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的割礼是割什么,犹太人割勋礼的意思?
犹太人的割礼是割什么,犹太人割勋礼的意思?
1 犹太人割勋礼是犹太教中的一个重要仪式,指男婴在出生后第八天进行割礼的仪式。2 在犹太教中,割勋礼是犹太人与上帝约定的象征,认为只有受过割礼的男性才能成为真正的犹太人,也能保证后代延续这个传统。3 割勋礼还有一些文化和社会意义,在犹太人社区中也被看作是一个重要的社交活动。
犹太人的历史?
犹太人的历史和战争关系太密切了,所以我把1948年5月14日(魏茨曼宣布成立以色列国之日)作为叙述的分水岭。
犹太人复国之前的历史,要从“信心之父”亚伯拉罕开始说起。他原名亚伯兰,带着侄子罗得出吾耳,来到迦南。亚伯拉罕生以撒,以撒生雅各(又名以色列),雅各生流便、利未、犹大、约瑟等十一个兄弟。
以色列历史上第一个君王是扫罗,最伟大的君王是大卫王。他出生于牧羊人家庭,被先知撒母耳膏立为王。后来,大卫传位给儿子所罗门,建立了圣殿(第一圣殿)。将以色列国建成世界上知名的强国。所罗门王死后,国家一分为二:南国犹大和北国以色列。
北国于公元前722年亡于亚述,南国于公元前586年亡于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539年以后,巴勒斯坦先后为波斯帝国、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创建的帝国及其分裂后的托勒密王朝和塞琉西王国统治。公元前168年,犹太人在犹大·马加比领导下发动反抗塞琉西王国统治的起义。公元前141年,犹大之弟西门在耶路撒冷及其周围地区建立了马加比家族的统治,即哈斯蒙王朝。公元前63年罗马人占领巴勒斯坦后,犹太人遭到残酷镇压,绝大多数犹太人逃离巴勒斯坦,流散世界各地。公元7世纪,巴勒斯坦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16世纪初,巴勒斯坦被纳入奥斯曼帝国的版图,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19世纪后期,犹太资产阶级鼓吹犹太复国主义,号召犹太人返回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巴勒斯坦由英国委任统治,犹太复国主义得到英、美等国支持,大批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犹太人购买或强占阿拉伯人土地,逐渐形成一个犹太政治实体。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通过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
1948年5月14日犹太人复国。第二天,第一次中东战争打响。
1956年10月,爆发了第二次中东战争。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期间,以色列又侵占了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耶路撒冷阿拉伯区、戈兰高地和西奈半岛。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同埃及和叙利亚分别签订脱离接触协议,被迫在苏伊士运河东岸和戈兰高地作了有限后撤。1979年3月埃、以签订和约,以色列于1982年4月25日全部撤出西奈半岛(塔巴地区除外)。
1982年6月,爆发了第五次中东战争,并获胜。截至1986年,以色列实际控制面积约 2.8万平方公里。
以色列现在的人口 427万(1986,不包括绚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阿拉伯人),其中犹太人占82.5%,阿拉伯人占13.5%。希伯来语为国语,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通用英语。犹太人信奉犹太教,阿拉伯人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
以色列建国时首都在特拉维夫,1950年迁耶路撒冷。1980年7月,议会通过法案,定都耶路撒冷。关于耶路撒冷的地位和归属问题,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一直有争议,联合国也未予承认。 国徽国旗图案都是“大卫之星”。
犹太人的相貌特征是怎样的?
我想楼主问题的焦点是:
为什么纳粹能分辨谁是犹太人谁又不是。
进而认为,犹太人有特定的体貌特征。
其实就这个问题而言,社会学意义远大于生物学意义。
犹太人是以宗教为纽带的(多数),他们通常会在定居的国家里,形成类似于“唐人街”的文化据点。加之犹太人善于理财经商,所以纳粹们要锁定目标并不十分困难。
根据以色列70年代制定的回归法,所有犹太人生来就拥有以色列国籍.而犹太人的标准就是母亲是犹太教信徒者(注意这一点很特别.犹太人以母系继承血统好象是在出埃及以后吧,记不太清楚了),或者皈依犹太教者.所以,如果任何人皈依犹太教,以色列也承认其为犹太人.所以,黑色的犹太人也就不奇怪了. 根据史料记载,我国自宋代起就有犹太人定居.由于当时中亚、西亚几个帝国的阿拉伯化,于是有犹太人从丝绸之路逃到了中国。根据记载,当时定居在开封的犹太人有上千之众,在今天的开封仍旧有几户有家谱可考的犹太后裔。元朝时将之分为色目人。明代甚至有30余位犹太人得中进士。到明代中后期,政府开始大规模取缔外来宗教,在华犹太人不得不放弃犹太教信仰,犹太教堂也尽被拆除。由于这些犹太后裔放弃了犹太教信仰,所以也就不是犹太人了。以前看过几部关于纳粹集中营的电影,都有这么个情节,犹太男人躲在家里,让犹太女人趁德国兵不注意摘下大卫星袖标上大街弄吃的。因为犹太男人都做割礼,万一让德国人怀疑是犹太人,脱下裤子来检查就露馅了。至于在巴勒斯坦那块的人们是如何分辨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还有巴尔干地区的人如何分别塞族、阿族和克族,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了……可能就好象我们中国人看鬼子人和我们的区别一样吧,看神态、看举止、看习惯、看打扮。
主要还是从户籍等资料上区分的,从外表上很难区分,否则当初纳粹也不必强制犹太人带上标志了。从老马和老恩的照片上估计没人能看出来这对好朋友一个是犹太人,一个是日耳曼人。要看希特勒本人的特征,倒是更像他们所描绘的“犹太人”,不过有传闻希特勒本人的确有些犹太血统。
中国古人和西方古人是怎么不约而同地把一年都化成365天?
其实,中国古人和西方古人,并非都把一年定为365天。说365天左右更准确。
而且,中国古人和西方古人,也并非都把一年的“年初”定在冬季末,而是以不同季节作“年初”。
不过,中国古人和西方古人,在历法这件事上,确实“英雄所见略同”。
何以如此呢?
第一,这大概与各地古人根据农业生产需要制定历法有关。
第二,也大概与各地古人根据对日月星辰的观测制定历法有关。
咱们分别来看。先看国外古人的历法。古埃及历法——
古埃及的天文学,大约在第四王朝第二位法老胡夫时期,最为鼎盛。
这个时候,古埃及人把行星叫作“不疲倦之星”;把总在视野之内的星叫作“不朽之星”;把看似不改变位置的星叫作“不灭之星”。他们能区别木星、土星、火星、金星,或许还能认出水星。
古埃及人的历法,是“太阴历”,即以月亮的运行周期,作为制定历法的根据。
实际上,他们的“太阴历”包括三种——
一是“农历”,即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之历,一年分为“泛滥季、生长季、收获季”三个季节,各为四个月。每年的“新年”,在收获季或叫夏季之中,那一天,天狼星和太阳同时升起。
二是“民用历”,分成12个月,每月30天,全年360天。
三是“宗教历”,也是12个月,每月30天,但把五个神的节日加了进来,就成了每年365天。
埃及古人,很好协调了三种历法的关系,形成了每年365天的传统。
古代中近东其他历法——
在中近东早期文明国家中,除了埃及,都使用“阴阳合历”。这也是在对太阳月亮运行观测基础上产生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也关注到了水木金火土五个行星。
第一,苏美尔一巴比伦历。
约在公元前2400年,苏美尔人使用一种历法,每年12个月,每月30天,全年360天。每年在庆祝季节,要举行皇家祭祀,所以用“皇家年”命名。
公元前21世纪,当地有了“置闰”概念。在此基础上,巴比伦历逐渐形成。
这种历法,对后来的犹太历有深刻影响。
第二,波斯历。
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国征服巴比伦。这使巴比伦历推广到整个波斯帝国。
公元前1世纪,一种被称为“琐罗亚斯德教历”的历法,在现在的北部伊朗地区使用。这种历法,每年12个月,每月30天,另外附加5日。公元226-621年的萨珊王朝,“琐罗亚斯德教历”成为官方历法。
古代的中近东地区也使用过埃及历。显然,这一地区,在历法上,受到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历法的重要影响。
欧洲历法——
欧洲的历法,最初应该受到了埃及历和美索不达米亚历法的影响。
第一,古希腊历。
公元前43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默冬制定了阴阳合历的法则,主要是19年7闰的方法。马其顿王国曾在东方推广使用希腊历。
第二,罗马历。
公元前6世纪,罗马历形成。岁首在3月,一年有12个月,每月28-31天不等,共355天。
为与太阳回归年协调,每隔两年在2月23日以后交替插入一个27或28天的闰月,2月余下的5天不在计算。由此,得到年366.25天的平均值。
公元前1世纪,罗马统儒略.凯撒大帝改革历法,用儒略历代替罗马共和历。1582年,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再次进行改革,用格列高利历取代儒略历。
美洲历法——
美洲古代,有马雅历、阿兹特克历、秘鲁印加历等历法。只有马雅历较为精细,并影响到其他历法。
马雅历,为古代中美洲所共用。
这种历法,包含一个365天的年周和一个260天的典祀周。二者最小公倍数为52年。每一个这种“历法周”,某一确定的典祀周日期,就会在年周中的同一位置上重新出现。
年周期,划分为18个有专名的月,每月20天,最后附加5天。
玛雅人肯定注重对太阳的观测,但其年周如何划分季节尚不清楚。
印度历法——
古印度的哈拉巴原生文明,至今没解读出与历法相关的遗存。大约公元前1000年左右,印度历开始使用,至今仍被用来确定印度宗教年的日期。
印度历是“阴阳合历”。每年有12个以完整月象计算的月。每年约354天。同时,按照太阳回归纪年。这之间相差的天数,通过在每30个月中插入闰月的办法而得到部分解决。
再来看中国古人的历法。《汉书.律历志》说,上古至三代,有黄帝、颛顼、夏、商、周、鲁六种历法。
南北朝时期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祖冲之说,所谓“六历”,实际是周末汉初行用的历法。
夏朝之前,暂时不可考。
殷商,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历法。
而且,是比较明显的阴阳合历,即以太阳回归纪年,以月亮圆缺计月,因此,月亦分大小月。
关于太阳回归纪年,以董作宾先生为代表,认为殷商已经是精密的“合天历”,一个太阳年的长度为365.25天。他举出若干卜辞作为证据,具体不多赘述。
陈梦家赞成殷商以太阳回归纪年,但不同意当时已是“合天历”的说法,他认为,殷商的年之长度为360-370之间。
现在的学者许进雄、常玉芝通过对商王“周祭”的规律发现,循环往复的“周祭”,一般按照三十六旬安排,间或按三十七旬安排。显然,这是在调整三十六的360天与太阳年365天之间的误差。他们计算,殷商时期一年的天数,平均为365天。
从卜辞看,殷商时期,已经自觉利用闰月调整“太阴月”与“太阳年”之间的日差。
只是,如何合理安排闰月,从卜辞看,当时似乎还未找到规律。
这是中国古人在公元前1300年前后使用的历法。
关于中国古代历法的“岁首”,古文献中有“三正”之说,即夏代以一月为岁首;商代以十二月为岁首;周代以十一月为岁首。
秦王嬴政当上始皇帝后,改十月为岁首。汉武帝时,又改为一月为岁首。以后基本没再变化。
殷商时候究竟何时为岁首呢?即便根据卜辞,意见也一直不统一,但认为以夏三月的收获季节为岁首者居多。
总之,古代,不论中国外国,都是根据对太阳月亮的观测确定历法的。
按照太阳回归为一年的,基本一年都是365天左右。
按照月亮运行计月然后再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纪年的,可能就偏差大一些。
但为了调整日月运行产生的日差,各地的人们,都认识到了要置闰。
历法,往往与农业生产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因此,岁首并不很确定,最初很可能与庆祝收获有关。但比如中国,汉武帝的时候,之所以将岁首设为一曰,也是为了便于春耕春种。对此,司马迁《史记》的《历书第四》有很详细的记载。
犹太人和以色列人是一回事吗?
当然不可混为一谈,只能说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交集——大部分以色列公民属于犹太人。
然而,犹太人最多的国家却并非以色列,而是美国。甚至,假设把纽约算作一个国家的话,它将是全球犹太人口第三多的国家。
虽然从1948年建国开始,以色列就一直对外宣称是自己是在“神的应许之地”建立的犹太人的民族国家,但事实上,其社会和民族构成,同样是多元化的。
在以色列公民中,占比最高的自然是犹太人(约为75%),另有占总人口五分之一的阿拉伯人,剩下的5%主要包括了一定规模的亚美尼亚人(天主教徒为主)、切尔克斯人(突厥血统的高加索人,多为穆斯林)。
按照以色列宪法规定,这些以阿拉伯人为主的少数民族在以色列议会中,合法拥有自己的政党和议员,也能担任政府职位。他们同样享受以色列公民的社保、医保和各种福利,并拥有广泛意义上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018年1月22日,美国副总统彭斯访问以色列,在以色列议会发表演讲时,还遭遇到了阿拉伯裔议员们的抗议)
这方面,咱们就拿以色列境内最大的少数民族,占了国民人口20%的阿拉伯裔以色列人举例。
首先,他们虽说都是阿拉伯人,但也并非全属于穆斯林,少部分为天主教徒和无神论者。
此外,整个阿拉伯群体中,还有一支非常世俗化的阿拉伯穆斯林——德鲁兹人。他们中的精英人士,能在以色列军政界做到高层,比如以色列最精锐的王牌军—戈兰旅的旅长加桑·埃利安,还有下图这位卫生部长。
德鲁兹人对伊斯兰教的解读跟一般穆斯林区别很大——不缴纳天课,不封斋,不行割礼、不朝圣,还严格执行一夫一妻制。
这导致,德鲁兹人一直被阿拉伯主流社会排斥、打压,视作“异端”和围剿的对象,甚至遭遇过多次险些灭族的大屠杀。
显然,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历史上,犹太人与德鲁兹人都曾饱受压迫,相同的经历和“有民无国”的凄凉让他们对主流阿拉伯圈子总是一致的反感。
(德鲁兹人的民族服饰)
加之,在以色列建国前,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地区的早期,德鲁兹人也曾给过他们很多帮助,两个民族之间没什么历史包袱,还流传着互相扶持的佳话。现代以色列建国后,从第二次中东战争开始,德鲁兹人就一直同犹太人并肩作战,保家卫国方面向来非常积极。
目前德鲁兹人也是以色列国民中唯一需要服兵役的阿拉伯族群。
半个多世纪以来,德鲁兹人通过主动服兵役,成了融入以色列最为顺利的少数族裔。虽然属于阿拉伯民族,但他们对以色列的国家认同感普遍很高,尤其是对自己“以色列人”的身份认知,并不存在质疑。
而且,就算是以色列境内占比最高的犹太公民,他们也几乎涵盖了人类的三大人种、各种肤色。比如,来自中国河南的黄种犹太人、从埃塞俄比亚“抢救”回来的黑皮非洲裔犹太人。
(从河南开封“回归”以色列的华裔士兵在戈兰旅服兵役)
说到这儿,大家是不是都明白了,虽然以色列就那么巴掌大点的地方,但是涉及到人口、宗教信仰和文化方面的国情,还真挺复杂的。
现代以色列总结起来就是——一个以犹太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多宗教、多人种的国家。而它处处对外自诩为“犹太人的民族国家”,主要是在意图拉拢并博得美国犹太群体的好感和帮衬。
毕竟,以色列为了生存发展、继续自己中东“小霸”的人设,必须得依靠美国。长期以来,美政府幕后的大金主、各行各业的大boss,多是具有犹太背景的财阀,而犹太民族又是个种族、民族观念极强的族群。
所以,以色列对外处处强调自己的“犹太人民族性”,更多像是一种外交策略上的表述。
(特朗普总统的白宫战情室)
好了,咱们说完以色列人的定义,再讲讲什么是“犹太人”。
要从血统上和历史传说方面看的话,同属闪米特人后裔的犹太民族和阿拉伯民族,论源头,算是血缘非常近的同父异母的亲兄弟。
据《圣经·旧约》记载,亚伯拉罕的嫡妻生的小儿子以撒是犹太人的祖先;亚伯拉罕的大儿子以实玛利,为他和通房大丫鬟生的结晶,后来成了阿拉伯人的始祖。
当然传说归传说,在实际操作方面,犹太人对自身族群的定义是:
1.皈依犹太教,按照信仰划分成的犹太人。
最典型的,像美国第一女儿伊万卡,嫁给了犹太精英库什纳,虽然没有按西方传统改夫姓,却主动信了犹太教,就成为了此种意义上的犹太人;
2.“母系传承法”——通过妈妈、姥姥这边的血统来捋顺你的身世,母系一方是犹太人,才能被划分成犹太民族,跟他/她爸爸,爷爷的族群,关系不大。
像二战前,德国纳粹党颁布的《纽伦堡法案》对犹太人的那种强行的身份认定——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中有超过三人(含三个人)为犹太人的,这个人就是法律意义上的犹太人,有一个是的,就被认定为混血犹太人(下图)。这种“定义”,其实并不符合犹太民族的传承规则。
客观看,犹太人的这种“母系传承法”,长期执行下去,优势非常明显——由于女性习惯于寻找更为优秀的男人作为伴侣。所以,正常情况下,他们的后代质量自然会越来越高;
而那些较差的犹太男人由于无法在本民族找到妻子,不是打一辈子光棍,自绝了后代,就是会选择更为弱势民族的女子。那么,在犹太母系传承的条件下,他们的子女,则并不属于血缘意义上的犹太人。
就这样,千年来,通过“母系传承法”,犹太民族一直进行着内部筛选,甚至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犹太人总被认为具有明显的智力优势。
所以,按照上述两种划分方面,无论是宗教还是血统上,关于犹太人的定义,跟你是不是以色列人,并没有任何关联。
甚至,对于现代以色列国的建立,一些拥有美国公民身份的犹太教极端正统派(西迪派Hasitic),还坚定的持有反对意见。
典型的是纽约的西迪派,他们认为,建立现代以色列这种世俗性质的国家,属于一种违反教义的行径。真正能受到“神”的认可和庇护的以色列,应该是用犹太教指导一切、解释一切的,“政教合一”的国家。
无论是对教义的坚持和理解还是穿着习惯方面,他们比以色列境内的“同胞”,还要保守。
这些极端正统的犹太人多聚居在长岛和布鲁克林的威廉斯堡哈西迪社区,在纽约的花花世界里,族群内部坚持说着一种用希伯来语字母包装的古德语——意第绪语,拒绝接受美国的高等教育。更执拗的执着的传承着19世纪的东欧装束——男的黑衣戴黑帽,白衬衣,大胡子,鬓角耷拉两缕头发;女的穿长裙配丝袜,不能露胳膊露腿,十几岁就结婚生子,婚后还必须戴头巾。
因为,根据教义规定,女子露出头发就相当于在直接暴露身体,那是一种非常轻贱和极为不敬的表现。
更有一些极端正统的哈西迪派群体规定,女性结婚后,必须要削掉头发,出门包头巾或者戴假发。因为,他们认为,女人的一颗光头,才是让她们时刻谨记谦卑的最有效的方法....
(电视剧《离经叛道 》(Unorthodox)中,纽约的哈西迪新娘子被剃掉秀发)
总之,说了这么多,大家是不是都明白了,以色列也是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其境内的合法公民并非全是犹太人,更何况,以色列的第二大少数族裔——阿拉伯人的占比还不算低;而犹太人则属于一个世界性民族的定义,主要从母系血统和信仰两方面进行划分,跟此人是哪个国家的公民,并没有太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