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剧

2025-09-23 21:07:55 3阅读

曲剧由民间歌舞踩高跷与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相结合,经历了高跷曲——高台曲(曲子戏)——河南曲子的发展历程,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正式发展形成戏曲剧种,是国内最年轻的剧种之一。

伴奏乐器原本只有坠子,登台表演以后逐渐增加曲胡、三弦、软弓京胡、手板、笙及古筝、二胡、琵琶等,同时也出现了武场乐器。曲剧音调优美,唱腔曲牌很多,常用的有〔马头〕〔阳调〕〔汊江〕〔诗篇〕〔清江〕〔银纽丝〕〔满江红〕等。根据剧情需要,一个唱调可以通过特殊的表现技巧形成具有不同情绪的唱法,如阳调有一般阳调、哭阳调、喜阳调、怒阳调、老阳调等十几种唱法,诗篇有硬诗篇与软诗篇两种唱法。这是曲剧演唱艺术的最大特点,其他剧种中极为罕见。曲剧的题材一般多为民间故事、家庭生活及男女恋情,擅演悲剧和小喜剧,唱、白通俗易懂,乡土气息浓厚,富于生活情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积累了一批代表剧目,包括《胡二姐开店》《安安送米》《小观灯》《打灶君》《李豁子离婚》《陈三两爬堂》《卷席筒》《风雪配》《寇准背靴》《下乡》《赶脚》《游乡》等。

曲剧表演场景

除河南外,还分布于陕西、山西、河北、湖北、安徽、江苏等省。至今创演不辍,因自然风趣、贴近生活而深受观众喜爱。但其后备力量不容乐观,既缺乏好的接班人,又没有专门的培养机构。在地方戏普遍不景气的大气候下,选拔好苗子,培养优秀演员和固定观众群,摸索成熟的市场运作方法及加强宣传等是曲剧生存发展的根本策略。2006年,曲剧入选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马琪、王秀玲、张秋兰、高桂枝。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