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4号,吉林通钢三万工人大罢工,反对低价贱卖这个国

2025-11-07 18:04:17 6阅读

2009年7月24号,吉林通钢三万工人大罢工,反对低价贱卖这个国有企业,并打死了收购方总经理陈国军。

通化钢铁集团作为吉林省的支柱型国有企业,见证了中国东北工业发展的起起落落。这家始建于1958年的大型钢铁企业,曾经是吉林省的工业明珠,为国家的建设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到2009年,通钢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数万职工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其产品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还出口到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

然而,在21世纪初期的国企改革浪潮中,通钢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2009年年初,一份引起争议的改制方案摆在了通钢职工面前。这份方案显示,一家民营企业计划以20多亿元的价格收购通钢。然而,根据当时的资产评估,通钢的实际价值接近300亿元。这个悬殊的差价立即引起了职工的强烈不满。

更让通钢职工难以接受的是,在改制方案公布后,企业的未来发展规划中并未对现有职工的工作岗位做出明确保障。当时的通钢普通工人月工资仅有300元左右,而企业管理层却享受着远超普通职工数十倍的薪酬待遇。这种巨大的收入差距加剧了职工的不满情绪。

到了7月中旬,收购方代表在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彻底点燃了导火索。据现场职工反映,收购方表示要在三年内对企业进行全面改组,这实际上意味着大规模裁员可能随时发生。这个消息很快在职工中传开,引发了更大范围的恐慌和不满。

2009年7月24日,通钢厂区内聚集了近三万名工人。这一天,积累已久的矛盾终于爆发。工人们不再接受企业管理层的解释,他们用罢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厂区内的生产线全部停止运转,平日里机器轰鸣的车间陷入一片寂静。

问题的源头,毫无疑问地指向了当时的通钢集团总经理陈国君。陈国君的到来并未得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成为了工人们怒火的导火索。当天,陈国君带着执行增资扩股方案的使命,前往焦化厂与工厂干部开会,但当他提出要求工人复工时,却引发了工人们的愤怒。在工人们看来,这一决定无异于让他们继续忍受苛刻的工作条件和低廉的工资,而他们的要求——改善待遇、改变工厂管理的现状——早已迫在眉睫。

愤怒的情绪在陈国君提出复工的要求时瞬间爆发,工人们纷纷围堵了他的去路,有人甚至开始动手打击他。陈国君的处境变得愈加危险。面对工人们的愤怒情绪,他未能有效安抚,反而成为了众矢之的。现场,拳打脚踢的声音响成一片,有人用矿泉水瓶砸向他,还有人挥舞着沉重的铁器,发泄着多日来积攒的愤怒。甚至有一名工人用钢靴猛踢他的身体,另一名工人趁机将他从二楼的楼梯推了下去。

这场暴力的冲突迅速升级,陈国君在身体上受到了严重伤害。血流不止的他被围困在焦化厂的办公楼内,无法脱身。周围的局势也变得愈加混乱,一些激进的工人甚至试图阻止外界对陈国君的救援。随着事态的恶化,省政府和市政府的工作组被紧急派遣到场,希望通过谈判和平解决这场暴力冲突。然而,当他们到达现场时,事情并未因为领导的到来而平息,反而因为有极少数激进的工人参与煽动,局势愈发严峻。

陈国君被当作人质拘禁,工人们的愤怒情绪几乎无法遏制。面对工人们的强硬态度,建龙集团作出决定,暂停增资扩股计划。为了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省政府决定立即宣布这一决定,并通过扩音喇叭将消息传递给在场的所有人。就在这一刻,情绪激烈的抗议人群才渐渐散去。虽然大部分工人已开始离开,但仍有一些人坚守在现场,拒绝允许医护人员进入,阻止他们对陈国君进行救治。

在这样的极端情况下,陈国君的生命危在旦夕。尽管政府高层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仍有部分工人不肯放人,甚至对救援人员投掷砖石和瓦块,造成了更大的混乱。此时的焦化厂内,已经无法看出一点工厂的模样,取而代之的是充斥着愤怒、暴力与不信任的空气。陈国君最终被成功救出,但伤势严重,昏迷不醒,所幸经过及时抢救才逐渐脱离了生命危险。

这场突发的工人暴动,揭示了通化钢铁企业管理和劳资关系中的深层次矛盾。工人们的不满情绪早已累积多年,而管理层的决策未能及时回应他们的需求,只会加剧矛盾。在此事件中,陈国君成为了这一矛盾的集中体现,他既代表了企业的管理者,又无形中成了工人们愤怒的替罪羊。而当局为了平息冲突,在暂停增资扩股计划的同时,也迫切需要找到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案,以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吉林通钢总经理被职工打死事件全记录_吉林通钢三万工人大罢工_通化钢铁集团国企改革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