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信不立是谁说的,民无信不立出自哪篇?
人无信不立是谁说的,民无信不立出自哪篇?
出自《论语 · 颜渊》
民无信不立是孔子说的话,意思是一个国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会垮掉。引申出人没有信用就没有立足之地的意思。从这句话,还可以看出诚信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如果你想要在这个世界上得到人们的信赖与支持,就必须以诚待人,以信交友,否则纵使你有过人的天赋,也会寸步难行。如今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受到一些对自己学习也是对诚信的考验。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就不可以在世界上立足,在社会上立足,说明了诚信的重要性。
人无信不立国无什么不精神?
《论语》孔子说了句名言:“民无信不立”。今马志强为孔圣人补上的一句是:“国无精神不活”。诚信是做人做事的基础准则,是信仰的大门。
人无“诚”就无“信”,无“精神”就无“信仰”,无信仰就无业、无精神就无民。
诚信与信仰不只是孪生兄弟,“精神”还是做人、立业、立国的命根。“信仰”是人类的灵魂,“精神”是国家的灵魂。所以说:民无"信"不立、囯无“精神”不活。
民无信不立是什么意思?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是一句古语,意思是从古代到现在,人类都会死亡,一个国家或社会如果没有信誉和信任的基础,就不能长久存在。这句话强调了信任的重要性,无论是个人之间的信任,还是在政治、经济等各种领域中的信任,都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这句话常被引用来强调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应该保持诚信和信誉,因为这对于个人或组织的长期发展和生存至关重要。同时,这句话也提醒人们要珍惜生命,把握时间,做出有意义的事情,创造自己的价值。
国无信不兴人无信不立事无信不旺商无信不发?
国无信不兴,意思是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信誉,是不会兴旺的。人无信不立,一个人如果没有信誉,是立不起来的,做不成事业的。事无信不旺,某个事件或某种事业如果不讲诚信,都不会兴旺。商无信不发商人和他同事的商业,如果不讲信誉是不会发达的。
表示失信的成语故事?
食言而肥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不守信用,只图自己占便宜。该成语最早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哀公二十五年》:“公宴于五梧,武伯为祝,恶门重曰:‘何肥也?’公曰:‘是食言多矣,能无肥乎,欲酒正乐。’”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食言而肥”。
春秋时期,鲁哀公的身边有一个重臣叫孟武伯,他为人别的地方还行,但有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自个儿说过的话不算话,出尔反尔,鲁哀公对此非常不满。
有一天,鲁哀公举行宴会招待群臣,孟武伯也参加了。在宴席上,孟武伯总是表现得闷闷不乐,这是因为素来与他不和的一位叫郭重的大臣也参加了这次宴会。要说这个郭重,在鲁国可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因为他是鲁哀公最宠信的大臣,虽然他长得胖胖的,也不是非常有本事,可鲁哀公看他就是顺眼,他那胖胖的样子在鲁哀公看来也是忠厚老实的表现,怎么看怎么觉得他憨态可掬。这让孟武伯十分嫉妒,凭什么郭重就能得到哀公的宠信,而自已却总遭人冷眼呢?他越想越气,真想一走了之,但是国君设宴怎能随便离席呢?看着胖胖的郭重,他左思右想,想到一个羞辱郭重的办法。他就对郭重说:“郭先生近来可好啊?看您的脸色真是越来越好,您每天吃几碗干饭呀?真是越来越胖了啊!”那个郭重总为自己身体肥胖、行动不便而发愁,今天忽然有人提起自己最忌讳的问题,而且还是在国君的宴会上,这真让他又气又羞,心想:怎么有人敢在国君面前出自己的丑,自己身上所谓的缺点经他这么—说,岂不是更引人注意?就在郭重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鲁哀公为他解了围。
原来,鲁哀公在筵席上看到孟武伯总是闷闷不乐,左顾右盼的,心里已经很不高兴了,自己本来就不喜欢这个人,现在看他这个样子就更觉得讨厌。谁知孟武伯还那么不知趣,偏要羞辱自己最喜欢的大臣,真是太不自量力了。于是鲁哀公就说:“一个人胖的原因实在是太多了,比如常常吃掉自己说过的话,也是会胖起来的呀!”听完这话,群臣都会心地笑了,他们心里都明白,鲁哀公明着说郭重,实际上在指责孟武伯不守承诺,出尔反尔。
孟武伯一听这话,分明是在讽刺自己说话不算话,而且当着宴会上群臣之面,出于国君之口,孟武伯顿时面红耳赤,万分难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