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刊

2025-10-12 08:03:01 78阅读

王艺霖 季佳纯 本报记者 李飞 王志强

从通河县城出发,向东北凤山方向驱车20多公里,大山脚下是翠绿的良田。汽车驶入山中小路,曲曲弯弯越走越深,山高林密处遮云蔽日。这里是小兴安岭南麓余脉,大东北岔东北抗联密营遗址就藏身在莽莽群山之中。

东北抗联第三路军重要活动地点

汽车在深山里行进50多分钟,其间跨过两座流着清澈泉水的小桥。停车处,向左侧蹚过泥泞的山沟,用随手捡来的木棍扑打着树枝、草丛、蜘蛛网,驱赶着成群的马蜂、蚊虫,二三百米处,是一处几十平方米的密营营房遗址。

眺望着没有道路、翻过山岭还要走很远才能到达的深山方向,通河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祁凤麟讲起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过程中在抗联第三路军安乐河(沟)临时被服厂密营和战斗遗址的发现。

那处遗址及周围发现3处营房遗址,在安乐河北岸依次排列,向东直线1.5公里为李兆麟将军石门密营指挥部。1号营房遗址内发现片镐等山地开荒耕地作业农具和地垅痕迹,初步判定居住人员主要负责后勤和生产粮食。2号营房遗址内发现美国胜家(又称“辛格尔”)牌缝纫机机架残件,系被敌军砸毁,判定为抗联战士缝制被服作业间。3号营房遗址为驻兵地,周围发现遗留弹壳,判定该处营房负责警戒护卫1号、2号营房。

“该处密营遗址位置十分重要,可北上铁力,西进木兰东兴、庆安,东返凤山,为东北抗联第三路军的重要活动地点。”通河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张智诚说。

密营遗址里的黑木炭和黑土块

通河县图书馆收藏了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在大东北岔东北抗联密营遗址出土的文物。

两片巴掌大小、带有锔补痕迹的铁锅片,那是敌人捣毁抗联密营时砸碎的。几把用铁皮捶击而成、锈迹斑斑的简易菜刀,那是抗联战士切菜做饭的工具,见证了当时抗联生存环境的极度恶劣。

最不打眼却最特别的文物,是营房遗址内大小不一的黑色木炭。“这些木炭颗粒是在敌人捣毁抗联密营,用大火烧毁营房所遗留的。当时敌人捣毁抗联密营是‘十营九烧’甚至‘十营十烧’,对抗联的生活用品和军用物资,全部彻底捣毁并分散扔掉。”祁凤麟告诉记者。

誓死不屈全民抗日当先锋

“一粒粮食一滴血,一颗子弹一条命。”在敌人铁壁合围、坚壁清野下,抗联到了最艰难时刻。《东北抗联斗争史》附录卷一记载,到1942年12月,东北党及抗联全部人员已不足千人。

化整为零,坚持抗战。在北满地区抗战低潮的1942年至1943年,张瑞麟小分队仍继续坚持战斗在通河县大东北岔地区。

1942年10月,为粉碎敌人的“围剿”,抗联第三路军十二支队由张瑞麟、朴吉松、于天放组成三个分队,转移到铁力、庆安、东兴等地区进行抗日活动。由于被敌人发现,张瑞麟小分队便向通河县凤山沟里的大东北岔地区转移。

1942年末,中共北满省委和三路军总指挥部机关受到敌人破坏,斗争形势异常严峻。中共北满省委书记金策带着警卫员张相龙、电报员刘铁石及李桂林、鉏景芳转移到通河县凤山地区的大东北岔一带,寻找张瑞麟小分队。李桂林执行侦察任务,几经周折,最终在郭把头碓营(猎人捕打动物毛皮在山里居住的小房)找到了张瑞麟小分队。战友们重逢,紧紧拥抱,激动万分。

此后,张瑞麟、张祥、李桂林、安福、李绍刚等人分别组成小组到凤山附近开展群众工作,以碓营和地窝棚为立足点,活动在大东北岔、小东北岔一带,发动和组织群众坚持抗日斗争。经过几个月的工作,在凤山一带建立起反日救国会。小分队和群众间的关系更加亲密,群众纷纷给小分队送粮食、衣物和情报。

在凤山东北岔一带,通河百姓与抗联战士血肉相连,誓死不屈抗击敌人,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全民抗日篇章。

1945年初,张瑞麟小分队撤出通河一年了,敌人还在搜寻他们的下落。得到凤山地区万柳屯村民多次进山给抗联送粮食和给养的情报,正月初二和二月初七,敌人分两次绑走万柳屯男性村民72人。严刑拷打之下,无一人吐露抗联的信息。

历史回响,青山作证。昨天,无数抗联战士在这里倒下了,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革命烈士。正是他们,让我们今天有尊严地站着!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