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县怎么读,花蛤怎么炒?

2023-07-03 08:10:05 40阅读

郫县怎么读,花蛤怎么炒?

很多人喜欢吃花蛤,却不会做,作为南方人的我每次到餐馆都喜欢点一盘辣炒花蛤,但是花蛤的肉很少,一次不吃个2,3盘根本不过瘾。其实海鲜里属花蛤最便宜,如果在家自己做,买2斤花蛤也只要10块钱,可以炒两大盘,绝对的吃得过瘾。这不,我寻来了麻辣炒花蛤的做法,第一次就做成功了,麻辣鲜香,非常好吃哦!下面我把做法分享给大家。

准备材料:花蛤600克 小米椒 蒜瓣 大葱 花椒 (适量) 姜(这个忘记拍了)

郫县怎么读,花蛤怎么炒?

花蛤好吃,沙难清理。建议大家提前把花蛤买回来,在卖家那里带些海盐回来,兑入清水,调制成淡盐水,将花蛤放入浸泡4个小时,让其吐沙,再用刷子刷洗干净。偷偷告诉你,我一般都是下午去买,卖家已经都养了大半天了,沙也吐得差不多了,拿回来,刷洗干净就可以下锅。还有一点要注意哦!买花蛤的时候注意挑选那些壳子张开还喷水的花蛤,比较新鲜,煮的时候个个开壳。

大葱切丝,姜切丝,蒜瓣切粒,小米椒切圈。

锅里水烧开,放入洗净的花蛤焯水。

煮至花蛤壳子张开。(如果有几个不开壳的,说明是死的,弃之)

捞起花蛤,用清水冲洗干净。

热锅放油,加入姜蒜,葱,花椒煸炒出香味。

加入花蛤,翻炒均匀。

加入小米椒翻炒均匀。(喜欢吃辣的朋友,可以把小米椒和姜蒜一起炒哦,那样太辣了。现在放不是很辣,适合我家孩子的口味。)

加入5ml料酒,5ml生抽,5ml醋,1克盐。

快速翻炒均匀,起锅。当然了,还可以加入水淀粉勾芡,使酱汁包裹着花蛤,吃起来更有滋味!(水淀粉:半勺玉米淀粉兑适量清水调匀)

我这个是没有勾芡的,麻辣鲜香,味道也不错哦!喜欢的朋友赶快收藏吧!

欢迎关注小鱼私厨,了解更多美食做法,小鱼在这里等你哟!

犀浦实验学校初中咋样?

犀浦实验学校地处成都市郫都区犀浦街道浦兴街171号,创建于1999年8月,是郫都区第一所九年义务制学校,占地面积90余亩,学校先后被评为成都市党建标准化建设示范校、郫都区先进基层党组织、成都市新优质学校、全国文明礼仪示范基地学校、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实验基地、成都市文明单位、成都市校风示范校、成都市实验教学示范校、成都市园林单位、成都市郫都区积极教育实验学校、四川省小学教育专委会理事学校等多种荣誉称号。

学校特色

校园内绿树成荫,花草飘香,400m标准运动场,富有特色的教学楼,雕塑——宝葫芦、双手托人才,橱窗,读报栏等使整个校园充满了浓厚的现代气息。学校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现有教学楼4栋,综合实验楼和行政办公楼各一栋,师生食堂可容纳2000人同时就餐,学生公寓可容纳700人住读。建有语音室、网络教室、音乐室、美术室、理化生实验室、图书室、健身房,安装闭路电视、多媒体广播系统,电化教育系统(含多媒体教学设备两套),一套远程教育模式3设备,教师电子备课室等。

教学条件

师资力量

学校大力培养和引进优秀骨干教师,不断改善师资结构,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和育人水平,专任教师学历达到100%,高学历教师人数占65%。2001年7月,学校参与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在课改中,涌现出了一批名优教师。有四位青年教师特邀到省教育电视台录制教学VCD光碟,随着课改培训典型教例在全国发行,多位教师与省内兄弟学校做课改交流[1] ,近年来,58位教师获得国家、省、市、县教学竞赛等级奖,全校师生有大量文章在国家、省、市、县报刊杂志上发表。全校有省市县优秀教师和班主任48名,市青年优秀教师4名,县学科带头人4名,省市县骨干教师18名。

郫念什么?

pí。部首:阝、笔画:10。笔顺:撇、竖、横折、横、横、撇、横、竖、横撇弯钩、竖。郫,汉语二级字。形声,字从卑从邑,卑亦声。“卑”意为“从属物”。“卑”与“邑”联合起来表示“从属性的城邑”。本义:从属性的城邑、副邑、陪都。基础释义:郫县,地名,在四川。

一个卑字一个耳旁读什么?

郫,读作pí

郫,读音为Pí 。形声,字从卑从邑,卑亦声。“卑”意为“从属物”。“卑”与“邑”联合起来表示“从属性的城邑”。本义是从属性的城邑、副邑、陪都。

相关词语有很多,比如郫筒、郫县、郫豆僰棺等。

扩展资料:

一、汉字笔画:

撇、竖、横折、横、横、撇、横、竖、横折折折钩/横撇弯钩、竖

二、郫的同音字:既、寄

既的汉字释义:

1、 动作已经完了:既往不咎。既而。

2、 已经:既成事实。既定。

3、 常与“且”、“又”连用,表示两者并列:既快又好。

寄的汉字释义:

1.、托付:寄托。寄存。寄情。寄怀。寄意。

2.、依靠,依附:寄居。寄食。寄生虫。

3.、托人传送,特指由邮局传递:寄信。寄钱。

4.、认的亲属:寄父。寄母。寄子。

过桥米线都有哪些料?

你好,我是@理勤(Debbie),土生土长云南人,过桥米线的狂热爱好者,很荣幸来回答你的问题。

云南人有无数种吃米线的方法,过桥米线应该是比较特别的种类之一。它的汤料是精华,米线是基础,主料配菜是特色,烹饪方法别具一格,当这些元素和米线相融合,再缓缓感动到你的味蕾时,世间似乎再没有什么时刻值得回味了,这一刻仿佛已经触碰到幸福的味道。

过桥米线是云南滇南地区特有的小吃,属滇菜系,起源于蒙自地区,允以蒙自菊花米线最为有名气,由汤料、佐料、生的猪里脊肉片、鸡脯肉片、乌鱼片及五成熟的猪腰片、肚头片、水发鱿鱼片制作而成。

过桥米线已有百多年历史,五十多年前传至昆明。

过桥米线由四部分组成:一是汤料覆盖有一层滚油;二是佐料,有油辣子、味精、胡椒、盐;三是主料,有生的猪里脊肉片、鸡脯肉片、乌鱼片,以及用水过五成熟的猪腰片、肚头片、水发鱿鱼片;辅料有来过的豌豆尖、韭菜,以及芫荽、葱丝、草芽丝、姜丝、玉兰片、氽过的豆腐皮;四是主食,即用水略烫过的米线。鸡油封面,汤汁滚烫,但不冒热气。

云南米线可分三大类,一类是大米经过发酵后制成的,俗称“酸浆米线” 工艺复杂,生产周期长。特点:米线筋骨好,有大米的清香味,是传统的制作方法。

另一类是大米磨粉后直接放到机器中挤压成型,靠摩擦的热度使大米糊化成型,称为“干浆米线”。干浆米线晒干后即为“干米线”,方便携带和贮藏。食用时,再蒸煮涨发。干浆米线筋骨硬,咬口,线长,但缺乏大米的清香味

第三类叫做水米线,是近现代发明的,与酸浆米线做法类似,只是少了发酵这道工序,也少了滋生细菌和酸浆米线的特殊酸味。有米香味口感也被众多男士和省外游客喜爱。

另外还有一些小众的红米米线、黑米米线、杂粮米线另外自带特色。

外地朋友到云南,云南人都会请出过桥米线,如果能吃过桥米线,并且还能接受酸浆口味的,那一定前世便是云南人。

过桥米线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无火烹调术,所有的原料上桌后,除了一碗看似平静但实则滚烫的鸡汤外,几乎都是生料,不见明火,不见油烟,就在餐桌上完成自助式烹调,并马上进食。无数人为之倾倒,啧啧称奇,而且是严格分食,每人一份相当卫生。

过桥米线这样的美味它到底为什么是叫“过桥米线”,有多少人好奇过这个问题。过去有许多人说过桥米线从一个碗过度到汤碗中谓之“过桥”;还有很多过桥米线店在门口修一座桥,说过桥米线,过桥米线,要过桥吃,即为“过桥”。

其实过桥米线是有很多传说的

传说一

相传,清朝时滇南蒙自市城外有一湖心小岛,一个秀才到岛上读书,秀才贤慧勤劳的娘子常常弄了他爱吃的米线送去给他当饭,但等出门到了岛上时,米线已不热了。后来一次偶然送鸡汤的时候,秀才娘子发现鸡汤上覆盖着厚厚的那层鸡油有如锅盖一样,可以让汤保持温度,如果把佐料和米线等吃时再放,还能更加爽口。

于是她先把肥鸡、筒子骨等熟好清汤,上覆厚厚鸡油;米线在家烫好,而不少配料切得薄薄的到岛上后用滚油烫熟,之后加入米线,鲜香滑爽。书生得已安心读书还能吃到鲜美热乎的食物。

此法传开后,人们纷纷仿效,因为到岛上要过一座桥,也为纪念这位贤妻,后世就把它叫做“过桥米线”。

传说二、

云南蒙自县城有一书生,很英俊,很聪明,但喜欢游玩,不愿下工夫读书。他有一个美丽的妻子和一个年幼的儿子。夫妇之间,感情很深。但妻子对书生喜游乐,厌读书深感忧虑。一日,对书生道:“你终日游乐,不思上进,不想为妻儿争气吗?”闻妻言,生深感羞愧,就在南湖筑一书斋,独居苦读。

妻子也与生分忧,逐日三餐均送到书斋晌生。日久,生学业大进,但也日渐瘦弱。妻子看在眼里,很心疼,思进补之。一日,宰鸡煨汤,切肉片,备米线,准备给书生送早餐。儿子年幼,戏将肉片置汤中,生妻怒斥儿子的恶作剧,速将肉片捞起,视之,已熟,尝之,味香,大喜。即携罐提篮,送往书斋。因操劳过度,晕到在南湖桥上,生闻讯赶来,见妻已醒,汤和米线均完好,汤面为浮油所罩,无一丝热气,疑汤已凉,以手掌捂汤罐,灼热烫手,大感奇怪,详问妻制作始末,妻一一详道。良久,书生说道,此膳可称为过桥米线。书生在妻子的精心照料下,考取了举人,这事被当地群众传为佳话从此,过桥米线不胫而走,竟成云南名膳。

传说三

传说蒙自城的南湖,常有文墨客攻书读诗于此。有位杨秀才,经常去湖心亭内攻读,其妻每饭菜送往该处。秀才读书刻苦,往往学而忘食,以至常食冷饭凉菜,身体日渐不支。

有一次其妻焦虑心疼、辗转反侧,不断琢磨,仍不得法,某日把家中母鸡杀了,用砂锅炖熟,给书生送去。待她再去收碗筷时,看见送去的食物原封未动,丈夫仍如痴如呆在一旁看书。只好将饭菜取回重热。

当她拿砂锅时却发现还烫乎乎的,揭开盖子,原来汤表面覆盖着一层鸡油、加之陶土器皿传热不佳,把热量封存在汤内。

此后其妻就用此法保温,另将一些米线、蔬菜、肉片放在热鸡汤中烫熟,趁热给丈夫食用。后来不少都效仿她的这种创新烹制,烹调出来的米线确实鲜美可口,由于杨秀才从家到湖心亭要经过一座小桥,大家就把这种吃法称之“过桥米线”。经过历代滇味厨师改进创新,“过桥米线”成为云南的一道著名小吃。

传说四

当年秀才攻读,其妻子为避免其丈夫食用时过凉,就将汤内倒入热油以保温,其丈夫使用时汤面仍然很热,需用小碗冷食。就将砂锅内的米线用筷子重置于碗中,米线将两碗架作一桥,有妻子送米线过桥之意,故称过桥米线 。

这些民间传说均与书生读书,其妻为让其喝上鲜美热汤,吃到暖胃美食而制作,可以说过桥米线这种无火烹饪的方法,的确是在保温,保食材的新鲜,保持食物的营养方面独树一帜,在没有现代保温瓶,微波炉加热工具的时代,不失为一种巧具匠心的方法。这些传说也说明用爱心去烹饪会激发无穷的创造力。

云南过桥米线制作方法

基础料:米线300克

主料:猪里脊肉片25克、鸡脯片25克、火腿片25克、猪腰片25克、水发豆腐皮40克、玉兰片30克、白肉片25克、绿豆芽40克、豌豆尖50克、韭菜30克、葱花5克、芫荽5克

调配料:高汤500克、食盐8克、味精5克、白胡椒粉5克、鸡油和猪油共25克

制作过程:

1、老鸡、老鸭、猪筒子骨熬成高汤,料与水比例是1:6为宜,先用大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约煮六小时;

2、里脊肉、鸡脯肉、鱼、火腿片切极薄片以及熟白肉片放入盘中;

3、素菜类,除葱、芜荽取用生料外,豆芽、豌豆尖、韭菜、豆腐皮需烫熟;

4、米线用沸水烫后滤水放入碗中待用;

5、取大汤碗(热的)放入味精、白胡椒粉、鸡油和猪油(热),注入沸汤。

过桥米线的食用方法

过桥米线与众不同的吃法,也是独特的烹制方法—无火烹饪方法,利用热碗沸汤和鸡油封面,将切得极薄的生料倒入,最后焖出一碗味道鲜美无比、滑嫩可口、浓郁软糯的过桥米线,汤鲜、肉嫩、米线软滑,香飘十里的过桥米线。

而食客即是烹饪者,看着那些肉片在看不出热滚滚的汤里,筷子轻轻一搅动就熟了,是怎样一种神奇感受。待米线入碗整碗汤温度降至可食,食客的惊喜可想而知,这正是过桥米线的神奇之处。

其实牢记要诀,按顺序放入食料,一碗美味的过桥米线,一定会让你惊艳。

诀窍就是:先荤后素,先生后熟,最后放米线,倒点红油,美美享受

意思是:先放肉类、海鲜等荤的食材,再放素菜类食材,先放生的食材,再放熟了的食材,按照这个顺序就可以成功的把生料烫熟,把鲜味封入汤里,形成独特的鲜嫩新的口感。

注意事项:

1、荤类的生料一定要切得极薄,薄至透明,刀工很重要;

2、素类蔬菜,长切段、束拆小、原则上应先汆烫熟;

3、汤上桌立即放入生片用筷子搅动,避免粘连;

4、动作迅速依次放入食材,不可犹豫;

5、其实用油封住的汤和碗都很烫,千万不可以当即喝汤,要保证安全,动作轻柔放入食材,防止汤溅沷。

云南过桥米线用料考究,制作精细,食法别具一格。最考究的就是汤的熬制,据说每一家有名的过桥米线店熬制汤料都有独有的不传秘法,才可以维持老店经久不败,让过桥米线汤能够香飘十里。

不瞒你说,做为云南游子的我,一下飞机第一件事情就是扎进过桥米线店,连汤带水的“整”(吃)上一碗,才满足的回家。

所以贴心的昆明机场内到处都是过桥米线店,为离家归家的人儿准备到位,机场有一层都飘满了过桥米线汤的香味,这是家的味道!

过桥米线的料是过桥米线的风格,也是让过桥米线大放异彩,让人眼花缭乱、充满好奇和寻味的浓墨重彩。

为了便于你的了解,我们先把这些主料分一下类,切记我前面介绍过的口诀:先荦后素,先生后熟,然后放米线,来点红油点缀下。

可以放入过桥米线汤里的料,每份过桥米线都配有一个生的鹌鹑蛋,这个蛋切不直接倒入沸汤中,那它有什么用呢?

先把鹌鹑蛋打散,生肉片入沸汤前在鹌鹑蛋液里滚一下,更加滑嫩可口。

过桥米线都有什么料?

荤料:

生料:1、肉类:猪里脊肉、牛肉、火腿、鸡肉、羊肉、猪腰片等等

2、鱼、海鲜类:乌鱼片、鳕鱼片、墨鱼片、鱿鱼片等等

熟料:1、壮鸡块、老鸭块、熟白肉、熟毛肚片、熟羊肉等等

2、油淋牛干巴等

素菜料:韭菜、黄花菜、莴笋、萝卜丝、水发木耳、香菇、玉兰片、豆芽、蘑菇片、水发干笋片,榨菜等等

果干料:油炸花生米、油炸腰果等等

鲜花:黄菊花瓣、可食玫瑰花瓣等等

通常外加一小包三七粉和一份汽锅鸡

这些罗列出来的都是通常所见的料,云南过桥米线汤鲜味美,由各种食料多样所以营养非常全面丰富,又没有过度烹制,所以食材的本味十足。

可见过桥米线的包容性是极强的上百种食料都可以被它兼容并蓄,和谐相融,价格不同加入的食料也就不同,我曾吃过十几元的,也吃过上千元的过桥米线,它是平民食品,也是能满足人们探奇猎奇欲望的特别美食。

过桥米线集中体现了云南滇菜丰盛的食材、精湛的刀工,神秘的煲汤技术、神奇的烹饪方法和特色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吃法。

过桥米线到底是平民食品还是贵族食品,尽管它品格独特,品味高雅,但它的故事告诉我们,它是基于爱而产生的家庭食品。

千百年过去了,我们不知道承载着家庭厚望的书生有没有中状元?中了状元又怎么样了?名落孙山又如何了?我们只觉得这种基于爱而产生的美食散发着鲜美,传递着温度,是出得厅堂,入得平房,能进殿堂,与歌舞相伴,暖在茅屋,承载着希望,这样的美食,让你不能不爱它?

我是@理勤(Debbie)美食领域创作者和美食爱好者,希望我的回答能解决你的疑惑和难题,如果喜欢就点个赞、评论一下,加个关注吧,多多联系,美食路上一起走。[握手]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