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15上市时间已定,苹果手机在哪里买比较好
苹果15上市时间已定,苹果手机在哪里买比较好?
主要有这5个地点可以放心进行购买。
1: 苹果官方网站:
最权威的地方,可以放心买。
https://www.apple.com/cn
2:天猫旗舰店:
https://apple.tmall.com/
3:京东旗舰店
https://mall.jd.com/index-1000000127.html
4:线下授权店
注意是官方授权店
具体查找地方,是去第一个官方旗舰店页面下面找。
5:苏宁易购
https://shop.suning.com/30000400/index.html
主要来说就是4个线上网站可以进行买,
一个线下店进行购买。
如果被收购大概是什么价?
如果年产值1个亿,净利率能达到15%,应该是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企业,或者是所处行业竞争环境比较好的企业。
就目前来看,大部分制造业的净利率在10%以下,但同时1个亿的营业规模还是相对比较少的,要收购这个企业,我们需要从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产品的技术含量及增长前景以及公司未来3年的业绩情况三个方面去看。
所处行业的发展阶段及市场热度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市场的热度,这将会对企业的估值产生巨大的影响。
比如前些年的医药、军工和环保行业,比如今年的锂电池回收行业,那市盈率都是天上去的。比如今年的锂电池回收行业,就异常的火爆,参与进来的上市公司非常多,包括新能源汽车厂商、动力电池生产商以及电池相关的材料生产商,都纷纷插足这个行业,开始布局。
比如新三板的芳源环保今年做了一次定增,定增融资方案显示:本次计划募集22100万元,以每股12.0元的价格发行1700万股,募集资金的主要用途为:补充流动资金。而芳源环保本次定向增发投前估值为213600万元,定增市盈率203.03倍,与行业平均市盈率相比高406.81%。
要知道芳源环保2017年的净利润才1052万,这个估值是高的可怕。即使是后3年有很高的业绩承诺,这样的市盈率还是让人心有余悸啊。
再比如广东甘化收购一个军工企业,估值也是高的离谱。
2018年9月,广东甘化披露资产购买草案,公司计划以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升华电源100%股权,交易价6.6亿元。
而升华电源2016年度、2017年度、2018年1-4月实现净利润分别是2519.50万元、562.02万元和-4890.34万元。
收购前一年的净利润是负的,这个市盈率是无穷大,对于这样的企业,一般人可是不敢收购。因此广东甘化也只能采取现金收购,再让升华电源购买上市公司股份这样的方式避过证监会的审核。而为什么要着急着进行并购,因为剥离了主业的广东甘化,这几年来一直没有利润来源,如果不是靠着变卖土地来过过日子,估计早就被ST了。
所以如果你碰上了行业高速发展的阶段,市场热度又很高,即使你公司的规模很小,甚至不用盈利,也可能取得非常高的估值。
产品的技术含量及市场前景看完了公司所处的行业以后,那我们就得回归到公司的产品了。行业好,产品技术含量高,市场广阔,那自然未来的想象空间就大,那对应的估值肯定也会更高的。
比如吉利并购沃尔沃。
当年沃尔沃可是亏损的,但是沃尔沃的知识产权和制造设施以及在全球的经销渠道,才是吉利愿意出高价的关键原因所在。
资料显示,从2005年开始,沃尔沃就处于持续亏损状态,销量严重下滑。2008年,沃尔沃全年销量374297辆,较2007年下降18.3%,而2009年,沃尔沃销量跌至334808辆,较2008年又下降10.6%。
经过近3年的谈判,吉利如愿以偿,李书福以18亿美元蛇吞象收购沃尔沃。而沃尔沃也同样给了吉利带来了更多的技术、渠道等多方面的支持,使得吉利成长为国内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之一。
数据统计显示,2018年前11月同比涨幅超过30%的车企有5家,吉利遥遥领先。
在车市下行的大环境下,吉利成功做到逆市上扬。2018年1-11月共销售新车140.75万辆,同比增长29%,已完成全年销售目标的89%。
而根据乘联会的排名,吉利不仅蝉联自主品牌销冠,而且也是排名前五的车企中唯一自主品牌。
说真的,沃尔沃在国内卖的确实不怎么样,非常小众的一个品牌,但是吉利确愿意花大价钱将沃尔沃拥入怀中,那肯定是看中了公司的技术和汽车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
所以如果你有核心技术,但是没有资金做大做强,那也一定会有相比普通标的更高的溢价。
公司未来3年的业绩情况这一点主要是看股东根据公司的情况,对未来3年净利润的预计情况来看。
比如大股东对行业前景非常有信心,虽然今年的净利润只有1000万,但是预计未来3年的年均净利润可以达到5000万,那即使是按照10倍的市盈率,那你的估值也可以达到5亿,而不是1亿。这就是差距。
但同时,收购方也会和大股东进行对赌,这个业绩不是打打嘴炮就过去的了,而是要进行对赌的。如果不能如期实现,要以股份或者现金的形式对收购方进行补偿。
这个就是所谓的业绩承诺,否则无法保障收购方的利益。这种业绩无法实现的情况在上市公司收购中比比皆是,各种变脸和精准完成也是耐人寻味啊。
所以如果你所处的行业很好,那你未来的净利润实现高速增长的概率就会比较高,这时候你公司的估值也会水涨船高的。
总的来看,这个收购的价值,还得看你所处的行业、公司的技术水平以及未来3年的净利润水平而定。
从目前的市场来看,制造业的市盈率普遍在8-10倍,假如你1500万的净利润,那估值就在1.2-1.5亿区间;如果你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行业,市盈率可能在12-15倍左右,那估值就在1.8亿-2.25亿。如果你各方面都处于风口,净利润又很高,那市盈率可能是20倍或以上,那估值就是3亿以上。
以上就是个人基于经验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分享不易,谢谢点赞。
今年内5G能全覆盖吗?
2020年,估计能覆盖5%的国土,覆盖接近50%的用户,我自己猜的。5G信号覆盖全国,估计是20、30年之后的事情的,因为5G存在的意义并不是广覆盖,而是作为热点为用户提供高速低时延的网络支持。
优先覆盖人口稠密的地方人口稠密的地区,北上广等超一线城市,会用上性能最强的设备,提供5G信号的接入;而人口较少的地区,估计不会浪费投资了,毕竟建设5G基站的成本还是挺高的,而且5G基站的覆盖范围很小。所以,短期来看,人口较少的地方,会继续使用4G维持覆盖。
根据规划,2020年年底,全国地级城市将会覆盖5G信号,差不多40%的人口能用上5G网络,县城估计要晚一些,实现广大农村的、偏远山区的5G信号覆盖要更晚一些。
咱们看一张图,黑河腾冲线东南侧以全国43.18%的国土面积,聚集了全国93.77%的人口和95.7%的GDP,实际上比较宜居的面积不到8%,其中城市区域更是非常少,根据可查的数据显示,远不到国土面积的0.5%。也就是说,只要覆盖0.5%的国土,就能让50%的人口用上5G。
5G什么时候覆盖全国?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的说法,我国完成5G建设,至少需要10年的时间,投入1万亿以上的资金。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目前的5G标准为R15,很多技术细节仍未细化,最终的R16版本才是5G最终版本标准,也就是3GPP预计在2020年3月,完成5G最终标准的制定。
是否购买5G手机?在5G的方案中,有两大阵营:华为和高通。
华为提出的5G方案是6000MHz,建立在wifi之上,能够较好的利用现有的4G资源,覆盖范围广、绕射能力强,但是带宽窄,速度受限。这个阵营的主角是华为和诺基亚。
高通主导28千兆赫兹的频率,也就是毫米波,与现有的无线通信频率完全隔开,不会打架,宽带非常宽,技术复杂,传输距离短,美国的一些城市采用了这种方案。
今年实施的5G建设,都在“抢跑”,如果买了一个5G手机,明年不一定用得上,因为新标准出来之后,可能不兼容。
总之,建设5G网络是国家层面的事情,我们普通老百姓没必要那么“着急”,静观其变就可以,等5G信号实现连片覆盖,5G手机价格进入千元行列,再购买也不迟。
如果觉得对你有帮助,可以多多点赞哦,也可以随手点个关注哦,谢谢。2015年发售的iphone?
感谢邀请:我是科技数码随时答,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2015年发售的iphone 6s按照目前的软硬件更新速度,还能再战几年?
iPhone6splus在个人的实际使用中游刃有余,15年10月份的机型,当然在去年的6月份的时间更换的电池,软件更新的速度来说的话,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就是一个版本的系统使用两年的时间,ios13系统对于iPhone6s是一个坎,当然我现在使用的还是ios11.4.1系统,所以为了以防万一,比如ios11系统的有一些软件到了后期升级不了,所以会在ios13系统到来之前升级到ios12系统,毕竟ios12系统还是很流畅的,要不然之后就只能升级到ios13系统啦!
从配置方面来讲的华为,A9处理器的性能不能算是很好,但是像我自己的QQ飞车和王者荣耀,轻松应对就可以啦!再者就是平时使用,不会卡顿,拍照方面1200万像素的镜头,白天拍照清楚,对焦速度还是可以的,当然因为更换的是大容量的电池,所以续航相比之前好了一点。
身边的很多朋友有的还在ios9系统,有的还是10.3.3系统,所以你想用几年的时间还是看你个人,我个人对于更换手机没有太大的兴趣,还要倒腾数据等等,不过按照现在的情况看下的话,除非是你自己不想用,所以最低年限是2年的,5G普及之前是没有问题的。
回答完毕
点赞很容易,评论显真情!关注更有爱,以上就是我的建议和观点,如果你有不同的观点或者是更好的答案可以留言,我们互相交流和学习,也希望我的解答能够帮到正在看问题的你2021年报最晚披露时间?
2021年上市公司年报最晚披露时间为2022年4月30日之前完成披露,如果上市公司由于不可抗力或者企业自身原因预计不能按时披露年报的情况,上市公司须在4月15日之前提交书面报告,书面报告须说明不能按时披露的原因,处理的方案,以及最迟披露的时限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