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展示 | “寻魅力文字,觅精彩标题”主题新闻标题征集活动优秀作品展示(一)

新闻标题征集

优秀作品
第一期

NO.01
2256030332 陈明亮
(搜集)
要拆围墙 先去“心墙”
肩题交代报道内容,言简意实。主题突出思想性,寓意深刻,双句四言巧用双关,两“墙”提法逻辑关系清晰,揭示基层治理之道,颇有韵味,令人回味。
一稻济世 万家粮足
从标题中可以看出标题概括了人物的成就,主题中蕴含着人物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能够体现出人物生平。“一稻”与“万家”对比强烈,起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花是一座城,城是一朵花
该标题巧妙的将攀枝花这座城市名字入题,既反映了城市如花朵般绽放的建设成就,也映射出攀枝花这座城市处处皆是花的生态美景。标题有韵律、有美感,凝练形象又意蕴悠长。
NO.02
文学院 2211010314 刘力熙
(搜集)
端稳“中国饭碗”
筑牢“大国粮仓”
众所周知,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可以看出国家的强盛离不开人民,而人民的生活又离不开粮食,只有人民端牢了手中的饭碗,才有可能建设国家粮仓,从而解决民生问题继而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该标题贴合文章主旨和时事,反映了落实好惠农政策,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储备能力、流通能力建设,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
奇山秀水间 胜境长如画
文章重点介绍张家界的山川人文,奇峰三千,秀水八百,在张家界一望无际的壮美中畅游,如同欣赏一幅蘸着云影山色绘就的天然画卷。近年来,张家界休闲度假、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不断提升,成为展示美丽中国的重要窗口。标题短小精湛,将珍贵奇特的张家界比作画卷,吸睛又别致。
减负增效强基层
轻装奋进新时代
该文是2021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纪实务实中肯的评价,充分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驰而不息抓作风,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丰硕成果。标题突出了基层的重要作用,轻装意味着减负和打击形式主义,深入贯彻了习近平主席的方针思想。
NO.03
文学院 2211010131韵心钦
(搜集)
人民日报标题摘抄:
以风雪沧桑,鉴中华之光
淬英雄之心,铸青年精神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小楼听雨听新旧
云海乘风乘古今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尤其在当今互联网时代,要适应可视化、碎片化的阅读趋势,标题抢眼是演示吸引人们的关键。标题要主题鲜明,精炼生动,内涵厚重与尾悠长。既要紧扣报道内容准确传神,又要注重文字表达灵动有趣。我们可以用对偶的手法,增强标题的简洁凝练程度,也可以化用古语、古诗为标题增添文化底蕴,或根据时代运用贴近人们生活日常的语言,增加标题的亲切感与日常意味。
NO.04
文学院 2111010309黄家希
(标题改写)
1.2022年文学院研究生会见面会圆满举行
改写为:文学院研究生会见面会圆满结束
原因:
①新闻属于时效性强的稿件,因此目前普遍只写几月几日,一般情况下不需突出年份。标题要求精简,能抓住读者眼球,因此要能慨括重点内容。时间则是次要的,放在内容中即可;
②“圆满举行”是搭配不得当的偏正短语,该短语不符合汉语用语习惯和要求偏限制正词不当。“举行”强调事情的过程,主语一般是物,指会议或活动正在进行,还没有结束,会不会圆满,还是一个未知数。我们都说圆满结束、圆满完成、如期举行等,这样的表达才是符合逻辑的。
2.文学院“学雷锋,送温暖”小组学生党支部开展专题学习会议
改写为:文学院“学雷锋,送温暖”小组学生党支部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学习会
原因:
①“开展学习会议”这样的表达过于累赘,不如“学习会”简短有力;
②“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属于新闻的重点要素,应当在新闻标题中点明,一目了然。如果这样的要素缺失不利于读者通过标题了解新闻内容,不利于受众媒介素养的提高。
3.巧手编织幸福,冬日传承民俗
改写为:文学院开展第十三届“巧手编织幸福,冬日传承民俗”编织文化艺术节
原因:
原标题仅仅呈现了活动名称,各种新闻标题的要素缺失。主标题可以用活动主题,或则对仗的成语等,起到吸引人的作用,当然必须贴合主题;副标题是指用来解释主标题的话,跟在主标题后,更多时指出时间地点等,一般副标题前要加破折号。
①原标题主语残缺,主语是新闻标题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如果主语缺失就有一种“没头没脑”的感觉,造成事实模糊,不利于读者了解新闻内容,
②原标题谓语缺失,导致陈述对象混乱,通过新闻标题读者并不能很好地了解活动的进展和进度。
③原标题宾语缺失,致使谓语无支配对象。标题要鲜明夺目,就必须力求准确、生动,既要忠实和概括新闻内容,又要用词精当,简明易懂,合乎逻辑,没有语病。
NO.05
生命科学学院2254010442赵洁
(收集)
历史痛感未感忘
戮力同心谋复兴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2/1212/c1001-32585829.html
感悟:
12月13日是我国第九个国家公祭日,题目首先体现在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了85周年之际,举国上下悼念死去的同胞,这哀悼更是警醒,告诉我们,历史的痛,我们从不敢忘记,历史的悲剧绝对不能重演,如今我们生活在没有战争的年代,我辈更应该戮力同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要以史为鉴,相信中华民族的前景必将无比光明!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http://cpc.people.com.cn/n1/2022/1212/c448645-32585435.html
感悟:
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信仰的力量是伟大的,他就是点燃青春的火炬,我们要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真切行动起来,新时代青年更要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练就过硬的本领,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从而为祖国未来的建设添砖加瓦。
“青”心相助,共克时艰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1964473526270974&wfr=spider&for=pc
感悟:
青是青春的青,相助是帮助的助。我们都知道在疫情来的这三年多中,有千千万万的青年医生,青年志愿者投身其中,他们不顾自己的安危,只想为国家和人民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那一份份请战书,一份份志愿申请,是他们对人生价值最真实的诠释,我们互帮互助,在危险时刻体现人性的美丽。我们全国上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一定可以度过这段艰辛的日子,迎来胜利的曙光。
每个四分之一组成大大的“一”
https://news.sina.com.cn/o/2022-12-12/doc-imxwkeyz2076029.shtml
感悟: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实际的工作和学习生活中,很多事情一个人是完不成的,需要整个团队一起努力,一个团队像手和脚之间的合作,大家发挥各自的优势,可以得到更好的结果,就比如说一滴水,就算再清澈明亮也会蒸发,而当千万水珠汇聚成波涛汹涌的大海时,每个水滴都生存下来,文章讲述的是一个辩论团队,四个人相互配合,优势互补,集思广益,每个四分之一才组成了大大的一。
— 图文 —
文学院
— 排版 —
高沛然
校对 / 吴凯 袁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