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打的天下地图,元朝时中国的版图有多大?

2024-07-14 07:45:19 151阅读

成吉思汗打的天下地图,元朝时中国的版图有多大?

中国的历史悠久,在不同的朝代国土面积也有很大的变化。据研究发现,中国的版图在元朝应该是最为辽阔的时期之一,和现在的中国版图更是有着极大的不同。把元朝的地图拿出来对比一下,会发现很多国家早期都属于中国,所以现在大家发现有些国家的文化传承和中国有相似之处并不令人意外,毕竟早期有些地方就是元朝领土。

成吉思汗打的天下地图,元朝时中国的版图有多大?

元朝疆土到底有多大

据说,元朝最鼎盛时期面积有3300多万平方公里。在元朝时期,中国的疆域不仅包括目前中国的这部分领土,还包括中亚,西亚,东欧等地,西伯利亚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归当时的元朝,所以元朝时期绝对算是数一数二的大国。

由于铁木真英勇善战,所以他们从草原开始不断地扩大疆土。北到北冰洋,南到印度洋,西到太平洋,元帝国可以说是在此时期达到了最大化,而且整体性也非常强。换成现在的版图来说,元朝应该是包括中国和俄罗斯两个国家以及周边的一些小国,比如说缅甸北韩,克什米尔地区等等。

曾经的英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英国的领土面积最大时达到了3400多万平方公里,但是英国主要是以海上殖民为主,所以说他们的领土基本上都分布在世界各地,很难集合起来,这就造成了统治上的困难。而元朝并不是如此,元朝的领土基本上都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草原为主向外不断地拓展,最终还是集权制。所以当时元朝相对来说是非常统一的,不会有过于分散的情况,当时元朝的藩属国虽然未被完全统一,但基本上也都是周边邻国为主,所以统治中心还是非常明确的。

明朝时期领土缩小

到了明朝之后,朱元璋接受了元朝的领土,但是在那个时候由于蒙古部落的实力非常强大,所以等到朱元璋真正的建立明朝,元朝的领土已经被划分走了一大部分。朱元璋是汉人,在他的理念中并不愿意接受蒙古族,他只想接受中原,对于蒙古的地域朱元璋并不是很感兴趣。他之所以建立明朝,就是想要收复中原。所以对于蒙古部落,他并没想要和他们分权的意思,这些部落自然就把中原以外有领域瓜分干净了。

明朝的统治从根本上来说不如汉唐,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说在明朝统治时期,草原部分就完全割裂了。当时的草原部落对于明朝还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对于统治者们来说,当时大家的目的并不是统一草原,而是解除危险,所以在明朝时期疆域明显地缩小就是因为明朝的兵力相较于元朝来说差得比较多。而且对于朱元璋来说,他并没有向外拓展疆域的心思,只想要守好中原,曾经的元朝疆域在这一时期就被缩小了很明显的一大部分。

元朝辉煌一去不回

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曾经想过收复草原的领土,但是当时的草原政权相对来说比较独立,而且军事方面也很完善,在这一时期他的努力并没有得到什么结果。从明朝往后,国土面积还在一步步地缩小,清朝国力相对于明朝来说要稍微差劲一些,再加上后期外来列强的侵袭,所以疆土也只能是不断地减少。不管是内因还是外因,总而言之,想要重回元朝时期的辉煌,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在忽必烈时期,元朝之所以能够做到大一统,疆域如此辽阔,主要还是和他们的骁勇善战有关。当时的草原铁骑勇往直前,把中国的疆土扩展到了最大化。但是相比之下,后来这些朝代无论是从军队还是从统治力来说,和元朝都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元朝的辉煌其他的朝代也未能继承下来。尤其是到了清朝之后,统治者闭关锁国,不仅让国力变得更加衰弱,也让国家沦为了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也致力于收复曾经的领土。但是只能是收回在清政府后期签订条约失去的部分领土,对于早期明清时期丢掉的那些领土我们也无力收回。现在在这些领土之上都建立了其他的国家,和我国的关系也都非常地密切。很多国家的文化宗教等习俗都和中国极为相似,这都和中国早期的统治脱不开的关系。现在还有人时常感慨元朝统治时期的国土辽阔,但是那一时期对于我们而言早就一去不复返了,更重要的还是珍惜现在。

谁才是元朝的开国皇帝?

开国,从字面意思上看,指的是建立新的国家!成吉思汗是一位开国君王,但他是大蒙古国或者称为蒙古汗国的开国皇帝;忽必列灭亡了南宋,建立了元朝,所以说,元朝的开国皇帝是忽必烈而非成吉思汗。说得更透彻一点,可以从以下几点理解:

成吉思汗所占有的疆土,都是在扩充和巩固大蒙古汗国

成吉思汗是孛儿只斤·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的尊号。纵观铁木真的一生,几乎都在为复仇而战。铁木真9岁的时修,父亲也速该被人毒死,铁木真母子又被部众抛弃,铁木真的童年是在仇恨和痛苦中度过。到他19岁时,妻子又被蔑儿乞人抢走。从此时起,开始了他的复仇之旅。先是击败了蔑儿乞人,被推举为蒙古乞颜部可汗;又击败了主儿乞部,收降了木华黎父子,使木华黎成为手了第一猛将。其后,又击败了以札木合为首的12部联军。在打败了塔塔儿部、泰赤兀部、克烈部后,实现了蒙古各部的统一。此时,铁木真被称为“成吉思汗”。可以说,这一阶段铁木真发动的战争无论是主动发起,还是被动防御,都是在草原诸部间展开,与中原王朝并无关联。

其后,开始了真正的对外扩张,光是对西夏用兵先后就持续了近二十年,先是屡次击败西夏军主力,又逼降了西夏国王,最终在成吉思汗二十一年彻底灭亡了西夏。由此又开启了二十多年的灭金之战。因原蒙古部首领俺巴孩汗被金熙宗以“惩治叛部法”的名义钉死在木驴之上,所以,金国被蒙古各部视为世仇。成吉思汗此时已经成为蒙古各部的大汗,自然不会忘记复仇。西夏的灭亡,为南征金国扫清了障碍。先是逼降金国割地赔款和亲,迁都开封。后又以金国违约为借口再次以木华黎为太师、国王,指挥伐金之战争,他本人则率主力返回蒙古准备西征。

先是扫清了西辽政权,又亲率二十万大军本征花剌子模。兵分三路,一路追击至里海,一路追击至克里米亚半岛;另一路追击至印度河。最终花剌子模大部被歼,国王率小部逃往印度,铁木真班师回漠北。回到漠北后,木华黎含恨而死,西夏背盟,铁木真又一次亲征西夏。在亲征西夏的过程中受伤而亡。

从他一生征战的历程来看,先是统一蒙古各部的战争,征西夏、金国、花剌子模,都是在北方用兵,都没有向南方中原王朝的宋朝用兵。

成吉思汗的遗言,并无取代宋朝的打算,只是为复仇而战

铁木真在在六盘山下今甘肃省清水县病逝,病逝前留下三条遗嘱:一是由其三子窝阔台继承大汗之位;二是借道宋朝联宋灭金;三是死后暂不发丧,今后禁止滥杀百姓,禁烧民房,禁止抢掠。由此可以看出,即便他死后也没有留下继续南征灭亡宋朝的遗言,而是借道宋朝联宋灭金,也就是说他的最终目标还是金国。从他征战的一生来看,他发动的战争都是在复仇,不管是蒙古各部、西夏,还是金国,以至花剌子模都是复仇之战。有杀父之仇,有杀祖之仇,有杀部落首领之仇,有杀蒙古害商人之仇。而远离漠北的南宋,与蒙古各部并没有仇恨,因此,成吉思汗临终也没表现出南下入侵宋土的想法,他的王国至始至终都是大蒙古汗国。

忽必烈建立元朝,覆灭南宋取代了中原王朝的正统统治

孛儿只斤·忽必烈是大蒙古汗国的第四位汗,尊号为“薛禅汗”。真正开始攻伐南宋是从大蒙古汗国第四任大汗蒙哥开始的,实际执行者便是忽必烈。南宋与金国,以及后期与伪齐的战争总是打打停停,直到蒙古覆灭了金国。既然蒙古已经灭亡了金国,那么,金国的土地也就成了蒙古的领土。当时,金国已经占领了中国大部分领土,与南宋形成南北对峙的状态。而此时,南宋仍在向北进攻。于是,忽必烈主动向蒙哥经略河南。此后,又经甘肃、陕西进入藏区,一举占据了云南,盘据云南三百年的段氏大理国从此亡国。1256年,蒙哥以南宋扣押蒙古使者为由发兵南宋。蒙哥亲率大军攻入四川,一直攻至合州(今重庆合川),忽必烈则从汝南向南一路向南宋进攻,一气攻至鄂州。此时,大蒙古汗国大汗蒙哥兵困合州钓鱼山而病逝。于是,忽必烈与南宋丞相贾似道议和,约定南宋割地纳贡,忽必烈撤兵北返。

1260年,忽必烈称帝继位,在继位诏书中首次以“联”相称,称蒙哥为“先皇”。1264年,忽必烈发布《至元改元诏》,改国号为“大元”年号为“至元元年”。忽必烈也完成了由大蒙古国皇帝变为了元朝皇帝。尊成吉思汗为元太祖,窝阔台为元太宗,贵由为元定宗,蒙哥为元宪宗。也就是说,元朝真正的开端是以忽必烈开始的。

按朝代更替历史类比,元朝开国皇帝为忽必烈

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的秦王嬴政称帝,称始皇帝,尊其父秦庄襄王为“太上皇”。但我们仍认为嬴政是秦朝的开国皇帝。而在此之前,秦孝公、秦穆公,秦昭襄王、秦孝文王、以及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都是非常有作为的国君,也在大力发展本国国力,也都在开疆拓土,但我们只认为他们是秦国的国君,而不是秦朝的皇帝。

公元265年,司马炎迫魏元帝禅位,改元建立晋朝,为晋武帝,追尊父亲司马昭为晋文帝。虽然司马昭灭蜀代魏,为晋朝建立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晋朝的开国之君仍是司马炎。

综上所述,虽然成吉思汗铁木真为元朝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元朝也是在大蒙古汗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他也只是大蒙古汗国的大汗。至于元太祖的尊号也是忽必烈建立元朝后追尊的,即便以前有,也只能称为“蒙太祖”。因此,忽必烈才是元朝的开国皇帝。

成吉思汗所领的蒙古骑兵所向无敌?

成吉思汗的部队西征攻伐花剌子模,将国王摩诃末撵到里海之中忧苦而死。但仍不愿放过他的儿子札兰丁,当即命哲别、速不台西进克里米亚,攻略高加索,占领俄罗斯。自己则带着部队追札兰丁追到了印度河。

两万蒙古军队在印度范围内攻克了不少城市,但没有找到札兰丁。辗转数月,耶律楚才劝大汗退兵,但成吉思汗却泛起了征服印度的野心,他想要通过征服这块土地,从南面接应西征的哲别大军。

《元史·耶律楚材》记载了蒙古军后来在印度铩羽而归的故事:

成吉思汗部队准备渡过印度河时,河中远远的都是弥漫的水汽,连太阳都给朦住了。将士们在这桑拿天里又渴又晒,按捺不住想饮河中之水,哪知喝水滚烫得如同烧开了般,烫得根本喝不进嘴。

怨声载道的将士们再也不愿多待,纷纷起哄要求回家。耶律楚才见了,赶紧也去劝谏大汗,正在这时,河畔突然出现了一头巨大狰狞的怪兽,蒙古大军不明就里,纷纷惊退。

成吉思汗当即下令射杀怪兽,兵士们纷纷弯弓搭箭引弦欲发,怪兽却发出阵阵类似人声的吼叫。细细听之,仿佛在说“汝主早还”。

于是耶律楚才告诉大汗,这是“甪端”,是上天的警告,催促你早点班师的。大汗听后,顺应天命,隧班师回朝。

这样的故事封建迷信色彩过于浓厚,所谓怪兽“甪端”这些年说什么的都有。有说是遇到了洗澡的野象,有说是遇到了鳄鱼或犀牛,众说纷纭。成吉思汗究竟是“心有不甘”还是“顺应天命”我们也只能去猜测了。

但根据印度的地理,我们可以结合耶律楚才的故事,猜测下蒙古大军究竟遇到了什么困难,才不得已班师回朝。

所谓“沸不可饮”的河水,只是一种托词,蒙古人的叙述中经常会带有这种过度形容的比喻,它折射的其实是南亚环境的恶劣和炎热,蒙古士兵们吃不好,睡不好,熬不住,每天找不到一丝清凉,只能淌着汗水在烈日下挣扎。

要知道蒙古大军的战斗力除了草原民族一贯的勇武与强悍外,装备的加成一样不可少。一个蒙古骑兵里里外外包裹着极厚的铠甲和布料。内里有几层丝绸做成的内衬,中间是坚硬的牛皮缀铁叶铠甲,外面可能还得挂上一些强化的披挂。

这还是轻骑兵,在蒙古骑兵中占了起码一半的重骑兵队伍穿着更厚,让他们在印度这样的环境里靠这样的作战行头进军实在太艰难。顶盔掼甲在烈日下暴晒,别说几个月,普通人8个小时估计就得倒下。

即便是现在,印度每年的暑期都会有成百上千的人因为炎热带来的中暑、脱水和其它疾病丧生,对于古代的蒙古战士来说,也许再多的苦也能耐受,唯独受不住这种炎热。

成吉思汗可能也是发现了部队的军心不稳,在炎热的状态下部队逐步涣散和失去战斗力,心有不甘之下,唯有找了耶律楚才背锅,弄了个杨修式的“鸡肋”借口早早的脱身此地。苍狼白鹿的子孙可以挂着满身的冰霜冲锋,却实在受不了炎热状态下肆虐的疾病和天气煎熬。

其实这种说法是有硬伤的,印度河在今天的巴基斯坦境内,是一条相当重要的河流,地位仅次于恒河。印度河流域是一个富足的灌溉农业链条,带动着附近的兴旺发达,气候也远没有耶律楚才说的那么极端。总体来说是个风景如画的闲适之地。

也就是说,只要蒙古大军不过分深入德干高原,通常的大平原地区并不会造成什么难以适应的环境适应问题。古代印度的精华区域在德里为中心的恒河、印度河平原之间,只要成吉思汗有心,克服一下也就过去了。真正困难的是之后的兴都库什山脉,成吉思汗是真的不想在这鬼地方浪费时间了。毕竟古人又没有GPS和世界地图,每一步都是踏入深渊般的谨慎。

不过蒙古骑兵最终还是攻占了印度。百年风云后,一支横贯中亚的蒙古帝国重新建立了起来,他们的领袖帖木儿自称成吉思汗的子孙,这个被突厥化的蒙古人打下了一个大大的疆土,连当时春秋鼎盛的土耳其也甘拜下风。

印度北部的图格鲁克王朝被跛子帖木儿狠狠打翻在地,屠杀了十几万人,德里沦陷,接受着蒙古人的统治。

但帖木儿征服了从格鲁吉亚到印度、从两河平原到大明的领土后,他开始谋划着进攻大明朝。要面对这支大军的是明永乐皇帝朱棣,他向来都是追着蒙古兵狂砍的角色,但本该爆发的千古一战却因为跛子帖木儿莫名其妙的驾崩而不了了之。

几百年后,帖木儿的五世孙巴布尔兵败被驱逐,他直接跑到了阿富汗的喀布尔建立了一个小王国,然后干脆以这个小王国为跳板,打着“圣战”的名义进攻了德里苏丹国,很快就吞并了全印度。

从这些成吉思汗子孙的战绩来看,印度人的战斗力在蒙古人面前很一般,成吉思汗作为一个开拓者,他面对的是一个陌生又充满未知的恶劣环境,当他的子孙接近和了解、适应这些环境后,印度的环境便不足以成为蒙古人的威胁了。

车臣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存在?

关于车臣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呢?首先我说出我自己的观点:对于俄罗斯来说,车臣是以一个巨大的安全隐患存在的。往往俄罗斯能够罩得住的时候,车臣就暂时的臣服;可是俄罗斯一旦不行或者衰落了,车臣立马就会重新发起独立的。

车臣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历史上沙俄先是攻占了车臣,可是往后车臣人经过了漫长而勇猛的反抗。此后沙俄通过强力的武力压制和几乎种族灭绝的手段才控制了车臣地区。

苏联解体的时候,车臣人再一次要求独立,往后又发生了两次车臣战争。目前车臣表面上已经臣服于了俄罗斯,不过未来到底车臣会不会再次独立,我认为:那就要看俄罗斯自身的实力能不能罩得住了。

车臣国土面积1.79万平方公里,有128万人口,目前是俄罗斯北高加索地区一个自治共和国。

他们家的领导大家应该比较熟悉了,就是那个:小卡德罗夫。现在和上一任车臣的领导卡德罗夫父子,都是老普一手扶植的。目前好像随着俄乌冲突局势的变化,这哥们现在又有一点不同的想法了。

我们先来看看:车臣与俄罗斯的那些恩恩怨怨吧!

19世纪初期的时候沙俄发动了高加索战争。 在这其中进行了各种复杂的、血腥的战争,最后俄国人搞定了车臣,并最终在1881年的时候——车臣并入沙俄并趋于了稳定。

这期间发生了长达61年的车臣人的反抗运动,不过沙俄人对付这样的情况通常有一个基本的办法——留地不要人。据不完全统计:沙俄通过各种方式干掉了75%以上的车臣人,使车臣民族人口数量迅速减少,最终车臣人被沙俄征服了。

不过这种没有文化认同只有武力手段征服的地方往往都是有后遗症的——口服心不服的问题。

二战的时候,车臣人又开始跟德国人一起来反抗苏联了——车臣人试图与德国军队合作谋求独立。同样的事情二战时期的乌克兰、克里米亚都干过。

往后苏联在1944年打回来的时候,车臣人的命运再一次被改写——斯大林几乎把整个车臣民族的人全部运往了西伯利亚地区。车臣人在被斯大林驱逐的路上,因为缺乏食物和药品,病死饿死10万多人。

不过这样的事情对于苏联也是轻车熟路了,二战末期的时候,苏联人几乎用同样的手段对付了克里米亚人、波罗的海三国的人等等。至于理由基本上差不多:二战的时候,这些地区的人都跟德国人合作过。

二战以后车臣又回到苏联的怀抱里面来了,不过大家要注意一点:此时车臣里面的人大部分都是俄罗斯族了。原来的车臣人都被迫到西伯利亚或者倒在了去西伯利亚的半路上了。

1957年的时候,赫鲁晓夫成立了一个所谓的“车臣共和国”。不过此“共和国”非彼共和国。“车臣共和国”只是为了自治而成立的地方自治行政单位,是直接隶属于加盟共和国俄罗斯的。一直到这个时候,车臣的部分当地人才允许从西伯利亚回迁回来了。

1957年——1991年这段时间里面,车臣内部虽然有一些零星的反抗活动但是总体上还是臣服于苏联的。

1991年底的时候,苏联轰然倒塌了,当然了在苏联解体的过程中俄罗斯的贡献是比较大的。既然苏联都解体了,那么各加盟共和国就纷纷地独立出去了。

曾经的十五个加盟共和国就分道扬镳了,变成了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

车臣人一看自己独立的机会岂不是又到来了。往后就在苏联解体的前一个月,也就是1991年11月的时候,车臣的领导就发表了所谓的“独立宣言”,认为自己已经脱离了俄罗斯联邦了。不过当时俄罗斯人的态度很明确——不承认。

当时苏联刚解体属于一地鸡毛,俄罗斯实力严重下降、经济一团糟。另外叶利钦当年是亲西方的,于是乎车臣人一看这是个天赐良机——独立地搞起。

车臣宣布独立以后,一开始的时候由于俄罗斯自身的实力实在是太差了,所以并没有立即出兵解决车臣问题。但是俄罗斯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坚决不承认车臣的独立,不过往后自己回血、准备还是用了三年左右的时间。

最终叶利钦在1994年12月11日签署《解除"非法"武装和在车臣境内恢复法律制度》的命令。同一天,俄罗斯三万大军开始集结待命,准备从三个方向进攻车臣——第一次车臣战争爆发。

其实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俄军打得并不好,主要:一是,俄军自己的战术、武器装备、各种实力还没有恢复;二是,车臣人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给俄军造成了重大的困扰和伤亡。

这场持续了20个月的战争,最终以车臣武装分子头目杜达耶夫被俄军猎杀结束。不过俄军也付出了阵亡2837人、伤13270人、失踪337人、被俘432人以及大量武器装备被毁的代价。

可是车臣问题还是没有彻底的解决,虽然名义上车臣已经归俄罗斯管辖了,但是实际上车臣还是处于独立的状态。

此后几年里面,车臣武装分子在俄境内开展了很多次的各种袭击、绑架人质等等活动,让俄罗斯这边很是恼火。

最终俄罗斯方面在1999年的时候,又开打了第二次车臣战争。这一次俄罗斯方面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此时俄罗斯的实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恢复。

第二次车臣战争中,俄军准备充分,战术、指挥灵活,放弃了以往用大量的兵力来进攻,取而代之的是大量运用了特种部队,用猎杀的方式对付车臣非法武装。

同时,俄军还运用了高科技的精准武器装备,对车臣的重要军事目标、基地进行了精准的打击。2000年2月初,俄军攻下车臣首府格罗兹尼,取得了军事行动的决定性胜利。这也宣布:第二次车臣战争结束了。

往后车臣问题实际上也并没有根本性的解决,时不时地还是会出现反抗俄军的行动以及各种袭击。不过后来俄罗斯人采取了一种新的办法,就是让:车臣人对付车臣人自己,俄罗斯在后面扶植亲俄势力就行了。

2006年7月,车臣非法武装的领导者巴萨耶夫被俄军斩杀。老普后来又相继培养了卡德罗夫父子在车臣掌权,并不遗余力地支持。最终车臣问题在2008年以后基本上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了现在,老卡德罗夫死了以后,他的儿子小卡德罗夫继续在车臣掌权了。按照表面上来看的话,小卡德罗夫好像还是蛮听老普的,不过表面上并不代表骨子里面的一些东西。

最后来分析一下:如今的车臣是一个怎么样的存在呢?其实很简单:

1、现在车臣几乎相当于一个独立的王国般的存在,小卡德罗夫在车臣应该属于是说一不二的领导了。

2、车臣现在表面上对老普、对俄罗斯是毕恭毕敬的。我个人认为:一旦俄罗斯的整体实力下滑或者进一步地失去对车臣的掌控能力的话,车臣估计还是会继续往独立这条路上狂奔的。

例如:当年德国人来了就跟德国人合作、苏联解体了就立马要独立,这也说明——车臣人跟俄罗斯不是一条心。

3、车臣独立的背后都有西方人和美国人的影子在里面。如果俄罗斯进一步衰弱的话,车臣可能会在西方和美国的支持下搞出点什么事情来的。

我的个人观点就是:车臣人在历史上无论跟沙俄、还是跟后来的苏联都有着极大的恩怨的。目前只不过俄罗斯的实力还可以,车臣人暂时潜伏了下来而已。如果有一天俄罗斯的实力不行了、老普不在了,我估计车臣还是会继续把独立运动搞起来的——强扭的瓜不甜。

你认为有哪些令人惊奇的事?

史上最悲惨皇帝,遇刺拒绝护驾,执意单挑刺客结果遭反杀

说起刺杀一国之君,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困难的事情之一了,先不说皇帝住的地方一般人进不去,就算能进皇宫,面对皇帝身边的无数护卫,只怕还没到目标面前自己就先挂了。

一般来说,只要君主自己小心谨慎一些,基本没有刺客能要了他的命,历史上真正被刺杀的君王并不多,但要说最悲惨的,无疑是塞尔柱帝国的第二位苏丹阿尔斯兰。

而和其他君主最大的不同在于,阿尔斯兰是自己把自己作死的。

阿尔斯兰全名哈桑·本·阿尔普·阿尔斯兰,他是塞尔柱帝国的第二位苏丹,当时的塞尔柱帝国非常强大,其领土在鼎盛时期囊括了整个伊朗、伊拉克和高加索等地区。

而阿尔斯兰也不是一个无能之辈,相反的,作为一个强大帝国的第二任君主,他英勇善战,有着非常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

他在公元1064年即位为皇帝,此后带领塞尔柱人对开不断扩张,就连当时的东罗马帝国都不是他的对手。

但是不得不说,阿尔斯兰终究不是神,连续的胜利确实让他有点膨胀了,他开始觉得自己是无敌。

在击溃东罗马帝国之后,他开始进军准备征服盘踞于小亚细亚西部的罗姆苏丹国。

双方在奥克索斯河展开了一场激战,最终阿尔斯兰凭借着自己出色的军事才能大败对手,并且还俘虏了他们的主将优素夫。

实际上在被阿尔斯兰击败之后,优素夫是准备投降的,因为此前阿尔兰斯在打败东罗马帝国时,也曾俘虏了他们的主将罗曼努斯四世。

但阿尔斯兰并没有伤害罗曼努斯四世,反而还释放了他,并且派一支军队护送他回国。

或许是看到了罗曼努斯四世受到的待遇,优素夫觉得自己投降后,阿尔斯兰也会善待自己,但没想到这次阿尔兰斯却下令要以酷刑处死优素夫。

这下优素夫不干了,这剧本不太对啊!俗话说兔子急了也咬人,何况是优素夫这样的悍将,只见他突然挣脱了枷锁,并从怀中掏出一把匕首,想要和阿尔斯兰同归于尽。

而这时阿尔兰斯的士兵见状也是一窝蜂围了上去,纷纷拔出弯刀护卫在君王面前,原本阿尔斯兰只要一声令下,他的部下就能立刻把优素夫剁成肉酱。

但阿尔斯兰偏不,他要秀一下操作,说他自信也好,膨胀也好,总之他大手一挥让其他人退下,表示要自己亲自解决优素夫。

面对冲过来的优素夫,阿尔兰斯镇定自若地援弓搭箭瞄准向他冲来的优素夫。原本以他的射术,可以轻易射杀对手的。

但这一次他出现了失误,他不小心踩到了一颗石子,导致脚下一滑,射出去的箭没能击中优素夫,而就在这时,优素夫已经来到了他的身前。

众目睽睽之下,优素夫的匕首刺进了阿尔斯兰的胸膛,士兵们都惊呆了,等他们回过神来,连忙冲上去将优素夫剁成肉酱。

但他们国王此时也倒在了血泊之中,四天之后,这位天之骄子以这种极其憋屈的方式结束了他的一生。

后来史学家们说,如果阿尔斯兰不是因为虚荣心和刚愎自用丢了性命,可能会创造出亚历山大大帝那样的功绩。

但是现在,他却成为了一个反面教材,时刻提醒着人们,做人做事千万不要膨胀。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