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没轰20!中国要造高超音速飞机,亚轨道轰炸,1小时打击全球
要不要打造一款类似B-2、B-21的隐形轰炸机?这个话题已经争论了好几年。但更令人兴奋的是,另一条技术路线正在悄然兴起:直接突破高超音速技术。当我们把这两种方案放在一起比较时,整个未来作战图景就变得清晰多了。
先说说发展路径。根据公开信息,我国制定了分两步走的战略规划。第一步是研发高超音速巡航导弹,具体指标包括6马赫的飞行速度、1000-2000公里的射程,既能打击固定目标,也能追踪移动目标。目前这个阶段已有成果,比如长剑-1000和鹰击-19就被归为此类武器。虽然具体参数尚未完全公开,但已经引发广泛讨论。第二步则是更具雄心的目标——研制高超音速飞机。这也解释了为何我们没有全力发展类似B-2、B-21的隐形轰炸机,因为选择了不同的技术路线。
让我们先分析B-2、B-21的优势与短板。这些隐形轰炸机确实强大:采用飞翼式无尾布局和背部进气设计,雷达反射截面仅0.001平方米,据称只有F-35的五十分之一。独特的菱形飞翼设计能有效散射雷达波,面对S-400这类先进防空系统时,可将其探测距离缩短70%。有模拟对抗显示,B-21曾单机突破4架苏-57的防御圈而未被锁定。其表面采用的柔性石墨涂层能根据雷达波段自动调节吸波特性,相比B-2的固定频段材料,战场适应能力大幅提升。美军测试数据显示,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其突防成功率高达92%,比B-52提高了近20倍。
但任何设计都有取舍。B-21被称为青春版B-2,载弹量和航程缩减了约25%,更侧重防区外导弹发射而非临空轰炸。其定位非常明确:适应2030年后的战场环境,兼顾战略核打击和常规精确打击任务,追求隐蔽、灵活、干净的作战方式。
不过问题也很明显:速度。亚音速是这类大型隐形轰炸机的硬伤。随着探测技术快速发展,多基雷达组网、低频反隐身雷达、天基红外监测等技术不断进步,隐身优势正在被削弱。一旦被发现锁定,亚音速平台将陷入危险境地,面对超音速防空导弹和新型战机时,逃生窗口可能只有几秒钟。此外,实战中B-2和B-21都需要F-22、F-35护航,虽然提高了安全性,但也增加了作战复杂度和成本。在高风险环境下,很难实现单机突防。
高超音速的价值不仅在于速度,更在于极大压缩对手的反应时间。即使预警系统再先进,留给指挥决策和拦截的时间也会被压缩到极限。高超音速飞行器即使隐身性能稍逊,也能凭借速度强行突破防线。这为远程突防提供了除隐身之外的新选择。
从更宏观角度看,高超音速技术开辟了新的作战维度。其优势包括:极速、一定隐身性、长航程、高精度、大威力弹头等,可打击陆基固定目标、海上移动舰队,甚至威胁太空资产。这大大拓展了联合作战的可能性。现在面临的新课题是:在新型传感-打击体系下,如何平衡隐身与速度的关系。
当然技术挑战也不小。高超音速带来的气动热效应是首要难题,涉及外表隔热、内部热传导、结构强度和材料抗烧蚀等多个方面。传统喷气发动机在跨音速区间已很吃力,高超音速条件下的热负荷更是呈几何级数增长。发动机的进气、燃烧、冷却系统都需要全新设计,飞控系统也要确保在极端条件下的稳定性。
目前第一步已经实现,6马赫级、射程千公里、可打击移动目标的高超音速巡航导弹已经列装。第二步的高超音速飞机研发更令人期待。对比美国,其B-21已公开亮相,继续推进隐形轰炸机路线,同时也在发展高超音速武器,但具体列装时间尚不明确。各国发展路径不同,最终要看整个装备体系的整合效果。
回到是否要造轰-20的问题。在速度与隐身之间做选择不能简单定论。隐形轰炸机载弹量大、航程远、平台适应性强,在核常兼备任务中不可或缺。而高超音速武器速度快、拦截难、打击节奏快,在复杂战场环境下价值凸显。实际上二者并非互斥,如何搭配使用取决于战略需求、预算和技术突破。
我们追求的是什么?简单说就是生存能力和打击效率的最优解。面对日益先进的雷达网络,目标是把对手的决策时间压缩到极限。隐身技术能部分实现这个目标,再加上速度优势将更具威力。谁能在隐身和速度两条技术线上同时取得突破,谁就能在未来空天对抗中占据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