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地人生林中村落,让你成为有实力有颜值的体育明星?
领地人生林中村落,让你成为有实力有颜值的体育明星?
很荣幸回答您的问题,大家好我是“薛天龙老师”,一名高中体育老师。
如果能成为一名实力和颜值并备的体育明星,我想成为拳击项目的金腰带获得者。哈哈……
原因如下:
男人就要玩些有对抗,有血性的运动项目。虽然足球、篮球已经有很大抵抗了,但和拳击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了。和自己同级别、同性互相对拳,想着想着雄性荷尔蒙都能从打字的之间迸发出来。从生物进化角度分析,动物争夺食物、获取交配权、争夺领地……都是通过互斗产生的,胜者获得优先支配权力。拳击正是这样的运动,金腰带获胜者手握金腰带,向世界宣布我就是这个级别的王者。从收入来看。所有体育项目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所在,都有各个领域的佼佼者,大家都在为名、为利、为爱好所从事着。刨除名、爱好等除外,拳击在收入方面可以直接秒杀所有体育项目。并且是赚钱最快、最多的体育项目了。拳王梅威瑟,在他的传奇生涯中比赛记录为49胜0负,先后获得过五个级别的拳王金腰带,其中包括了26次KO,十年只打了十场比赛。在2015和2017梅威瑟分别对对阵帕奎奥和康纳,仅两场收入就超过5亿美元!
2019年福布斯体育富豪榜评出世界上收入前十的运动员,拳击运动员就占了两位。
好啦~梦已醒,本节体育课到此结束,全体立正!下课!
清朝的科尔沁大草原是现在内蒙古的什么地方?
在蒙古人崛起之前位于亚洲北部的草原地带曾先后被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等游牧民族所统治。“蒙古”一词最早和之前生活在草原上的匈奴、突厥一样是指的操同一语系的部族联盟。我们今天所说的蒙古族其实是以成吉思汗的蒙古部同化草原上的塔塔儿、蔑儿乞、克烈、乃蛮等部族所形成的。11~12世纪草原上形成了蒙古、塔塔儿、蔑儿乞、克烈、乃蛮五雄并立的格局,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相对小些的部落分布在这片草原,一时间草原上形成了诸部混战的复杂格局。
成吉思汗统一草原诸部后这些部落逐渐被冠以蒙古之名。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等人率军北伐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元顺帝逃回漠北草原后脆弱的游牧经济不足以支撑忽必烈仿照中原汉制建立的大一统帝国,蒙古贵族对成吉思汗直系后裔黄金家族的离心倾向开始日渐增长,于是蒙古各部逐渐宣布脱离黄金家族的大元政权而独立,蒙古草原重新回到了成吉思汗统一之前的诸部割据状态。在蒙古各部的割据混战过程中各部落形成了错综复杂的联盟体系。
在明代蒙古诸部逐渐演化为两大部落联盟:位于草原西部的和硕特、绰罗斯、杜尔伯特、土尔扈特诸部所形成的联盟被称为瓦剌;位于草原东部的察哈尔、土默特、科尔沁、鄂尔多斯诸部所形成的联盟自称蒙古(明朝称其为鞑靼)。明朝人所谓的蒙古人是同时涵盖鞑靼人和瓦剌人的,然而以蒙古正统自居的鞑靼人却将瓦剌视为异族。事实上鞑靼才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嫡系后裔,在退回草原之初他们甚至沿袭了“元”这一国号(北元)。
瓦剌则起源于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在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时将他们称为“林木中人”,成吉思汗以及日后的蒙古大汗通过联姻来笼络他们。由此可见瓦剌并非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嫡系后裔,属于被蒙古征服后所同化的部族。尽管后来瓦剌被起源于大兴安岭的蒙古本部同化后也冠以蒙古之名,不过在以蒙古正统自居的东部蒙古人眼中瓦剌仍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明朝初期在出塞打击蒙古势力时为实现分化瓦解的目标就对瓦剌和鞑靼进行分别对待。
明朝所称的鞑靼人其实就是继承了成吉思汗黄金家族正统的北元政权。只要北元政权仍在延续“元”这一国号就意味着并没放弃重返中原的意图,所以这对明朝而言是必须打击的大敌。相比之下瓦剌只是草原上一个从无显赫历史的籍籍无名的部族,和明朝也没北元政权那么大的积怨,因此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瓦剌属于明朝争取拉拢的对象。这一时期瓦剌也有意识将自己与黄金家族进行区分。
这样做一方面是彰显自身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也是向明朝示好。当然名义上瓦剌还是北元的藩属。随着瓦剌势力的日益做大就渐渐开始有了不一样的想法了,这点明朝方面也感觉出来了。公元1410年北元政权遭到明成祖朱棣的重创,然而朱棣并没趁机彻底消灭北元,反而册封北元太保阿鲁台为大明特进光禄大夫、太师、和宁王,这么做的其实就是为牵制名义上为北元藩属、实际上独立存在且已然做大的瓦剌。朱棣的警惕是有道理的,因为瓦剌的崛起确实已呈现出明显的征兆。
截至14世纪初名义上作为北元藩属存在的瓦剌实际上已架空了北元的军政大权。公元1439年(北元岱总汗十五年、明英宗正统四年)瓦剌部首领脱欢去世,其子也先成为瓦剌部的新首领,同时继续保持着北元朝廷的军政大权。也先在北元朝廷的正式职务为中书右丞相、太师、淮王、瓦剌部总兵。明朝初期几代皇帝积极拉拢瓦剌部本意是想使其成为牵制北元朝廷的力量,然而瓦剌最终却架空了北元朝廷,从而成为明朝北部边疆新的大敌。
也先掌握北元朝政后先后把蒙古漠南、漠北、漠西以及原为明朝册封建立的东北兀良哈三卫、女真诸卫统一了起来。也先尽管不是出自成吉思汗嫡系,但他同样渴望像成吉思汗一样建立了一个辽阔的帝国。1449年也先率以瓦剌部为主的北元蒙古骑兵大举攻明。这成为了明英宗御驾亲征的导火索,然而御驾亲征的明英宗却在土木堡之战在成了瓦剌人的俘虏。土木堡之变后也先在北京城下败于于谦之手,因此未能实现他入主中原的既定目标,但俘虏明朝皇帝的战功已使他越发骄横起来。
此时放眼草原诸部再找不出能与也先抗衡的人物,而也先已不再满足于自己现有的地位。瓦剌部在名义上是北元的藩属,而也先的正式头衔也是北元太师,在也先看来这种身份地位与自己的实力是不相匹配的。这时的也先已盘算着“求大元皇帝并一统天下”,也就是说他想要篡夺北元的皇位并南下灭明。当时的北元岱总汗是也先的妹夫,长期以来这位名义上的北元最高统治者对也先都是言听计从。也先试探性地向岱总汗提出退位的要求:也先并没直接让岱总汗让位给自己,而是让岱总汗让位于太子。
太子是也先的外甥,同时一个幼君在也先看来也相对更容易控制,完全可以把他作为自己正式上位前的过渡人物。然而一向对也先言听计从的岱总汗这次却明确拒绝了也先的要求,而恼羞成怒的也先随即与岱总汗兵戎相见。战败的岱总汗逃到郭尔罗斯部,这个郭尔罗斯部的首领是岱总汗的前岳父。为什么说是前岳父呢?原来当初岱总汗为巴结也先就娶了也先的妹妹,同时休掉了自己的前妻,对此郭尔罗斯部可是一直怀恨在心,于是岱总汗就被自己的前岳父给杀了。
身为北元正统象征的岱总汗一死就让也先感觉到机会来了,于是他在公元1453年(明代宗景泰四年)召集蒙古各部召开忽里勒台大会。这次大会上蒙古各部迫于也先的压力将其推举为蒙古大汗、北元皇帝,称“大元天圣大可汗”,定年号为“添元”。这在北元历史上是一次极具象征性意义的大事件:首先这是自成吉思汗以来汗(皇)位首次被非黄金家族的人占据;在此之前北元已由一个中国式王朝向游牧民族政权转型。这其中一个典型标志就是取消了元朝仿照中原汉制确立的年号制度。
截至也先上位之时北元取消年号已有65年之久,如今重新确立与中原相同的年号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也先的野心。也先的野心就是篡夺北元的皇位并完成一统天下的夙愿,如今他已然登上北元的皇位,明朝也已转为战略守势,看起来也先正在向他的既定目标迈进,然而事态的后续发展却证明他其实是在加速走向覆亡。也先虽是一个有远达抱负理想的人,但却是一个缺乏战略思想的人,他急于求成的篡位之举恰恰给自己招来了祸端。
尽管身为成吉思汗嫡系的黄金家族退出中原已有百年,但草原蒙古人心中他们仍是蒙古民族的英雄和图腾,朴实的蒙古人民还无法接受被非黄金家族的人所统治。尽管岱总汗没他的祖先那样的文治武功,但因为拥有正宗的黄金家族血统就被蒙古人民所尊奉,相比之下也先的瓦剌部本来只是草原上一个籍籍无名的部落而已。也先本人过于维护自己和家族小团体的利益,以致于连他自己所属的瓦剌本部群众中都有不少他的反对者,更不用说那些身为黄金家族后裔的诸王了。
黄金家族诸王尽管此时正处于衰败期,不过人家手里还是有兵马的,尽管他们单独任何一个人都无法与也先抗衡,可如果他们全部联合起来可就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意想不到的是率先对也先发起挑战的并非黄金家族的成员,而是另一位同样来自于瓦剌部的酋长。瓦剌本身并不是一个统一的部落,而是由蒙古草原西部的和硕特、绰罗斯、杜尔伯特、土尔扈特诸部所形成的部落联盟。也先只是瓦剌诸部共同的盟主,在瓦剌诸部中他的实力最强,但在瓦剌这一部落联盟体系之下各部落仍有自己的酋长。
公元1455年瓦剌部中另一位强势人物阿剌率先起兵反对也先,黄金家族诸王闻讯也纷纷起兵讨伐也先,也先仓皇逃往永谢布部。虎落平阳的也先仍没改变他飞扬跋扈的毛病——他不是请求永谢布部出兵帮助他,而是几乎以下命令的口吻让永谢布部出兵,结果永谢布部首领一怒之下就把也先给杀了。也先死后他的子孙与黄金家族的后裔们展开了长达20余年的战争。在这一过程中也先的两个儿子瓜分了也先的部众,成吉思汗异母弟别勒古台的后裔毛里孩拥立岱总汗之子马儿古儿吉思为蒙古大汗。
瓦刺势力随后被驱逐到天山一带的西部地区。瓦刺势力的衰落为东部地区的鞑靼创造了复兴的天赐良机:成吉思汗的第十五世孙达延汗于公元1487年正式亲政后相继征服亦思马因、火筛、亦卜剌。鞑靼和瓦剌一样并不是统一的部落,而是由诸部族组成的部落联盟。达延汗统一鞑靼各部后分六万户以治之:自掌察哈尔、喀尔喀、乌梁海左翼三万户,而以鄂尔多斯、土默特、永谢布右翼三万户封与第三子巴尔斯博罗特。达延汗所设6万户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部落联盟,而不是中央集权制的统治机构。
1517年达延汗死后鞑靼各部又陷于分裂状态。达延汗之孙俺答汗在位时期重新强大起来的鞑靼部控制着东起宣化、大同以北,西至河套,北抵戈壁沙漠,南临长城的大片地区。俺答汗将瓦剌势力驱赶到科布多,又对青海、西藏等地用兵,还曾一度击败过哈萨克汗国。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俺答汗兵临北京城下。这是继当年也先围城之后蒙古势力第二次兵临北京城下。这次俺答汗并未进攻北京城,而是在城外掠夺一番之后就退兵了。
隆庆五年(1571年)俺答汗仿汉制修建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并与明朝修好,随后双方开放了边境互市贸易。俺答汗死后鞑靼各部又重新陷入分裂状态。到了明末清初蒙古草原各部以大漠为中心分别形成大漠以南的漠南蒙古、大漠以北的漠北蒙古、大漠以西的漠西蒙古三部分。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是根据地理方位对蒙古各部进行的一种划分,事实上在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这三部分之下都各自分成若干个大小不等的部落。
属于漠南蒙古的部落有科尔沁、札赉特、杜尔伯特、巴林、札噜特、奈曼、喀尔喀、茂明安、乌拉特、喀喇沁、乌珠穆沁、察哈尔、土默特、鄂尔多斯等等。他们的分布地区东接盛京、黑龙江,西接伊犁东路,南至长城,北逾绝漠。这片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漠南蒙古诸部中实力最强的是察哈尔部,不过察哈尔内部却并不统一:组成察哈尔部的八个鄂托克统称为察哈尔八部,清代以后苏尼特、乌珠穆沁、浩齐特、克什克腾、敖汉、奈曼等鄂托克脱离察哈尔部成为了独立的蒙古部落。
16世纪中叶以后原驻牧于哈拉哈河两岸及克鲁伦河附近的东部蒙古本部中的喀尔喀部逐渐向漠北迁移形成为札萨克图汗、土谢图汗、车臣汗等三大部落。源自喀尔喀部的三大部落被称为喀尔喀蒙古。由于喀尔喀蒙古迁徙到了大漠以北,所以这三大部落又被称为漠北蒙古。漠北蒙古的分布地区大致相当于如今的蒙古国以及俄罗斯境内的图瓦共和国等地。明末清初的漠北蒙古主要就是由喀尔喀部分化演变出来的三大部落,直到清雍正三年又从土谢图汗部中分出赛音诺颜汗部。
漠西蒙古实际上就是由明代的瓦剌诸部演化而来。到了明末清初的史籍中一般将瓦剌称为卫拉特或厄鲁特,所以漠西蒙古有时也被称为卫拉特蒙古或厄鲁特蒙古。卫拉特主要由杜尔伯特部、准噶尔部、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四大部落以及辉特等小部落共同构成。他们分布的地区东自阿尔泰山、西至伊犁河流域。这片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北的地区。长期以来卫拉特各部的盟主由和硕特部的首领担任,后来日益强大起来的准噶尔部迫使土尔扈特部向西迁徙到了伏尔加河流域。
努尔哈赤的后金政权建立后就利用蒙古内部的分裂格局与科尔沁等部会盟、联姻。1593年蒙古科尔沁部明安和喀尔喀部劳萨与努尔哈赤遣使通好,“自是蒙古诸贝勒通使不绝”。1619年明朝大军在萨尔浒之战中惨败于后金的现实使明朝和蒙古这对宿敌看到了新兴的后金的力量,于是作为当时的漠南蒙古诸部名义上的宗主的察哈尔部林丹汗随即邀约了喀尔喀五部配合明朝协防铁岭,然而由蒙古和明朝组成的联军在女真人的打击下土崩瓦解,就连蒙古军队的主将齐赛诺延都成为了女真人的俘虏。
天命九年(1624年)科尔沁部成为蒙古诸部中率先臣属于后金者。次年林丹汗发兵讨伐科尔沁部,努尔哈赤命莽古尔泰、皇太极等前往救援,林丹汗被迫退兵。天命十一年(1626年)后金征巴林部、扎鲁特部,掠其人口、牲畜而归。这一时期后金对蒙古诸部采取政治安抚与军事打击相结合的策略:与归附自己的蒙古部落进行会盟、联姻,而集中主要精力打击身为漠南蒙古各部盟主的察哈尔部。后来的孝庄太后和她的姑姑哲哲皇后以及姐姐宸妃海兰珠都是在这时嫁入后金宫廷的。
天聪九年(明崇祯八年,1635年)四月皇太极讨伐察哈尔部的林丹汗,彻底统一漠南蒙古诸部并获得元朝的传国玉玺。次年皇太极正式改女真族名为满洲,改后金国号为清,他自己则由大汗改为皇帝,此举标志着皇太极正式以汉法构建自己的国家,应该说此时他已有入主中原取代明朝的意图。1644年清王朝入关问鼎北京,就此建立起涵盖满、蒙、汉多民族大一统帝国。然而这一时期归附于清王朝的蒙古人主要是内蒙古(漠南蒙古诸部)。
在清军入关之前就已被征服的漠南蒙古诸部一直与清皇室保持着联姻关系,同时漠南蒙古诸部也被纳入了清朝盟旗制度管辖之下。相比之下外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西蒙古(漠西卫拉特蒙古)尽管名义上也臣服于清王朝,可实际上并没真正归顺入疆。当时的外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主要分为土谢图汗部、札萨克图汗部和车臣汗部这三大部落。尽管这三大部落同属漠北喀尔喀蒙古,不过彼此之间也是战乱不断。漠北喀尔喀蒙古比起漠南蒙古诸部距离北京城更远且毗邻俄罗斯边界。
这种独特的地缘区位使其同时受到漠南蒙古、准噶尔部、西藏格鲁派以及俄罗斯等各方面的影响,因此清王朝对其的控制力度始终不及漠南诸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漠北喀尔喀蒙古在西蒙古准噶尔部的威胁下归附清朝。两年后康熙率兵十万御驾亲征噶尔丹后采取软硬兼施的方法与外蒙古诸部进行会盟。外蒙古诸部在准噶尔部和东进的俄罗斯势力的双重压力下也希望得到清王朝的保护。康熙与外蒙古王公在多伦会盟后取“江河入海和万宗归一”之意在当地建立“汇宗寺”。
从此外蒙古通过条约的形式正式纳入清王朝的版图。在此之后清朝对漠北喀尔喀蒙古主要采取政治上的会盟以及推行喇嘛教等措施加以控制,从而使之成为防御沙俄的屏藩。有清一代很少实施专门针对喀尔喀部族的军事行动,而是以政治争取、宗教笼络作为控制漠北喀尔喀诸部的主要手段,由此形成了一种政治绥服模式。与此同时清朝通过在漠北地区推行黄教实现了对漠北喀尔喀诸部的精神统治。1733年清王朝设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漠北蒙古。
漠西蒙古中的准噶尔部在驱逐土尔扈特部后又向东压迫杜尔伯特部,从而迫使其内附于清朝。日益强大起来的准噶尔部取代和硕特部成为了卫拉特各部的盟主,而老盟主和硕特部则被准噶尔部赶到了青海。准噶尔部又击败哈萨克人,翻过天山征服回部诸察合台汗及伊斯兰教派白山派与黑山派,此后飞兵拉萨凌摄西藏,终于建立起了强大的准噶尔汗国。全盛时期的准噶尔汗国疆域北接额尔齐斯河、鄂毕河、叶尼塞河上游,南到西藏阿里地区,西包巴尔喀什湖,东至蒙古萨彦岭及色愣格河流域。
这一时期的准噶尔汗国疆域面积达到了七百万平方公里。准噶尔部的强大已威胁到了清王朝西部疆域的安全,从而为从康熙到乾隆长达70余年清朝-准噶尔战争埋下了伏笔。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清军才成功攻克伊犁并俘获准噶尔大汗绰罗斯·达瓦齐。此后准噶尔部的阿睦尔撒纳一度举兵叛乱,但于1757年被清军平定。至此准噶尔汗国彻底灭亡。1771年当初被准噶尔部逼迫西迁的土尔扈特部从伏尔加河流域东归伊犁。清政府将东归的土尔扈特部分别安置于今巴州区域和额济纳。
明清之际蒙古分为众多部落(蒙古语称为"艾马克"),部落首领为"部长"(鄂拓克)或"汗"。清王朝为笼络蒙古人共同压制汉人提出了所谓“满蒙一家”的旗号:有清一代皇室与蒙古王公之间的联姻从未间断,蒙语和满语、汉语一样是皇族宗室子弟必须学习的,从皇太极起每一代清朝皇帝都有一个蒙古式的大汗称号。皇太极的蒙古汗号是博格达彻辰汗、顺治是额耶尔札萨克汗、康熙是恩赫阿木古朗汗、雍正是纳伊拉尔图托布汗、乾隆是腾格里特古格奇汗......
与此同时清朝统治者也一直想方设法维持蒙古诸部的分裂局面,因为统治者担心蒙古诸部重新联合成为统一的武装力量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这也就是为什么号称“满蒙一家”的清朝统治者要对准噶尔部赶尽杀绝的原因——因为准噶尔部的强大已对清王朝的统治构成了挑战。清王朝为了维持蒙古诸部的分裂局面就依照满洲八旗的组织形式对蒙古各部进行盟旗制改造:旗是清廷设在蒙古地区的行政、军事单位,也是清朝皇帝赐给旗内各级封建主的世袭领地。盟作为旗的会盟组织设盟长一人、副盟长一人。
清朝对蒙古的行政治理机构分为自治和官治两种类型:所谓官治类型是指由中央派遣驻扎蒙古各地的将军、都统、大臣等;自治类型是指盟旗制度下蒙古诸部的札萨克组织。清朝在蒙古各要地设置驻防将军大臣以监控和统辖各盟旗。清代蒙古分为内属蒙古与外藩蒙古:内属蒙古包括察哈尔、归化城土默特、唐努乌梁海、阿尔泰乌梁海等部。内属蒙古各旗由朝廷派遣官员治理,这与内地州县的治理形式大体无异;外藩蒙古各旗则由当地的世袭札萨克管理,这实际上处于一种半自治状态。
翻开今天的中国地图时只要把目光投向辽阔的内蒙古自治区就会发现一连串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地名:阿拉善盟、正蓝旗、陈巴尔虎旗、东乌珠穆沁旗......内蒙古自治区下辖的各次级行政区中既有和内地省份一样的市、县,也有充满自身地方民族特色的盟、旗。如今内蒙古的盟是一种地市级行政单位、旗则是县级行政单位。这与清代旨在分化监管蒙古各部的盟旗制已不是一回事,不过盟旗的名称的确来自于清代内蒙古地区的盟旗制度。
明清时期众多的蒙古部落中最具知名度的可能就是察哈尔、准噶尔、土尔扈特、科尔沁四部。察哈尔部之所以出名是因为曾作为漠南蒙古各部的盟主在明、清双方的博弈过程中扮演过重要的第三方角色;准噶尔部之所以出名是由于从康熙年间到乾隆年间与清王朝争锋长达70余年;土尔扈特部之所以出名是由于从伏尔加河流域一路克服艰难险阻东归故国;科尔沁部之所以出名则是因为诞生了孝庄太后。事实上科尔沁部是蒙古各部中最先归附清朝的,所以也是与清朝皇室通婚最多的一个蒙古部落。
现在很多清宫剧中皇子阿哥的福晋都来自科尔沁部。这点基本上还是比较符合史实的。晚清时期的一代名将僧格林沁也出自科尔沁部。历史上科尔沁草原是成吉思汗二弟合撒儿的领地:当时成吉思汗把合撒儿分封在今额尔古纳河、海拉尔河流域呼伦贝尔大草原、外兴安岭一带的广袤土地。科尔沁草原地处内蒙古东部的大兴安岭南坡、松辽平原西端——即从大兴安岭到松辽平原。这一地区在我们今天的行政区划地图上包括整个兴安盟和通辽市的一部分地方。
科尔沁草原位于北纬42°5′~43°5′ 、东经117°30′~123°30′ ,地处西拉木伦河西岸和老哈河之间的三角地带。北邻呼伦贝尔草原、西接锡林郭勒草原的科尔沁草原面积约4.23 万平方公里。如今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就耸立在美丽富饶的科尔沁大草原。科尔沁位于日新月异的环渤海经济圈,处于华北、东北两大经济区的交汇地带,扼华北、东北之咽喉,联京津冀、黑吉辽之枢纽,因此素有"七省通衢"之美誉。科尔沁草原如今大部分已变为农耕地以及部分沙地。
武松能打过现代搏击选手么?
如果武松那个年代身高体重真的比现代人高,而且强壮,当年景阳冈老虎真的是他打死的,那么现代任何搏击选手都不是他的对手包括拳王泰森
据历史记载,几千年前,由于人类都是用体力劳动,战争不断,所以那个年代的人类“人高马大”,况且冷兵器时代,连年征战,人类的身体素质特别强壮,目前人类四肢不断在退化,大脑在进化,这是不争的事实,虽然很多当年作者在演义中美化历史人物的武功,夸大功力也是事实,我们都知道冷兵器时代的习武者天天都在专研怎么打败对手,不断在创新,马上步下,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很多将军力大无穷,从演义分析,那个年代的武松可以秒杀这个年代任何搏击选手。
武松可以打死老虎,那么泰森和老虎对比,老虎可以瞬间秒杀泰森单从这点来对比,武松和泰森强的差距太大了,但是所有作者的演义都是假的,武松和泰森身高体重差不多,而且力量也势均力敌,擂台上武松是打不过泰森的,毕竟现代人训练特别科学,又有拳击规则,泰森会点数获胜,如果是自由搏击,现代搏击选手很难打败武松,因为武松平时就是实战。
要是无规则比赛武松可以秒杀任何拳王武松是古代战将,就是杀人为最终目的,平时练的就是一招毙命,所以任何拳王都不是他的对手。
老虎都不是他的对手,何况人类。@中心的中木
中国土地上为何很少有大型猛兽了?
感谢邀请
中国土地上很少有大型猛兽,这个认知其实是错误的。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国土面积辽阔,跨越了多个纬度和经度,地理环境从高原到盆地、再到平原和沿海滩涂等,生态系统包括有热带雨林、温带森林、沿海红树林、高原苔地、沙漠荒原等。在这么广阔的国土面积上真的就没有大型动物吗?
亚洲象(Elephas maximus Linnaeus)亚洲象是体型仅次于非洲草原象的第二大陆生脊椎动物,其雄性平均身高2.75米,体长5.5至6.5米,体重约4吨。目前中国境内的野生亚洲象分布地在云南省临沧市、普洱市和西双版纳州,保守估计数量不足250头,属于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图注:雄性亚洲象,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浅红色是亚洲象曾经的分布区域,深红色是亚洲象目前的分布区域,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在云南拍摄到的野生亚洲象,图片来自网络
在历史上,亚洲象曾经广泛分布在中华大地上,最北曾经出现在北京和河北省西北部,时间是在夏商时期。后来随着气候的变冷,亚洲象的分布逐渐向南退缩,而这个过程中人类的文明不断进步,所以当温暖期到来之后,亚洲象的分布并没有向北扩大,直至今天残存在云南省的几个地方。
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ssp.altaica)东北虎又称西伯利亚虎,是现存体型最大的猫科动物。雄性东北虎的体长可达1.95米,尾巴长1米,体重约200公斤。目前中国的东北虎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的完达山和老爷岭,吉林省的长白山林区,估计数量在9至13只,已经无家族式的繁殖种群了。
图注:耐寒的东北虎,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东北虎今天在中国境内的分布区,图片来自网络
东北虎曾经广泛分布在中国北方地区,但是随着人类的猎杀数量越来越少,到20世纪初数量大约在2000只左右,1930年就剩下了450只,今天更是仅有十几只了。
华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华南虎又称中国虎,体型上比东北虎要小。目前已经处于野外灭绝状态,仅在中国各地的动物园中还有110多只存活。
图注:动物园中的华南虎,图片来自网络
华南虎是在中国分部面积最广的老虎,包括华北、华中、华东、华南级西南的广大地区,但是由于人类的活动,特别是长期以来的猎杀,野外的华南虎在上世纪末彻底绝迹了。
图注:1925年在厦门被打死的老虎,图片来自网络
除了华南虎和东北虎,在中国还曾经生活有孟加拉虎(分部在云南和西藏)、印支虎(分部在云南)和里海虎(又称新疆虎,分部在新疆),现在也全部消失了。
棕熊(Ursus arctos)棕熊同样是曾经广泛分部在中国的大型猛兽,其中有三个亚种,分别是东北棕熊、西藏棕熊和喜马拉雅棕熊。
东北棕熊(Ursus arctos lasiotus)在中国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其数量在500至1500头之间。
图注:东北棕熊,图片来自网络
西藏棕熊(Ursus arctos pruinosus)又称藏马熊,分部在西藏、新疆和内蒙古,数量在1000至2800头之间。
图注:在高原上活动的西藏棕熊,图片来自网络
喜马拉雅棕熊(Ursus arctos isabellinus)又称天山熊和红熊,体型较小,在中国部分于天山天脉、帕尼尔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数量在500头左右。
图注:体型较小的喜马拉雅棕熊,图片来自网络
除了上面介绍的猛兽,中国境内还分布有黑熊、豹、雪豹等猛兽,数量和分布也非常少,猛兽稀少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造成的,特别对栖息地的破坏和对野生动物的猎杀,曾经猛兽横行的华夏大地今天已经没有多少野生猛兽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蜀国为什么不向东南亚发展?
欢迎来看子正寻道。
导读:魏国、吴国、蜀国三分天下之后,三者的地理分布是魏国在北方,蜀国位于西南部,吴国则坐拥东南。按分布来看,蜀国和吴国都有向东南亚发展的机会,毕竟从蜀国或者吴国出发,都可以到达东南亚。倘若把历史稍微看完整一点,对于开发东南亚,吴国反而更有利一些,因为交州在孙权手中。当然,蜀国也可以,但要穿过茂密的西南部森林。
在三国争霸时期,不管是魏国,还是吴蜀两国,都想扩大自身的地盘,来获取更多的人口,这样可以增强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外发展是三个国家不约而同的想法。后来出现了魏国重新占据西域,吴国派遣卫温和诸葛直探索夷州,蜀国征讨南蛮,这些行为都是为了对外发展。
可是蜀国或者吴国并没有专注于向东南亚发展,尤其是地盘狭小的蜀国,宁愿不停地北伐中原,也不愿前往东南亚。接下来稍微分析一下。
一:蜀国没有多余的人口去开发东南亚。经过东汉末年的连年战乱,人口出现了大幅度减少。本来益州的人口尚可,自从刘备夷陵之战失败后,益州剩余的精壮劳动力已经不多。因为有魏国和吴国的军事压力,蜀国的成年男子一部分要进入军队,造成了劳动力的缺乏。这一点从诸葛亮征讨南蛮获胜以后,继续让当地部落自治就可以看出。毫不夸张地说,蜀国有限的人口,连益州都不能完全开发,翻过丛林,前往东南亚,根本没有必要。
二:蜀国没有前往东南亚的最佳通道。本来刘备在夺取荆州的时候,就已经谋划占据交州。可惜实力有限,在刘备率军攻打益州的时候,孙权趁机拿下了交州。就这样蜀国与交州擦肩而过,没有了交州,基本上失去了前往东南亚的有利通道。况且交州土地肥沃,红河三角洲特别适合耕种。如果交州在蜀国手里,诸葛亮有可能会考虑开发一下红河三角洲,至于东南亚的其它地方,视情况另行考虑。
三:前往东南亚,与蜀国的立国目标背道而驰。昔日刘备建立蜀国时,并不是为了偏安于一隅,而是希望以此为基地,然后北伐拿下中原,继而统一天下。这就是所谓的: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为了笼络民心士气,也为了兑现自己的承诺,刘备以及后来的诸葛亮都必须把北伐摆在重要位置。试想一下,诸葛亮凭什么说服蜀国的官民,翻山越岭去遥远的东南亚。何况东南亚并非一片净土,从孟获的强烈反叛就可以看出,开发东南亚少不了战争行为。如果蜀国把军事力量用来征服东南亚的部落,那么魏国和吴国一旦趁虚而入,后果难以想象。
总之,不去开发东南亚,符合蜀国的现实情况。一句话当时的蜀国顾不上,也没有很强的必要性。诸葛亮的当前任务是好好联络吴国,争取拿下中原,早日完成刘备遗留的统一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