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华,基辛格访华时是什么职务
访华,基辛格访华时是什么职务?
基辛格访华时期是美国的国务卿,这是非常重要的职位,他也是尼克松的心腹,可以说这是当时的美国的核心圈的一位人物了。
中英之间的跪拜之争?
我认为此时中英之间不是礼仪之争,而是思想之争,国力之争。
先来看马戛尔尼访华的时间,公元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
这一段时间里发生了什么事呢?
英国此时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正在得到广泛的应用,这是生产力正在进行大变革的时代。当然,此时工业革命刚刚开始,对思想上的影响并不大。
那这一时期欧洲思想上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欧洲是有跪拜的礼仪的,不管是单膝还是双膝,终究是有的,但在文艺复兴开始,欧洲的思想观念就开始发生变化,在人人生而平等的影响下,礼仪也开始发生变化,鞠躬握手脱帽等礼仪开始流行。
而到了十八世纪末,启蒙运动已经深入人心。启蒙运动的精髓就是反国王反教会,对马戛尔尼来说,皇帝和国王都是君主,并没有什么不同,在欧洲已经不再流行跪拜的情况下,为什么要为一个东方国家的君主打破惯例呢?
此时的英国早已是君主立宪国家,处死国王也不是没有过,面见国王只需要保持基本的礼节就够了。而在法国,大革命正如火如荼,路易十六已经被推上了断头台。要知道法国的君权一直是比较强势的,如此有权力的国王都被处死了,马戛尔尼对待君主的态度可想而知。
除了思想上的碰撞外,还有一点是国力上的碰撞。
1756-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这次战争在欧洲、亚洲、美洲爆发,最终结果是英法签订《巴黎和约》,加拿大和印度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是最大的受益者。
战争胜利能极大增强一个国家的实力和自信心,英国刚刚打败法国,正是实力急剧扩张和自信心爆棚的时候,凭什么要向中国皇帝跪拜。哪怕中国实力也很强大,那也应该是对等关系,而不是谁比谁低。
马戛尔尼这时候来中国,就是因为英国的实力极大地增强,在印度的扩张也顺风顺水,有了印度这一跳板,英国选择与中国进行贸易也是理所应当的。两国刚刚接触时发生冲突也是不可避免,如何处理这种冲突才是更重要的事。
当然,结果显而易见,英国不再谋求与中国的正常贸易,半个世纪后以鸦片打开中国大门。这也与英国在印度的扩张有极大关系,在往前推就是与七年战争有极大关系。
历史从来都是环环相扣,单独分析马戛尔尼访华时的中英冲突是没有意义的。
马戛尔尼访华说明了什么问题?
马戛尔尼访华揭示了当时清朝封闭保守的现状、东西方文化差异和误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觊觎以及清朝统治者的盲目自大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清朝的发展和命运。
马克龙访华为何要叫上冯德莱恩?
笔者认为,马克龙访华叫上冯德莱恩,是马克龙精心设计的一石二鸟之计,为的是要在访问华时大捞和多捞好处,又显示其在欧盟中的领导地位,还不至于得罪美国主子。
其实冯德莱恩是什么角色,欧洲政客都清楚,她既是德国人,又是美国人,是双重国籍。所以在俄乌冲突中她全面的倒向美国,即使是牺牲欧盟的利益(让欧盟买美国的高价石油和天然气),也要站在美国的跑道上,让美国成了俄乌冲突的最大获利者。对华关系也不是那么友好,只是为美国主子马首是瞻,就在来中国访问前夕,在3月30日还发表了就欧中关系发表“原则性讲话”。她称,欧盟不希望与中国“脱钩”,但需要平衡与中国的关系,降低欧盟对华关系的风险及对中国的依赖。就表现了她的一贯嘴脸,既要想从中国捞好处,又要配合美国处处打压中国。
马克龙这次访华带上冯德莱恩,意图再明显不过了,就是要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双煞配合,多从中国获利,又不至于在美国主子那里受到惩罚,达到一石二鸟的目的。
这就是笔者的观点和看法。
暂时停止外国人持目前有效来华签证和居留许可入境?
这个决定是根据目前全世界疫情的发展变化情况而作出的,是明智之举。
到今天为止全世界已有199个国家有确诊病例快接近50万人,疫情严重的鬼子、韩国、美国以及意大利、德国、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均与我国往来密切,还有中东、非洲、南美洲、大洋洲等的许多国家,此举一出,将会阻止全球绝大部分外国人入境,有效切断境外病毒的主要输入途径,减轻我防输入压力,节约大量人力、物力消耗,在这特殊时期此举十分必要。
我国目前在继续做好疫情防控、防止疫情反弹的同时,又要抓好企业复产复工等各方面工作,任务十分繁重,这时候确保疫情防控稳定、持续向好至关重要,才能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出于大国的担当和世界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我国又开始支援世界各国抗疫,从抗疫物资的援助到派出医疗队,因而确保我国自身的安全至关重要,也是为整个世界做贡献,因而对于所有还能入境者千万不能有丝毫放松警觉,必须严防防控!
坚决支持拥护我方的明智决定,期待疫情早日结束,世界太平。202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