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文盲何时休,对不良社会现象的追问
在社会的舞台上,“假文盲”这一独特现象如同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人性的弱点与社会公德的缺失。“假文盲”,并非真正意义上目不识丁的文盲,而是那些明明具备认知能力,却在特定情境下,故意对规则、道德视而不见,装作无知的人,他们的存在,破坏着社会的和谐秩序,侵蚀着文明的根基,让人不禁想问:假文盲,究竟何时才能休?
在熙熙攘攘的街头,公交车站是“假文盲”频繁出没的场所之一,那醒目的“母子上车处”标识,在凛冽的寒风中瑟瑟发抖,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自己的无奈,几个身材魁梧的男人,理直气壮地站在这本该属于母子的专用通道里,为首的那位,穿着厚实的大衣,双手插兜,眼睛直视前方,似乎眼前的标识根本不存在,他身后的男人,戴着一顶时尚的帽子,闭目养神,仿佛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周围的一切充耳不闻,第三位则是个戴着眼镜的斯文模样的人,他微微低头,似乎在刻意回避他人的目光,而最后一位戴着口罩,眼神游离,似乎有些心虚,但却没有离开的意思,而不远处,一位年轻的母亲,怀里抱着年幼的孩子,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眼神中满是无助与委屈,她看着这几个霸占通道的男人,欲言又止,只能默默地将孩子往怀里紧了紧,这一幕,让每一个目睹的人都感到心寒,这些男人,他们真的不认识“母子上车处”这几个字吗?显然不是,他们是为了自己的便利,为了能更快地挤上公交车,而选择无视规则,无视一位母亲和孩子的权益,他们用自己的行为,给“假文盲”这个词做了生动的注解。
在图书馆里,本应是安静、祥和,充满着知识气息的地方,假文盲”们却在这里肆意妄为。“请勿大声喧哗”的牌子高悬在墙壁上,可有些人却对此熟视无睹,他们或是高谈阔论,谈论着家长里短,或是手机铃声此起彼伏,接起电话便旁若无人地大声聊天,周围的读者纷纷投来不满的目光,可这些“假文盲”却丝毫不在意,依旧我行我素,他们并非不识字,不明白图书馆需要安静的规则,只是他们的心中,只有自己的快乐与方便,没有对公共秩序和他人权益的尊重,他们的行为,打破了图书馆的宁静,让那些渴望在知识海洋中遨游的人们无法安心阅读,这种“假文盲”行为,不仅是对图书馆规章制度的践踏,更是对知识和文化的亵渎。
旅游景区,同样是“假文盲”现象的重灾区,那“爱护花草,请勿践踏”的标语,在一片翠绿的草坪边显得格外醒目,总有一些人,为了能拍出所谓“独特”的照片,为了能少走几步路,而毫不犹豫地踏入草坪,他们在草坪上嬉笑打闹,全然不顾脚下那些被他们践踏得奄奄一息的小草,还有那些刻在古迹上的“到此一游”,那一道道丑陋的痕迹,仿佛是历史文物在无声地哭泣,这些人,他们真的不明白爱护环境、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吗?他们当然明白,他们只是被自私和贪婪蒙蔽了双眼,只想着满足自己一时的私欲,而将社会公德和文明素养抛诸脑后,他们的“假文盲”行径,破坏了自然景观的美感,损害了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让整个景区都蒙上了一层不文明的阴影。
“假文盲”现象的存在,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从个人层面来看,自私自利的心理作祟,这些人过于关注自身利益,将个人的便利和享受置于社会公德和他人权益之上,在他们心中,自己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而公共规则和他人感受都可以被忽视,缺乏自律意识也是重要因素,他们不能克制自己的行为,不能自觉地遵守社会规范,总是抱着侥幸心理,认为自己的行为不会造成太大影响,从社会层面分析,教育的缺失是一个关键因素,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虽然注重知识的传授,但在道德教育、文明素养培养方面有时还不够深入,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社会公德的内涵,没有将文明行为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社会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也为“假文盲”提供了生存空间,对于一些不文明行为,缺乏及时有效的监督和惩罚,使得这些人有恃无恐,更加肆无忌惮地做出“假文盲”行为。
“假文盲”现象的危害是巨大的,它破坏了社会秩序,使得公共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分配和利用,就像公交车站的“母子上车处”被霸占,真正需要便利的母子却得不到应有的照顾,这严重违背了社会公平原则,它影响了社会风气,当“假文盲”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时,会让更多人产生跟风心理,认为这种行为是可以接受的,从而导致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下降,它损害了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在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当他们看到这些“假文盲”现象时,会对中国的形象产生负面印象,影响中国在国际上的声誉。
要想让“假文盲”现象彻底消失,我们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学校应加强道德教育,将文明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通过课堂教学、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深刻理解社会公德的重要性,从小培养他们的自律意识和文明习惯,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孩子,教育孩子遵守社会规则,做一个有道德、有素养的人,社会媒体应发挥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通过宣传正面典型,弘扬文明风尚,对“假文盲”等不文明行为进行曝光和批判,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政府部门要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加大对不文明行为的惩罚力度,对于那些违反公共规则、破坏社会公德的行为,要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让“假文盲”们为自己的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
我们每个人也都应该从自身做起,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在不经意间成为了“假文盲”,当我们在公共场合时,要自觉遵守规则,尊重他人权益,用自己的文明行为去感染身边的人,只有当每一个人都将文明素养融入到血液中,将社会公德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假文盲”现象才会真正成为历史,我们的社会才能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假文盲,休矣!让我们携手共进,用文明的力量,去驱散“假文盲”的阴霾,迎接一个充满阳光与和谐的文明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