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火线破解,什么东西明明是盗版?

2024-06-16 07:04:02 81阅读

穿越火线破解,什么东西明明是盗版?

食品界比较有名的就是奥利奥抄袭Hydrox的事件,小时候电视上经常播放着奥利奥“扭一扭,舔一舔,泡一泡”的魔性洗脑广告,而这也是奥利奥品牌的广告营销策略,场景和行为的细节体验化,潜移默化的把顾客带入到这个产品当中。

穿越火线破解,什么东西明明是盗版?

奥利奥品牌诞生于1912年,但是他的抄袭对象Hydrox则诞生于1908年。两款产品的口感和味道几乎无差别。最开始黑色饼干夹心奶油的特色就是Hydrox品牌推出的,但是这招被奥利奥抄了去,因为最早时期奥利奥做的是普通饼干夹心柠檬酱之类的,但是销量惨淡。

可是抄袭了之后的奥利奥,黑饼干夹心奶油的风格迅速大卖,Hydrox看到了抄袭自然要维权,但是圆形图案作为基本形状不能申请专利,饼干夹牛奶的基本食品加工也不能申请专利,于是Hydrox只能看着奥利奥抄袭,却束手无策。

Hydrox最开始一直谴责着奥利奥抄袭的行为,结果奥利奥却在谴责声中慢慢做大做强,一度成为全球夹心饼干的领头品牌,但是现在Hydrox也开始深度耕耘市场营销策略,企图与奥利奥再度一决高下。

虽然奥利奥现在是夹心饼干老大,但是自己也深受被抄袭的困扰,例如国内常见的粤利粤饼干~这可能就是常说的风水轮流转吧。

有哪些手游你觉得好玩到上瘾?

看大家的回答都是千篇一律的和平精英,王者农药我就知道,腾讯已经赢了。

而且这俩游戏还真的是让人上瘾。这种上瘾机制是一种排名与屠杀的快感,想想看,如果王者荣耀你玩了3把,但是连赢,你可能就觉得很满足,玩下去的冲动就会弱一些,反之,则是n连跪,越输越想赢,就越会沉迷。

而和平精英却是另一种上瘾形式,你可以不在乎等级排名,或者分值,但你追求击杀更多的敌人,如果一局中只是杀了一两个人就苟到决赛圈,相比你也不会觉得有意思,反而是1VN屠城,即使输掉你也觉得很满足。这就导致很多人总有一种“这局我要打十个”的 错觉,然后这种错觉让你一直沉迷下去。

这是一种负面的沉浸方式,它会带给你情绪上很大的波动与困扰。

而小编我要回答的是另一些上瘾的手游。

《我的世界》

这个大家都很熟悉,手游版的也很有意思,搭建属于自己的城堡世界,而且很多大神就是用游戏还原出世界上很多著名的建筑。

所以别小看这款简单有粗糙的游戏,能够有这种精力和想象力,完成如此辉煌的成品,才是这款游戏最吸引人的地方。

《狼人对决》

这款手游好玩又容易上瘾的地方在于,简单而强大的策略推理与技巧搭配。

这是一款根据狼人杀改编创作的单人版狼人杀手游,采用卡牌玩法去推测和查验对方的狼牌在哪个位置,然后杀掉。

模式有点类似于小时候玩的军旗+炉石,反正确实很有趣,和狼人杀不是一种概念,而且那种快乐的源泉正式盲猜秒翻的运气。这种带着一点点“赌”的成分真的很有意思。

如果你连着翻到4张狼牌,那么赶紧买张彩票吧。

《海岛奇兵》

这款也是小编极力推荐的,算是比较老的一款挂机式手游,在2014年~2015年的时候比较火。

就是开局一个小岛,然后你自己生产木材、石材、金币,然后升级小兵、大炮、军舰等装备,去攻打其他海岛,打下以后那就是你的了。

之所以说它是挂机式手游,是因为这款游戏的升级系统比较好费时间,比如想要扩大势力就要不停地生产金币、木材等,扩建自己的金库、塔防和大本营,而且兵种和军舰的升级也需要时间。一开始可能很短,十几秒一两分,到后来就是几个小时,甚至一整天的时间。

所以很费手机……

虽然小编我盘点 的有点少,但这几款手游真的是超级有意思哦,上瘾自然是不用说了。

旧cpu比如奔腾速龙赛扬等这些在当今还能如何发挥余热?

每个早年过来的人DIY玩家,家里都会有一批淘汰了的配件。大部分都已经无用,只有那些离现代较近的处理器,如酷睿构架的奔腾,赛扬,近一些的速龙,还可以当作怎么玩机和上网机使用。我自己就有一个当年经典的赛扬G1610。把它装进一个半高的小机箱里边。挂着百度云盘怎么玩游戏,它的功耗非常小,又处理器和集成显卡都齐备,是个天然的怎么玩机。还可以拿它浏览网页,也能看看网络look。

如果是更早的奔腾和赛扬,就拆下来留作纪念吧,代表了它曾经服役过的历史验证。多年后看着自己一路DIY走的历程,勾起少年青年时代的回忆。我自己最早的赛扬300A没有了,还在懊悔没留下来当纪念,感觉如同历史断代了一般。这些老U没准若干年后也是一项收藏。

比特币挖矿到底在计算什么?

比特币最迷人的地方就是挖矿了。为什么挖矿这么迷人?因为挖矿能获得比特币呗。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比特币的价格是3900美元,如果能挖到一个区块,就能获得48750美元的挖矿收入和约6000美元的交易手续费收入,这不是非常迷人吗?

那么到底什么是挖矿呢?矿工又如何通过挖矿获得比特币的呢?这就需要从比特币区块链系统采用的PoW(工作量证明)共识机制说起了。

先讲一个故事:有一个村子,这个村子里很多事情都需要大家一起决策。比如某天,村长需要全体村民一起决策今天中午村里的大食堂是包饺子还是擀面条。通常,我们能想到的方法就是投票----每个村民一票,少数服从多数。但是有些村民并不想在食堂吃饭,所以他可能就会把票送给别人,这样就有可能会导致不公平,在食堂吃饭的大多数人可能没有实现他们的愿望。

于是村长换了一种办法,他在10点50的时候,用大喇叭给全体村民广播:“大家来选择食堂中午是做饺子还是做面条,想来食堂吃饭的人,就去食堂门口推那个巨大的石头,到了11点整,石头被推到了大门东边,中午就吃饺子;推到了大门西边,中午就吃面条。”

于是想去食堂吃饭的人,就跑去推石头了。出力多的人群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出力少的人群也心甘情愿,因为村里一直都是这样的规矩。

这个故事讲了一种实现人群共识的方式,我们可以叫它“工作量证明机制”。利用出力的多少,来证明自己的选择意愿。

在这个系列的第一篇文章里,我们讲到了区块链系统能够让所有人的账本保持一致。这种让所有节点数据保持一致的机制,我们称之为共识机制。采用不同的共识算法,能够实现不同性能的共识效果,其最终目的都是保持数据的一致性。

我们已经知道,在比特币系统中,记录交易是系统工作的基础方式。在比特币区块链系统中,区块是记录交易的最基本容器。在比特币(BTC)中目前区块大小限制为1MB,(前几天刚刚诞生了一种新的虚拟货币,叫做比特币现金——BCC,这个区块大小限制目前是8MB)。由于区块的大小有限制,因此每个区块所能容纳的交易数量也是有一定限制的。目前比特币系统规定平均每10分钟产生一个区块,因此,矿工工作的方式实质上就是在10分钟内收集网上产生的所有交易,然后将交易填到一个区块里。这个区块大约如下表所示:

注意第一条,在任何区块里,第一条都是没有转出地址的,就是所谓的CoinBase(挖矿交易)。没有任何人付给矿工这笔钱,矿工只是理所应当的写上自己获得了12.5比特币。所有节点都认可矿工这样写,因此矿工就得到了挖矿收入。

不同的矿工在填写区块的时候,数据一定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矿工的第一条肯定不一样,矿工只会把挖矿收入转入自己的地址。所以矿工Michael的CoinBase是“Michael获得了12.5比特币”,矿工Nancy的CoinBase是“Nancy获得了12.5比特币”。

每一个矿工都把自己收集到的交易和自己该获得的收入填好了,那么,到底谁的记录才会被大家认可呢?比特币就采用工作量证明机制,让矿工互相间竞争求解一个数学题,谁先解出来了,谁的区块就会被所有人认可。就好像开篇的故事讲的那个村子一样,每个矿工都在努力地推那个巨石,一旦石头把自己记录的那一页账目压住了,他就大喊一声,“我的工作量证明成功了,你们快来看!”全体矿工就都过来把那一页账目抄写一份,贴在自己账本的最后面,然后又开始新的记账过程。周而复始,生生不息,账本一页一页的增加,账本越来越厚。

“中本聪”决定采用工作量证明机制的时候,出发点是避免系统受到攻击。“中本聪”认为,如果一个攻击者想用搞乱账本的方式来进行攻击,那么他就需要足够的计算能力。也就是说,他要比大多数推石头的人的力量更大。这样,他就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但是换回的收益并不足以抵消成本,因此攻击者是没有攻击比特币系统的经济学动力的。

与推石头的方式不同的地方在于,比特币中是大家一起通过穷举结果的方式,来求解一个数学题,并不是算力强的人每次都会赢,因为有人可能很幸运,一下子就搜索到了那个答案。而算力强的人,可能这次没那么幸运,穷举了很多次也没有碰到解。但是从概率上看,求出答案的次数和自己在整个比特币网络中算力的比例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矿工拥有了全网30%的算力,那么基本上在1000分钟(产生了100个区块)里,有30个区块都是他找到的答案,他获得了30%的挖矿收益。

但是,现在由于比特币的价格越来越高,推石头的人已经不满足于自己去推了,而是把家里的大骡子大马都派上去干活了。在“中本聪”最初的设计里,一个CPU一票,用算力来决定哪个矿工记的账成为最终的账目。随着比特币价格的增高,开始出现了GPU挖矿,后来人们又不满足于GPU的速度,开始制造专用芯片挖矿。专用芯片在计算比特币问题的能力上是普通CPU的数万倍,因此现在比特币已经不是“一个CPU一票”了,这也背离了当初“中本聪”的设计,比特币网络已经基本上被几大矿池所垄断,背离了去中心化货币这一初衷。

为什么中国的甲骨文仍然能够和今天的汉字对的上号?

一种古文字能否被正确识别,有两个重要的前提:一是要有可参照的活着的文字,二是这种文字的发展没有中断。以上两个条件满足其一,那么,这种古文字就可以被识别。

不过,只满足第一个条件的文字,识别过程非常漫长。

在伊朗克尔曼沙阿东郊区札格罗斯山山麓的村庄悬崖上(比索通崖)上,有一段铭文。据考证,这些铭文刻于公元前6世纪古波斯大流士一世时期,大流士一世通过征战杀伐,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为了歌颂自己的丰功伟绩,他让人用埃兰文、波斯文(楔形文字)和阿卡德文三种文字把他的战绩刻在悬崖上,史称“贝希斯敦铭文”。

上图:贝希斯敦铭文所在的比索通崖

上图:贝希斯敦铭文局部

上图:贝希斯敦铭文上的楔形文字

因为这些铭文刻在山崖的高处,不易被看到,所以,直到1835年,才由工作在东印度公司的英国学者罗林生发现。罗林生发现贝希斯敦铭文后,就立即拓下来研究,直到1849年,才成功地破解了铭文的内容。他是怎样破译的呢?原来,罗林生发现,其实古希腊人早就发现了这贝希斯敦铭文,并用古希腊文记录了铭文的内容,于是,罗林生对照古希腊文(古希腊文近代人是可以阅读的)首先译古波斯的楔形文字,后来逐步译出了埃兰楔形文字、巴比伦楔形文字,最后译出了苏美尔楔形文字(即阿卡德文)。也就是说,破解这些楔形文字,罗林生共用了14年的时间。但是,这还不算用时最长。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破译的时间更长。1799年,拿破伦攻破埃及,在埃及的港口城市罗赛塔挖要塞时挖出来一块黑色的石碑,高1.14米,宽0.73米,据考证制作于公元前196年。这就是著名的罗赛塔碑。

上图:罗赛塔碑

上图: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罗赛塔碑上用希腊文、古埃及草书及古埃及象形文字刻着同一段内容。这块石碑自出土后被保存在法国,后辗转到英国人手中,自1802年起,保存在大英博物馆中,并成为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从碑文被发现起,英法两国学者就发起了破解碑文的竞赛。直到1824年,法国人商博良才完全破译了石碑上的埃及象形文字,破解象形文字,共用了25年。

中国的甲骨文字破解要多长时间呢?1899年被首次发现,发现它的人是清代金石学家王懿荣。

王懿荣只用了几天的时间,就识别出了其中的很多文字,包括几代商王的名字。为什么这么快?因为甲骨文是现代汉字的祖先,是汉字发展历史上的一个环节。你看,下面是“雨”这个字的演变过程:

不用文字专家,我们一看那个甲骨文,也能看出是个“雨”字。

有哪些文字因不能满足本文开头指出的两个条件而无法破解呢?当然有不少。举一个例子吧,看下面的文字,是古印度的印章文字:

这种文字因没有参照的文字,又因印度文明早被外族打断,因此,印章文字只能拿来欣赏欣赏,至于内容,已无法得知了。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