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12首批货已售罄,小米手机为什么不能现货?
苹果12首批货已售罄,小米手机为什么不能现货?
小米手机不能现货没什么奇怪的,产品毛利率越低,承受市场风险能力越弱,其备货策略则必然偏于保守,我们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解释:
第一种模式:产品成本1000,售价1010,单品利润10块钱,卖100台可以赚回一台手机,而如果降价销售,降100,则卖一台亏损90,相当于卖十台赚取的利润。
在这种商业模式下,你的备货只要超出需求的10%,即便在降价约10%的条件下就能完成清库任务,你依然是血本无归。
另一种模式:产品成本1000,售价1100,那么卖10台便可以赚回一台手机,而如果出现库存,即便是降100进行促销,依然可以保证足够的盈利,在这种模式下,备货超出10%是没有问题的。
当然,这只是一种过于简化的模型,只是说明原理,现实比这复杂无数倍。
低毛利导致的风险承受能力大幅度下降,以及对于降价清仓的接受程度的大幅度降低,这必然要求小米保守供货,宁愿供不应求而放弃部分市场,也不能供大于求出现库存风险,只是其一。
低毛利导致的风险承受能力大幅度下降,以及对于降价清仓的接受程度的大幅度降低,这必然要求小米保守供货,宁愿供不应求而放弃部分市场,也不能供大于求出现库存风险,只是其一。
其二,小米以线上为主要出货渠道,导致其产品需求预测基本残废。对于线下渠道来说,多少个门店,覆盖多少人群,能够大约销售多少台手机,这是可以预估的,同时,线下渠道可以帮助厂商承担市场风险和清库存。线上渠道不同,其影响因素太多,波动太大,线上渠道的需求几乎是不可预测的。
以魅族16为例,这台手机在发布之初收获了极高的赞誉,按照当时的态势,这款手机售出200万台,乃至300万台那是手到擒来的。
我们看看魅族16的京东和官网数据:
作为对比,小米8的数据是:
小米8到目前的销量应该是400万-500万之间(不包含8se) ,由此我们可以大概推测魅族16的销量应该是50-100万之间,且是偏小的。
如果魅族16第一个月备货100万台,会是什么结局?
以及,生产是连续的,没有厂商会说这个月我给你生产100万台,下个月不玩儿了,工厂停工,没这事儿。
魅族如果第一个月能备货100万台,或许现在的魅族已经被库存压死了,这是低毛利和线上渠道天生的缺陷。且手机不同于其他产品,其时效性极强,必须在时效内售出,否则会面临大幅度的贬值。
当然,以上不是小米手机不能现货的全部理由,保守供货必然带来抢购,但不会到小米9这种程度,因为这已经到了病态的程度了,无论线上渠道的数据预测多么不摆谱,小米9首批备货100万台是没有任何市场风险的,再怎么不济,也不至于给天猫渠道不足1万台货。这里就牵涉到了小米面临的第三个问题,抢热点。
OPPO沈义人在微博上说: “新品为何四月发?这是为了现货轻松买。"
当然,沈义人这么说有蹭热度嫌疑,但其实也很能说明一些事情。
因为即便按照上述所说,小米需要保守供货,工厂的生产是连续的,所以无法上过多的生产线等等,但小米依然有办法保证首批供货的,按照现在的备货进度,小米只需要把发布会从2019年2月20日调整到3月20日即可。
但小米显然不会这么做,实际上,如果小米在而今的时间节点上备大量的货,那么小米9的发布会时间就不会是2月20日,而是1月20日了。
是的,小米就是这么一家公司,极善于把握用户心理,以极低的代价进行高效的传播,也就是所谓的“性价比”营销。小米当然可以3月20开发布会,但到了那个时候,骁龙855的首发便不存在了,没有了这个噱头,小米产品的竞争力便不会如现在这般强劲,其所造成的声势也不会有而今这般庞大。
以小米8为例,其发布时呼声很好,但到了魅族16到来,其声势便大幅度削弱,而开始降价了。
小米mix3也许是小米mix系列里市场反应最差的,但显然,这台手机本身没做错什么,它只是错在了发布于vivo NEX和OPPO find X之后。抢热点是小米的重要营销手段之一,也是其核心竞争力之一。
很多人喜欢小米,是喜欢其性价比高,但小米能够获得如此高效的舆论传播,光靠性价比是远远不够的,科技公司以产品为根本,以技术为灵魂。
所以小米即便知道810靠不住也依然要发note顶配,知道LG当初的屏幕不成熟也要发小米note2,知道陶瓷的产能跟不上也要发布mix,知道亮银色无法真正量产也要发小米6探索版,知道结构光搞不定也要发小米8探索版,知道5G还遥遥无期也要在2018年冬天发布所谓的小米mix3 5G版本…
因为小米很清楚,这些产品不是为了卖的,就是为了制造可持续的热点来支撑小米所需要的高热度传播。因为对于科技产品来说,纯粹的性价比是不具有足够传播价值的,极致和科技加持下的性价比才有。
所以,大家看到了小米9遇到热捧,但小米9se却没有,因为后者虽然性价比足够高,但不够极致。所以小米8在其发布的时间节点上同样具有足够高的性价比,但却换不来好的口碑,同样是因为不够极致和科技。
极致和科技,这本来就与性价比是相矛盾的,想要更好的,必然要投入更多,这个道理我相信大家都是明白的。但对于小米来说,它既需要高性价比产品来抢占市场,又需要极致和科技来保持口碑和传播。
矛盾的东西必然会生出各种龌龊,因为它不够真,便总有出篓子的时候,
所以小米6X发布会上,雷军说了大量的情怀的东西,但依然止不住这款产品市场遇冷,在雷军所谓的良心定价下,市场价格依然跌跌不休
小米6x就是在这么一款典型的性价比产品,它没法如oppo或者vivo那样上异形屏和窄下巴,正如雷军在红米note7发布会上所说:“小米也可以把手机下巴做窄,可是在行业普及新技术初期,价格很贵,性价比不高"。随着行业的进行,零配件会降价,然后看起来性价比就高了。
所以近年来,我们发现,小米总是跟不上行业的步伐。在行业18: 9的时候,小米搞16: 9的小米note3;在行业做异形屏的时候,小米搞18: 9的小米6x;在行业做水滴屏窄下巴的时候,小米搞无结构光大刘海+coG封装大下巴
为什么这么做?便宜呀.
小米既要用性价比来占领市场,又要用极致和科技来寻求口碑,鱼也想要,熊掌也想要,那么总归有一个是假的,你拿到了鱼,熊掌便只能用面粉来伪装一下了。
在小米9身上,首发骁龙855是鱼,性价比是熊掌,那代价便只能是抢购了。
因为小米即没有足够多的钱去保证供应链的单价优势,也没有足够多的量去保证规模优势,那么小米凭什么拿到供应链的优先供货权呢?靠讲故事么?讲故事对米粉有效,但供应链是要真金白银的.
当然,我有骁龙855,我又有性价比,这样的产品稀少没什么问题,因为交易的过程都是自愿的,不喜欢就不买嘛,买卖不成仁义在
但问题是,小米为了保持舆论优势,在宣传上就瞎搞,什么现货呀,开放购买呀,什么词儿吸引人便用什么词儿,由此造成舆论的高开低走,消费者自然就不买帐了。
你没货可以,别瞎吹牛逼行么?既然你搞不定供货,在发布会上放这张图什么意思?重新定义现货么?
以及大力宣传极致性价比和黑化有汤的小米王腾在微博上说:
“小米像阿丽塔一样,以自己的方式反抗着目前的国产手机行业。”老实说,看至这句话的时候我蛮吃惊的,小米反抗着整个国产手机行业,在反抗什么?国产手机行业是邪恶势力吗?
小米崇尚的是性价比,那么便是把比小米手机性价比低的厂商定义为邪恶的势力了。
雷军在红米note7发布会上说“小米当然可以把下巴做窄,但这么做性价比不高,小米可以等到供应链价格降下来再用。
可问题是,如果友商都如小米这般想,新技术从何而来?价格又如何降下来?新技术的引进靠的是拿钱砸,供应链价格下降是大规模普及带来的利好。
小米的这种模式属于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没问题。但乘凉的时候骂栽树人没良心,是黑恶势力,不合适吧?拿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怎么也不应该。
在中国它还有市场吗?
苹果搬回美国以后,在中国它还有市场吗?苹果生产线如果从中国全搬回美国,对苹果电脑中国市场应该影响不会太大,其中原因是能够购买苹果电脑的用户本身或者家庭收入不错,再多出点儿费用并不影响他们对苹果产品的消费 。而其在中国最主要的手机平板市场将还会丢掉不少的份额,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成本、关税等导致售价的高昂,将会阻碍一大批国内果粉继续追随苹果手机。
首先来看看在中国市场,苹果iPhone手机的用户画像。在中国大陆iPhone手机用户群体绝大部分是高中或中专技校以下,占据了70%的用户数量。这部分群体的收入相对来说较低,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用户占据了40%,而3001-8000元的用户占据了43.1%,而且这部分群体几乎都身处于一二线城市。
基于以上人群这样的收入在一二线城市如果自己要付房租等生活成本,本身生活压力就大,再要他们掏腰包购买比现在贵不少的苹果手机,有部分人会选择逃离苹果手机的,理想与现实是很骨感的。
再来看看苹果搬回美国,再返回到中国其会有哪些劣势出现,从而不再能够吸引面对日益冷静的中国消费群体。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手机成本、关税等。生产线搬回美国,其中除了人力成本、生产成本之外,还有零部件从国外进口的高额成本(美国已经逐渐脱实,产业链条不能完全满足苹果需求,需要从其它市场进口。)等。最后返回到中国作为进口商品,其关税不低,最终苹果手机的价格将会比现在高不少。
iPhone手机动辄5、6千元起步,已经让其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慢慢萎缩,再加上国产手机体验越来愈好,有部分不坚定的果粉们还会继续离开苹果阵营。这样的价格也已经让那些长期追随的果粉们压力不小,如果再把价格提高恐怕更让部分果粉们思迁了,何须一定要在苹果这颗树上吊死?还有安卓大片的森林呢。
苹果要将全部生产线搬回美国,是不现实的,对苹果来说是弊大于利的。为了因应其政府对它要求而产生的压力,也就是做做样子搬回一部分生产线,对在中国或低成本地区加工苹果,是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优势,苹果是决计不会放弃的。
更多分享,请关注《东风高扬》。
到底是谁抢光了百姓的储备药?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之前萨沙同一个银行的朋友吹牛,说起西方银行被顾客挤兑倒闭的事情。
我那个朋友说:我告诉你,即便是国内的国有大银行,如果遭遇西方那种顾客挤兑,一样会倒闭。
道理也是一样。
如果之前并没有强大到供应全世界的产能,现在遇到中国14亿人抢购某一种商品,任何商品都会陷入脱销的地步。
说到这里,萨沙想起了疫情刚爆发的时候的口罩慌。
萨沙因为出差不在家,等回到家里已经慢了一步,到处都买不到口罩,家里只有20个存货。
当时真是抓耳挠腮,国内基本是不指望了,只能托朋友从国外买。没想到欧美口罩都被华裔代购抢购一空,连柬埔寨这种小国都买不到,最后请住在巴西一个小镇上的华侨朋友,帮我买了几百只。
而口罩慌,也是过了很久才过去的。
其实,制造口罩的技术含量并不高,制造流程也不复杂。以核心的机器口罩机为例,设备结构简单,精度要求并不高。
而口罩机生产的速度还非常惊人,仅需0.5秒/只。那么,一天时间一台口罩机,就可以生产16万只口罩。
疫情之前,口罩机售价10到12万一台,一个小型工厂往往也有二三十台,一天可以达到320万到480万只的产量,大家算算1个月产量是多少,过亿只了!
另外,口罩原料是熔喷布、无纺布、针刺棉、鼻梁线、海绵条、松紧带。其中比较难搞定的是熔喷布,这是是过滤空气的“核心”,它的上游是高溶脂纤维聚丙烯,需要国家有一定的化工基础。
然而中国是炼化大国,高熔指纤维聚丙烯原料充足,这个并不是问题。
那么,照常理来说中国不应该缺口罩,为什么会出现口罩荒?
很简单,因为产能不足。
在疫情出现之前,中国人很少戴口罩,2008年全国一年消耗口罩仅有6亿只。
以我们南京为例,除了医护人员,或者少数正在感冒,花粉过敏者,根本就没有人戴口罩。
萨沙记得小时候有个阿姨经常戴口罩,我们就就觉得非常奇怪,其实她是有心理问题,有高度洁癖。
所以,虽然中国貌似有巨大的口罩制造能力,但是之前产能不足。
因为市场对于口罩要求很少,所以根本没有什么工厂制造口罩。疫情爆发前的2015年,中国年生产口罩24亿只,平均每个老百姓还不到2只。其中相当一部分口罩,还是用于出口的,并不是中国自己使用。
而2019年底疫情爆发以后,中国14亿人口每家每户都需要口罩。2020年口罩产量达到101亿,几乎全部用于本国,不再出口,这才勉强满足当年的需求。
也就是说,疫情爆发以后,口罩需要量是原来的5到10倍。
在这么大的需求量下,中国口罩行业是无法迅速扩大产能的,需要几个月的缓冲期。
这就出现了几个月内,我们购买口罩非常困难,供不应求。
同样道理,中国虽然是药品制造大国,但同样存在诸如布洛芬、美林等药物产能不足的问题。
中国生产布洛芬片剂的企业有几百家,全球最大的布洛芬原料药生产企业为新华制药、亨迪制药和巴斯夫,前三名有两家都在中国。按照布洛芬缓释胶囊0.3g/片来算,光是这两家药企的产能,每年就可以生产383亿颗布洛芬胶囊。
如果加上其他药厂的布洛芬,每年平均每个中国人分到30片肯定没问题,应该足够了。
可惜,这个产能是虚的。
《中国布洛芬原料药市场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布洛芬国内需求量仅为1722.60吨,但总产能1.4万吨,约占全球产能的1/3,产品主要用于出口。
也就是说,抢购潮之前,中国人只能消耗十分之一的布洛芬,其他都是外国人的订单。
这么一来,平均每个中国人一年只有二三片,肯定是不够了。
关键在于,疫情前期唯恐感染者自己在家吃药治疗不去医院,导致疫情扩散,在很长一段时间不允许普通药店销售退烧药,只能医院开药。而医院每个月需要的药量是固定的,一般每个一两周从药厂拿一次药,不可能囤积太久的药物,医院也没有太多存药。
这导致这些药厂的产量再次大减,产能更是严重不足。
此时突然大撒手放开,14亿人都去抢药,当然百分之百出现药荒,这是谁都能想到的结果。
大家看看蒙脱石散,遭遇抢货一样是被抢的全网脱销。
这压根不是什么谁抢货,谁囤货的问题,也不是真正的产能不足。
其实早几个月通知相关药厂,哪怕有计划地减少国外的订单,也是完全能够应付国内药荒的。
而未来至少布洛芬不会太紧缺,不会成为紧俏药,因为中国产能一旦扩大就是够的(美林就难说了)。
人家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现在刀都没有徒手去砍柴,自然会砍得双手鲜血直流。
12月上映的电影欧美?
《盲琴师》是由马切伊·佩普日察执导,大卫·奥格尼克和塞浦路斯·格拉博夫斯基领衔主演的传记片。影片于2021年12月10日全国上映。
该片讲述了天才盲人钢琴家对抗不公命运的故事。此次电影《盲琴师》再度入选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凭借独特的题材类型以及讲述天才盲人钢琴家对抗不公命运的传奇故事,吸引了无数观众的注意,影展一经开票即告售罄,堪称一票难求。
去泰山火车票订哪里?
去泰山可以在12306官方网站上订购火车票。12306官方网站是中国铁路总公司唯一指定的官方订票渠道,安全可靠,且可以提供多种订票方式,包括网上预订、手机APP预订、电话订票、自动售票机等,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除了12306官方网站,去泰山的火车票也可以在其他票务网站、火车站售票窗口以及一些第三方信誉较好的代订网站上购买。但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避免受到骗子和假票的影响,最好选择正规的订票渠道,如12306官方网站等。另外,游客也可以通过手持身份证在火车上购票,但需要提前到火车站或车站的代售点购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