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2035:从“工业重镇”到“生态新城”,渤海湾畔的空间革命

2025-09-28 15:09:24 7阅读

736平方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如同一头绿色巨龙,守护着这座超大城市。一座传统工业城市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重塑自我,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的新范式。

2025年,《天津市滨海新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正式获天津市政府批复,标志着天津进入了 “多规合一” 的新发展阶段。这份规划是天津市面向未来的“发展蓝图”,也是塑造城市形态的“关键笔触”,为这座渤海湾畔的特大城市未来15年的发展绘就了宏伟蓝图。

作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引擎,天津正以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为核心理念,开启从传统工业城市向现代化生态宜居城市的华丽转型。

01 生态筑基:736平方公里绿色屏障守护京津“绿肺”

2017年5月,天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作出“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要严格中间地带规划管控,形成绿色森林屏障”的决策部署,绿色生态屏障的建设大幕就此拉开。

这座南北长约50公里、东西宽约15公里、总面积达736平方公里的“双城生态屏障,津沽绿色之洲”现已初见规模。它如同一条绿色巨龙,守护着环首都东部生态环境,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屏障区建设坚持“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田则田、宜水则水”的原则,统筹推进“林田水草、河湖湿地”一体化修复。如今,在一级管控区内建成了面积超300平方公里的生态区域,蓝绿空间占比达到66.2%。

生态效益已经显现:相较2017年,当地气温平均下降5.9%,相对湿度上升9.6%,物种栖息环境有效改善,吸引了天鹅、白鹭等40余种野生鸟类,以及狐狸、黄鼬等10余种陆地野生动物在此栖息。

02 陆海统筹:创新“三生+三级”管理模式守护海岸线

天津作为北方重要港口城市,在海岸线保护方面面临特殊挑战。面对自然岸线总量稀缺、人工化程度高、生态功能脆弱等难题,天津创新建立了 “三生+三级” 管理机制,为生态岸线预留充足“生长空间”。

“三生”指将海岸线按照生态、生活、生产功能划定,“三级”则是据此确定严格保护、限制开发、优化利用的三级保护分类。这一创新体系着力保护有生态服务潜力的岸线资源,加大人工岸线的生态恢复力度。

成效显著:天津自然岸线保有量(含生态恢复岸线)已超过21公里,保有率趋近6%,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5.5% 管控目标,成为率先“撞线”的沿海城市。

中港池北部岸线生态修复工程是典型范例。通过采用“植被消浪+透水结构”技术,为硬质海堤进行“生态换心”。改造后的海堤褪去了工业时代的生硬线条,多级岸坡与护底、滩涂自然衔接,随地形曲化的堤线延长了亲水空间,为生物营造出深浅交错的栖息乐园。

03 交通升级:“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区域一体化

天津正加快构建“轨道上的京津冀”,全面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

天津地铁6号线作为天津首条全自动地铁,实现列车自动唤醒发车、自动回仓休眠、障碍物检测、防撞预警等一系列功能。这些高端轨道交通线路通车促进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让市民出行更便捷。

天津地铁7号线一期是一条纵贯天津市区南北的地下轨道交通大动脉,建成通车后将显著提高城市公共运输水平。近5年来,中建六局参与了天津地铁6号线、7号线、10号线、1号线东延线、B1线、Z4线等多条轨道交通线路的施工。

津南区规划建设“轨道上的津南区”,成为津城、滨城中间地区新枢纽。通过津滨线、津港线、双湖线“两横一纵”的市域铁路线路,实现与津城核心区、滨城核心区,以及东丽区内主要功能组团的一刻钟互达,融入市域“一小时交通圈”。

04 城市更新: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华丽转身

天津的城市更新工作注重以人为本,让“人”成为空间的主人。在一些小区,居民代表全程参与设计研讨,将“人车分流”“健身区隔离”等诉求转化为实景改造。这种“居民点单、政府接单”的模式,让改造资金精准落在群众心坎上。

天津第一机床总厂旧址的蝶变堪称典范:曾经的锈迹斑斑已化作“津一?PARK”的玻璃幕墙,智能科技、工业设计等新业态在此集聚,成为京津冀工业遗存改造的标杆。这种“工业锈带”向“创新秀场”的转变,正是天津“盘活存量、培育增量”战略的生动注脚。

宁河区三八河路-沿河路及周边片区城市更新项目总投资达51.22亿元,建设规模为276万平方米。项目包括皇姑庄拆旧建新、区医院西侧拆旧建新、蓟运河滨水片区改造和基础设施补短板等内容。通过科学规划与精心实施,项目将有效优化区域功能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增强生态景观效益。

05 宜居建设: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打造全龄友好型城市

滨海新区规划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的“四宜”美丽滨海新城建设目标,推进“滨城”核心区与南北两翼副城片区发展,补齐民生短板,优化文教体卫养设施布局,提升城市功能。

在宜居方面,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补齐教育、医疗、养老设施短板,优化住房供应体系。在宜业方面,保障科创载体空间,布局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

在宜游方面,挖掘爱国文化、工业遗存资源,塑造工业文化转型的文旅地标,建设海洋文化主题旅游区,打造海洋生态旅游游憩目的地。在宜乐方面,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建设慢行系统、海绵城市与智慧能源网,结合公园、广场等公共开敞空间建设多层次绿道。

津南区规划到2035年建成社会公平正义,城乡融合发展,儿童快乐、青年发展、老人幸福的全龄友好型城市。

06 创新驱动:“双碳”引领绿色建筑革命

天津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天津电力双碳中心是全国首个政企合作的“双碳”中心,作为天津市绿色低碳新地标,该中心整合政企产学研等多方资源,搭建起引领性综合性“双碳”服务平台。

该中心项目在建筑本身树立了绿色低碳标杆,通过新能源接入、综合智慧管控、多电源互联、柔性充电等新型节能系统,实现总能耗较常规建筑节约近75%。

在住房建设领域,天津正在定义新一代“好房子”。中建六局与天津轨道交通集团合作,推进规模约34万平方米的城市更新项目,以中国建筑‘好房子’营造体系为方法论,通过好标准、好设计、好材料、好建造、好服务的‘五好集成’系统解决方案建设健康人居产品。

07 精细治理:“见缝插绿”激活城市金边银角

天津经开区创新利用“城市边角地”,通过科学规划“变废为景”,让过去被人们忽略的城市角落成为引人驻足的美景。

在天碱区域的德仁道与旭清路交会处,一片6000平方米的闲置裸地经过精心改造,如今已成为芳草如茵、绿意葱茏的口袋公园。错落有致的植被景观、简约实用的条形石凳、舒适环保的慢行步道,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休闲健身的绿色空间。

在新华路立交桥拆除后,天津经开区通过优化场地布局,科学配置乔灌木,铺设园路与草坪,将原本环境杂乱的裸地变为绿意盎然的景观带。紫云公园西南角、中梁石榴·滨海湾小区东侧等区域也通过苗木栽植、慢行步道铺设、停车位修建等综合改造,为市民打造了“林荫漫步、移步易景”的生态体验。

08 文化赋能: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国际表达

文化赋能正书写着天津国际交往的新篇章。当世纪钟的智能灯光投影在海河上勾勒出漕运历史画卷,当五大道的洋楼里飘出多语种导览的声音,天津正以文化自信拥抱世界。

上合峰会前夕,这座城市完成了一场“内外兼修”的蜕变:新能源清扫车让街道一尘不染,200人多语种志愿服务队在景区提供非遗翻译,海河沿岸的“桥边音乐汇”将津派文化与现代艺术完美融合。

这种文化传承与国际表达的融合,使天津的城市更新既留住了乡愁,更赢得了尊重。从治理创新到跨区域合作的机制突破,从“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生动实践到城市发展的战略眼光,天津的城市更新之路,始终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今日的天津,一边是第一机床总厂旧址改造的“津一?PARK”玻璃幕墙内创新企业集聚,见证着“工业锈带”向“创新秀带”的转型;另一边是绿色生态屏障区内天鹅、白鹭等40余种野生鸟类自由栖息,诉说着生态修复的显著成效。

从736平方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到21公里生态恢复岸线,从“轨道上的京津冀”到15分钟社区生活圈,这座有着深厚工业底蕴的城市,正以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的宏伟愿景,向着2035年的目标稳步迈进。

随着规划蓝图逐步变为现实,到2035年,天津将成为一座产业兴旺、生态优美、交通便捷、人文厚重的现代化城市,实现从传统工业城市到生态宜居之都的华丽蜕变。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