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哥叫刘备,为什么关羽要拜刘备做大哥?

2023-09-24 18:28:04 72阅读

我大哥叫刘备,为什么关羽要拜刘备做大哥?

《三国演义》一本举世闻名的著作,且乃四大名著之一,相信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看过或听说过。

刘关张三人,是全篇把“义结金兰”四个字完美诠释的三位好兄弟。于一个那样群雄割据的时代,很多人为了权,为了钱,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出卖亲朋好友,兄弟不惜反目成仇,这都是常有的事。唯有他们仨人的情义于那时便显得弥足珍贵。

我大哥叫刘备,为什么关羽要拜刘备做大哥?

罗贯中先生,从文中一开始便埋下伏笔,为世人讲述他们仨相遇相知的过程,并留下脍炙人口的故事——桃园结义。

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刘备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可在故事里,刘备是其他两位的兄长。若是深究历史,其实关羽比刘备还年长一岁,可即便如此,关羽为何还要称刘备为兄长?

于我看来,有两点主要原因。

其一,众人皆知,刘备乃汉室后裔,具有一定的皇家血统。而且在那样的时代,皇族即使过得狼狈不堪,自身的地位总是比常人要高上一截。况且关羽称刘备为兄,流传在外,将来的声望也会颇高。

其二,三兄弟中,唯有刘备胸怀大志,为匡扶汉室做足准备,而且其领导能力也是比其他两位更高,也更有头脑。

刘备为汉室,为天下而行的军;张飞喜欢广结良缘,为的只是能结识到更多更好的朋友们;对关羽而言,由于自己强杀了恶贯满盈的恶霸,而不停四处逃难 ,现见朝廷招军,自己也想为朝廷出点力。

经过分析,能看出仨人之中,唯有刘备拥有远大的志向,故关羽和张飞都对其兄长充满敬佩之情。换言说,仨人只有刘备带得动其他两位,也正是如此,仨人最终才能闯出一番事业。

因此,无论结拜时候的年龄大小,既然拜了把子,就是一辈子的好兄弟。上辈子的缘,今辈子的果,管他弟弟还是哥哥,只要有能耐,有抱负,兄弟就是兄弟。

桃园三结义是哪三个人?

桃园三结义指的是东汉末年的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结为异姓兄弟,共同干了一番大事业的故事,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背景

东汉末年,政局混乱,黄巾起义乘势而起。各地州郡长官招募军队,抵抗黄巾军。这是一个乱世,但是乱世出英雄,造就了很多耳熟能详的大英雄、旷世奇才。刘关张三人的故事就从这时说起。

宗室刘焉发榜招军,玄德年已二十八,刚好遇到张飞,随后遇到关羽。三人意气相投,都想干一番大事业,便约定结为异姓兄弟。此时桃花盛开,张飞庄子后面的桃园景色正美,于是三人便在桃园焚香结拜,这边是桃园三结义。

三人同生死,共患难,情同手足

此时,刘备是卖草席的,关羽是卖豆子的,真正家产丰厚的反而是张飞。张飞便拿出家产,帮助刘备招募义军。古时候,军队打仗都要金银钱财做后盾,一穷二白的刘备开自己根本招募不来军队,可以说张飞拿出家产,是很大的付出。

关羽、张飞陪刘备四处流浪

为什么说四处流浪呢?刘备实力弱小,在东汉末年,势单力孤,竟没有安身立命之所。别的豪强割据一方,刘备却只能四处投奔,先后追随过曹操、袁术、刘表等。一直到后来,得了荆州才有栖身之所。

在这个过程中,关羽曾被曹操所获,但是关羽心念刘备的恩德,身在曹营、心在汉,最终回到了刘备身边。

刘关张三人去世时间很近,可以说真的是共赴生死

公元219年,关羽被吕蒙偷袭,不肯投降孙权,被杀害。

公元221年,张飞在蜀汉起兵伐吴前,被自己的部将刺杀。

公元223年,伐吴兵败的刘备在白帝城病逝。

可以说三人在几年内接连去世,也应了那句“不求同年同月生,只求同年同月死”。

陈寿《三国志-关羽传》中记载:“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不管真实的历史上,刘关张三人到底是怎么样的关系?但关羽、张飞随刘备四海漂泊,终于打下一片天地;关羽放弃曹操的高官厚禄,追随刘备;三人在几年内,先后去世,都是真的。

刘备认的大哥都去了哪?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天下大乱,最开始,刘备受到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人资助,招兵买马,聚集了一小批部队,跟随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被授予安喜尉一职,相当于副县长兼公安局长,很小的官,因怒打督邮,弃官亡命。刘备在下邳遇贼,后来为贼所破,投奔中郎将公孙瓒,公孙瓒表刘备为别部司马,相当于一个独立团团长,让刘备与青州刺史田楷抵抗冀州牧袁绍。《三国志 先主传》记载:为贼所破,往奔中郎将公孙瓚,瓚表为别部司马,使与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绍。

公孙瓒,这是刘备跟的第一个大哥。公孙瓒因为和刘备小时候是同学,关系还不错,所以,公孙瓒让刘备当了别部司马,好歹有了一个稍微像样点的官职。公孙瓒后来被袁绍击败,自杀了。

后来,曹操征讨徐州,徐州牧陶谦向田楷和刘备求救,当时,刘备只有一千多人,加上一些胡骑和饥民,也不过几千人,《三国志 先主传》记载:时先主自有兵千馀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既到,谦以丹杨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归谦。谦表先主为豫州刺史,屯小沛。到了徐州,徐州牧陶谦给了刘备四千人马,刘备于是离开田楷,投奔陶谦。

陶谦,这是刘备跟的第二个大哥。刘备跟了陶谦之后,不久陶谦就病死了。刘备捡了一个便宜,暂领徐州,有了一块自己的地盘。

袁术攻打刘备,吕布趁机偷袭下邳,占领徐州,并俘虏了刘备的妻子,刘备最后无奈向吕布求和,吕布归还了刘备的妻子,让刘备回到小沛。

吕布,这是刘备跟的第三个大哥。后来吕布被曹操俘虏,杀掉了。

刘备在小沛招兵买马,聚集了上万人,势力壮大,吕布看着不爽,于是进攻刘备,刘备败走,投奔了曹操。《三国志 先主传》记载:先主还小沛,复合兵得万馀人。吕布恶之,自出兵攻先主,先主败走归曹公。

曹操,这是刘备跟的第四个大哥。刘备后来因“衣带诏”事件,离开曹操,杀了徐州刺史车胄,后来,曹操东征,击败刘备,俘虏了刘备妻子和大将关羽,刘备投奔了袁绍。《三国志 先主传》记载:先主随谭到平原,谭驰使白绍。绍遣将道路奉迎,身去鄴二百里,与先主相见。

袁绍,这是刘备跟的第五个大哥。后来,在官渡之战中,袁绍被曹操击败,曹操进攻刘备,刘备又投奔了荆州牧刘表。《三国志 先主传》记载:曹公既破绍,自南击先主。先主遣麋竺、孙乾与刘表相闻,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

刘表,这是刘备跟的第六个大哥。后来,曹操南征,刘表病死,刘表的次子刘琮投降了曹操,刘备败走当阳。在走投无路之际,刘备和刘表的儿子江夏太守刘琦合兵一处,到了夏口。然后派诸葛亮和孙权结交,之后才有了“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击败了曹操,刘备占领了荆州的几个郡,遂三足鼎立。《三国志 先主传》记载:先主遣诸葛亮自结於孙权。

赤壁之战后,刘备势力发展壮大,然后攻取了益州和汉中,建立了蜀汉政权,三分天下有其一。

在建立蜀汉政权之前,刘备先后投奔了六个人,跟过六个大哥,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在三国时代简直绝无仅有。

赵云是怎么和刘备走到一起的?

赵云从出山的时候便随公孙瓒四处征讨。

当时,担任高唐令的刘备被贼兵袭击,失去了驻地之后,亦来依附公孙瓒。公孙瓒与袁绍交战,派遣青州刺史田楷占据山东附近的土地,袁绍亦派数万大军前来争地,公孙瓒便上表将刘备提升为别部司马,派刘备前去帮助田楷抵抗袁绍,并派赵云为刘备的随从,让他为刘备率领骑兵。两人合作之后,互相都留下好印象,刘备一直对赵云很好,赵云亦有心依托刘备。

后来,赵云因为死了哥哥,向公孙瓒请假回家乡服丧,刘备知道他此去便不会再回到自己身边,因此握著赵云的手不舍分别。赵云向刘备辞别说:“我永远不会背弃德。”

建安五年(200年),刘备被曹操打败之后前去依附袁绍。赵云刘备在邺城和刘备相认。刘备和赵云同床眠卧,然后密派赵云外出招募数百名士兵,对外宣称是左将军刘备[[部曲,袁绍也不知道。赵云从此便追随刘备,后来并随他一生。

从刘邦到刘备究竟是多少代了?

刘备这个中山靖王之后是他自己说的,那么他到底是不是刘邦的后人呢?我们从血脉、性格和经历来分析,必然能得出结论。

从血脉来看,疑点重重

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有着皇室血脉,但是结合各方资料来看,这其中却充满了各种疑点。

首先,我们来说说这个中山靖王。

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之子,他的身份是没什么问题的,《史记》和《汉书》中都对他有所记载。

此人最擅长的是生孩子,根据《汉书》记载,他共有子女超过120人,活脱脱的不是在生孩子,就是在生孩子的路上。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刘备不自称其他宗室后代,偏偏是中山靖王之后呢?要知道,中山靖王的后代繁衍到刘备这个时候,怕是有几十万人了。

这样的话,各地族谱必然存在各种漏洞,无法记录完全,也就给了一些别有用心之人伪造身份的机会。

其次,《三国演义》中存在的漏洞。

刘备被称作皇叔,在《三国志》中无此记录,这个称呼出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刘备既然被称作皇叔,那么应该是汉献帝的叔父辈。

汉献帝刘协的世系很好确定,他是长沙王刘发的后代,从刘发到刘协经历了13代。

而中山靖王刘胜和刘发是兄弟,也就是平辈,那么据此计算,从刘胜到刘备应该经历了12代。

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有写出刘备的族谱,应该是中山靖王17世孙。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罗贯中会写出这种前后矛盾的内容呢?

可能性有2种:一种,是暗示刘备的宗室身份有假;另一种,是他搜集的资料存在矛盾,于是他都采用了,将难题推给了读者。

虽然罗贯中是元朝人,离刘备那个时代很远了,但是相较于我们这些现代人来说,还是近了很多,他能看到的史料肯定比我们多。

看看《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就知道我们的古籍遗失情况有多严重。

也许他手上拿到了几份内容冲突的史料,这才有了这个矛盾的刘皇叔身份,既然如此,刘备到底是不是汉朝宗室,就更加充满谜团了。

最后,刘氏族谱自相矛盾。

刘氏毕竟是皇族后裔,因此族谱还算是比较完备的。各地都有刘氏的不同分支,但是我对比了他们关于刘备世系的记载后,发现了一个问题:各地的记载不尽相同。

前面说了,中山靖王刘胜有120多个孩子,而刘备这一支始于刘贞,后来发展成了涿县刘氏,其族谱记载刘备是刘胜的17代孙。

然而平江刘氏和台湾刘氏的记录却有19代,汉川古柏堂的《刘氏族谱》却只有12代。

除此之外,还有15代、13代、18代的族谱记录,就不一一细说了。

我们可以看出来,这所谓的刘氏族谱,记载非常混乱,很可能的情况是:刘备世系是后人补上的,毕竟刘备也是当过皇帝的人,这些都是正常操作。

《史记》上还说刘邦是赤帝的儿子呢,但是谁信呢?

所以说,这些族谱看上去可以为刘备的身份做背书,实际上反而使得刘备的身份更加值得怀疑了,因为它们自己就不靠谱。

从这三点来看,刘备的汉朝宗室身份是值得怀疑的,但是也不排除他是中山靖王后裔的可能,毕竟到了刘备这代,中山靖王的后代没有几十万人也有十几万人了,就算出了个刘备也没什么奇怪的。

从性格和经历来看,刘备的宗室身份很可能是真的

既然从血脉上,我们无法确定刘备的身份,那么不妨换个思路,从刘备的性格和经历入手分析。

我们中国人相信血脉传承,而血脉传承的到底是什么呢?除了样貌外,还有人的精气神,或者说是性格特质。

特别是遇到和祖先类似困难的时候,一个人很可能做出和自己祖先一样的选择,这才是真正的血脉传承。

那么我们来对比下刘邦和刘备的经历、以及表现出的性格,看看刘备到底是不是刘邦的后代。

我们先看看刘邦。

他虽然是秦朝的亭长,其实和老百姓没有多大的区别了,毕竟这是秦朝体制中最低一级的官吏了,权力小得可怜,也就管着那小小的一亩三分地。

虽然刘邦出身卑微,但是胸怀大志,他第一次见到秦始皇的时候,就感叹大丈夫应该如此,也就是说,从那时起他就开始作着执掌天下的美梦了。

做梦人人都会,但是刘邦却不光嘴上说说,而是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在天下大乱之前,他就喜好外出游历,结交各色人士,为日后成就一番事业积攒人脉。

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等人都是刘邦这一时候结交的,这些人对刘邦那是忠心耿耿、死心塌地,可见刘邦平时在做人上可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到了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刘邦从沛县起兵,起初只是一股不入流的势力罢了,连区区一个雍齿都打不过,最后还是找项梁借兵才击败雍齿。

可是即使如此,刘邦依然不忘初心,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等到他进入咸阳城的时候,已经成为了当时排的上号的一方诸侯,这才有了和项羽争夺天下的资本。

然而到此为止,刘邦的磨难才真正开始。

很多人只看到了刘邦面对项羽,步步为营,不断扩大地盘、积累优势,却没有看到刘邦当时到底有多惨。

一切的噩梦是从刘邦第一次和项羽正面交锋开始的。当时刘邦趁着项羽忙于攻打齐国的机会,率领诸侯联军56万人,攻占了楚国都城彭城。

就在刘邦以为胜券在握的时候,项羽直接杀了个回马枪,亲率3万骑兵,分分钟将诸侯联军打得溃不成军,诸侯们见势不妙纷纷倒戈,就剩刘邦一个人被楚军一路追杀。

这一战,刘邦带出去的军队全丢了,自己家眷也全成了项羽的俘虏,为了逃命,刘邦甚至几次三番地把自己儿女踹下车,最后幸亏车夫夏侯婴车技了得,硬是带着刘邦逃出生天。

后来,刘邦重新收拢士兵聚集起了一支部队,在荣阳城和项羽对峙,说是对峙,我感觉更像是刘邦被围攻。项羽多次断刘邦的粮道,刘邦想求和,项羽就是不愿意。

最后汉军断粮了,万般无奈之下,刘邦只得派人冒充自己,吸引楚军注意力,自己趁机逃跑了。

后来刘邦到了宛县,又被项羽包围。趁着项羽被彭越吸引的机会,刘邦逃到成皋,继续被项羽包围,最后刘邦又一个人弃城而逃。

这仗打到这一步,换谁都绝望了,但是刘邦没有,他没忘记自己的梦想,依然在寻找机会。

最后真让他找到了项羽的弱点,项羽虽强,但是强于一人,刘邦派手下将领配合其他诸侯王多路出击,攻打楚军,使得项羽疲于应付,最后粮道都被断了,形势瞬间逆转。

最后,刘邦成功消灭了项羽,建立了汉朝。我们可以看出来,刘邦的成功主要在于两点,一方面是善于笼络人才,另一方面则是不服输、不放弃,性格坚毅不拔。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刘备。

刘备的起点和刘邦差不多,甚至比刘邦还低一点,是个彻彻底底的平民百姓。但是他和刘邦一样,胸怀大志,想要做出一番事业来,没有这样的志向,他是无法挺过最艰难的时期的。

而且刘备做人上也和刘邦很像,他不喜欢学习,却喜欢结交各类豪杰。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关羽、张飞外,还有很多人,其中比较有名的应该算公孙瓒了。

刘备年少时和公孙瓒同在卢植门下求学,结果相谈甚欢、互相欣赏,于是结为莫逆之交,刘备将公孙瓒当做自家兄长来对待,可见二人关系有多好。

更夸张的是,富商张世平和苏双听说了刘备的事迹,竟然专程跑来给刘备送钱,让他结交更多豪杰。可见,刘备在江湖上也算是一号人物了,这和当时的刘邦非常的相似。

恰好,刘备和刘邦一样,面对的是一个乱世,唯一不同的是,当时的朝廷还在运作,有着一定的权威。

刘备起家,始于黄巾之乱,可惜凭着他的那点军功,连个县令都当不上。好在乱世只要你肯拼命,有的是机会。

刘备几经辗转,总算当上了高唐县县令一职,地方虽然小了点,但是好歹自己说了算,可以着手发展自己的势力了。

结果这县令没当几天,高唐县就被盗贼攻破,刘备只得继续逃命。

他发现,自己实力太弱,没有势力,军功立不了多少,因此官也当不大,这样下去,这辈子也难出人头地,于是他转换思路,不再靠军功谋官,而是选择投靠一方豪强。

当时,愿意收留刘备这个无名小卒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公孙瓒了。刘备果断跑到公孙瓒麾下,做了个别部司马。

他接下来的遭遇,和刘邦很像,或者说比刘邦更惨。

徐州牧陶谦临终前,将徐州托付给刘备,此时刘备才算真正有了自己的地盘,不再是寄人篱下。

结果好景不长,吕布趁着刘备和袁术作战的时候,夺取了徐州。刘备只得夺取广陵落脚,又被袁术打败,没办法,刘备只得找吕布和解。

好在吕布的情况也不好,需要盟友,加上刘备在徐州声望不错,自己和刘备和解便于获取民心,这才答应和刘备和解,允许刘备驻扎在小沛。

等到时间久了,刘备好不容易聚集了上万士卒,而吕布也完全掌控了徐州,刘备对他来说没有了用处,只是个不安定因素,于是攻打小沛。刘备自然不是对手,只得败逃,投靠了曹操。

借助曹操的力量,吕布势力终于被消灭了。可惜好景不长,刘备卷入“衣带诏”事件,曹操征讨刘备,刘备再次战败逃跑。这次他通过袁谭的关系,得以投靠了袁绍。

袁绍和曹操开战,刘备被派出战,又打了败仗。他看情况不妙,于是开溜投靠了刘表。

可以说到此为止,刘备的战绩基本是胜少败多,经常被人端了老家,长期寄人篱下,惨得不得了。

然而即使如此,他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这点和当年的刘邦何其相似,后来他遇到了诸葛亮,才结束了屡战屡败的经历,开始正式争霸天下,最后成就了一番伟业。

我们可以看到,刘备和刘邦都胸怀大志、好结交豪杰,而且都拥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即使屡战屡败,只要不到最后一刻,决不放弃。

这样的两个人,如果说他们之间没有一点血脉传承,谁信呢?任谁看到这两人的经历,都会认为他们是一家人的。

因此,虽然没有直接证据,但是就种种迹象来看,刘备这个刘邦后人的身份,应该是真的。

刘备到底是刘邦的几世孙

前面说了,关于刘备的世系有2种比较有说服力的说法。一种是中山靖王的17世孙,源自主流的刘氏族谱;另一种是中山靖王的12世孙,源自刘皇叔这个称呼。

但是中山靖王和刘邦之间还隔着几代,我们先把这之间的关系理清楚。

中山靖王是汉武帝的兄弟,他和汉高祖刘邦之间还隔着汉惠帝、汉文帝和汉景帝。

汉惠帝和汉文帝是兄弟,因此是一代人,这么算下来,刘邦到中山靖王是3代人。

因此,根据两种说法来算,刘备不是刘邦的15世孙,就是刘邦的20世孙。

至于到底应该相信哪种说法,则是见仁见智了。

总结

刘备说他是中山靖王之后,这事应该是真的。不然无法解释刘备的人生经历还有性格,为什么与刘邦如此相似。

更何况,中山靖王后代众多,少说也有十几万人,到了刘备这一代,已经和平民无异。

他的宗室身份,对于他的成功没有任何作用,他的成功靠的是坚韧不拔的意志,屡败屡战的毅力,不实现梦想决不罢休。

这种精神传承自刘邦,相较于不靠谱的族谱,这股精神才是刘备身为刘邦后人的最好证明。或者说,继承了这种精神的人,才有资格说自己是刘邦的后人。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