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式爱情,苏格拉底式的爱情是什么?
苏格拉底式爱情,苏格拉底式的爱情是什么?
苏格拉底式爱情是柏拉图式爱情的同义词,意思是站在爱人的身边,静静的付出,默默的守候,不奢望走近,也不祈求拥有,即便知道根本不会有结果,却仍然执迷不悔,也就是这种不求回报的原因,注定了它悲剧的结局后,
也只能是一条在远处守候的平行线,只留下回忆中,美好的片段,当作永恒。
苏格拉底爱情是什么?
柏拉图:老师,什么是爱情?
苏格拉底:你去麦田捡麦穗,记住只能捡一次,不能回头。
不一会,柏拉图就回来了,但是却空着手。老师就问他,为何什么都没捡到呀。
柏拉图:我走到田间,看到几个特别大特别灿烂的麦穗,可是我总想着前面可能会有更大更好的,于是就没有捡。但是,当我继续往前走后,看到的麦穗,总觉得还不如从前的好,所以我最后什么都没捡到。
苏格拉底:这,就是爱情,你以为后面还有更好更灿烂的,其实在你眼前的才是最好的。
是谁在什么情况下提出了爱情这个词呢?
是柏拉图。
柏拉图,是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与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并称三哲人。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们的哲学思想对西方的文明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柏拉图留下著作很多,经过考证之后其中有24篇和4封书信被确定为真品,主要有:1、《伊壁鸠鲁篇》、《苏格拉底的申辩》、 《克力同篇》、 《斐多篇》;2、《克堤拉斯篇》、《泰阿泰德篇》、《智士篇》 、《政治家篇》;3、《巴曼尼得斯篇》、《菲力帕斯篇》 、《会饮篇》、《斐德罗篇》;4、《阿奇拜得篇之一》、《阿奇拜得篇之二》 、《高尔吉亚篇》;5、《智者篇》、《政治家篇》、《斐利布斯篇》、《法律篇》、《理想国》 、《苏格拉底之死》。
在《会饮篇》中,柏拉图用和老师苏格拉底对话的形式提到最崇高的爱情是精神之爱,是爱的双方对真善美的共同追求。
后人们用编段子的方式阐述了柏拉图对爱情的理解:
有一天,柏拉图问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
苏格拉底微笑着说:“你去麦田里摘一株最大最好的麦穗回来,在这过程当中,只允许摘一次,并且只能往前走,不能回头。”
柏拉图按照苏格拉底的话去做,很久才回来。
苏格拉底问他摘到没有?
柏拉图摇摇头说:“开始我觉得很容易,充满信心地出去,但是最后空手而归!”
苏格拉底继续问道:“什么原因呢?”
柏拉图叹了口起气说:“很难得看见一株不错的,却不知道是不是最好的,因为只可以摘一株,无奈只好放弃;于是,再往前走,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可是我越往前走,越发觉不如以前见到的好,所以我没有摘;当已经走到尽头时,才发觉原来最大的最饱满的麦穗早已错过了,只好空手而归咯!”
这个时候,苏格拉底意味深长地说:“这就是‘爱情’。”
之后又有一天,柏拉图问他的老师什么是婚姻,他的老师就叫他先到树林里,砍下一棵全树林最大最茂盛、最适合放在家作装饰用的树。同样只能砍一次,以及同样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头。柏拉图于是照着老师的说话做。
这次,他带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亦不算太差的树回来。老师问他,怎么带这棵普普通通的树回来,他说:“有了上一次经验,当我走到大半路程还两手空空时,看到这棵树也不太差,便砍下来,免得错过了后悔,最后又什么也带不出来。”
老师说:“这就是婚姻!”
你们知道什么是伯拉图式的爱情吗?
柏拉图式恋爱,也称为柏拉图式爱情,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命名的一种异性间的精神恋爱,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
最早由Marsilio Ficino于15世纪提出,作为苏格拉底式爱情的同义词,用来指代苏格拉底和他学生之间的爱慕关系。
柏拉图认为: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
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
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 柏拉图式的爱情有以下的意义: 1. 理想式的爱情观 (比喻极为浪漫或根本无法实现的爱情观) 2. 纯精神的而非肉体的爱情 3. 男女平等的爱情观 4. 在这世上有, 且仅有一个人, 对你(你)而言, 她(他)是完美的, 而且仅对你(你)而言是完美的。
也就是说, 任何一个人, 都有其完美的对象, 而且只有一个。
第一个意义最常被使用, 但其实是一个误解。
不过既然大家都这样用, 也就算是另一个意义了。
这误解来自于柏拉图的一个有名的著作"理想国"。
该书探讨如何建构一个理想的国度, 因其或许过于理想化而难以实现, 故有人以此来诠释何谓柏拉图式的爱情。
第二个意义也经常被使用, 但基本上也是误解。
这误解来自柏拉图的形上学, 他认为思想的东西才是真实的而我们看见的所谓的”真实世界”的东西反而不是真实的。
第三和第四个意义才真的是柏拉图的爱情观或两性观 柏拉图认为人们生前和死后都在最真实的观念世界, 在那里, 每个人都是男女合体的完整的人, 到了这世界我们都分裂为二。
所以人们总觉得若有所失, 企图找回自己的"另一半"(这个词也来自柏拉图的理论)。
柏拉图也用此解释为什么人们会有”恋情”。
在他的理论中, 没有那一半是比较重要的, 所以, 男女是平等的。
而且, 在观念世界的你(你)的原本的另一半就是你(你)最完美的对象。
他/她 就在世界的某个角落, 也正在寻找着你
你是如何确定她他就是这辈子要找的那个人的?
首先了解一下爱情的本质。真正意义的爱需要满足以下四个条件。
第一爱要满足我们的依赖心理。
在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最爱我们的人是父母,我们同样也爱着他们,我们依赖着父母的爱,从而茁壮成长。长大以后,我们会有意无意地把自己对爱的期待转移到所爱的人身上,想要在对方身上重温那种被当成宝贝关心和爱护的感觉。
追求爱情的过程,就是激活了依赖心理的过程,我们和爱的人在一起投入到爱里面,互相依赖,才能够体验到小时候的安全感和温暖。
为什么我们很希望听到对方说 “我爱你”这三个字?就是因为对方表达了“我很需要你”的意思,这就充分说明了,我们依赖对方为我们付出的爱,同时对方也依赖我们的爱,大家互相需要互相依赖才能建立起情感的基础。
问题是,你可能会有一些疑惑,依赖不是爱啊,依赖一个人就会影响自己的独立,只有幼稚的人才会依赖别人,真正意义的爱不是互相独立吗?
其实,最好不要用僵化的眼光来看待一个人的依赖心理。我们可以把依赖看成是彼此给对方的情感支持,我们爱的人在生活里帮助我们,支持我们度过难关,也给我们提供机会做更好的自己。这就是依赖的真正的意义所在。
第二、减少孤独感
有的人说,爱情就是一个半圆在寻求另一个半圆,两个半圆凑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生。实际上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一男一女相识相爱,成为亲密爱人之后,孤独感就大大的减少了,如果你找到属于自己的另一半,就能摆脱孤独对精神的折磨。
有句话说的是,少来夫妻老来伴,是很有道理的。亲密爱人相守一辈子,在孩子大了独立了之后,在老年时期,对自己最重要的人还是自己的老伴儿,情感上互相陪伴了几十年的人,一旦其中一个人先去世,剩下另一个人常常会因为承受不住伤心和孤独的打击,也离开人世 。
恋人就是那个为我们排除孤独,照亮我们人生的那盏灯。这就是我们一旦找到了合自己心意的恋人,就不愿意轻易放手,想和他一生一世的原因。恋人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有意义。
三、满足性的需要
在这里大家要留意了,爱情和性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互相促进的关系,性会让爱情的感觉更加亲密,因为性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拉近两个人的亲密距离,两个人之间的性是等级最高的表达亲密的方式。这种肌肤相亲的感觉,就像重新躺进妈妈怀里的感觉一样,是很能让人放松和舒适的。
有时男人和女人对性的感觉不同步,男人希望在恋爱的早期就发生性关系,来满足自己的性欲的释放,但是女人没有做好心理准备,那要怎么办呢?很多情侣都会有这样的烦恼,在性的问题产生矛盾冲突,就容易伤害到彼此的感情。
这个时候,两个人就需要好好的商量,互相探讨自己对性关系的看法,尽可能让对方明白自己的需求,以及要去理解对方对性的担忧。性绝不是一个人的事,如果一个人还没有准备好去发生性行为,另一个人就不能去强迫他,而是要耐心地等一等,等到对方能够做好心理准备,同意了,两个人再去尝试探索性的美妙。
四、满足归属感
归属感是什么?就是你能感觉到你属于他,他也属于你。如果两个人的爱和归属感能够被对方满足,就会减少和其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可能性,通俗的说就是没那么容易劈腿出轨。
如果你想有一份高质量的爱,就要为所爱的人源源不断地付出爱和包容,让对方也能够从你这里感受到他想要的归属感。
有的人会把恋爱结婚当成人生的归宿,也反映了这种追求归属感的渴望。恋人对你的意义重大,正因为他能够给你提供心灵上的养分,帮助你成长,你才会这么的依恋他,需要他,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