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专家谈中国梦:让所有人有尊严地活着

2025-09-08 17:02:26 24阅读

周天勇,经济学博士、教授,现任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

中国梦,让所有人都有尊严地活着

本报记者 周季钢 阳炆杉

开栏的话

什么是“中国梦”?“中国梦”包括哪些层面?如何正确理解“中国梦”,让“中国梦”凝聚人心,成为未来中国发展的主动力?近期,本报派出记者前往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以及北京大学等地,实地采访了众多国内名家,就“中国梦”的概念、提出的背景、内在的涵义进行解读。

核心观点

“中国梦”最终落脚点是在“民富”上,而“民富”体现在尊严上。如何让所有人都能“有尊严”地活着,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公平的初次分配机制,让所有人在进入社会时享有同等机会,提供一个能让底层人向上流动的公平通道。

“中国梦”包括民族之梦、家庭之梦和个人之梦三个层面。民族自强、家庭和睦、个人幸福,是“中国梦”的精神实质

重庆日报:什么是“中国梦”,一千个人也许会有一千种解读。您眼中的“中国梦”是怎样的?

周天勇:从内涵上来讲,我认为“中国梦”包括民族之梦、家庭之梦和个人之梦三个层面。民族自强、家庭和睦、个人幸福,是“中国梦”的精神实质。三者之间是平行关系,我们不能只强调个人的发展而忽略整个国家事业的有序推进,但也要防止因为过度强调民族之梦而忽视家庭和个人之梦,忽略政府应该承担的义务。

在我看来,中国梦是有阶段性的。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自强不息,浴血奋斗,抗击了外来侵略,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建国梦。

上世纪70年代末至21世纪前10年,我们克服了人口众多、资源缺乏、生产力水平低下等因素的制约,将GDP从1978年的3645亿美元,提升到了2010年的6.5万亿美元,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综合体,这是强国梦。

而当前,我们要实现的,是社会与个人、物质与精神、发展与环境协调的富国梦。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