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命题导向下的时事素材运用——以“谈开放”为例
高考,作为筛选合格的国家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选拔性考试,写作命题方向在引导当代学生关注个人成长的同时,更应有放眼全局,关注时代和社会的眼光与理解力。因而,我们看到近几年的作文题目,2018年“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2019年“文明的韧性”、2020年“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2021年“论生逢其时”、2022年“学习今说”、2023年“续航”、2024年“历久弥新”,无一例外,都对中学生提出了立足自我、关注时代,将个体的成长主动与时代需求关联起来的要求。不做“闭门造车”的“空想家”,而要成为洞察时代的思考者,心怀天下的担当者,只有自觉将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放置在社会进步、时代前进的时空里,才能成为“具体有意义的人”。
基于以上高考命题导向,高中议论文教学也应在日常习作中紧跟时政、关注社会、引导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皆要关心,有所理解,并进一步产生“与我有关”的思考。下面以一道作文题目为例展开解说。
真题复现
世界经济开放则兴,封闭则衰,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是扩展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空间的重要着力点。对于个人来说,学业发展,事业进步,也是如此。
请以“谈开放”为题,联系现实,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论据充实,书写清晰。
核心旨要
从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到近代中国的被迫开放、实业救国,现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积极倡议“一带一路”、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交流,无不体现着开放是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是更好地认清自我、谋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
国家发展如此,个人成长亦然。AI 时代在提供信息便捷、资源均衡、创新机遇等方面,将更加敞开的时代大门呈现在每一个个体面前,而观念与机会获取的门槛越低,就越要求参与者明确个人的主体性、独特性,把握“我之为我”的不可替代性。然而,这并不指向“闭锁”的“以自我为中心”,反而更要求时代参与者能以“开放”的姿态,在真实的环境中搏击翱翔,勇于面对不同,敢于倾听声音,并坚守自我的底线,如此方能淬炼出适应社会、推动时代的个体。
基于本题,导语为我们明确了“开放”一词的适用范围,国家如此,个人也应如此。并提出了论证必要性在于“开放则兴,封闭则衰”,由此给予写作者第一层思考的空间:“封闭何以必然导向衰败”,而“开放为什么是发展的题中之义”。以此辩证的同时,更要读到题目的第二层思考点——“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考生应思考,何谓“高水平”,“高水平”的本质及有效做法又体现在哪里?可以说,题目导语既帮助写作者明确了观点态度,也推动思考走向对本质和有效性的探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开放”指向的不仅仅是对外的关注,诚如上两段的题解,无论国家还是个体语境,只有对本身的主体性特征有明确的把握,才能实现真正有效的“开放”。
由此,也明确了评判学生习作的重要标准:概念上对“开放”的必要性与“高水平”理解的深刻性决定了文章的基本水准;与此同时,这样一个引导学生关注时政的题目,不可缺少对国内外局势、国家政策的涉猎与分析。这就要求学生首先要有一定的素材积累,可以是在历史纵深维度上的“开放”,也可以着眼当下时代事件。特别要说明的,素材使用的合理与否,更重在对其理解的正确和分析的清晰,也即素材只是作者用以分析例证自己观点的必要手段,能否实现其应有价值,不能停留在对材料的照搬和简单的印证,而要呈现有理有据的分析,通过事件、素材体现认识、看本质。
学生习作:谈开放
作者/清华附中 高2110 徐尚萱
如今世界于开放中见精彩,于包容中见未来。不论是个人学习还是迈向世界的国之重策,应以开放为根本基调,见更广阔天地。
如要做到“开放”,便先要知何为“开放”。“开”是打开与敞开,本身便蕴含一种包容的心态;而“放”既有放出,还有放入之内涵,彰显出多者间相互贯通,融合交流的重要性。正是因为愿意将自我的眼界放开,于是世界便不在罅隙之间,而是投射向无止境的天涯海角,因而能觉得豁然开朗。
那么为何保持开放便得以迈向更广阔的世界呢?私以为究其根本在于开放之姿态呈现之时,就已然敞有豁达和于万物相连的胸怀。于个人而言,苏轼之自我于孤舟,却从未拘束于狭小的空间,而是将自我开放于广袤的天地,山与风、水与月悄然走入他的开放的生命。而放眼国家,丝绸之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因国家、文化之间的开放并蓄,才得以熠熠生辉。可见,闭塞往往只带来一个个体的自我斗争,但开放所具备的与万物相连的品质,才是真正将希望、进步等美好期许连成网,构筑为更大力量的根基。正可谓一己之力,终不抵千万人之汹涌。由此,开放是个体获取更多知识和见解的为世之法,也是快速进步与发展的最强之策。
而我们不免也会听到反驳之言:开放胸怀所迎接的不一定全是“真善美”的和谐之音,还不乏扰乱心智、干扰他人的弦外之声。但我们或许遗忘了,开放本就是个体主动敞开怀抱的过程,遭遇不恰当、不得体之事终不得免。若开放的生命始终保持积极勤劳与善良的底色,而非“向下的自由”,那么筛选甄别的过程便在个体的主动选择中得以实现。相反,恐惧外界危险的降临便从开始也拒绝了
未知的幸福闯入生活,排斥了与时代同频共振的重要机会,与闭关锁国无异。缺失对手的赛道,而又何以谈领先与超越?因此,到来的困难从不是危险,而是对开放之心底色的磨炼,对更卓越到来的准备。
放眼于当今,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经济贸易交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等“开放”之策让我们学到太多,又见证太多。保持开放眼光,于是同一坐标轴上的便不再是敌人,而是良性竞争的好友。共同前行,开放进步的时代里,抬望眼应觉苍穹无限,仍有人在不断突破你我未见过的天地;环四周看横纵深浅,都向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共赢迈步。
保持开放之姿,迎广阔天地之态。
教师点评
文章紧密围绕主题,分别从“开放”的内涵、价值以及“高水平”的思考、与时代关联等几个角度展开论述,体现了作者较为开阔的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对时政素材的选取和运用,清晰而准确,见解独到。
从国家政策层面,作者援引“改革开放四十余年”这一关键素材。邓小平曾提出“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国一直以来充分践行着开放之策,在经济贸易交流、制度建设等多领域的变革,为国家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以此为例,最能证明“开放”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契合文中作者提到的“开放是迈向更广阔世界的重要途径”这一核心观点,更调动起读者的切实感受,理解“开放”的“主动性”、“包容性”的高水平内涵,进一步理解了在促进国家快速进步与发展的同时,我国一以贯之的“开放之策”所展现的“大国底气和风范”。
在国际合作方面,丝绸之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素材运用也独具慧眼。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通道,它从历史的深处走来,见证着东西方国家在探索自由贸易、文化互鉴过程中的努力探索,是在更大的时空坐标上对“开放”魅力的论证。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全球化时代下国际社会的共同诉求,也是新时代中国积极倡导开放合作的生动实践,特别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世界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在经济、政治、外交等多个领域,都展现着中国以大国姿态不断推动全球合作的身影,以此为文章的收束点,启发了读者对“一带一路”“全球共享发展行动论坛”等一系列国际合作的深刻理解,有力地支撑了开放能抵抗困难、在合作中走向共赢的观点。
文中的时政素材,从不同角度论证了开放对于国家乃至世界的重要性,使文章论述既有历史的深度,更有时代的宽度,体现出作者对时事政治的敏锐捕捉与深刻理解,而这背后更彰显着一名中学生对时代的关注与责任的担当,极大地提升了文章的思想深度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