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思路天地宽|麓山快评
白木
连鱼都喂辣椒,这操作确实很“湖南”。
据长沙晚报11月6日报道,长沙县“渔二代”姜胜,在60亩鱼塘里每天倒进4000斤辣椒,鱼儿吃得欢,肉质更鲜嫩。辣椒喂鱼,看似离谱,实则靠谱。
过去养鱼都喂饲料,成本又高,鱼还没特色。姜胜另辟蹊径,把农贸市场卖不完的辣椒运来喂鱼,可谓变废为宝。创新不一定需要高大上的技术,有时候就是换个思路,用活身边的资源优势。
这让人想起广东中山脆肉鲩的发展之路。当年,中山养殖户在当地水产研究所的指导下,跳出常规用蚕豆喂养,把普通草鱼养成了爽脆口感的广东名鱼、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小榄镇作为核心产区,拥有“中国脆肉鲩之乡”称号,养殖面积1.5万亩,年产量3.5万吨,2025年带动全镇3万人就业,年产值超11亿元。
当然,光胆子大还不够,创新需要稳扎稳打。姜胜不是蛮干,而是先少量试喂,持续观察鱼的生长状况和水质变化,经过数月验证才确定投喂量。而村里的小鱼塘跟风喂辣椒就出现了问题。这说明创新要因地制宜、小心验证,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中山脆肉鲩更是把“稳”字做到了极致——经过40多年摸索,从试养到推广,形成了完整的养殖标准,甚至引入5G智慧平台监测水质,实现精准投喂,亩产大幅提升。姜胜用辣椒养鱼,是否可参照中山脆肉鲩的发展道路,将偶然发现转化为可靠方法,培养出一种“辣椒鱼”品种,然后稳步推广养殖,形成地方的特色产业?这固然需要养殖者及其团队的努力,也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扶持、水产研究部门的技术支持。也就是说,政产学研金服用跨界大合作,方可帮助“辣椒鱼”产业做大做强。
一条鱼的价值,最终要靠市场来实现。中山脆肉鲩不仅养得好,更通过预制菜加工、“互联网+销售”等模式,将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通过美食节等活动打造“一鱼百味”的品牌形象。湖南辣椒养鱼同样潜力巨大:可以依托湖南人爱吃辣的习惯,开发“辣椒鱼”预制菜、“辣椒鱼”鱼干等产品;通过电商平台,让这款特色产品走向全国。
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不在规模大小,而在于特色鲜明。湖南水产养殖既要有“敢喂辣椒”的闯劲,也要学习中山“做标准、延链条”的巧劲,让“辣椒鱼”成为带动一方致富的特色产业。
只要保持大胆尝试的勇气和小心验证的耐心,湖南水产一定能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之路,让更多的土办法结出金果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