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甲骑兵,最后的红肩队怎么样?

2023-07-30 08:35:04 58阅读

装甲骑兵,最后的红肩队怎么样?

红肩队彻底覆灭的整个过程看似匪夷所思但十分真实,或者讲对战场的描述十分平淡客观。在描写人物方面,战前全身心的投入、如野狗般死缠烂打、对战争憎恨的同时依赖战争,军人的本性在片中暴露无遗。要说遗憾的话恐怕是佩尔森的死前几部何等威武何等老谋深算,最后如此下场实在可悲…

可以打败5万名铁浮屠重装甲骑兵吗?

一、“铁浮屠”重装甲骑兵技术数据。

装甲骑兵,最后的红肩队怎么样?

冲锋速度:

330m/60秒,

2000m距离6分钟。

二、轻机枪射击诸元

轻机枪射速,600发/分;

连射6分钟,3600发/挺;

100挺齐射,6万发/分;

100挺齐射,共36万发。

枪弹最远射程:2000m。

枪弹有效杀伤距离1600m。

集群杀伤网800m~1200m,

密集杀伤网400m~800m,

精度杀伤网100m~400m,

精准杀伤网50m~100m。

三、5万铁浮屠重装甲骑兵同时冲!100挺轻机齐射!

两军对决!勇者胜!

这到底是设计师的大意还是希特勒的自大?

二战时,德国虎式坦克以其强大的火力、厚重的装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直为军迷们津津乐道。

但有个问题很奇怪,1942年3月,虎式坦克闪亮登场时,装备倾斜装甲的苏联T-34/76坦克早已漫山遍野了。倾斜装甲比垂直装甲防护力好,技术也不复杂,为什么虎式仍然用垂直装甲呢?

其实这事吧,德国工程师也知道。虎式选择垂直装甲,有诸多原因:

一、“老虎”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虎式虽然1942年中才出场,但其立项年代很早,1937年陆军武器局便立项研制“VI号坦克”,命名为“突破战车”I型。

自1932年起,德国先后研制了1~4号坦克,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受制于《凡尔赛条约》,再加上1929开始的全球大萧条,德国经济很差,顾不上重型坦克研发。

▲玛蒂尔达

二战爆发初期,德军横扫西欧,3号、4号坦克一路疾驰,所向披靡。直到入侵法国,遇到皮糙肉厚的“玛蒂尔达”、“查理B1”坦克,才发现3号、4号火力不足,只能用88高炮平射摧毁。

苏德开战后,KV-2坦克同样让德军恼火。一辆KV-2就能在桥头阻拦一个德国步兵师两天两夜。再加上T34/76坦克的刺激,德军对重型坦克的需求空前高涨起来。

KV-2

亨舍尔公司循序渐进,在前期车型的基础上,从VK3001(H)——VK3601(H)——VK4501(H)一路放大加强。直到1941年VK4501(H)竞标重坦成功,成为虎式坦克的原型。

VK3601(H) 小虎式

虎式坦克是德国30年代“重型坦克计划”的延续,与3号、4号结构一脉相承,看起来像4号的放大版。早期的坦克主流就是垂直装甲,虎式也自然延续下来。

虎式坦克拖拖拉拉,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二、变速箱前置结构。

1、虎式坦克采用发动机后置,变速箱前置结构。

前置的变速箱使虎式坦克很难改装倾斜装甲。因为倾角太小了没用,想改大倾角,就要重新调整悬挂、变速箱的位置,其难度不亚于重新设计一辆坦克。

2、虎式坦克发动机与变速箱之间有一根传动轴,抬高了坦克高度。它的火线高度比T-34高了近1米,需要防护的面积更大。

3、垂直装甲和倾斜式装甲各有优缺点。倾斜装甲虽然提高了防护力,但也缩小了防护面积。如果装甲厚度不变,防护面积不变,必然要覆盖更多的倾斜装甲,重量也随之增加。

虎式原本就重达57吨,机动性不算太好,再增加装甲,这机动性就没法看了。再看倾斜装甲的“虎王”坦克,重量高达68吨,“豹”式也不轻,一款中坦就45吨。

过高的重量导致故障率增加,很多坦克趴窝后只能被迫炸毁。如果不想增重,就要用薄一些的钢板。只是德国工艺精湛,能生产厚钢板没必要特意减薄吧。

三、倾斜装甲不是新玩意,垂直装甲已经满足虎式的防护需求。

倾斜装甲在海军战舰上早已广泛应用,许多战列舰的主装甲带都有倾斜装甲。对于倾斜装甲提高防护,德国工程师是知道的。

只是虎式面世后,正面装甲102毫米,侧面82毫米,炮盾 135毫米。镍铬锰钼轧制钢装甲性能优异,能抵御同期大部分坦克炮的袭击,已经足够使用,对倾斜装甲没有需求。

四、虎式坦克作战理念的需要。

德国坦克数量少,走的是精兵路线,它没有苏联、美国制造“坦克海”的天量资源,也无力保障补给。虎式坦克经常以一对多,还要保持优势,这需要很多装备的支持。

1、88炮体积已经不小,为了射击稳定性、精确性,还要安装各种观瞄设备。

2、为了应对坦克海,虎式坦克携带87枚炮弹,4500-5700发机枪子弹,比其他坦克多不少。

3、德军身形大,空间太小坐不下5名坦克兵。苏军坦克空间小,只能选择身材矮小的士兵,驾驶员甚至要躺着开坦克。

4、德军坦克要连续进攻,作战时间很长,空间太小士兵很容易疲劳。

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大空间支持。可倾斜装甲恰恰浪费空间惊人,所以在垂直装甲够用的情况下,德国并不急于更换倾斜装甲。

五、倾斜虎”方案。

直到1944年,面对IS-2M、T-34/85坦克的强大火力,垂直装甲已不堪重任。德国后期又缺少稀有金属,再也生产不出高品质的装甲板,只能表面渗碳强化。在这种情况下,德国人开始使用倾斜装甲。

亨舍尔公司重新设计了,使用倾斜装甲的VK4502H“倾斜虎”方案,但军方没有被接受。德军最终选择了更优秀的 VK4503H方案,也就是后来的“虎王”坦克。

一件武器的配置与它所处的时代和战场需求密切相关,正是基于以上原因,虎式坦克才选择了垂直装甲,并一直用到结束,这与设计师的大意和希特勒的自大并无绝对关联。

和风漫谈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欢迎关注。

100万蒙古骑兵在平原上向10万人的信息化装甲集团军群发起冲锋?

如果是 骑兵攻,装甲集团军守,双方不死不休的话,装甲集团军群获胜的概率大大强于骑兵方,1:10的人员比例,无法弥补双方质量的差异。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