,关于尧舜禹到底有没有禅让,仍然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做研究的一个问题。
这是因为:第一,历史上所有的记载,到底哪一个是真实的最早的?第二,到底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存在过一个禅让的时代?然后从帝位禅让时代又发展为私有化的帝位嫡传时代了?这仍然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我们用事实清楚看到的是,在春秋战国时代,包括西周时代,已经是一个嫡传的时代,不存在禅让这样一个政治制度的基础。虽然在战国时代也存在过禅让的舆论和动议,但是,都没有成为真正的实现,因此来说,禅让是一个历史阶段,还是一个政治空想?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假如夷陵之战刘备胜了?
(一)夷陵之战 战胜如何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六月,刚刚登基称帝不到两个月的刘备,起兵约十万,分为三个梯队,大举伐吴!
其中,刘备亲自作为大军统帅,居中统率约四万人马,以将军吴班为前锋,冯习、张南、傅彤为随军主将,镇北将军黄权领将军陈式管理水军,侍中马良、祭酒程畿等作为随军谋主,以前军四万人出峡,对阵吴军。
又以征南将军、中护军赵云督军约两万为后援,驻守重镇江州,以丞相诸葛亮佐理太子刘禅留守成都,坐镇后方!
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初至二月,刘备前锋前进至宜都郡秭归一带,更进一步迫近武陵郡西部的夷道、猇亭一带,可是,也正是从此时开始至六月,四个月的时间里,刘备用尽浑身解数,也没能越过武陵山脉!
至八月,东吴陆逊反攻,刘备大败而归,那么,正如题主所问的,如果刘备取胜夷陵且占领东吴,那么,刘备会取得天下吗?这个问题,应该是有可能,但是,比较难。
(二)综合对比 优劣明显若刘备拿下东吴,那就证明,夷陵取胜之后,东吴一线的五万军队,至少全军覆没,或者被刘备大量俘虏,根据史料记载推测可知,在章武年间,东吴的总动员兵力,不算水军,其步卒约为二十万上下。
若刘备真的击败东吴,至少要吞并一半左右的东吴兵力,在小司徒之前的文章里曾粗略的估算过,关羽战败襄樊后,刘备集团的最大常规兵力为十一二万人左右,所以,一旦刘备击败东吴,吞并其军队,军力很有可能多达二十二三万人。
其次,东吴的人口在当时约为二百余万人,蜀汉的在籍人员虽然为九十万,但是有学者保守估计,蜀汉的所有人口约二百万人或一百四十万人或四百万人,我们取中间值二百万人。
那么,蜀汉吞并东吴后,其领有人口约为四百万人,按照三国时期兵民比例一比十来计算,完全可以供应起二十二三万人的兵力总数,而且,蜀汉还能拥有东吴的战船以及水军,这是北方的曹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第三,吞并东吴后,蜀汉占据荆州、扬州、益州、交州,土地面积已经与曹魏持平,或者说,曹魏的中原地区的土地面积与蜀汉直接掌控的面积相比,已经略有不及甚至说处于劣势了。
更何况在曹魏黄初年间,曹魏的领有人口约为四百余万人,也有学者估计为六百六七十万人,其常规兵力为四十万上下,最大动员兵力为六十万人左右。
那么,在这样的对比下,刘备一方,能够取得胜利吗?单纯看人口基数以及有效控制的土地面积和兵力总数,其实,双方是不分伯仲的,因为基于双方的人口基数,其最大动员兵力的数量,是相差无几的。
(三)各方博弈 综合权衡在西起武都、阴平、汉中,东至襄阳、樊城,再至徐州一带的广袤战线上,双方都无法发动大规模的全线攻击,只能是重点突破、他方牵制的战术,在这一点上来说,双方都有获胜的机会。
而且,按照土地产粮的数量相对比,仅仅益州一个州的地区,在蜀汉立国四十三年间,其产粮数量几乎相当于曹魏的总产量,东吴远远不如,且益州在整个三国期间,几乎没有水旱灾害蝗灾地震等出现,因此,单纯从后勤储备来看,刘备集团也不落下风。
而且,刘备如果夷陵取胜,占领东吴,那么刘备便不至于六十三岁时羞愧驾崩于夷陵,以刘备的魄力与能力,对阵曹丕,还是有相当的把握。
但是,要看到的不足是,一旦刘备的朝廷占据半壁天下,可能,比之曹魏,还是略有不及,首先,便是朝堂的构成,曹魏集团的班底,是曹操建安初年便开始打下的基础,刘备在夺取益州后,集团内部就已然分为了荆州派、益州本土派、东州派三方势力。
若短期内吞并东吴,东吴的江东士族、淮泗集团等等,又会融入到刘备集团,为了平息各派势力,刘备集团不得不进行相当长的内政整理方面,这样一来,难免有争斗与消耗。
此外,蜀汉的文臣武将,整体质量,是不如曹魏的,曹魏拥有很多能够独当一面且居中策划的人才,比如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蒋济、满宠、王陵等等,任何一个都是军政大才,独自镇守雍凉、荆襄、江淮地区都是绰绰有余的,而相比之下,蜀汉集团人才匮乏,能力出众者甚少,想要独当一面,进攻曹魏,还是略有不逮的。
而且,统一天下,靠的是武力征伐,对于刘备集团来说,除了刘备之外,武将屈指可数者,独当一面能力全才的,唯有赵云、魏延,至于吴懿、吴班、高翔、陈式、李恢等人,都是一时优秀将领,可要说良将、能臣,则还远远不是。
因此,良将短时间内的匮乏,就使得刘备想要最终一统天下,是比较困难的,因此,不难发现,若刘备占据半壁江山,有可能统一天下,但绝对不会很轻松,甚至还会有被翻盘的危险!
想考中央民族大学历史学研究生?
先回答题主第一个问题,历史学考研属于学硕,英语考察的是英语一,不仅中央民族大学如此,全国所有高校招收历史学研究生都是考察英语一。
在回答后面两个问题之前,我先来谈一下中央民族大学简单概况。
中央民族大学属于国内民族类的最高院校,也是985、211工程院校。虽然中央民大属于985之一,但却并不在34所自主划线之列,无论单科线,还是总分线,都是依照国家线划定。同时,民大的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北京海淀中关村,紧邻国家图书馆。
具体到历史学这一科目考研,通过早些年中央民大的报考情况可以看出,无论从报录比还是考试难度来看,也都不是很大。尤其是和同样位于北京的几所历史学类院校(北大、人大、北师大等)相比较,中央民大的报考难度简直不要太容易。
从表面上来看,报考中央民大,的确是性价比非常高的选择,早些年的报考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
但是……重点要说的是下面的内容。去年,也就是2017年开始,中央民大历史学院对2018年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上进行了重大变革。最主要的变革就是,将原本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大综合试题,改成了中国史和世界史分别命题。也就是说,如果你报考中国史专业,那么你的专业课考试只考察中国史的相关内容,如果你报考世界史专业,那么你的专业课考试只考察世界史的相关内容。
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报考人数激增,具体的招收人数,以及报名情况附图如下。
各专业招考人数:
各专业报名人数:
其中,竞争最激烈的是中国古代史,除去推免以及提前面试的名额,报录比达到27:1,这个激烈程度已经可以和金融等热门专业相比了。
不出意外的话,2019年考研还是会按照2018年的模式招生,招生人数不会有大的变化,考试科目也是中国史、世界史分别命题。另据小道消息(不一定准确),2019年中央民大世界史将暂停招生,只招收中国史。
这也就回答了题主的第二个问题,中央民族大学的历史学专业是按照中国史和世界史分别命题的。
接下来是第三个问题,如何准备复习资料。
由于民大2019考研极有可能暂停招收世界史,我们主要来看一下2018年度中央民大中国史专业考研的考试大纲和考察内容。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 30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中国古代史 、约 50% 中国近现代史 约 50% 专门史(民族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史学理论和史学史等方面的内容将有机地体现在断代史之中。 4.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6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60 分 简答题 6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120 分 论述题 4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120 分 Ⅳ、考查内容 时段范围在中国上古时期—1992 年之间,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两大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中国古代史 1.史前时代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 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遗存 古史的传说时代 2.夏商西周 夏朝与夏文化的探究 商朝及其考古发现 西周的盛衰 西周的制度和社会结构 西周的经济与文化 3.春秋战国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春秋战国的社会经济与社会变动 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 春秋战国的思想与文化 4.秦汉 秦朝统一及其历史影响 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 汉武帝及其时代 王莽改制 东汉的建立与动荡 秦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秦汉社会结构与社会矛盾 秦汉的民族关系 秦汉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5.魏晋南北朝 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 东晋南朝的政治 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 十六国北朝的政治形势与民族关系 北魏孝文帝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的盛衰 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与科举 6.隋唐五代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关中本位政策 武则天和唐玄宗的统治 隋及唐前期的国家制度与社会经济 安史之乱与中晚唐政局 安史之乱对唐代政局的影响 中晚唐的财政改革与社会经济 隋唐的民族关系与中外交流 隋唐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五代十国的更迭和时代特征 7.宋、辽、西夏、金、元 北宋的建立及其制度建设 论述“防弊”之政的原因及意义 北宋中期的统治危机与王安石变法 辽、西夏、金的建立及其制度 宋、辽、西夏、金的关系 元朝的统一及其影响 宋元的社会经济 宋元的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 宋元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和对外交流 8.明、清(前期) 明前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明中期的政治、社会危机与张居正改革 晚明政局及其时代特征 明清鼎革与清初的社会矛盾 清代疆域的奠定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康乾盛世及其社会问题 明清国家制度 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 明朝白银地位的变化分析明代经济的发展状况 明清对外关系与贸易 明清思想、文化和科技 二、中国近现代史 1.列强对华侵略 列强历次侵华战争 重要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 论述《马关条约》的内容及意义 边疆危机与朝贡体系瓦解 列强划分势力范围 2.清王朝统治的衰落 太平天国时期的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的政权与制度 湘淮军与地方势力的崛起 清廷政局的变化 义和团运动 简述东南互保 3.近代化的启动“师夷长技以制夷” 早期维新思潮 洋务运动 商办企业 戊戌维新运动 4.清末改革与社会变迁 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晚清教育改革 八旗绿营的衰落与新军的编练 会党与民变 5.辛亥革命 西学传播与革命思潮的兴起 同盟会的建立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革命党人的反清起义 中华民国的建立 6.民国初年的政局 民国初年的政党与议会 二次革命、护国战争 南北对峙与军阀混战 7.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 民国初年的经济发展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国国民党改组与第一次国共合作 国民革命与北伐战争 8.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与苏维埃革命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内政、外交 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与苏维埃政权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 9.抗日战争 鬼子侵华与抗日救亡运动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全面抗战的爆发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中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沦陷区与伪政权 侵华日军的暴行 抗日战争的胜利 抗战时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 10.国共内战 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 内战时期的政治、经济与社会 解放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1949-1956 年) 政权的巩固与经济建设 西藏的和平解放 对外政策与抗美援朝 社会主义改造 12.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1956-1966 年) 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经济建设中的曲折 国内政治与对外关系 13.“文化大革命”(1966-1976 年) 从“五一六通知”到全面内乱 批林批孔 从“反击右倾翻案风”到粉碎“四人帮” 14.拨乱反正(1976-1978 年) “两个凡是”与真理标准大讨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5.改革开放的进程(1978-1992 年) 农村与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特区建设与改革开放 邓小平南方谈话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背景及内容 16.共和国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区域发展 17.共和国时期的文化、教育与科技历史学考研教材,最经典的就是俗称的“11本”,具体书目如下:
朱绍候 、张海鹏、齐涛 主编:《 中国古代史 ( 新版.上册 )》,福建人民出版社出 朱绍候 、张海鹏、齐涛 主编:《 中国古代史 ( 新版 下 册 )》,福建人民出版社出 李侃 、李时岳 著:《中国近代史 (第四版) 》,中华书局出版 王桧林、郭大钧 主编:《中国现代史(第二版)(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桧林、郭大钧 主编:《中国现代史(第二版)(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吴于廑、齐世荣 主编:《 世界史.古代 史编 ( 上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吴于廑、齐世荣 主编:《 世界史 古代 史编 (下 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吴于廑、齐世荣 主编:《 世界史. 近 代史编 ( 上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吴于廑、齐世荣 主编:《 世界史. 近 代史编 (下 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吴于廑、齐世荣 主编:《 世界史 现代史编 ( 上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吴于廑、齐世荣 主编:《 世界史 现代史编 (下 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只考中国史的话,我们只需要参考其中的5本中国史就可以了。
另外,还可以选用长孙博的《基础名词解释》和《基础论述》,总结得还是很不错的。
最后,还有三点备考提醒。
1 中央民族大学比较有特色的专业方向是民族史,因此在备考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民族史相关的内容
2 很多人会忽略建国以后的这段历史,但是,从中央民大历年试题中可以看出,基本年年都会考察到建国后这段历史,比如2018年度考研就考了解放军解放西藏和南方巡视的相关内容。
3 中央民大现在的报考热度非常热门,性价比也没以前高了,尤其是古代史方向特别热门,尽量避开。很多人可能是因为喜欢蒙曼老师而报考的,但是需要提醒的是,蒙曼老师虽然是硕导,但近年并不带硕士,只授课,报考需谨慎。
预祝备考顺利。
如何评价秦国商鞅的名著商君书?
全面分析《商君书》商鞅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秦孝公看中的就是商鞅《商君书》核心思想“富国强兵”对于秦国的现状能够有很大的变革,果不其然实行一套全新的制度之后旧贵族没落新兴的士大夫人才源源不断的来秦国求取功名富贵,百姓阶层废除了奴隶制成为自由人获得土地可以通过军功来建功立业秦国很快从六国中脱颖而出。商鞅虽然在秦孝公死后被杀但是改革成果却保留下来。《商君书》崇尚以法治国,对秦国富强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到了秦始皇时期法家思想深入骨髓实行严刑峻法也导致了秦国的快速灭亡,因此对待《商君书》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客观全面的评价。帮助秦国强大起来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决定在秦国开始变法图强,启用商鞅同时又担心遭到旧贵族的反对便召集大臣商议,旧贵族甘龙,杜挚认为从古代传承下来的才是最好的改革势必会削弱秦国国力,商鞅一个人舌战群儒反驳的旧贵族哑口无言。从此之后秦孝公大力支持商鞅变法,颁布了《垦草令》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奖励男耕女织,削弱贵族的势力,实行统一的税收制度;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之后,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公元前356年开始改革法令制度:严格的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法,鼓励男子参军建功立业,废除贵族的世袭继承制度,制定二十等军功爵制,维护社会治安禁止打架斗殴,重农抑商,鼓励男耕女织生产农业,男子成年必须娶妻生子另立门户等。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迁都咸阳,商鞅再次进行变法:将边疆地区的土地分给农民整齐划一规划城市建设,实行屯田制度,农民农时耕作闲时训练,允许土地私有化进行买卖,推行郡县制,征收赋税,统一度量衡,实行愚民政策烧诗书推广法律,官员由国家统一选拔,禁止游手好闲之徒,成年男子必须娶妻生子另立门户。这些举措增加了秦国的人口,劳动力大大增加,国家财富迅速积累,国家大机器井然有序的运转,社会安定和谐百姓生活富足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导致秦国快速灭亡到了秦始皇时期,《商君书》的法家思想渗透到秦国的各个方面,统一六国之后更是将法令推广至全国,这就带来一个大问题国家统一安定之后依然实行法家思想,严刑峻法之下百姓人人自危再加上秦始皇北修长城,南征百越,修建驰道与自己的皇陵导致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最后,被刘邦,项羽的起义军迅速打败。总结《商君书》成就了秦国统一天下的霸业同时却也导致了帝国的快速灭亡,印证了“成也萧何败萧何”的至理名言。证明了没有什么东西是一尘不变的,《商君书》让秦国统一了天下却不能很好的治理国家,所以必须要适时进行变革才能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如果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穿越了?
不希望穿越,因为怕回不来。穿越充满刺激,充满挑战性,比如穿越到秦朝、唐朝,或宋朝、明朝、清朝、民国……也可能穿越到未来五十年、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可是也充满随机性,充满偶然性,如果万一再也回不来,而留在穿越的年代终老一生,那岂不是非常狗血吗?
毕竟现在身边有年迈的父母,有妻子,有小孩,亲情融洽,没有苦大仇深,谁愿意自己突然就永别了呢?正常人肯定不愿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