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鸡排哥”走红,情绪价值的背后是一场双向奔赴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张爽)“鸡排是免费送,袋子是六块哦。”“如果你的袋子被风吹走,或者是被别人抢走,我不会承认收了你的钱。”“你值得拥有这世界上任何美好的东西,包括我的鸡柳鸡排在内。”……
在江西景德镇,一位被网友称作“鸡排哥”的摊贩,因在摊位前与顾客幽默互动、手忙脚乱却充满人情味的服务方式走红网络,被网友贴上“活人感”“情绪价值拉满”等标签,网友打趣称:“6元的鸡排卖出了60元的情绪价值。”
不少人将鸡排哥走红的流量密码归因于“情绪价值”,真的是这样吗?9月29日,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梅志罡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情绪价值只是‘鸡排哥’走红的一部分原因,背后还有更深层的经营逻辑与社会心理。”
近年来,“情绪价值”一词在社交平台迅速走红,不仅出现在消费行为中,在亲密关系、职场,以及休闲方式等多种场景下也被反复提及。南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吕小康此前曾在接受《光明日报》采访时表示,情绪价值的实现是指个体通过某种方式从人、物或特定关系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精神满足。
据了解,“鸡排哥”的小摊有几个规则:第一,每日16:30后不再服务散客,只卖学生;第二,顾客需要自己敞开塑料袋迎接刚出锅的鸡排;第三,学生可享1元优惠,但顾客在12点后购买则需加价1元,因为要“惩罚顾客不坚定的选择”。
“‘鸡排哥’所提供的不仅仅是情绪价值,通过这种个性鲜明的经营方式,也筛选出了‘忠实’的客户群,他们自觉遵守排队秩序,也认可他的服务方式,最终建立互信关系。”梅志罡指出,“鸡排哥”的走红,看似是他单方面向顾客输出情绪价值,但其实顾客也给予了“鸡排哥”信任与认可,“这是一种互相满足的关系,而健康的情绪价值恰恰应是‘双向奔赴’的。”
“鸡排哥”走红后,其视频被大量二次创作,成为大学生、职场人、新媒体从业者等群体模拟自身处境的素材,“鸡排哥”在摊位上手忙脚乱的样子,也成为大家对自己在学校、职场等环境下忙碌处境的自嘲。
“人们从‘鸡排哥’的服务理念中,看到了如何在压力下仍保持幽默与温度,这是一种反哺现实的情绪出口。”梅志罡表示,“二创的火爆,恰恰说明他的服务方式中蕴含着超越鸡排本身的社会价值。”
“情绪价值本质上是你得不到、别人却给了你,所以才显得珍贵。‘鸡排哥’的走红,表面看是‘情绪价值’的胜利,实则更是产品、服务、客户筛选与情感连接共同作用的结果。”梅志罡向记者补充,“最后,我们也要看到,情绪价值并不是单方面的输出,而是建立在稳定产品与双向认可基础上的附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