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主公赤壁鏖战,刘备汉中大胜曹操后为什么不继续进占长安继而进占整个关中?
全民主公赤壁鏖战,刘备汉中大胜曹操后为什么不继续进占长安继而进占整个关中?
很奇怪!刘备已经赢得了汉中大战,他生平唯一一次赢了死敌曹操,按照我们的理解,这时候的刘备不是应该乘胜追击,一举拿下陇右养马地,要是再加上上庸刘封和荆州关羽一起出动的话,没准还能拿下长安,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宏愿呢!
其实早在刘备把张飞放置在阆中,而把魏延提拔为汉中太守开始,刘备的集团方针已经开始转为全面防御了。当初刘备在任命魏延镇守汉中时问他:“若敌军前来怎么办?”,魏延回答:“若曹操亲自前来,请为主公拒之,若偏将率大军前来,请为主公吞之”。
魏延的话气势是足了,在场的人听到后是“壮其言”,连张飞也不得不服了。可有一件事,刘备没问,魏延也没说,那就是对于出师进攻曹操的情况,魏延又有什么意见呢?如果刘备在拿下汉中后有继续前进的意思,那坐镇汉中的人,要么是张飞、要么是马超,而不会是魏延。刘备的话恰好证明了他已经不愿再继续前进(至少不是在现在),而是要回去益州“颐养天年”了。
刘备为什么转变态势,变主动进攻为被动防御呢?其实这和当时三足鼎立的局势是分不开的作为这桩疑案的主角,我们不说刘备,必须先说曹操。当年他从汉中退出的时候,根本不像《三国演义》里说的那样是丢盔卸甲、损兵折将,连门牙都掉了两颗。按照《三国志.武帝纪》的说法是:
三月,(魏)王自长安出斜谷,军遮要以临汉中,遂至阳平。备因险拒守。夏五月,引军还长安。曹操的传是《三国志》中记载最详细的了,陈寿用重墨描述里面的每一场战事,就连曹操刚出场败于董卓部将徐荣之手时,都有一大段描写:
(曹操)到荥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从弟洪以马与太祖,得夜遁去。荣见太祖所将兵少,力战尽日,谓酸枣未易攻也,亦引兵还。一场小战都值得陈寿不吝笔墨,何况是汉中大战这样完全可以媲美三大战的战役,不论输赢,曹操如果真的有军事行动的话,就一定逃不过陈寿手里的笔。从这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曹操从三月底四月初来到汉中,由于看到刘备已经把守了各处险要,大军无法前进,无奈之下只好退出了汉中,这期间,刘备根本就没和曹操打过仗,也就是说,曹操集团的主力部队并没有受到什么损失。此外,曹操虽然退出了汉中,但他毕竟打了一辈子仗,对于刘备乘胜追击的可能性也做了防备,他以曹彰、杜袭镇守长安,张郃、郭淮镇守陈仓。长安是有名的大城市,城高河深,凭蜀汉那点家底还拿不下来,还有陈仓有多难攻,这个诸葛亮在第二次北伐就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展示。
何况曹彰在前不久刚打完北方鲜卑军团,降服了鲜卑贵族轲比能,“时鲜卑大人柯比能将数万骑观望强弱,见彰力战,所向皆破,乃请服。”能让拥有数万军队的轲比能一见就怕,曹彰的军队数量肯定有一点的规模,而且还不是普通的军队,极有可能是号称“天下精锐”的曹魏虎豹骑。后面曹操让曹彰赶来汉中和刘封决战,走到半路因为曹操退出汉中,曹彰就被留守在了长安。
曹操在汉中的损失不像在赤壁那么大,最多就是死了一个夏侯渊以及原本留给他的汉中军队,陇右、长安以及曹操御驾亲征的大军可以说是毫发无损。所以刘备虽然拿下汉中,可他如果要入侵陇右的话,那他要面对的就是完整无缺的张郃大军,还有刚打胜仗、士气正旺的曹彰军团。以刘备刚打完汉中之战,元气未复的情况来看,最后也只是提前演示一次诸葛亮北伐失利的结局而已,这一点刘备清楚、诸葛亮明白,益州自然不会贸然出兵了。而且刘备此时也和孙权闹得很不开心,“闪婚”(孙刘联盟)之后的矛盾越来越多。早在刘备得到蜀地的时候,孙权就派人强取荆南,刘备当年还特意率军五万赶来荆州支援关羽,孙权的军队也陆续聚集在了益阳,双方弓上弦、刀出鞘,都快开打了,要不是曹操这个“第三者”插足,夷陵之战就得提前打响了。
会备到公安,使关羽将三万兵至益阳,权乃召蒙等使还助肃。蒙使人诱普,普降,尽得三郡将守,因引军还,与孙皎、潘璋并鲁肃兵并进,拒羽於益阳。对刘备来说,此时最大的对手不是曹操,反而是“盟友”孙权,比起远在北方的曹操,近在咫尺的孙权才是刘备的心腹大患。所以刘备在得到汉中后,就算曹操没有布置重兵在长安——陇右,刘备也不敢乘胜追击了,而是赶紧回去益州安稳人心,以防孙权再来一次强取荆州的戏码。毕竟江东虽然打仗不行,无奈人家攻心战做得好啊,交州、荆南都轻而易举就拿下了,更别说一个历经战火、人心不稳的益州了。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要怎么帮助曹操才能打赢这场战争?
挑战这个问题的难度很大,不是能不能回得到三国去,而是回去后咋办?
赤壁之战前的曹操,就像打了激素的雄狮,又恰在发情期,没有任何人能拦得住他。
拦不住他,赤壁之战就不可避免地发生,其结局就不会有所改变。
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
十三年春正月,公还邺,作玄武池以肄舟师。建安十三年(208年)春正月,曹操北征乌桓,大胜而归。回到邺城后,就开凿了玄武池训练水军。这是曹操准备挟战胜乌桓之余威,大军南下,乘势进攻荆州刘表。
为了这场战役,曹操可谓是非常重视和谨慎。曹军善于陆地作战,都清楚他的虎豹骑战队,那是见谁灭谁,比铁甲战车毫不逊色。
但荆州刘表,地处长江流域,水网密布、大江纵横,水上功夫了得。曹操不敢有丝毫的马虎。
开凿玄武湖,训练水军,意在与刘表进行水战。
此时的曹操,根本就没有把握战胜地跨千里、带甲十余万的刘表。做出与刘表决战,已经是重大的战略规划,绝不会去考虑战胜刘表以后的战略安排。
还有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那就是感觉刘表远在荆州南边,曹操要千里远征才可以与刘表决战。
其实不然,刘表就在曹操眼皮底下。
据《三国志·刘表传》记载:
是时山东兵起,表亦合兵军襄阳。初平元年(190年),荆州刺史王睿为孙坚所杀,董卓上书派刘表继任。当时江南宗贼甚盛,袁术屯兵于鲁阳,手下拥有所有南阳之众。由于受到袁术的阻截,刘表无法正常上任,于是隐姓埋名、单骑赴任,才得以抵达荆州上任。
此时,关东诸侯起兵讨伐董卓,刘表也联合兵众屯驻襄阳,但没有参加讨伐董卓的战斗。
据《三国志·刘表传》注引司马彪《战略》记载:刘表到任以后,与延中庐县人蒯良、蒯越及襄阳人蔡瑁等人共谋大略,采纳蒯越“南据江陵、北守襄阳”的战略,很快就平定了除了南阳郡之外荆州各郡,理兵襄阳,以观时变。
尽管司马彪的《战略》属于小说类的书籍,但结合陈寿所著《刘表传》等史料,可以证明,刘表把荆州治所由汉寿(今湖北汉寿),迁移到襄阳(今湖北襄阳市),以此作为荆州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
刘表驻屯在襄阳,而不是南郡的江陵。
襄阳紧邻荆州南阳郡,是与曹操对峙的最前线。
南阳郡开始由袁术占据,袁术被曹操、袁绍联手挤走到了淮南,张绣、贾诩又占据了南阳。
建安四年(199年),官渡之战的前夕,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再次投降了曹操。南阳郡就成了曹操的势力范围。
因此,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挥师南下,进攻刘表,选择决战的地点就在南阳郡与襄阳接壤的地带。
遗憾的是,双方还没有接上火,刘表就因病挂掉啦。
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
曹公南征表,会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刘表一死,其次子刘琮代替刘表的职位,派遣使者投降了曹操。当时刘备屯兵樊城,一脸懵逼,还不知道曹操大军已经南下,看这情报工作做得,诸葛亮也没有算出来,曹操要攻打刘表。
直到曹操到了宛城,也就是南阳郡治所,刘备才听说,随即立马南逃。经过襄阳,诸葛亮建议刘备取襄阳,但刘备以不忍心为由拒绝。
这就是曹操精心准备要与刘表决战的整个过程和结果。
虽说刘表不具备袁绍那样的势力,曹操也不再是与袁绍官渡之战时那么菜,但刘表能够单骑赴任,开拓出荆州这么一番事业,也绝非等闲之辈。
曹操恐怕是做好了艰苦作战准备的。
但没想到,刘表自己主动就死啦,刘琮又积极来降。但曹操已经膨胀的荷尔蒙无处发泄,就全部撒向了刘备身上。哥俩其中的恩恩怨怨就不必多说啦,这次,曹操搂草打兔子,决心把刘备彻底除掉。
随后的长坂坡大战,也是酣畅淋漓,但却跑掉了刘备等主要首脑人物。
真正的故事也就从这里开始,虽说这个前奏长了点,但这是赤壁之战的要害所在。要想解决曹操赤壁之战的问题,不看看这个前奏,是搞不清楚的。
据《三国志·贾诩传》记载: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占据荆州之后,想顺江而下,征服孙权,贾诩进谏道:“明公应该利用昔日战胜袁绍,今收复汉南的余威,趁机安抚荆州百姓,使他们安居乐业,不必兴师动众,就可以让孙权稽首臣服。
但裴松之作注时评论道,贾诩之言不合时宜。其理由是刘备、孙权都是一代枭雄,如果不及时击败,一旦在江东站稳了脚跟,就难以对付了。
由此得知,贾诩曾经是劝阻过曹操的,但曹操没有采纳。
不过,豹眼不赞同裴松之的评论,还是支持贾诩的论点。
因为曹操得到荆州,实属意外,运气太好啦。曹操是被这一胜利冲昏了头脑,骄兵必败。长坂坡之战更是助长了曹操的骄傲情绪,以至于谁也阻拦不住啦。
曹操整个战略目标就是击败刘表,甚至消灭刘表的计划都没有,恐怕是想把刘表赶到江陵至多是长江以南,就十分满意啦。曹操就可以把势力范围扩展到长江北岸,虎视江南,东窥江东孙权。
但刘表突然死亡,刘琮投降,打乱了曹操的战略部署,可以说不费一兵一卒就得到了荆州全部。
此时的曹操已经膨胀,就想顺势除掉刘备。孙刘联合后,曹操又想一举消灭刘备、孙权。
这个仅仅是曹操一时头脑发热的结果,没有一个具体的战役计划,这是兵家之大忌。
尽管赤壁之战,出现了疫疾,导致了曹操战事不利。但根本而言,还是曹操过于轻敌,没有完整的战略规划。
贾诩的建议是有道理的,应该稳扎稳打。如果没有赤壁之战,曹操大军稳稳占据江陵,训练水军,与刘表水军加强磨合,让北伐兵士熟悉水性。经过仔细规划下一步的战役方案后,择机击败孙权更为有利。
贾诩已经拉不住已经膨胀的曹操,即便是郭嘉在也不会阻止得了他。
不要看曹操战败后,大哭:
“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其情其景,或许是真情流露,但曹操仅仅是为自己失败而后悔,或者是一个借口。
即便郭嘉在,恐怕也不能拉得住曹操。
曹操已经像一匹受惊的野马拉着上了大道的战车,没人能够阻拦得下。
就算郭嘉不死,能够预知将有大疫,但华佗已死;纵然华佗不死,他一时也无法解决几十万大军的防疫药物。瘟疫的问题解决不了,曹操就没有取胜的机会。
因此,不管谁穿越回到了赤壁之战前夕,唯一能够做得就是劝阻曹操不要急于东进与刘备、孙权决战,而是采纳贾诩的意见,经营好荆州。虽然不会像贾诩说得那么简单,孙权自动稽首臣服,等熟悉了荆州地理,掌握了水军作战的套路,然后顺江东下,或许一举可定乾坤。
刘表经营荆州近二十年,与孙权多次交战,孙权并没有占到多少便宜。曹操如果稳扎稳打,没有赤壁失利,占据江北,继而经营江南,是完全可行的。
当年官渡之战时,桓阶就劝说长沙太守张羡反叛刘表,驰援曹操。这就说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是具备辐射力的。
除此之外,除非携带短程导弹、以及两栖登陆舰等大家伙穿越回去,还不能有人携带航母穿越回去驰援孙权,更不能把核武器借给诸葛亮,否则也没法玩。
本就是扯淡的事,就此一乐吧。
为何盗墓拜曹操?
三百六十行,各行有各行的规矩,也各自有各自的祖师爷,古代历史人物,神话人物经常会被当做某一行业的开山鼻祖,或者象征着某一行业原则的化身。但在某行业内,不同流派或者不同地方拜的人物也有差异,所以拜哪路“神仙”也各有各的说法。
盗墓者拜秦始皇、曹操摸金派、发丘派拜曹操盗墓怎么说都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在古代死者为大思想约束下,动死人的钱财从道德上属于不义之举,历朝历代的法律也对盗墓行为严厉打击,所以当官盗行为产生时,盗墓才算有了“名分”,给予盗墓名分的就是曹操。
官渡之战前,陈琳写了一篇《为袁绍檄豫州文》,此文将曹操的污点一一列举,为袁绍出兵赢得舆论支持。其中提到“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也就是说曹操亲自带着将士进行盗墓活动,这种官军组织的盗墓并非曹操首创,在他之前,董卓进京后也曾盗掘汉武帝茂陵。但文章中还提到了曹操专门为盗墓设置了官职,即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
所以后世的盗墓者有拜曹操的,就是因为曹操对盗墓给予了支持和名分。古代盗墓的派系划分大致有四类,分别是摸金、发丘、搬山、卸岭,前两类就是曹操因人设岗的职业盗墓人:
摸金派常单打独斗,从定穴探墓到入墓盗窃都是一人完成,后才发展成两三人的小团队。它也是最早的“技术流派”,文章提到的摸金校尉应该就是指这类技术流。他们盗墓称倒斗,将大古墓比做倒立的“斗”,进入斗内将明器取出来的过程,就好像把大斗翻过来,然后将珍宝倒出来。摸金派是四大流派中最守规矩的,他们只盗“大斗”,也就是大墓,这很有可能就是曹操定下的规矩,毕竟他组织的盗墓是为了解决军费问题,小斗还真不划算去盗。
摸金派每次盗墓只拿一两件明器,目的是为了给同行“留饭吃”;开棺摸金的时候,要在墓室东北角点蜡,摸金过程中蜡烛灭了称为“鬼吹灯”,遇到这种情况就要立刻停止盗墓行为,并将墓室恢复原貌后,磕三个头才能离开;摸金时不能损坏墓主人的遗骸,轻拿轻放;盗墓时间为晚上,听见鸡鸣则立刻终止盗墓活动。这些就是盗墓人的行业规矩了,与曹操的要求应当无关,这属于“技术层面”。
发丘派与摸金派差异不大,但该群体大多能“见光”,可能是与合法身份有关,所以他们会以古董店、当铺老板的身份露脸,也算是盗墓成功后的销赃终端。在技术形式上,发丘派以风水定穴为特殊技能,他们的盗墓行为往往是小团队配合,三到五人为一个团队,正宗发丘派会有“百无禁忌”的铜印佩戴身上,这也可能是名分获得认可才有的特权。所以摸金派与发丘派都有可能是沾了曹操的光,他们拜曹操就不足为奇了。
搬山派、卸岭派拜秦始皇盗墓是个技术活,因为古代王公大墓的防盗措施非常完善,而在防盗方面,秦始皇算是集大成者。秦陵反盗墓主要有四个方法:首先“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也就是今天常说的暗器、机关;其次“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也就是将知道地宫结构的工匠全部活埋;然后“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也就是将地宫注入水银,挥发出有毒气体,使盗墓者有来无回;最后“积沙塌毙,活埋之”,也就是封穴时注入流沙填充,增加挖掘难度。
除此之外,《史记·秦始皇本纪》还记载了秦始皇陵修建时深挖墓穴,即所谓“穿三泉”;再将地宫“下铜而致椁”,筑成铜墙铁壁;封土后“树草木以象山”;这些做法旨在防止盗墓者找到地宫位置,增加挖掘难度,可以说都是后世一直沿用的防盗措施。这种盗掘难度较大的墓也催生了一批特殊技能的盗墓者,越是难度大,盗掘的方式越简单,搬山、卸岭干的就是比较粗犷的活。
搬山派素有搬山道人之称,他们是掌握了“爆破”技术嗯盗墓流派,在墓穴上炸开喇叭,使墓室内痛风,氧气充足,降低盗墓风险。卸岭派则主攻机关法阵的研究,专门破解大墓内的防盗措施,而且嗅觉特别灵敏,据说铁锹铲出的土壤,他们一闻就知道有没有墓,墓室内有没有危险。但盗墓毕竟是有风险的,所以这两个流派在盗墓前供拜秦始皇,以求这位反盗墓的祖师爷睁只眼闭只眼。
黑白两道拜关羽“人生在世,贵尽忠孝,节义之事,方于人道无愧,可立身于天地之间。”——《关圣帝君觉世真经》
关公的形象已经是家喻户晓,我国各地打小关庙众多,许多人更是将关公“请”进办公室、商铺等场所。90年代的港片中,警察、黑社会都会时不时的拜一拜关公,这里更多体现了关公忠义仁勇精神的影响力。据考证,衙役拜关公至少可以追溯到北宋徽宗年间,当时的《解州闻喜县新修武安王庙记》碑文中,立碑人名单里就有衙役头领的名字,这被认为是“白道”拜关公的起始。
“黑道”拜关公则更广泛的产生于清朝,拜关公的黑道组织最早是天地会,他们以反清复明为宗旨,所以就选择了一生不侍二主的关公作为祭拜对象。天地会的主要活动区域就是在四川、湖南、广东、福建、台湾、江浙一带,后发展成洪门、哥老会、小刀会、三合会等帮派组织,这些帮派也继续延续了拜关公的传统。所以今天拜关公最多的区域还是在南方,黑道对于拜关公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并非所有黑帮都会拜关公,那些说黑帮重情义,故而拜关公的言论其实不可信,就上述而言的天地会演化的帮派是拜关公的,不是天地会演化的帮派反而是不拜关公的。比如著名的青帮,原来是亲清政府的漕帮,他们拜的是天地君亲师的排位,还有白莲教,拜的是阿弥陀佛。古代的“黑社会”很注重信仰问题,或者说信仰是集聚这群人的思想因素,所以黑道帮派并非都拜关公,只不过古代的这种形式发展到近现代,一些小黑帮团体学着古人的样子,不论信仰如何,一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就拜起了关公。
太监拜岳飞岳飞与关公的形象有些类似,都宣扬了忠义精神,但关公除了忠于汉室之外,更侧重于忠于兄长,岳飞的忠义主要是对国家和君主。那么太监又是如何追捧岳飞的呢?
其实在明朝开国之初,朱元璋就吸取汉唐宦官干政的教训,对太监进行了史无前例的打压,还在大殿门口立下“太监不得干政,违者斩”的铁牌。但朱元璋对于权力的控制欲较强,他在位时就设立东厂监察大臣,这就开启了宦官掌握权力的先河。虽然后来这个机构被撤销,但以太监作为特务机构管理者的模式被后来的皇帝学会了。朱棣恢复东厂时还亲笔题下“流芳百世”的匾额悬于东厂大厅,而太监拜岳飞的奇怪现象就是产生于东厂。
“此辈自古以来,求其善良,千百种不一二见。若用以为耳目,即耳目弊矣;以为腹心,即腹心病矣”——《明太祖实录》
因东厂经历设立、撤销、再设立的过程,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皇帝不信任太监,朱元璋就曾经说过,太监里边一千个人里挑不出一两个好心眼的。所以太监群体得以复用后,倍加珍惜来自不易的信任,故而在东厂大厅内供奉一副岳飞画像,以表示忠君爱国的意愿。另外岳飞还有一个特点是其他历史人物不具备的,即“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当年宋高宗十三道金牌召回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杀害,岳飞当时手握兵权,也没有选择抗旨不遵,这就体现了他忠君的原则,哪怕是死也要选择忠于君主,这正符合东厂太监的内心表达。
另外,东厂的职能除了监察之外,还包括特殊案件的侦办,岳飞是千古冤案的代表,最终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且是奸臣陷害的结果。所以皇帝就要求东厂监察百官时,一定要实事求是,办理案件也一定要毋枉毋纵。由此看来,明朝太监拜岳飞,在那个时期一是向朱棣表忠心,二是时刻提醒自身的使命。事实上朱棣时期的太监确实出色,比如郑和、侯显之类,都是难得的人才。
青楼拜吕洞宾“齐桓公宫中七市,女闾七百,国人非之。”——《战国策》
要说青楼行业的祖师爷应当是战国时期的齐相管仲,他曾经开了一家国营青楼,用于补贴国家的财政收入。这个行业也就至此得到传承,历朝历代都有官营的青楼,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私营青楼也逐渐增多,后来就成为达官显贵们经常光顾的高消费场所。明清时期,扬州一些青楼就开始供奉管仲,将其视为青楼行业的祖师爷,青楼女子每天都要对着管仲扣头烧香,以祈求生意兴隆。
“娼家魔术,在在有之,北方妓家,必供白眉神,又称妖神,旦夕祷之。”——《清稗类钞》
除了管仲之外,传说中的民间大盗也曾被青楼请上排位,此人名叫盗跖。由于传言盗跖喜爱“取人妇女”,所以华北地区的青楼将盗跖当作守护神,并尊为“白眉神”。《万历野获编》记载道:“自春秋以来,娼妇人家,家家钦敬,大小奉祀,竟如祖宗一般”。而至于吕洞宾,也如盗跖一样,来自神话传说,据说吕洞宾游走凡间,常点化青楼女子,所以受到青楼女子的崇敬。但青楼是靠这些女子赚钱的,青楼老板自然是不会祭拜吕洞宾的,而是一些青楼女子渴望获得自由,才私下祭拜吕洞宾。
南方荆州五勇将是哪几个武将?
荆南五勇将是三国演义中,刘备攻打荆南四郡时,与刘备手下关羽、张飞、赵云交过手,与诸葛亮斗过智的五大猛将,分别是:零陵上将邢道荣、管军校尉杨龄、零陵太守刘度之子刘贤、管军校尉陈应、管军校尉鲍隆。
一、零陵上将邢道荣
邢道荣是零陵太守刘度手下的大将,当刘度听说刘备要来攻打零陵之后很是担心,但是他的儿子刘贤一点也不担心,刘贤说刘备有关羽、张飞,我们有上将邢道荣,可以力敌万人,而且邢道荣本人也是一点不示弱,不仅与张飞、赵云单挑武艺,而且还跟诸葛亮斗智,可谓文武双全。
刘备令诸葛亮带着张飞和赵云及1.5万人攻打零陵,零陵太守刘度令邢道荣出战,邢道荣率领一万余士兵与诸葛亮对峙,两军对战的时候,邢道荣毫无胆怯,手持开山大斧质问诸葛亮:反贼怎么敢侵犯我的领地?
荆南五大勇将
诸葛亮不慌不忙地说道:我乃诸葛亮,曹操百万大军,被我略施小计,杀得片甲不留,你不是我的对手,赶紧来投降吧!
邢道荣大笑说道:赤壁之战,是周瑜的谋略,跟你有什么关系,敢来这里骗人!说完这话,邢道荣挥动大斧直扑诸葛亮而来,注意是邢道荣主动来攻打诸葛亮,诸葛亮回到阵中,邢道荣直接就杀入蜀军阵中,毫无胆怯。
这个时候首先是张飞出手来战邢道荣,两人单挑数个回合,邢道荣感到力气不支,于是退走,张飞就在后面追,邢道荣好不容易杀出一条血路,结果赵云挡在了前面并且大喊:认识常山赵子龙吗?邢道荣前后都被包围,无力再战,只得下马投降。
邢道荣
邢道荣不愧是荆南五勇将之首,战张飞、斗赵云,毫无胆怯,而且跟张飞交手数个回合,只是因为力气不支,要不然还能多打几个回合,武力也算不错了,张飞、赵云在三国都是超一流猛将,邢道荣敢跟张飞单挑,多少也算得上二流武将吧,而且跟张飞交手没有败,也没有受伤,虽然最终投降,那也是寡不敌众。
但是,邢道荣更嚣张的不是跟张飞、赵云交手,而是跟诸葛亮斗智,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称得上神机妙算,邢道荣投降后,刘备就准备斩杀了他,但是诸葛亮劝阻了,诸葛亮让邢道荣去捉了零陵太守刘度过来,才免他一死,邢道荣为了活命,假装同意了,他其实是想用诈降计反攻诸葛亮。
当诸葛亮放了邢道荣之后,邢道荣马上逃回了零陵向太守刘度报告,并将实情合盘托出,并告知刘度可以将计就计,诱捕诸葛亮,敢跟诸葛亮斗智的人,除了周瑜,其实还有邢道荣,结果邢道荣太过自满,自己的小算盘早被诸葛亮看破,原本想引诱诸葛亮进城的,结果自己中了埋伏,邢道荣当场被赵云一个回合杀死,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零陵则被攻破。
邢道荣
邢道荣这个人是有些武力和智商的,只是过于自信,根本不了解对手的实力,就贸然出战,不把张飞、赵云和诸葛亮等人放在眼中,他真实的武艺在三国演义中应该能排到三四流,好歹挡得住张飞数个回合,同时他也有几分小聪明,但可惜用错了地方,敢跟三国演义第一智商的诸葛亮相斗,哪里会是对手呢,这也注定邢道荣的悲剧。
二、零陵太守刘度之子刘贤
刘贤是太守刘度的儿子,就是他推荐邢道荣来对抗刘备的,他说邢道荣能力敌万人,显然是过于自信了,邢道荣被诸葛亮放回后,想将计就计引诱诸葛亮上当,刘度当时就是和邢道荣一起埋伏,等着诸葛亮到来。
果然到了晚上,有一支军队来到营寨,然后便开始放火,刘度与邢道荣攻打放火的军队,放火的军队便跑了,这明显就是诸葛亮派来刺探虚实的,刘贤一出现,就等于暴露了,然后刘贤与邢道荣一起追这支放火的军队,结果发现对方不见了,后来两人回寨,发现自己的寨了被劫了,而且被张飞和赵云包围,赵云一个回合就杀了邢道荣。
零陵太守刘度
刘贤也被张飞俘虏,诸葛亮将刘贤放了,让他入城劝其父零陵太守刘度投降,如果不投降,破城之后就得死,刘贤回去后就真的劝刘度投降了,于是零陵被刘备攻下。
三、管军校尉陈应
陈应本是猎户出身,善于打猎,还会使用飞叉,后来成为桂阳太守赵范手下的管军校尉,赵范原本是不敢与刘备作对的,准备投降,但是陈应自持武力,想要应战,当时攻打桂阳的是赵云,赵范说赵云在当阳长坂坡进出百万大军如入无人之境,但陈应根本不把赵云放在眼中,坚持要出战。
陈应的武器是飞叉,与赵云单挑,打了四五个回合,陈应感觉自己不是对手,于是拔马便走,赵云在后面追赶,陈应用飞叉掷向赵云,赵云躲开了,随后陈应被赵云生擒,赵云把陈应放了,让他回去劝太守赵范投降,于是桂阳臣服。
陈应
赵范投降后,极力拉拢赵云,因为两人同年出生,又都是常山真定人,所以两人结拜为兄弟,除此之外,赵范还想把自己漂亮的寡嫂樊氏嫁给赵云,樊氏长得非常漂亮,而且嫁人还有三个条件:一是文武双全,二是相貌堂堂,三是与前夫同姓,只有赵云最合适,但是赵云坚决不同意,结果赵范与赵云关系弄僵了。
然后赵范与陈应、鲍隆商议,准备用诈降计,让陈应和鲍隆两人假意投降赵云,赵云早就看破了两人的诈降,最终两人被赵云灌醉了酒,然后绑起来斩杀了,陈应的武艺比起邢道荣来,还差了一点,算是三四流武将吧,而且智谋也非常幼稚,想弄个诈降结果把自己命也弄没了。
四、管军校尉鲍隆
鲍隆原本也是猎户,和陈应一样,武艺比陈应要高,因为鲍隆射杀过两只老虎,还有勇力,如果与赵云单挑,鲍隆应该比陈应还要强一些,可惜头脑不行,与陈应一起诈降赵云,一招没过,就被赵云灌醉了酒之后斩杀了,虽然鲍隆也算一员猛将,可惜了一战没打就死了,论起武艺来,应该与邢道荣不相上下。
杨龄
五、管军校尉杨龄
杨龄是长沙太守韩玄手下的管军校尉,当时关羽率军攻打长沙,太守韩玄是准备让黄忠出战的,当时黄忠是韩玄手下武力最强的将领,能开二石力的弓箭,而且还百发百中,结果杨龄自持武力过人,抢在黄忠前面说道:不需要老将军出手,由我出手就能活捉关羽。
这个情节让我想起了董卓让吕布出战前,华雄也抢在吕布前面说:杀鸡难道要用牛刀吗?不劳温侯(吕布)出手,我就能斩众诸侯首级,如同探囊取物一般容易。华雄确实武力过人,一度打得十八路诸侯无招架之力,但最后还是被关羽所杀。
想来三国演义就是如此巧合,杨龄同样是遇到了关羽,两个一交手,不到三个回合,关羽就斩杀杨龄,杨龄的武艺应该是荆南五勇将最末一个了,陈应都能对战赵云四五个回合,杨龄被关羽不到三个回合斩杀,他的武艺只能算四五流了。
其实 ,所谓的荆南五勇将都是三国演义中虚构的人物,邢道荣、杨龄、刘贤、陈应、鲍隆五人历史上都没有这个人。
张郃和五虎上将中的四虎交过手?
张郃这个战将非常了不起,不但具备独领一军作战的能力,他上阵厮杀也是一把好手。
咱们检点一下张郃曾经对战过的那些敌将。
超一流猛将有四人:赵云、张飞、马超、黄忠
一流猛将有四人:张辽、庞德、魏延、关兴
二流战将有三人:杨昂、雷铜、王平
三流战将有两人:孟达、高翔
经过如此多的恶战,张郃仍能存活下来,可见能被刘备和诸葛亮都忌惮的人物,张郃绝非是泛泛之辈。
蜀汉五虎将,除了关羽之外,张郃与其他四人都有过对战。咱们就检点一下张郃在战斗中的表现:
一、张郃与赵云共有四次对阵
第一次是穰山之战。
曹操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携大军乘胜攻击刘备,双方在穰山对阵。赵云掩护着刘备准备乘夜撤出战场,结果被曹操提前设下了埋伏,四面堵截。
赵云保护刘备连续突破许禇、李典、于禁的包围圈,中途被打散。激战一夜,天明时分,刘备逃跑途径被高览和张郃前后截住。刘备麾下刘辟迎战,被高览斩杀。
危急时刻,赵云杀到,直冲曹军后阵,枪挑高览,杀散敌军,再与张郃交锋,三十合击败张郃。
第二次是长坂坡之战。
曹操取得襄阳后,派轻骑追袭刘备,刘备溃不成军,家小被冲散。赵云单枪匹马寻到幼主阿斗,怀抱婴儿七进七出,突破重围。
赵云在突围过程中,正遇张郃,双方交锋,战不十合,赵云投鼠忌器,不敢恋战,拔马而走,落入陷坑。张郃挺枪来刺,突然红光一闪,龙啸声震,张郃大惊退走,赵云策马跃出坑外,杀出生天。
第三次是乌林突围战。
周郎火烧赤壁,曹军大败,全军溃退。曹操率残部走乌林北还,却遇到赵云率兵拦截。
危急关头,为掩护曹操,张郃与徐晃联手双战赵云,曹操趁机逃脱。
第四次是米仓山之战。
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黄忠得知曹军在米仓山囤积粮草,就率兵前去劫粮,却落入了张郃、徐晃的包围圈中,苦战不能脱身。
赵云得知,单枪匹马杀入重围,连斩曹军二将,又表演了一套落雪梨花枪,张郃和徐晃心惊肉跳,不敢应战,被赵云救走黄忠。
二、张郃与马超有过一次对战
这是在渭南之战中。
曹操设计,伏杀马腾父子。马超得知,率西凉兵马为父报仇,取长安,夺潼关,兵进中原。
曹操派兵来战,双方在渭南摆开战场。马超叫阵,曹军阵中,于禁直取马超,被马超八九个回合击败。张郃挺枪出马接战,支撑了二十个回合,抵挡不住,败下阵来。
三、张郃与黄忠有过两次交锋
第一次是在葭萌关。
张郃奉曹洪将令率兵攻打葭萌关,孟达出城迎战,被张郃杀败,坚守不出。
黄忠请命率兵援救葭萌关,出战张郃,二马相交,约战二十余合,曹军后路被严颜袭击,前后夹攻,张郃大败,兵退九十里。
第二次是米仓山之战。
黄忠得知曹军在米仓山运粮,率兵前去劫粮。被张郃和徐晃包围,双方恶斗,黄忠不能突围。赵云赶来,救走黄忠。
四、张郃与张飞有三次交锋
第一次是阆中之战。
张郃率兵攻击巴西、巴郡,刘备派张飞引兵去战。离阆中三十里,张飞与张郃相遇。两军摆开战阵,张飞出马与张郃大战,战到二十余合,曹军后方生乱,张郃不敢恋战,拨马退走。
第二次是宕渠之战。
张飞进攻,张郃坚守不出五十余日。张飞计上心头,诈做酗酒大醉,张郃得知,率兵夜袭,陷入张飞埋伏。两人在火光中大战三五十合,张郃两寨被夺,不敢恋战,率败兵退守瓦口关。
第三次是瓦口关之战。
张郃在瓦口关抵挡张飞,与张飞交锋十数合诈败而走,张飞不追,张郃又返回挑战,又诈败。张飞副将雷铜追去,被张郃斩杀。
次日,张飞将计就计,再战张郃,张郃诈败,却被魏延抄了后路,两头截击,张郃大败,弃下大军和战马,带着十余名亲随,翻山越岭,逃之夭夭。
论武艺,张郃确实不是蜀汉五虎将的对手,屡屡败阵。但张郃善长自保,遇到劲敌,决不死战,他又很能熬,熬死了所有比他武艺更高强的其他战将,最终成为了天下第一猛将。
蜀汉赵云过世后,直到木门道之战的这段时间,张郃是天下无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