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高温致死,为什么死谷是北美洲最热的地区?
加拿大高温致死,为什么死谷是北美洲最热的地区?
北美洲地跨热带、温带、寒带,气候复杂多样。
北部在北极圈内,为冰雪世界。南部加勒比海受赤道暖流之益,但有热带飓风侵袭。大陆中部广大地区位于北温带。由于所有的山脉都是南北或近似南北走向,故从太平洋来的湿润空气仅达西部沿海地区;从北冰洋来的冷空气可以经过中部平原长驱南下;从热带大西洋吹来的湿润空气也可以经过中部平原深入到北部,故北美洲的气候很不稳定,冬季时而寒冷,时而解冻,墨西哥湾沿岸的亚热带地区,冬季也会发生严寒和下雪的现象。北美洲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低于0℃的地区,约占全洲面积的3/4;整个北极群岛(北美大陆以北、格陵兰岛以西众多岛屿的总称)及格陵兰岛的大部分地区都低于-32℃,格陵兰岛中部低达0℃,成为西半球的寒极区。夏季全洲普遍增温,最热月(7月,沿海多为8月)平均气温格陵兰岛中部为0~3℃,成为北半球夏季最凉的地区;其余广大地区都在0~32℃之间,其中20℃以上的地区约占全洲面积一半以上,30℃以上的地区面积较小。美国西南部的死谷,极端最高气温曾达56.7℃,为全洲最热地区。北美洲东部地区降水较多。加拿大和格陵兰岛的东南部、美国的东部、加拿大和阿拉斯加的太平洋沿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500~300毫米;加拿大和阿拉斯加的太平洋沿岸高达2,000毫米以上,为北美洲降水最多的地区;佛罗里达半岛、落基山脉东麓及大平原、育空高原年降水量250毫米;加勒比海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降水量最少的地区是美国大盆地西南部、科罗拉多河下游以及北极群岛和格陵兰岛的北部,年平均降水量都不到100毫米。每年5~10月,北美洲东南部常受飓风侵袭,往往造成严重灾害。北美洲中部和北部冬季常吹寒冷而强烈的暴风和陆龙卷风。西风在翻越落基山脉后,于东麓形成钦诺克焚风。热烫高压低压什么意思?
热低压是一种无锋面的低气压,它是由于单一热力因素而在对流层下部形成的低压区,由于海陆性质的差异,使得温度较高的地区空气受热上升,形成的低压。按照静力学关系,冷高压的强度随高度减弱,到高空则转为冷低压。并非寒冷就是高压,热的就低压。高压、低压是指气压的概念,气压就是一个平面上大气的压力。
1.热低压活动有一定的日际变化,一般来说,白天,尤其是下午两三点时,热低压发展最为强盛,而夜间热低压减弱甚至消失,这与地面储热能力低,白天大量的热量加热了地表空气,而夜间这些热量散失导致。
2.冷低压是一种比较浅薄的天气系统,平均厚度不超过3km。冷高压常出现在高空槽的后下方,由于槽后的质量辐合,可使其下面的高压得以维持和加强,并受高空气流的引导而移动。在槽后西北气流的引导下,使整个高压系统南下,或分裂成几个高压而南下,其中强的高压南下可形成一次寒潮过程。
3.冷高压(coldhigh)形成于冰雪覆盖的中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的冷性高气压。北半球的冷季多形成于 西伯利亚和加拿大地区,暖季多形成于 北极地区。
北极熊受此影响会走向灭绝吗?
北极圈也发烧,最高气温一度达32℃!
7月以来,北半球的热浪触目惊心!国内的就不多说了,7月14号以来拉起的高温预警就没断过。国外的话,像美国加州这样一到夏天就“高温配林火”,也懒得再提。夺人眼球的是加拿大,光魁北克,在7月上旬就热死超过70人;海洋性气候的鬼子,截至7月底,已有116人因中暑直接死亡。
而一向气候温和的欧洲也变成了人间炼狱,希腊雅典东南近百年来最致命的山火,逼迫小镇居民跳海逃生;英国几十年来的最长高温热浪则导致多地植被枯黄、野火不断……
但最最令人惊讶的,则是北欧三国挪威、瑞典和芬兰。其中,芬兰最北部的拉普兰省,传说中圣诞老人的故乡,竟出现了32℃的异常天气;同样位于北极圈内的挪威班纳克,7月30日也测到32℃的气温。另外,俄罗斯新近冒出的两个山林大火着火点,同样位于北极圈内……
北极圈“高温”的幕后黑手居然是?从最直接的原因上来说,一个地方持续高温主要是因为受到高压的控制。但一般情况下,高压和低压就像水流一样在全球范围内波动,不会在一个区域过久停留。然而,现在情况变得有些不一样了,简单说就是因为气候变化,北极地区的持续暖化导致了高压和低压之间的流动受阻了。
这得先介绍一个概念——高空急流(Jet Stream)。高空急流主要分为“极地”气流与“亚热带”气流,在高空中以数百公里时速由西向东吹,从而带动高压和低压系统的移动。其中极地气流的能量,主要来自南方温暖空气与北方寒冷空气之间的温度与压力差。
但气候变迁下的北极,越来越被暖化,这就导致南北方的温度与压力差变小,从而导致极地高空急流的能动力也随之变小。那么,高气压与低气压之间的流动,自然就遇阻了。而高压或低压的徘徊少动,就会导致受控地区或是长时间高温、或是持续降雨,形成极端天气。
说个跟咱更密切相关的吧,根据美国《自然通讯》杂志发布的最新研究,由于大规模的灌溉农业模式对气候变化有直接影响,到本世纪末,我国的华北平原将会成为全球“最热地区”之一,而不再适合人类居住。
北极暖化,北极熊何去何从?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气候变迁,连人类都无法阻止华北大平原不再宜居,完全依靠冰层才能生存的北极熊又能做些什么呢?任何话语都比不过画面触目,无冰可依的北极熊,饿死与溺毙居然成了常态~
饿极了公熊,不顾母熊的哀嚎,同类相残、猎杀小熊~
智人统治下的地球,早已是万千生灵的炼狱!墨西哥突降两米厚史上最大冰雹?
本来六七月份是墨西哥炎热的雨季,平均温度都在30度以上,在这个季节又潮又闷热在墨西哥人心里认为是很正常的。可是就在前几天,非常不正常的事在墨西哥西部的哈里斯科州发生了。
6月30日上午10点左右,哈里斯科州全州大暴雨,雨停,到下午1点左右,强对流天气在哈里斯科州形成,下午2点左右哈里斯科州全境下起了冰雹,几乎在瞬间乒乓球大的冰雹就覆盖了该地区。
这次下冰雹的中心点在哈里斯科州的瓜达拉哈市,据墨西哥气象局数据显示该市的部分地区冰雹厚度一度达到2米左右,气温从31度剧降到15度,这种极端恶劣的天气,让瓜达拉市市民在一天当中享受了冬天和夏天两个季节。(冰雹过后的冰渣,才使厚度达到2米。)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墨西哥哈里斯科州遭遇特大冰雹灾害的呢?
这里我给大家先科普一下北美洲的地形地貌,然后再解释原因。
首先北美洲因为西部有落基山脉的阻挡,从北极来的冷空气无法从美国中部窜到西太平洋,因此北极的冷空气就一直顺北美洲大平原南下。
当北极的冷空气南下,在墨西哥湾碰上暖湿气流时,在强大的墨西哥暖湿气流的牵引下,一般强对流天气都会在墨西哥哈里斯科州形成一个斗状蜗流。这就是墨西哥西部在六七月份容易下冰雹的主要原因。(上图是诺尔尼诺现象的气态图)
那为什么这次墨西哥哈里斯科州的冰雹灾害会这么大呢?
主要原因是2019年是诺尔尼诺现象在美洲循环的重现年。
那诺尔尼诺现象在美洲是怎么形成的呢?
主要原因是加拿大和美国这两个发达国家,工业和农业富营养化的废水直接排放到北美大平原的水网中,然后未经处理大量的富营养化废水流入墨西哥湾水域,导致该水域藻类植物疯狂生长,由于藻类植物过度吸收了海水中的氧气,使墨西哥湾水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真空压缩空间,最后导致该空间气温升高,这就是诺尔尼诺现象。
(上图黑色区域就是墨西哥湾的真空压缩现象,这种现象在六七月份潮湿高温的时间段尤为明显。)
现在大家应该知道墨西哥哈里斯科州今年遭受特大冰雹灾害的原因了吧。
原因①北美的特殊地形是主因。
原因②加拿大和美国对环境保护不力,导致富营养化废水进入墨西哥湾形成诺尔尼诺现象。
所以说环境保护是人类必须要做的事情,也是人类要在地球上生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现在这种极端气候现象对美国来说还影响不到,但如果美国一直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的话,那么等那天墨西哥上空的真空压缩现象继续扩大,总有一天特大的冰雹也会落在美国人的头上的。
有谁知道俄罗斯地狱之声40秒的真相?
一段神秘又尖厉的录音,一群惊慌失措的科学家,一项被搁置的伟岸工程……如此种种,都指向一个令人恐慌的未解之谜:地狱是否存在?无知的人类是否挖到了地狱之门?
首先亮明态度:这是假的,而且荒谬至极,今天作者就来给这件事辟辟谣。
辟谣之前,来重温下这一事件。
历史背景:上世纪80年代,美苏两大国间的关系已降至冰点,双方曾将手指按在了核武器按钮上,冷战随时可能演变为热战。为规避核打击,苏联秘密开展工程,将一批科学家送入西伯利亚,企图开辟地下空间。
这天,总工程师扎伊采夫(记住这个名字)刚来到工地,手下就来报告:钻头在挖到地下1w2千米左右时候转速变得飞快,情况有些异常。根据经验,扎伊采夫判断,他们来到了一处空旷的地下空间。
他果断下令,继续掘进!我们可能找到了地下世界!这下离奇的事情发生了:机器转着转着就不动了,最后停在了12226米的地方;更怪异的是,不少仪器都失灵,指针发疯一样乱转,洞口还有火焰喷出。
经过商议,科学家们决定放下一个话筒(天知道怎么放下去的)。话筒慢慢抵达了目的地……这时,所有人都听到了那毛骨悚然的17秒,深渊中像传来无数人的嚎叫,被大家称作“地狱之音”。
后来,这座矿井还频频发生怪事。有人称在洞口飞出了恶魔,有人说亲眼目睹地下喷出火焰,还有工人精神失常……纸包不住火,总工程师扎伊采夫逃了出来,给芬兰一家报刊社投稿,称“苏联压迫科学家,企图掩盖真相”,并交出了录有“地狱之声”的录像带,引起社会上一片哗然。但苏联还是将这一工程继续进行至1992年。
好了,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朋友们有么有被吓到呢?细心的朋友也可能会发现上文中有一些明显的错误,别急,接下来就是辟谣时间。
重中之重:17秒的录音找了很久,我把那17秒录音找到了。说实话,确实非常恐怖,听地我头皮发麻。图文配不了音,我给大伙描述一下:1000个婴儿同时哭泣,1000只野猫一起打群架,1000只手指甲刮擦黑板的“呲啦”声——大概就这样恐怖。
乍一听也许就真被糊弄了,但外网上一位小哥通过比较,断言这录音其实是一部动漫电影中的原声。这部老电影叫《血男爵》,首映于1972年,据电影总监说,为了展现恶魔的恐怖,节目组特意在菜市场录制这段——这也解释了声音的嘈杂和凄厉。
漏洞百出的时间和逻辑在维基百科上,这家芬兰报社《阿尔特报》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它经营不善,在1989年就宣告破产。重点来了,据故事描述,1992年钻井还在运行。没道理都挖到地狱了,还愣是要多挖几年!社会上都已经引起恐慌了,你还要故意挖到“地狱”去吗?你想挖国家也不会允许!所以这里的逻辑严重不通。
还有一些自相矛盾的点:一项苏联的秘密工程,怎么会首发在芬兰的报纸上,当苏联的特务们都吃干饭?1991年苏联都解体了,好家伙这秘密工程还愣是又干了一年,经费哪里来?而且一般国家在穷途末路之际,哪里还有闲心思去整什么宏伟工程?我查了一下《阿尔特报》,发现这报纸混地特别失败,开张仅8年就宣布破产。且它的内容类似于现在的《读者》,喜欢弄些鸡汤和故事——而出版“地狱之声”的那期是他们销量最好的一期。新闻行业最讲究真实性,而这家报纸只能依靠贩卖谣言来获取关注,真是可恨又可悲!
张冠李戴的地点当时苏联确实是在钻井,而他们其实只想弄点石油,毕竟国力衰微——但地点却是在挪威附近的科拉半岛。
所以根据以上的三点,我们完全可以还原当年的场景:《阿尔特报》中一名吃饱没事干的小编听说苏联在钻井,根据自己昨晚做的梦编出了一个狗血的故事。他不知道苏联具体在哪钻井,于是想着西伯利亚人烟稀少又冷,于是把地点安在了西伯利亚。他还颇敬业,想起自己刚看完《血男爵》,就从电影中截了段音,就这样糊弄交差。偏偏领导也不管事,这篇伪造的文章就这样发了出去。
高,实在是高啊!我直呼内行。
扎伊采夫压根不存在!这破事还没有完。一名芬兰的教授跑去美国交流,其中的一个课题就是:为何美国人会轻信谣言?大伙的论文都搞定了,芬兰教授还在抓耳挠腮。苦思冥想之际,他想起了“地狱之声”。于是,他对这则故事再次进行深加工,打算发给美国tbn电视台,想看一看谣言到底会产生多大的效果。写到最后主角缺个名字,他就想到了自家的狗扎伊采夫。于是,总工程师“扎伊采夫”就这样诞生了。
芬兰教授本来想着,tbn应该会审核下,可能发不出去。结果tbn一看是个教授,直接把文章发出去了。于是,在那一晚,成千上万单纯的美国人民就听到了这个离奇的故事,女主播绘声绘色的朗读,搭配上那17秒录音吓哭了不少小朋友。芬兰教授也没想到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怕追究自己责任,急急忙忙就溜回国了。事后有美国人特意跑到芬兰,问他是不是编的,他倒也爽快,直接承认:我就是编的,不过我现在人不在美国,你们也抓不了我。
基督教徒的阻拦说起来这是一个有点悲伤的故事。
听到广播后,基督教徒们高兴坏了,他们苦苦追寻多年,这下终于“实锤”有地狱了!按他们的想法,那天堂肯定也是存在的,自己这样虔诚,日后能当天使。其实这时候不少美国人都开始质疑起事件的真实性,而基督教徒们不服,除了宣讲教义外,他们还推出了自己的精神领袖:一个麻省理工的博士,自称亲自参与过当年工程。基督徒们募集了2w美金,取名“天堂基金”,让那名博士生重返旧地拍几张照片,去钻井口勒令撒旦改邪归正,向耶稣投降。博士生表示绝不辜负大家的希望,一定要从撒旦头上拔下几根毛——最后,博士生就此携款跑路,再没回来过。
这就是整场事件的所有细节了,真是荒谬至极,看来人云亦云,谣言就会无限制传播下去。其实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还另有一些解释:1.地球深度
将地球比做鸡蛋,地壳仅仅是鸡蛋壳,是很薄的一层,薄到只有17公里。而这个科拉半岛钻井也只是打到了12公里,可以说鸡蛋壳都没打破。好家伙,要是真的有地狱,这未免也太寒碜了,是不是经费不足啊,好歹也要建在地球的核心部位吧。
2.声音
如果真的录下音来,估计也不太好听,而这非常正。一是越往深处,空洞就越多,风声从多个空洞中吹来,就会产生一系列奇怪的声音;二是钻头会产生磨损,高速旋转下,也会产生噪音;三是录音机受不了高温,融化之前还不许人家叫叫啦(开玩笑)。
3.历史记录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其遗志,在库页岛又挖了一次井。这回深度足足有15公里,比之前的长多了,也仅仅挖出来一海地下水,并没有碰到什么地狱人民。
总之,这件事是个彻头彻尾的谣言,大家要相信科学,这些都市传说,当小说看看就好了,千万别当真(不过也侧面反映出编故事的人有多厉害,都2021年了居然还有人信)。
全文完,喜欢就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