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将风云,历史上汪精卫都干过哪些不为人知的事?

2023-08-11 04:35:09 72阅读

战将风云,历史上汪精卫都干过哪些不为人知的事?

汪兆铭(1883年5月4日-1944年11月10日),祖籍浙江山阴(原绍兴县),出生于广东三水,字季新,笔名精卫,因此历史上多以“汪精卫”称呼。

早年投身革命,曾谋刺清摄政王载沣未遂,狱中写下了“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诗句,名噪一时,俨然成为侠肝义胆的英雄,被无数仁人志士当做楷模和偶像。

战将风云,历史上汪精卫都干过哪些不为人知的事?

汪精卫因为行刺事件被清廷判处死刑,后改为无期徒刑,武昌起义后被释放。1924年,汪精卫出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

1939年,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进行抗战的时候,汪精卫投靠鬼子,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沦为汉奸。1944年,大汉奸汪精卫在鬼子名古屋因“骨髓肿”病死。很多人对此非常不解,从慷慨悲歌的义士,到遗臭万年的汉奸,汪精卫的转变也太大了。

是什么原因改变了汪精卫的人生轨迹,让他走向深渊,成为一个卖国求荣的汉奸了呢?

一、性格浮躁、做事缺乏恒心

汪精卫有理想、有抱负,但没有恒心,浮躁懦弱。这种性格在早年刺杀摄政王的时候就暴露无遗。在刺杀摄政王之前,汪精卫曾经撰写过一篇《釜薪论》,把革命比喻为烧饭,需釜和薪。釜者,不惧水火煎熬,能坚持;而薪者却只求轰轰烈烈、献出生命。

汪精卫就把自己比做薪,在证明自己很悲壮的同时,也暴露自己没有恒心的弱点。

国民党大佬陈立夫曾经评论汪精卫没有韧劲,也不懂政治,“书生难成大事”;而汪精卫的忠实马仔陈公博对他的评价是:“汪先生遇事便出亡,合则留不合则去”,“一个国民有他自己应付的责任,责任所寄,不必求人合不合,也不必靠人留不留”。

而中日两国无论是国力和军力,都注定抗战是艰苦卓绝的,是持久战。说句实话,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胜利。

因此汪精卫畏敌如虎、悲观绝望,认为抗战没有意义,是做无谓的牺牲,所以才会背叛民族,向鬼子人求和。

二、鼠目寸光,缺乏战略远见

汪精卫和蒋介石一样,都曾经在鬼子留学,对鬼子这个对手了解得非常透彻,对鬼子制度的先进和国力的强大深有感触,比谁都清楚。

蒋介石对鬼子也非常了解,也明白中日交锋短期中方内占不了上风。但是蒋介石考虑到了中日战争是在二战的大环境下进行的,跟甲午战争无法同日而语,战争胜败不仅仅取决于双方实力,还取决于国际因素。所以蒋介石有信心坚持,想等待国际风云变化。

但是汪精卫缺乏一个政治家应有的战略眼光,只看到了鬼子强大,对美英的因素视而不见。

所以汪精卫就更加悲观,“战必大败,和未必大乱”的失败主义在心里占据了上风。

因此,汪精卫就提出了“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对日妥协主张。

汪精卫把自己的主张说的头头是道:“中国为什么一步一步的往后退呢?因为中国比较鬼子进步迟了六七十年,中国的国防力量不能挡住鬼子的侵略。

中国军队没有飞机、没有大炮,没有经济实力,这是不争的时候,但我们还有盟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汪精卫你难道不知道吗?作为一个政治家目光如此短浅,太不够格了。

三、妒忌仇恨、最终利令智昏

汪精卫投敌,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跟蒋介石的个人恩怨。

汪精卫参加革命早,名气比蒋介石大,学问比蒋介石多,混得却不如蒋介石。

汪精卫是国民党大佬,早期追随孙中山,是孙中山麾下“三杰”之一,还是总理遗嘱的实际执笔人。那句著名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就出自汪精卫之手。可以说在国民党内,汪精卫才学、名望、地位远远高于蒋介石。

而且汪精卫私德方面也做得很好,是早年混迹十里洋场,混迹于妓院赌场的蒋介石不能比的。

但是叫汪精卫忿忿不平的是,蒋介石得到了孙中山信任,成为接班人,汪精卫成为配角,始终斗不过老蒋,被人家玩弄于手掌之中。

其实民国时的政治就是厚黑,一部中国古代史也是一部厚黑史。蒋介石是留日军校高材生,有军事指挥才能,又有黄埔军校这个平台,身边有一群战将对蒋介石死心塌地。而且蒋介石也会手腕,搞阴谋是个高手,笼络人心的本事汪精卫也不能比。但汪精卫对上述原因视而不见,心里只是不服,一直要跟蒋介石一比高下。

在抗战爆发后,汪精卫强烈要求蒋介石对日求和,蒋介石置之不理,汪精卫觉得蒋介石是留恋权力,置人民生灵涂炭而不顾,怒怼蒋介石:“谋国者不应以难易定进止,更不能作个人毁誉打算”。

在此情形下,汪精卫决心撇开蒋介石跟鬼子议和,依靠鬼子人建立伪政府,跟蒋介石分庭抗礼,分个高下。

可惜汪精卫这种扭曲的心态毁灭了自己,置国家民族利益而不顾,走向了卖国求荣的道路。

如果汪精卫是个成熟的政治家,就不该跟入侵自己祖国的强盗议和,更不该出卖民族利益获取政治利益。

汪精卫口口声声说自己是为人民着想,害怕百姓生灵涂炭,但却承认满洲国,承认鬼子军的防共驻兵,“承认帝国臣民在中国内地居住、营业的自由,密切经济合作,尤其关于华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鬼子提供特别利益。”

这不就是把中国的东北拱手送给了鬼子,把中国变为鬼子的殖民地吗?

这样的和平,中国人能答应吗?接受这样的条件,不就是汉奸行为吗?

再说,鬼子的野心,天下共知,就是灭亡中国,汪精卫希望卖国换取和平的愿望是自欺欺人、无法实现的。

总之,汪精卫是个失败的政治家,也是个失败的男人,卖国通敌,遗臭万年,白来世界上一回。

所有锄奸的电视剧?

《锄奸》改编自石钟山的同名小说,由吴军担任制作人,张晓亚担任编剧,张汉杰执导。该剧由杜淳、于荣光、杨若兮领衔主演[1]。

该剧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一对情同手足的异姓兄弟因命运的捉弄分道扬镳,在国恨与家仇、阴谋与爱情重叠交织下,上演了一幕沧海横流中的命运悲歌[2]。于2011年2月21日登陆山东卫视、云南卫视、辽宁卫视和吉林卫视,次日登陆江苏卫视、浙江卫视非黄金档上星播出

三国演义中除了赤兔马?

长坂坡之战中,赵云好不容易救了阿斗和糜夫人时,他要把马让给糜夫人坐,自己步战保护她突围。但是,糜夫人拒绝了,她说了一句话很关键,“不可!将军岂可无马”。是的,对于将领来说,坐骑是很重要的,没有坐骑,或者坐骑不好,很可能有性命之虞。

比如《说岳全传》中,高宠连挑十二辆铁滑车,结果最后因为战马累垮了而被碾压而死。黄忠单挑关羽时,马失前蹄,如果关羽不讲武德,完全可以趁机杀了黄忠。《说唐》中,尚师徒坐骑忽雷驳甚至能吐烟,能把其他马吓得屁滚尿流,对方武将往往因此被掀下马。

所以,有一匹好马很重要。《三国演义》里写到不少名马,有带名字的,也有没名字的,接下来就说说。

赤兔马

赤兔马原属董卓,为了收买吕布,董卓把它赐给了吕布。赤兔马浑身上下都是火炭一样红色,没有半根杂毛;从头至尾,长一丈;从蹄至项,高八尺,高高大大,而且每次嘶喊咆哮,都有腾空入海之状,气势逼人。

吕布十分喜欢赤兔,每每打仗,总是说:“我有赤兔马,渡水登山,如履平地。”看来,若不是董卓用这辆超级跑车贿赂,吕布还不一定会跟他混。吕布俊美,与赤兔简直绝配,所以书中说“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既赞吕布,又夸赤兔。

后来吕布伏诛,赤兔马被曹操赠予关羽。赤兔不仅日行千里,而且速度快,关羽曾仗赤兔马之快刺死颜良,斩杀文丑,大展神威。后来,关二爷败走麦城,赤兔马绝食三日而亡,至今传为美谈。

大宛马

大宛马是曹操坐骑。张绣新降曹操,婶婶邹氏便被曹操霸占,张绣自觉受辱,采纳贾诩之计,偷袭曹操,幸亏典韦舍命保护,曹操才逃脱性命。

书中原文:曹操赖典韦当住寨门,乃得从寨后上马逃奔,只有曹安民步随。操右臂中了一箭,马亦中了三箭。亏得那马是大宛良马,熬得痛,走得快。

大宛马不愧名马,身中三箭,尚且还走得快。而且即使身中三箭,大宛马还能冲波过河,的确算得上是良马。

曹操回头祭拜典韦时,还祭拜了大宛马,可见曹操对它的喜爱。

的卢马

的卢马是刘备坐骑。刘备投刘表时,因为刘表喜欢,刘备就送给刘表。刘表幕僚蒯越认为,的卢马妨主,以前张武骑了的卢马就死了,劝刘表不要骑,刘表就还给了刘备。

荆州幕宾伊籍劝刘备不可乘的卢马,但刘备不介意,后来蔡夫人命蔡瑁谋害刘备,幸得伊籍相告,刘备逃命跳入檀溪。此时,的卢马前蹄忽陷,刘备大叫:“的卢,的卢!今日妨吾!”说完之后,的卢马忽然一跃三丈,飞上西岸,因此救了刘备的命。

刘备攻打西川之时,将此马赠予军师庞统,可惜庞统一意孤行,误中埋伏,被张任连人带马射死在落凤坡。

子龙白马

赵云长坂坡救阿斗时,银枪银甲,白袍白马,往来冲突,如入无人之境。后来张郃追杀他,赵云不想恋战,加鞭而行,结果不小心连马和人颠入土坑之内。张郃挺枪来刺时,忽然一道红光,从土坑中滚起,那匹马平空一跃,跳出坑外。张郃见了,大惊而退。

看来,如果没有白马,赵云和阿斗就要被杀了。

白马凭空一跃,虽不如刘皇叔跃马过檀溪,但也惊退张郃,救了赵云和阿斗。当阳之战,赵云杀了曹营名将五十余员,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一条,断的是犹如天神。若没有白马坐骑,赵云恐怕也做不到这样吧。

孙权之马

孙权十万大军攻打合肥,张辽率八百敢死队,几千伏兵杀败孙权。孙权纵马上桥,桥南已折丈余,并无一片板。孙权慌乱之际,牙将谷利让他跳过去,于是孙权收回马来有三丈余远,纵辔加鞭,一跳飞到对岸。

合肥之战,张辽八百破十万,成就了张辽功名。亏得孙权跃马飞过桥南,否则只怕已被张辽活捉。

其他还有几匹马,作者都提到了,应该也都是好马。比如许田打围时,曹操所乘名马“爪黄飞电”;徐晃大战崔勇时,骑的是“骅骝”,一回合斩杀崔勇;三英战吕布时,刘备所骑是黄鬃马。

其余像踢雪乌骓、紫电等马,三国演义并没有提到。

叙利亚悍将哈桑萨赫拉在阿勒颇战死?

叙利亚政府军在伊德利卜陷入了胶着的局面,2019年底时猛攻伊德利卜的局面急转直下,原因就是土耳其加入了战场。

近日,在伊德利卜西部作战的叙利亚第4装甲师再度传出坏消息,第4装甲师的哈桑·萨赫拉在作战中阵亡,此人被称为“戈兰之虎”,是叙利亚名将之一。

图为在伊德利卜作战的叙利亚政府军部队。

伊德利卜是叙利亚反对派武装最后的控制区,因此他们在这里设置了坚固的防御阵地,叙利亚政府军在2019年底集结战略预备队第1装甲师、守卫大马士革的御林军第4装甲师、被称为老虎部队的第25装甲师等3支主力部队,从北、南、西三个方向对伊德利卜发动围攻,本来士气高昂,结果除了老虎部队之外,其余方向的进展都很不顺利。

尤其是哈桑·萨赫拉所属的第4装甲师,这支部队在2019年底时就在伊德利卜西部吃了败仗,堂堂装甲部队,陷入伊德利卜西部的山丘地形之中,惨遭伏击,伤亡数百人后被迫撤回出发阵地休整。这支部队的指挥官是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的亲弟弟马赫尔·阿萨德,此人是巴沙尔最信得过的人,因此把御林军交给他指挥。

图为在土耳其支持下组建的叙利亚自由军。

在第4装甲师败退后,他们再次休整发动了进攻,而且为了保证第4师的安全,俄罗斯空天军在这里投入了几十架次的空袭,结果第4师依然没有取得进展,再次陷入了围攻中。原来,伊德利卜南部进攻的老虎部队,也就是第25特种师,把伊德利卜南部的反对派武装击垮了,这些反对派武装不敢与之争锋,只能撤退,但是为了打击叙利亚政府军的士气,他们就选择了实力较弱的第4装甲师展开了围攻,让其损失巨大。

图为进入叙利亚作战的土耳其军队。

在俄土两国签署伊德利卜暂时停火的协议后,叙利亚政府军几支部队都开始撤退,退回出发阵地,结果反对派武装趁机在土耳其的支持下重新夺回了丢失的阵地,引起了政府军的不满,于是杀了个回马枪。可是又在反对派武装顶不住压力的时候,土耳其再次站了出来,他们派出200多辆战车、2万多人的部队直接进入伊德利卜作战。

在伊德利卜,土耳其炮击了叙利亚政府军46个阵地,发射各类炮弹200多发,反对派武装士气大振,重新发动了进攻,而且还是针对实力较弱的第4装甲师,倒霉的第4装甲师成了反对派武装的出气筒,每一次被老虎部队打败,他们就去找第4师打回脸面,这一次,哈桑·萨赫拉的部队就是在反对派的围攻中被打败,哈桑·萨赫拉本人也阵亡了。

图为叙利亚政府军坦克部队。

图为进入叙利亚的土耳其坦克部队。

叙利亚政府军必然会对此事进行报复,因为叙利亚政府军早就憋了一口气,就算是土耳其进入,叙利亚也绝对不会放松进攻,毕竟还有俄罗斯在背后支持,有俄罗斯空天军和部署在叙利亚的军警部队在,叙利亚政府军就不用担忧土耳其的出现,毕竟土耳其算是“师出无名”,也绝不会和叙利亚政府军死战到底,他们会评估自己的损失。

因此,可以估计的是,叙利亚政府军肯定会在10日之内重新发动大规模的攻击,甚至可能无差别的攻击土耳其的驻军,毕竟土耳其的存在已经极大的扰乱了叙利亚的局势,叙利亚政府军必须要用强力来扭转这一局面。所以,叙利亚政府军一定会报复的,而且会来的很快、很强力。

公孙瓒拥有10多万精锐骑兵?

诸营楼樐千里,积谷三百万斛。公孙瓒字伯圭,出身贵族,家世显赫,然而因其母亲身份卑微,只做的郡县中的一个小吏,但赞本人相貌俊美,又机智聪慧,深受涿郡太守的赏识,并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赞。后来赞奋发图强,逐步做到了中郎将,因作战勇猛,威震边疆深受朝廷的喜爱,赞军都是白马,羌人看到白马便走,因此公孙瓒又被称为白马将军,因功被封为都亭侯,属国长史。

初平三年(192年),袁绍率大军与公孙瓒争夺冀州,公孙瓒却连吃败仗,后在董卓从中调和,相安无事,之后公孙瓒剿灭刘虞,得到整个幽州,佣兵十万之众。建安三年(198年),袁绍再次率军攻打公孙瓒,赞军被围困,后来兵败被杀。公孙瓒佣兵十万为何会败给袁绍,以下笔者做简要分析。

首先公孙瓒不得民心,又与刘虞不和四面树敌。无论是镇守边疆,还是讨伐黄巾起义军,公孙瓒都威名远扬。但公孙瓒在当地不得人心,这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公孙瓒讨伐羌人,只知道杀戮,羌人虽然心中惧怕,并不服公孙瓒,后来刘虞被任命为幽州牧,对羌人体恤,并不弑杀,因此得到拥戴,朝廷封赏刘虞为大司马,公孙瓒也被封为奋武将军。其二公孙瓒自恃势力强大,放纵自己的不对,多次掠夺百姓,不得人心。

刘虞深受当地人的拥戴,这让公孙瓒对刘虞很有看法,于是二人开始积怨。公孙瓒为了解救刘虞的部下,当时被袁术所扣留,于是让自己的堂弟公孙越前去与袁术交好,袁术却扣留了公孙越,于是公孙瓒和刘虞的积怨更深,同时也对袁氏心怀不满。这样公孙瓒周围没有盟友只有敌人。

其次公孙瓒赞本人有无谋略,虽有兵马,然而并无良将。袁绍想取冀州,那是刘虞的属地,苦于没有良策,便联合公孙瓒,讨伐刘虞。然而却不幸走漏了消息,刘虞知道后,惊恐万分,因担心不是二人对手,便直接投靠袁绍,邀请袁绍共同治理冀州。而此时公孙瓒却要与袁绍共分冀州,袁绍杀死公孙越,公孙瓒大骂袁绍背信弃义。由此看来,公孙瓒是个没有谋略的主,遇事迟疑不决,又轻易相信袁绍,得罪刘虞。

公孙赞恼羞成怒,率军攻打冀州,袁绍便令颜良文丑做先锋抵抗,袁绍自引数万之众接应,由此可见,袁绍当时的兵力也不多。然而公孙瓒虽有军队但并良将,军中除了赵云能够抵抗,别无他人,而公孙瓒却因赵云刚刚投奔他,并没有委以重任,致使公孙瓒大败,幸亏赵云杀入袁绍军中救出公孙瓒。

再次公孙瓒坚守孤城,被袁绍偷袭。话说公孙瓒袁绍首次大战,各有胜负,却被董卓说和。建安三年,袁绍再次写书信给公孙瓒,意图言和,然而公孙瓒却严词拒绝,并且严阵以待。袁绍大怒,再次率军攻打,赞军被围困在易京,遣使去求救黄巾军,张燕确实率军十万,前来营救公孙瓒。公孙瓒于是约张燕举火为号,里应外合,歼灭袁绍。

然而书信却被袁绍截获,袁绍于是将计就计,在城外放火引诱公孙瓒,赞军出城后,四面受敌,折损大半,不得不返回成功,闭门不战,然而袁绍却派人挖地洞,直接到达公孙瓒所居住的地方,纵火燃烧。公孙瓒自知没有退路,于是杀了家人,然后自杀,袁绍将其家全部焚毁。显而易见,公孙瓒无勇无谋,用人唯亲,很多人才被排挤,又四面树敌,这才让他败给袁绍。

你是如何看待公孙瓒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