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直军:应该大规模使用芯片,我想知道华为的出路在哪里

2023-10-27 00:07:05 86阅读

徐直军:应该大规模使用芯片,我想知道华为的出路在哪里?

最近一段时间,华为再次被推向了大众的视线中,这次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次并不是华为又推出了新技术或者发布新的产品了,而是美国进一步限制华为的发展,从5月16日开始只要用到美国技术或者美国设备的公司,如果想给华为提供产品,必须先通过美国的许可,才可以给华为生产产品。

表面上美国在打压华为,实际上是打压我国的科技公司

美国一次次打压华为,表面上是针对华为这一家公司,实则是打压我国的高科技公司。美国为什么不去打压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小米呢?因为他们所从事的行业都是在美国架构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的,只要美国这个架构撤掉,他们也会紧接着瘫痪。而华为不一样了,华为是在独立的发展,很多关键技术都脱离了美国,并且华为是一家纯百分百的中国民营企业,即没有上市,又没有任何的国外资本,美国从中也拿不到任何的好处,华为的存在只会影响美国的利益。

徐直军:应该大规模使用芯片,我想知道华为的出路在哪里

华为本身没有任何的错误,在美国的眼中华为实在触碰到了美国太多的利益,美国在科技领域的地位也逐步下降,这是美国最不想看到的事。

面对进一步的制裁,华为的出路在哪里?

对于目前的华为来说,目前唯一的出路就是坚持自主研发,攻破更多的关键技术,只有自己掌握了关键技术,才不会被别人左右。

华为之所以这么伟大,就是因为华为这些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加大研发投入。2019年,华为研发投入达到了1317亿元,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表示华为今年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预计今年研发投入的排名可以达到了全球前二,也就是大概1500亿元左右,按照华为近几年研发投入情况来看,完全是可以做到的。

在这种高强度的研发下,,华为在全球持有超过8.5万件专利,其中90%的都是发明专利,2019年在欧盟专利申请量达到了3524件,位列第一。

华为会成功吗?

对于目前华为的问题,已经不再是华为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了,毕竟华为只是一家民营企业,面对全球唯一的超级国家的打压,一家民营企业就显得微不足道。虽然华为很强大,但是不可能什么东西都自己做,这时就需要国家帮助,或者我国整个半导体行业的共同努力。目前我国在芯片制造方面是很落后的,最好的芯片代工厂中芯国际才刚刚实现14nm工艺制程的大规模量产,与世界顶级的芯片代工厂还是有着非常大的差距。

相信在我们国家以及14亿人民的支持下,华为一定会成功。即使现在遇到了很多的麻烦,但是未来还是充满了光明。

华为会倒闭吗?

在美国不断的打压下,很多人都担心华为会不会倒闭呢?其实大家不必担心这个问题,华为的实力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即使华为失去了所有的海外市场,华为还有国内的市场。即使华为什么产品也不去生产了,华为手上还有很多的专利,华为仅靠收取专利费用,也可以维持公司的正常的运作。

总结

华为是我国科技公司的一个缩影,任何一家国内的公司发展到华为这种水平,都会被制裁。如果现在华为败了,那么在未来很难再诞生像华为一样的科技公司。

最后希望,即使你不喜欢的产品,你可以不去购买,但是你不能去抹黑他,华为 为我国以及全球做出的贡献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加油华为!!!!

美国进一步打击华为?

尊严是打出来的,不管美国认输不认输,只要挑衅,就必须反击!这是骨气!也是志气!

华为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华为谦虚的表示:特斯拉能做的,我们都能做到。

华为入局汽车,将带来怎样的冲击?当全球汽车产业经历大变局,“新四化”成为点燃想象力的火花,华为作为全球5G领先者,又将以何种形式改变出行?日前,华为宣布将研发自动驾驶重要部件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引发了业界很大期待,华为的汽车逻辑也进一步浮出水面。

特斯拉能做的,华为都能做到?

细数起来,华为的汽车布局已有五年。这段时间里,华为的态度从“语焉不详”到“欲说还休”,再到如今的高调发声,外界完全可以对此推测——它准备好了。先看华为的定位:“不造车,未来要成为增量部件的供应商。”这个态度,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今年4月的上海车展上旗帜鲜明地表示过,在刚过去不久的世界智能网联大会(10月23日)上,徐直军再一次这样表示。早在2018年,华为就密集与主机厂签订战略合同,在更早的时候就悄然组建了汽车事业部,中间的过程我们不予详解。我们最关注的问题是,华为现在是什么水平?“特斯拉现在能做到的事情,我们都能做到。”徐直军如此说道。这样说的底气在于,华为在算法与通信技术有多年沉淀和积累。徐直军甚至说,目前除了自动驾驶软件需要继续研发,其他电动车以及自动驾驶所需的,华为都有现成的技术、专家和人力储备。华为勾勒出了一个整体方案,包含五个部分,分别是智能网联、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和云服务。可以看出,华为本质上是在汽车行业内满足对智能网联汽车场景的需求。面向车企提供部件、技术和解决方案。一辆真正意义上的智能网联汽车,都需要哪些部件和技术?芯片、操作系统、高精地图、云计算、AI、大数据、5G、V2X……在这其中,华为所宣布正在布局的,激光雷达与毫米波雷达最能引发人们的想象。因为,它们是无人车的核心。

这个雷达的命运,华为的态度很重要

激光雷达与毫米波雷达,各有特性,各有分工,但业界对他们的态度却有分化。先看毫米波雷达:短距离探测,穿透雾、烟、灰尘的能力强,因此可以在糟糕的天气中探测,与摄像头一起用于低级别自动驾驶场景,最常见的三种用途是ACC(自适应巡航)、BSD&LCA(盲点监测和变道辅助)、AEB(自动紧急制动,通常配合摄像头进行数据融合)。成本较低。再看激光雷达:精度高,成像能力强,探测范围广,但是容易受恶劣环境影响,雾霾天可能直接失效。成本非常高。从以上主要用途可以看出,毫米波雷达在现阶段的智能辅助驾驶中已经得到了普及,并且成本低廉,业内对他的大面积应用没有争议。但是激光雷达并未如此。因为成本非常高,一度引发是否真正需要的争论。最著名的例子是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曾公开表示:谁用激光雷达,谁完蛋!但是,大部分人认为,这可能是碍于成本的“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的反应,也有外媒拍到特斯拉搭载激光雷达试验,马斯克被“打脸”。激光雷达,到底是不是必须的?事实上,在无人驾驶汽车“摸着石头过河”的现阶段,没有一家在技术上宣告成功了,真正落地更是遥遥无期。一位从事智能驾驶的工程师曾对车图腾表示,“没人能肯定未来的技术路径。”然而,华为正式宣布进军激光雷达领域。徐直军直言不讳:“至少从现在来看,在自动驾驶领域中还没有可以替代激光雷达的传感器。”这一表态,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激光雷达商用化的全球格局,并且加快进程。

寡头的游戏

现实是,像马斯克一样放弃激光雷达的公司少之又少,更多人认为,在未来的自动驾驶感知领域,需要对不同传感器进行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够对环境建立比较好比较可靠的感知,这里面就包括摄像头、毫米波雷达以及激光雷达。换言之,没有一种传感器可以适用于任何使用环境。但是,激光雷达在商用化的路上苦苦挣扎:因为成本高,所以只有谷歌(Waymo)、Uber等公司在面向未来的L4、5级别自动驾驶车上使用,但是这些车型并未量产,那么,激光雷达就无法实现规模化,成本就降不下来。所以,当市场“看不见的手”进行有效地资源调配时,我们看见激光雷达的产业趋势,是从小散乱的初创公司,开始通过并购、注资等方式,一步步向寡头的格局迈进。这也就是为什么,国外最大的几家激光雷达公司Velodyne、Quanergy开始引入主机厂、零部件厂和互联网企业,其中,Velodyne由百度和福特联合投资,Quanergy则有老牌零部件巨头德尔福参与。就连自动驾驶领导者Waymo旗下的激光雷达业务,也有克莱斯勒支撑。(激光雷达眼中的世界)华为入局之后,将有望打破旧有的外国主导激光雷达的格局,目前北美占据整个市场收入的45%左右,欧洲占据33%市场份额。这块市场的容量之大,令人咂舌。前瞻产业研究院测算,2017年,全球激光雷达行业市场规模约在16.5亿美元左右,预计到2022年全球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将超过52亿美元。做激光雷达,华为有天然优势:“华为会利用自己的 5G 技术来开发毫米波雷达,实现全天候的成像,同时也会充分利用全球领先的光电子技术,开发激光雷达,真正解决激光雷达面临的成本问题与性能问题。”徐直军指出。从PPT到试装车,再到大规模量产,华为将在这条商业化链条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华为的入场,将给行业带来新气象。

5g费电有多快?

开5G会更耗电快。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移动运营商的5G宣传广告,5G 正以数倍于4G的速度进入人们的生活,而5G手机也快速取代了 4G手机,成为各个销售平台和各大卖场的新贵。

对于消费者来说,手机换代除了有功能上的需求之外,就是对日常续航的要求了。看上去5G手机同4G手机相比,无论是重量还是体积都变化不大,但是随着芯片制造工艺的提升,5G手机内部给了电池更大的空间,但是续航时间却比4G手机更短。5G手机显然更加耗电,而究其原因,则在于以下两点:

第一点,根本原因是由于5G手机性能和功率的提升,5G手机内增加了5G天线,5G射频模块,而5G天线和射频模块相对于4G手机功率更大,也直接造成手机功耗的上升。

根据第三方机构skyworks的估算,从4G迭代到5G,单个手机滤波器数量要增加10个,功率放大器、天线的使用数量也会翻倍。由于5G数据传输量的增大,5G手机芯片需要处理的数据量增加了几倍,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对手机电池的要求也更加严格。

第二点,5G手机耗电的原因还在于运营商网络,4G网络带宽最大为20MHz, 5G网络的带宽起步就已经是100MHz。手机信号搜索、数据传输所耗费的电量可以说网络带宽成正比。在5G设施仍然还在发展的阶段,由于技术条件限制,使用手机的区域不一定会有稳定的5g网络覆盖。在没有5G网络覆盖的情况下,手机后台也会持续的消耗电量。

不论是小米的卢伟冰还是华为的徐直军,都曾在不同的场合表示过5G功能全开的情况下,耗电量比4G手机高20%左右。那么,怎么才能让5G手机的续航尽可能地增加呢?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首先,在有WiFi的情况下连接Wi-Fi使用网络,同时开启手机的智能网络功能,(华为手机叫5G省电模式、苹果手机叫自动5G)。

另外,更加有效的省电方法是开启深色模式。手机屏幕耗电占手机电量消耗的50%以上,由于主流的5G手机屏幕都是OLED,而OLED材质的一大特点就是黑色不耗电,所以将手机显示设置为深色模式可以充分节省电量。

5G手机更费电的情况有些类似于早些年3G向4G转型,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技术进一步提高,5G手机的整体功耗会更低,用户也能获得更好的体验。

那么你认为美国的痛点在哪里?

美国对华为新规升级,全世界供货商面临选边站!

5月15日,华盛顿时间早上7点,美国将华为加入实体清单一周年之际,美国工业与安全局(BIS),发布了针对华为出口限制的新规。

这个新规的出台,意味着美国加大了打击华为的烈度和覆盖面,也是美国有史以来,对华为的最严酷打击!对华为来说,又走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一、美国新规出台,打击幅度空前

据多家媒体报道,早在2020年3月31日的华为年度报告会上,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就曾直言,2020年,才是华为最困难的一年。显然,华为对此已有所警惕。

然而2个月后,美国的出口管制新规落地,其打击烈度,比大部分专家和媒体的前期预估,只重不轻!

去年5月美国出台的"实体清单",仅剥离了华为的美国供应链,即不能购买美国企业的产品和技术。然而新规却要打算强力切割华为与美国技术的联系,管制范围从美国企业扩大到全球企业。让华为不能设计芯片,不让代工厂给华为生产芯片。

这个新规,直接瞄准了任何使用到美国技术的对华为出口产品,没有任何比例要求。比如某供应商使用了一个美国制造的螺丝刀,加工其产品出口至华为,这也算做使用了美国技术,并且美国还专门点名了半导体行业。

如果新规全面实施,包括台积电、三星等企业,都不能为华为代工生产芯片,华为最新的麒麟1020芯片,将面临无晶圆厂能代工的局面。即使刚刚接到华为麒麟710A代工业务的我国芯片企业——中芯国际,也在限制之列。

和此前预计有所不同,这次新规,并没有直接定义任何对华为出口产品的禁运,而是要求所有涉及到的相关对华为出口产品的企业,都需要向美国工业与安全局,申请出口许可。美方将来会依据什么准则来发放许可,在新规中并有提及。

大国之巅认为,这意味着美国把选择题,抛给了华为在全球成千上万的供应商。想继续和华为做生意,就得向美国申请;但向美国申请并完全依赖美国许可,却根本不符合任何一条国际现行通用的贸易规则。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可能是科技史与工业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选边站队。不同企业在不同的压力下,以及其自身商业考虑之下,必须都要做出自己的选择,而这个选择,非A即B。这就是美国对华为的新规核心内容!

二、华为抗争到底!

在去年的5月15日,美国将华为列上了所谓的"实体清单",当时华为人喊出了打赢上甘岭的口号。

强盗本质显露无疑

华为经过这一年的本土化努力,国产零部件使用比例上升至42%,同时美国产零部件则从11%降低到1.5%。然而美方居然认为,华为的这种本土化的自救行为,伤害了美国的国家安全。

是的,就是如此毫无道理可言的强盗逻辑:首先,我不允许你使用我的美国科技,但如果你不用,就是对我的威胁!

时至今日,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美国要掐死华为、掐死中国高科技的意图很明显,美国对华为的打击,也会越来越精准。虽然华为在应对全球供应链脱钩上,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但华为毕竟只是一家公司,没有办法把人类所有的科技树,都种在自家院子里。

我国必须发展自己的芯片

美国这种毫不顾忌"吃相",以空前的打击力度,对付一家私有企业,这其实也是对其自身科技发展的一次掘墓行为。试问,一个越来越趋于技术封闭的国家,对他国科技公司进行无上限打击,又如何引导科技的进步?

最近,发生了一些很明显具有火药味的事情。近期罕见播出了海南岛的纪录片,这是映射哪一方,哪一种结果,我们心照不宣。无独有偶,5月14日,我国海事局发布通告,唐山港京唐港区将进行长达2个多月的演习训练,这也是比较罕见。

5月15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将华为的临时许可再延长90天,推迟到2020年8月13日。这90天时间,其实就是全球各供应商做"选择题"的时间,也是华为采取各种应对机制的时间,期间必定会存在很多博弈。8月13日后,一切见真章吧。

华为只公布了这张图作为回应

大国之巅认为,华为是中国科技公司的代表之一,如果华为因此而倒下,美国则会更加肆无忌惮地打击其他的中国科技公司。这个重要性不用再细说了,大家都心知肚明。在90天的时间里,肯定会发生一些变数,到时候再做具体分析。

从美国的新规和种种做法来看,再一次显露出美国的强盗逻辑和真面目。其实就是要强行用各种手段打压你,摧毁你的发展潜力。

这也表明,我们必须抛弃所有的幻想,再次强调独立自主,虽然短期会有阵痛甚至科技上的倒退,但长期来看,赢家肯定不会是美国!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