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fortzone,怎么摆脱安于现状的心理?

2023-06-29 23:10:04 49阅读

comfortzone,怎么摆脱安于现状的心理?

一个人安于现状有什么表现呢?

1、拒绝学习

comfortzone,怎么摆脱安于现状的心理?

不管在哪里工作,真正的稳定,只有你的能力。我们应该以一个人肯不肯学习、提升自己来判断他是不是在荒废人生。努力的人,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可以是看书,可以是听课,可以是向优秀的人讨教,形式多样,但目的只有一个:让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强。能吃到永久盒饭的人,都是有真才实学的。

2、没有忧患意识

某种程度上来讲,没有忧患意识,做不到居安思危,才是最大的罪魁祸首,才是一个人荒废人生的根本原因。因为意识不到这样的严重性,也就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更没有奋斗的动力。就像唐山收费站的那位大姐,直到被辞退了,才感到了压力,才意识到严重性。如果早一点有这样的认知,早做准备,学习一些技能。这样即使被辞退了,也不至于慌乱无措。很多职场人都是如此,公司规模也不大,工作也不算稳定,但却活得很坦然,反正工作也不缺,这家倒了,再去下家呗。

有这样安于现状的心才最可怕,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一直没有提升和突破的原因。

安于现状,就是不思进取,因为别人进步了,你还在原地踏步,就相当于退步,所以,真正废掉一个人的,从来不是稳定的工作而是安于现状! 这世界上总有一批人在努力改变,这些爱折腾的人,身上那股勇敢的劲值得我们学习,当然这样的人往往也比较容易挣到钱。当然,绝大多数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在此基础上,工资当然是越多越好。但这几

年,大家对于稳定的工作似乎存在着一种鄙视和嫌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呢?首先,稳定的工作,往往意味着拿一份死工资;其次,稳定的工作,意味着人生没有追求。也就是说,不仅穷还没追求,这样的人自然是被有志青年们所鄙视的,也是被现在这个激进的大环境所不容的。

所以说,真正废掉一个人的,从来不是稳定的工作,而是安于现状的心和稳定思维。如果一个人有安于现状的心,那么他不管是在哪里工作,国企也好,私企也好,自己开店,又或合伙创业,最终都将一事无成。这才是一个人被废掉的原因。只要你有一颗进取的心,在哪里都可以奋斗。反过来,只要你安于现状,

哪里都会被淘汰。

快乐很难吗?

人越长大,就与「快乐」渐行渐远

· 「装在套子里的人」

现在城市的上班族,每天八九点下班成为常态。或许你觉得「工作-生活的平衡」不重要,自己可以趁着年轻多打拼。但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我们会发现情绪状态越来越差,好像干什么都提不起劲来,感知快乐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弱,最后变成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种情况,就是面对超量的压力时,身体给你发出的「红色警告」 。

当出现强烈的刺激时,我们会出现一种应激反应,叫做「战斗或逃跑」(fight or flight)。它会把生理系统积极地调动起来,比如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让我们产生更多能量去解决问题。但「小宇宙」的爆发是有限度的。如果我们仗着年轻经常地熬夜,没有留下时间来自我照顾,那很快就陷入一般适应综合征(GAS)中的「疲惫阶段」——被接近枯竭的身心状态拖累,暂时丧失感知快乐的能力。

· 「妥协圈套」

做着别人看来你应该做的事,压抑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很多人谈到不快乐时,会提到的一个共性的原因:做着父母看来体面,但自己并不真正喜欢的工作。

面对原生家庭的期望,还有转行的风险和非议,他们的天平最终倾向于妥协一方:情愿违背真正的自己,戴着伪装的面具生活。表面上你的生活岁月静好,却让认知失调越来越严重——脑海里总有「我应该」和「我想要」两种观念在打架,不断被心理冲突所折磨,最后毁掉了原本快乐的自己。

· 「快乐陷阱」

用过去的方式寻找快乐,没考虑到能否满足当下的成长需要。每个人都有自己应对压力的方式。这种熟悉的感觉会给人安全感、掌控感,让我们不愿意走出来,直面可能会带来痛苦和挫败的成长。它就是我们心理学上所说的「舒适区」(comfort zone)。在情绪调节方面,躲在舒适区也是我们越来越痛苦的原因。

我认识一位朋友,她信奉「包治百病」,一旦不开心就买买买,用购物来缓解抑郁情绪。可她还是我抱怨说:「现在剁手也不管用了。等兴奋劲儿一过,该难受还是很难受。」因为人的需要是不断发展的。缺乏经济条件时,我们的首要目标是生存,等工作几年后衣食无忧,愉悦感更多取决于精神层面,比如工作上的成就感,爱情中的联结感。如果只是在舒适区里绕圈子,不去尝试具有挑战性,但真正能带来快乐的方式,我们就无法满足成长需要,陷入越来越痛苦的处境。

不快乐该如何调节?

1.找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点

我们要在心里提醒自己:「如果一直绷得太紧,没有休息的时间,再坚韧的弦也会断掉。」摸清楚你精力的储备有多少,当能量低于40%时应该敲警钟,跌破20%就要强迫自己停下来。比如在家好好地休息一天,跟朋友到户外骑骑单车,让你的小宇宙重新恢复能量。

2. 学会拒绝

很多人有「价值条件化」的倾向——总觉得要满足外界的期待,我才是有价值的,不然就一无是处。所以会为了迎合别人而委屈自己,过得越来越痛苦。想破除这一点,我们需要展现真实的态度,对违背本心的事情说「不」。

如果是重度的讨好型人格,可以从一些小的地方开始:你喜欢传统文化,已经做好计划去旅游。但同学硬要你改变计划,今晚一起去蹦迪。我们就可以告诉她:「不了,我还是想抽时间去了解下风土人情,你再找找其他人吧。」跟别人划一条明确的边界,不让他们挤占真实自我的空间。只有尝试去拒绝,才能减少「我应该」和「我想要」的冲突,让内心的撕裂感有所缓解。

3.突破舒适区

当你面临巨大压力,下意识地想疯狂剁手时,记得问自己一句:「我是在盲目沿用过去的经验,还是选择了最合适的方法?」就像肚子很饿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饱餐一顿,而不是给自己倒几杯水。即便倒水比做饭容易,也帮助过我们缓解口渴问题,但它不能让现在的你填饱肚子。回到现实问题上也是如此。

如果面临的是亲密关系问题,那就需要学会沟通和调整不合理信念,这样才能真正获得幸福。如果用剁手来回避关系冲突,主要矛盾没有得到解决,买再多的东西也无法让我们快乐。只有放下对安全感的执念,选择痛苦但能满足成长需要的方式,踏实的快乐才会到来。

撒野名言名句英文?

以下是一些关于“撒野”的名言和名句的英文版:

1. “Life is short, so we should seize every opportunity to do something extraordinary.”(生命短暂,所以我们应该抓住每一个机会去做一些非凡的事情。)

2. “I want to live like there's no tomorrow, love like I'm on borrowed time.”(我希望活得像没有明天,爱就像我借来的时间。)

3. “Twenty years from now you will be more disappointed by the things you didn't do than by the ones you did. So throw off the bowlines, sail away from the safe harbor, catch the trade winds in your sails. Explore. Dream. Discover.”(从现在起二十年后,你会因为你没有做而不是做了而失望。所以扔掉锚,远离安全港口,扬起风帆,利用逆风翱翔。去探索,去梦想,去发现。)

4. “Don’t die before you’re dead.”(先活完再说。)

5. “The world is a book, and those who don't travel only read one page.”(世界是一本书,那些不旅行的人只读了一页。)

6. “Life begins at the end of your comfort zone.”(生命始于你舒适区的尽头。)

7. “The greatest danger in life is not taking the adventure.”(生命中最大的危险就是不追求冒险。)

8. “Don't wait for the perfect moment, take the moment and make it perfect.”(不要等待完美的时刻,抓住每一个时刻,让它变得完美。)

9. “Life is a journey, not a destination.”(生命是一场旅程,而不是一个目的地。)

10. “The only way to do great work is to love what you do. If you haven't found it yet, keep looking. Don't settle. As with all matters of the heart, you'll know when you find it.”(做伟大的工作的唯一方式就是热爱自己所做的事情。如果你还没找到它,继续寻找。不要妥协。关于内心的所有事情,当你找到时,你会知道。)

希望这些名言和名句可以激励你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勇敢地闯荡人生。

为什么会有舒适区?

舒适区(Comfort zone)指的是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人会在这种状态或模式中感到舒适。舒适区,又称为心理舒适区.。

在这个区域里,每个人都会觉得舒服、放松、稳定、能够掌控、很有安全感。一旦走出这个区域,人们就会感到别扭、不舒服,或者不习惯。例如,习惯了右手刷牙的人,让他用左手刷牙,他会很不舒服。如果他是使用右手写字的人,请他用左手写字,他也会不适应。也就是说,在他的心理舒适区内,他只能使用右手刷牙、右手写字。

哪一本书让你觉得比美女还吸引你?

夸张的说,这本书相信所有人看完都会有新的感触,它会颠覆你以往的认知,也许会帮助你走向你想要走的那条路。这本书就是

《微习惯》

有一个读者评论说出了我的心声,

“以前,我就想生活在一个笼子里,所有我觉得有趣的东西都在笼外,我怎么都碰不到它们。微习惯策略给了我打开这个笼子的钥匙。”

因为自己就是拖延症晚期了,看了很多很多知乎上的关于如何对症拖延症的方法,都是刚看完觉得,嗯!很厉害的样子!说不定这次能行!看完第二天,就被我抛到九宵云外了。orz,感觉就像对着空气打了一拳,毫无反馈,没有成就感让我对自己也没有信心。

有没有人像我一样试了很多很多种方法,制定计划,暑假计划、寒假计划、年计划,等等。都从来没有实现过,最多坚持两天吧……

“每天跑5公里”

“一个月瘦10斤”

每天背50个单词”

.…..

或者在年初给自己立很多flag,最后基本都完不成。

一次又一次的打击,最后对自己的自制力都不抱希望了

一次偶然,看别人推荐,买了这本书,抱着一丝希望想“万一有用呢”,看完了这本书。

书里的方法已经有实施了快一个月了,自我感觉真的有变好!!

私觉得这本书真的很值得一读,觉得原文表达的意思正好,希望没看过的人都可以去看一看,为了吸引你们,所以复制了很多正文内容,希望没有看过的小伙伴能去看一下,这就是我想分享这本书的目的了,帮助你们通过这个习惯向自己的梦想迈进!

这本书的作者也是通过一次次的失败总结下来的微习惯这一策略,并通过实施变成了一个优秀的人。是适合所有人的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自我管理法则。

下面,介绍一下这个书的大概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一定再把书买来仔细读读啊!

以下是正题

这本书会告诉你

1、微习惯是什么,以及大脑的工作原理,来帮我们理解我们大脑是怎么形成习惯,意识和潜意识的互相配合,最终如何塑造了我们的日常行为。

2、动力和意志力的区别,如何使用意志力来帮助我们完成目标

3、最后微习惯的策略和它的独特之处。

4、怎么制定微习惯及实施

微习惯是什么?

作者之前,也和许多人一样,很多想做的事,却因为坚持不了而都放弃了。在与现实与理想中的自己之间苦苦挣扎。

直到有一天,他正试着开始锻炼30分钟。但心里又觉得是个无比艰难的任务。于是站在那里,身体却一动不动。他突然想:如果只是做一个俯卧撑会怎样?不必多做,一个就够了。

但马上,他又觉得这样想很可笑,一个俯卧撑有什么用?但最后还是觉得“管他呢,就做一个俯卧撑得了”

于是,他摆好姿势,做了一个俯卧撑。显然,很久没有运动,连一个俯卧撑都觉得有点吃力。可摆好姿势了,干脆多做几个呗。

接着,虽然作者心想着“到此为止了”

但马上又开始想着挑战一个引体向上,那么简单的动作,没理由拒绝吧。于是完成了一个之后,又多做了几个。

后来,作者就是根据这个理念,制定出了一个方法,那就是,每天只做一个俯卧撑,或是,每天看两页书。都是像这种,小的不能再小的目标。但就是这种看似毫无作用的习惯。让他一步一步的走向了成功。

我刚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也在想,开玩笑吧,一天做一个俯卧撑?那对于想要健身来说,能有什么用?

看完后面的内容,明白了这看似毫无作用的一步,能给我们带来多大的帮助。

人是有惰性的,制定一个大目标时,没有很好的自制力或强大的动力时,通常,最终都会与坚持不下去而告终。

而制定一个微小的目标,看似起不了作用,但就是因为“小的不能再小“这一特点,而让我们无法失败,这也最直接的给了我们信心。

为什么我们平时想为了改变所做的尝试那么容易就坚持不下去了?

为什么第一天立的FLAG ,第二天就倒了?

事实上,我们总是在高估自己的行动力,没有考虑到当开始实施时,遇到不好的情绪,如沮丧、疲惫时,我们并没有那么强大的动力去完成想要完成的事情。

作者在文中提到的一点 我深有感触,那就是:有人习惯性地认为动力是行动的唯一基础。

当然动力是个很好的加速器,但没有动力时,不必要将激发动力作为激发行动的唯一可行的方法。(书中会详细介绍)在书籍、影像上,通常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人们看到激励人的文章、电影、文字时,会表达出受到鼓励,表达出要继续好好努力的意愿,然而,过了几天,又回到“间接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的状态”。

“热情递减法则”是动力让我们失败的原因

激发动力有效吗?答案有时让人很恼火,你偶尔能激发出动力来锻炼身体或写2000字,可是下一次就未必了。

“他们把“激发动力”塑造成促进行动、改善生活的唯一途径,而很少有人会提出质疑。

刚开始做一件事情的兴奋劲在最初会有很大帮助,可是等到这股劲头渐渐消失,你开始怀疑有什么地方出了什么问题的时候,他又会成为强大的敌人。如果最开始就选择不依赖动力和感受,就能有效降低这种风险。”

动力之所以不可靠,就是因为它以人的感受为基础,而人的感受容易改变且无法预测已经是几百年公认的事实了。很多很多东西都能改变我们的感受:一次事件、血糖水平、外界刺激.......换句话说,任何东西都能改变你的感受,你真的愿意把希望放在如此……不稳定的东西上吗?任何事物能成为基础的第一原则就是它必须牢固可靠,而“激发动力”策略就像是在液体上盖房子。”

想一想,我们很多时候都指望动力来帮我们完成很多事情,事实上,你无法预测未来的那个时候的你是否有动力去完成你计划中的事,那天你可能心情不太好,根本不想做任何事情,这个时候,哪来的动力去完成目标呢?

那么如果不依赖动力,我们怎么来完成自己的目标,怎样去完成自己要做的事情呢?

意志力就是最佳策略了!

在我们缺乏动力时,却仍能做到想要做到的事,这个时候,靠的就是意志力。

但如果这样说,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有些奇怪。没有多大的意志力怎么办呢,但其实和动力不一样,意志力极其可靠,并且可以像肌肉一样可以得到强化。

为什么意志力能打败动力?

1、意志力很可靠

2、意志力可以被强化

3、意志力策略可以通过计划执行

说了这些,但意志力是有限的,并不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要学会如何正确支配自己的意志力,引起意志力消耗有主要5个因素 分别是:努力程度、感知难度、消极情绪、主观疲劳和血糖水平。

因为微习惯指的是将一件非常微小的一个行为养成习惯,你不用付出过多的努力,也不会觉得难,消极情绪被最大化的减少,主观感觉因为这件事的难度非常小,所以也不会感觉疲劳,并且也会最大化的节省你的能量。

在有的时候,你精神充沛,却不想锻炼。但其实你心里还是希望自己能锻炼的,这就是当前感受和人生价值之间的想法冲突。你的动力也许并没有办法让你坚持这个锻炼,哪怕它长远的利益看起来那么诱人。试试想象你有着八块腹肌,流畅优美的身体线条的样子……但在有微习惯时,你几乎感受不到任何难度,并且在着手开始后“已经开始“带来的心理影响会让感知难度明显降低。当目标一点一点脚踏实地的被完成时,即使是很小很小的目标,你也会有成就感,并且很容易在第二天继续坚持。开始做一个俯卧撑,或者说开始做你很想做的一个事情里的第一小步。随着你的继续前进,你迈出的每一步都会让长远的健康目标显得更有吸引力。

当你彻底精疲力竭,意志力耗尽时,它能让你采取行动,把当时的能力发挥到最佳水平。

在另一种情况下,你真的感到身体疲劳,这个时候,你想完成你的目标就会出现更大的障碍。比如你不光头疼,还想睡觉,你可能会对自己说,算了,明天再做吧。但明天你可能又不想做了。于是就留到“之后”,但“之后”是个糟糕的计划。

但你有了微习惯时,你就会发现你要完成的目标,太轻松了。它可能花不了一分钟就可以完成。你根本觉得没有任何理由来不做它,于是你会花点时间来完成它。哪怕只是一个俯卧撑,然后你可以带着成就感入睡了。

我觉得微习惯就像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关于微习惯如何拓宽你的舒适区。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理舒适区(comfort zone),你在圈内感觉最舒适,而圆圈外是你想达到的目标。我们都要经过不舒适的过程才能实现那些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通常人们处理这类变化的方式是,全力冲到舒适区外面,拼命挣扎着想留在那里,这时你的潜意识就会说“有意思,可这么剧烈的变化真让我不舒服”,然后,当你的动力和意志力不足以支撑你停留在那里时,潜意识就强迫你回到圆圈里面。

而微习惯策略就像走到圆圈的边缘,然后向外迈出一步。这是个相对不舒适的地方,因为你知道走一步就可以回到舒适区里,所以差别不会很明显,你的潜意识会逐渐适应,接下来你的圆圈就会拓宽(微习惯开始形成)。与前面例子中的全力冲刺不一样,这种拓宽能永久改变你的舒适区的界线。不管你有没有向外探索的冲动,都会向养成新行为迈出第一步的愉快习惯。在该领域,它可以充当进一步行动和个人成长的最佳基础。

以俯卧撑为例,微习惯策略通常的目标是每天做一个。你不仅会适应做1个俯卧撑的想法,而且总体来看,你会更适应做俯卧撑这项运动。适应每天做若干个俯卧撑的细节的行为,所以这一小步带来的影响比你预想的要大得多。这样一来,逐步加大运动量就会变的非常轻松。最糟糕的情况也只是没有超额完成目标而已。”

作者还在这里用基础物理学解释了会超额完成目标的原因,我觉得很恰当:

1、除非受到外力作用,否则静止的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

2、除非受到外力作用,否则处于运动状态中的物体的速度不会改变。

我们的大脑是很抵触变化的,但当你慢慢推进变化,它也会随之改变。

微习惯能提升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对自己影响事件结果的能力的信念。在受抑郁、意志力薄弱和反复失败困扰的人群中,缺乏成功所需最基本的自我效能感的现象是很常见的。如果你认为自己会失败,那么就很难有好结果了。

而微习惯策略是一个产出自我效能感的机器,你不需要任何自我效能感就能成功地开始行动,而你每天的成功会帮助你提升自我效能感。你怎么可能会觉得自己不具备每天做一个俯卧撑的能力?在读两行字的时间你就能完成它。而且这就等同于通过练习强化自我效能感,微习惯策略还可以训练你相信自己。

一项进行了两年的随机试验显示,最低限度的自我效能感也对适应并维持锻炼活动有着关键的影响。

远离恐惧、怀疑、胆怯或犹豫

行动是征服这些消极情绪的最佳武器。迈出第一步会消灭恐惧,即使不是马上消灭,总有一天也会的。我不再害怕写作,不再因为阅读太少而内疚,现在健身也不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变成了乐趣,如果你经历过一件事而且发现它并不可怕,那么恐惧就会消失。微习惯用一种感觉安全、给你力量的方式让你直面怀疑和恐惧。你会发现锻炼并不难,自己也能做到。

那么当你明白了原理后,接下来就到最重要的计划部分了,想要建立一个习惯必不可少的是需要计划的。这里有三个计划供你参考

1、一周弹性计划

根据这个计划,从一个习惯开始,使用微习惯策略一周时间,然后进行评估并选择一个长期计划。

一周评估:你有没有感到精疲力尽?是否发现自己每天都能轻松超额完成目标?完成这些目标是否不费吹灰之力,让你渴望培养更多好习惯呢?你可以继续专注于一个习惯或者增加更多习惯,(不过我推荐刚开始还是从一个开始更好,有助你建立起信心)

你要考虑你最艰难的一天会是什么样子,在这种情况下,你还能完成微习惯吗?如果你在这种情况下都能完成它,那么你每天都能完成它。

“我把这个计划推荐给想尝试微习惯策略,但不确定什么最适合自己的人。”

警告:在日历上标出一周计划很重要,这能让你切实履行计划的那一天所需完成的任务。切记,不可中断!

2、单一微计划

如果有一个事情是你最想做到的,最想达到的目标,那么你可以试一试,因为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一个计划上,因此成功率相当高。而且很适合于意志力比较弱,或者情绪很低落的人。一个习惯也许是你能应付的最大量。你总得从某个地方开始。

3、多项微计划

这是策略里最高级的一种,同时建立好几个目标,比如一天看2页书;一天做一个俯卧撑;每天冥想一分钟。这些都在一天内完成。这些,你总共也花不了十分钟。

但尽量把一天要完成的目标控制不要超过四个,否则,你可能坚持不了,或者有一个完成不了。那这样你就不是100%的成功了,哪怕是95%,如果你在一个微习惯上失败,也不会有完全成功的感觉,而完全成功的感觉对维持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很重要。

如果你渴望养成好几个习惯,或者不满足于一次培养一个,那么你可以试试多项的微计划。

如果你不确定哪一种计划最适合你,那就选择弹性计划,然后暂时挑选一个你最想建立的习惯吧。在这一步,不用害怕写出自己目标的完整形式(例如每周健身5次)。

现在你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一个习惯计划了,接下来,我们就要缩小这些计划了。

把你的习惯变成“小得不可思议的一小步”

微习惯之小会让我们感到荒唐,这可能是社会标准、更高更大的思维习惯以及自尊心导致的。“我能轻松完成20个俯卧撑,”一个人可能会这样想,“所以没必要说只做一个。”但这种思维只考虑到了一种力量(身体力量),并没有考虑到你的意志力。我们要骗过大脑,赢得意志力的比赛。

你需要把你想要的习惯缩小,直到小的不可思议为止。这时大脑会认为它毫无威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下面这些例子听起来就小的不可思议:

“一天一个俯卧撑?”你在开玩笑吧!

“每天扔掉一件物品?”毫无价值!

“一天写50字?”你什么也发表不了!

但你会明白这些看起来毫无价值的举动会对你的生活产生多大的意义。

把想法变小和把微习惯变小一样重要。你必须像接受完整目标那样接受微目标,今天你就成功了。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你就会得到你想要的“大”收获。

挖掘每个微习惯的内在价值

想知道习惯是否值得我们付出努力的最佳方法是先认清来源。最好的习惯直接来源于你的生活观念。来自同龄人的压力和别人对你的期待并不是我们要寻找的想法来源。如果你是因为别人或者社会的观点才努力改变自己的,我猜你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我还是要说出来:强烈的内心抵触。

列好习惯后,看看你为什么想要实现它们,但别在这一步就停止。再问问为什么,不断地问下去,直到形成循环和重复为止,因为这时候你已经找到了核心。(我想养成的习惯就是锻炼,并且我很清楚最深层的原因,我为什么想养成这个习惯)

你也要清楚这一点。了解自己的深层动机

明确习惯依据,将其纳入日程

培养习惯的方式有两种,时间和行为方式。如果你打算 依据时间来选择习惯,可能会说“我打算周一、周三和周五下午3点锻炼”。如果你打算根据行为方式来选择习惯,可能会说“我打算吃完最后一口午饭之后30分钟再去锻炼”。

如果你的日程安排很规律,你可以根据时间来选择习惯。

反之如果你是个没什么规划的人,根据行为方式选择习惯更适合你。

自由度高的非具体习惯

如果你希望在弹性时间里完成任务,微习惯就为你打开了一种可能的新领域。微习惯的根源在于自主、自由和灵活度,其目标是给予你能量,让你不断取得成功。通过设定一个不规定具体时间的24小时时段,我们可以用这套方法来改善过于具体的习惯依据。

你会发现,发展微习惯对改正坏习惯也有一些积极的影响。坏习惯一旦缺乏约束就会随意发展,占据你生活的各个角落。你可能有98个抽烟的依据,53个看youtube look的依据,还有194个在网上闲逛的依据。让你的好习惯疯狂发展也是有可能的。就像植物为了营养竞争一样,你的好习惯能把坏习惯挤出你的生活。同理,发展微习惯也有区分,如果你想把某件事变成生活的一部分,就把“必须在晚上睡觉之前完成”作为每天的截止时间就够了。

如果希望一个行为能在生活中占据一个你特地为它留出的具体位置去,就可以选一个固定的时间。

接下来你就可以开始制定你的微习惯计划了,他是多种的,还是单一的,是根据时间制定,还是根据行为决定(个人推荐把时间限制为睡前完成目标就可以,这样最灵活,最不会打击到我们的信心。)

作者推荐用一个策略来追踪微习惯进展,用房间墙上的一个巨大的日历。把微习惯写在旁边的一个白板上,然后每天在日历上核对是否完成(每天都要检查,除了周习惯是一周几次之外)。在每日表格的左下角,我会记录我是什么时候去健身的,然后在周六(一周最后一天)表格的右上角,我会画一个小的对勾标记。这样,我看到这个角就能立刻知道我这周(或前几周)健身了几次。这样做很简单。但效果非常好。保持微习惯几个月以后,给成功完成任务的一天打勾的感觉依然很棒!

几天后你就会拥有一个行为链。你只需维持它,随着时间过去,这个行为链会越来越长。在有了几周的体验以后,你看到它就会很高兴。接下来你唯一要做的事就是不破坏它。而且你也不会忘掉,因为日历上都写得清清楚楚,并且你每天晚上都要问自己:“今天我完成微习惯了吗”,我要强调的是,我并不认为微习惯是那种你会在几个月后放弃的心血来潮的行为,而是可以坚持一生的追求,它效果太好了、太灵活了,所以你是不会放弃它的!

微量开始,超额完成

我们明明可以设定更高的目标,为什么还要制定这么小的习惯呢?而且度过你在完成小目标之后就赢了怎么办,它还有用吗?答案是有用,而且和意志力关系很大。

意志力的优点是它可以得到强化。但那些已经在某方面取得成就的人已经不再需要意志力了。

在建立习惯的道路上,我们想做三件事:

⒈强化我们的意志力

2.当下就取得进步

3.不耗尽意志力

而微习惯能满足这三点看似不可能的要求

带来进步的微习惯

看到自己采取行动比任何其他事都更激励人心,更能激发动力。

你也许是想养成每天写2000字的习惯,可这也许不能立刻做到。如果你想立刻变成每天能写出4000字的人,那就写吧。你可以把自己累垮,只要第二天仍能达到最低要求,就没问题。

如果你只能达到最低目标,它还是会成为习惯(而且相对很快,因为量很小)。一旦它称为习惯,你会处于在它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的完美位置。

留意习惯养成的标志

这一步又是在提醒你要耐心。

代表行为已成为习惯的信号有:

没有抵触情绪:该行为似乎做起来容易,不做反而更难。

身份:现在你认同该行为,而且可以信心十足地说“我常看书”或“我是个作家”。

行动时无需考虑:你不需要做出执行的决定就能开始该行为。

你不再担心了:刚开始时,你也许会担心自己漏掉一天或者早早放弃,可当行为变成习惯后,不知道你会一直做这件事,除非出现紧急情况。

常态化:一旦一件事变为习惯,你不会因为“你真的在做这件事”而激动不已。当一个行为变成常态,它就是习惯了。因为习惯是非情绪化的。

服从计划安排,摆脱高期待值

超额完成任务是我爱上这个体系的理由之一。此前,我们探讨过在你的意志力变得能够支撑那么多工作量之前,反复超额完成目标的行为是如何帮你塑造期待值,让你们能一直进行这种活动的。这点有好处,也有几分坏处,好处是大脑开始把这种活动当作习惯,坏处是因为它过早提高了标准,会导致拥有微习惯的很多好处消失。从小事开始和消除期待值带来的压力是我们取得成功的秘诀,而且效果很好,所以我们要尽可能长久保持。

大脑很难改变,所以我们要庆祝每一次进步。如果没有超过目标呢?不只是“好”,而是“了不起”。

下面有几个要注意的问题

1、绝不要自欺欺人

微习惯体系中有几种作弊方式。第一个愿望是最常见的一种是给自己制定一个微习惯,比如每天做一个俯卧撑,却偷偷要求自己完成不止一个俯卧撑。你需要特别注意避变这么做,因为你对自己提高要求,就需要更多意志力才能达到要求。这也就会影响到培养微习惯。我们想要确保成功,而不是听成功和失败发号施令。你随时可以超越目标,所以要这额外奖励来自于你自己,而不是你定下的目标。请一定不要提高期待值。期待值低一些,你就会渴望多完成一些。一旦你意识到开始的力量有多强大,就会有充足的动力(此前你的力量一直在休眠)一直做下去,那么生活会变得非常有趣。

满意每一个进步

对小小的进步感到满意和标准低不是一回事。李小龙有一句名言能很好地总结这一点:“要满意,但别满足。”

有这样一个look,一个男人在一个露天场所跳舞。他自己一个人跟着音乐狂乱地跳舞的样子显得有些傻气,但过了几秒钟,另一个男人加入了。于是就有两个人了。又过了几秒钟,又有一个人加入进来,之后又来了一个人。当人数达到大约10个时,一大群人冲进来加入了他们。几十个人投入地跳着舞,场面相当壮观!

这个场面是怎么开始的呢?从一个人跳舞开始。

这件事清晰地展示了微习惯对你的作用。后来加入的这群人就像是你心底的梦想,而你因为害羞、害怕而不敢行动。它们信心不足,不敢在聚光灯下跳舞。第一个跳舞的人就像你迈出第一步的决定。然后你发现“嘿,我竟然真开始做这件事了”,这时,你心底的梦想和激情会冲上舞台来鼓励你。你内心早已拥有你需要的全部勇气,只不过处于休眠状态。用微习惯唤醒它吧。

经常回报自己,尤其在完成微习惯之后

当你在完成一个微习惯后回报自己的时候——不管是用食物、出去痛快玩一夜还是对着镜子告诉自己你有多了不起——这种回报会激励你再次执行微习惯,它会通过这种方式奖励你。

最终,你会建立一个正反馈循环。你会“痴迷”于美好的生活,如果这都不算完美,我就不知道到底什么算了。一个完美的行为会现在给你回报,因为会在今后持续给你回报。

感到强烈抵触时,后退并缩小目标

常识告诉我们,一定要突破强烈抵触情绪的阻碍,但我得说,这种做法很愚蠢。我们已经明确,意志力是有限的。如果强行突破,可能会导致崩溃和受伤的结局。

当你的心里非常抵触锻炼时,如果能引诱你的大脑用你想要的方式做成事情,你肯定不愿和大脑较量。建议把任务逐渐变得越来越小,直到你的抵触感最小为止。

这些“小的不可思议”的步骤从大脑的雷达下方偷偷溜过,就像专业珠宝大盗躲开监控摄像头和运动传感器一样。等你的大脑明白过来时,你已经在健身房的跑步机上了。

只要遇到抵触,我就会把任务缩小,问题就解决了。

提醒自己这件事很轻松

当你面对自己的微任务并感到抵触时,你可能没有在想,它有多么轻松。

微习惯策略会让你相信,健康的习惯是很容易养成的。即使你现在仍然怀疑,一旦它开始起作用,你就只能选择相信了。

忘记那些无法激发动力的经历吧,忘记轰轰烈烈的意志力大战吧。微习惯的门槛特别低,所以你可能再也不用体验失败了。久而久之。你的潜意识思维会发生变化。然后再从潜意识思维出发改变行为会更轻松。

这些习惯为什么原本很难养成呢?打字有什么挑战性呢 ?动一动身体有什么难的呢?安静地坐一个小时读书有什么做不到的呢?原因是我们被灌输了以动力为基础的社会理论,它说,你必须振奋起来才能实现梦想或者洗衣服。我们用社会规范、有限的信念和不切实际的目标锻炼头脑的方式是错误的。

有了微习惯这个方法,你就能说:‘’不,你知道吗,锻炼并不难,非常容易。我现在就能趴下,做1个俯卧撑,这真的特别特别容易,太容易了,我每天都能做到。而且我会去做。‘’

到了第三周,你会发现“哇,我还在坚持”,到了第六周,你会看到收获(字数统计、肌肉增长、体重减少等),对自己能力的旧有认识会在你眼前粉碎。你积累的能量和思维模式的转变会让你惊艳不已。

兴奋是很好,但兴奋不会帮你维持状态,能帮助你的,是你为了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最大改变而每天专心做的最小的事。

如果看完了这些,你还在怀疑也没问题,只要试一试,你就会明白。

提醒下,如果你急于取得巨大进步,那就把精力投入超额完成任务中,目标渺小、结果丰硕的状态比反过来好多了。

完。

最后让我来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其实写这篇文章对我这个拖延症重度患者来说真的很艰难,但我就是靠着每天写50字的微习惯写完了(虽然很多也是正文),但亲身证明,是真的真的有用的,请大家务必试一试!并且这本书作者还是写的十分幽默的,大家看下来一定不会很枯燥。

用结尾的一句话来概括微习惯能给我们带来的东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祝大家都能通过微习惯一步一步的迈向自己的梦想!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