撼三国,因为哪一句歌词才喜欢上的呢?

2023-08-31 05:56:03 94阅读

撼三国,因为哪一句歌词才喜欢上的呢?

“你会不会突然的出现 在转角的咖啡店 ”

每首歌一个故事,陈奕迅《好久不见》

撼三国,因为哪一句歌词才喜欢上的呢?

这首歌主要描述期望和旧情人重逢,可以淡淡说声好久不见的意境,词填得不温不火,似只是在喃喃述说一个再也平常不过的爱情故事,陈奕迅淡定落寞却又充满沧桑沙哑的声音,谱写出一首凄美的情歌

在某一个意境当中都会有一首最适合表达你此刻心情和情绪的歌曲,当时正处于一个失恋期间,《好久不见》这首歌就是在这种情景下让当事人记忆深刻,深深刻在了心底.爱情难忘 每次听到就更难忘了.

所以触景生情下《好久不见》每次都不让人失望,总能让人心碎一地.既让人爱又让人恨.一般情况下别在我眼前放《好久不见》,不想再次往事重提 难受香菇…

中国历史上最强悍的三大骑兵?

在我国历史上的众多部队之中,骑兵无疑是最令人向往,且往往决定胜负关键的一支特种部队。然而史上各朝各代都有着属于自己的骑兵,今天就为大家介绍其中的史上三大最强骑兵部队:背嵬军、玄甲骑兵、虎豹骑。

背嵬军

南宋时岳飞的岳家军是最为强大的,而他手下的背嵬军则是精锐中的精锐,这支部队代表了岳家军的精华所在,在当时背嵬军因战斗力最强而名垂史册。

郾城一战,岳飞的背嵬军先以步兵大破金军的精锐“拐子马”,在以极少的精锐骑兵猛冲敌阵,大败兀术精骑15000及步卒10万有余。岳飞的奏折称“杀死贼兵满野”,也就是说战争结束后遍地都是金军的尸体。

兀术不甘心失败,集结了3万骑兵以及10万步兵再次攻打颖昌,岳云以背嵬军骑兵800挺进决战,再次大破兀术的金军精骑,直杀的是“人为血人、马为血马”。

在朱仙镇,岳飞以500背嵬精兵大破10万余金军,也难怪金人发出“撼山易,憾岳家军难”的感慨。背嵬军主要装备有长、短刀,约10支短弩,20支硬弓弓箭、围盔、铁叶片革甲。

背嵬军他们战术多变,常常分成多个独立的战斗小组紧密配合,往往距离嘀人100余步时就有七八人放箭,七八人用短弩射马,然后长刀对劈后迅速冲锋集结再冲锋,从而大量歼灭敌人。

玄甲骑兵

李渊起兵之初,李世民身边已经形成了一支由丘行恭、段志玄等人领导的精锐骑兵,到了击败薛举,吞并陇右骑兵以后,玄甲军也大大加强。

陇右骑兵当时是天下三大最精锐的部队之一,还有另外两个分别是张须的坨军团、隋炀帝身边的骁果军团。加上秦琼、尉迟敬德等名将的加入,一直真正意义上的天下无敌玄甲军劲旅便诞生了。

在决定天下归属的虎牢关之战中,窦建德率领精锐主力10余万人前来支援王世充,李世民仅用3500玄甲精兵为前锋增援虎牢关,结果大破窦建德10余万众。

窦建德大败后仅率数百起逃遁,随后洛阳的王世充看到夏王窦建德的十几万大军也被灭了,认为无需反抗,率领文武百官前来投降,天下的局势完全转向了对唐军有利的一面。

虎豹骑

在《三国演义》里几乎没有提到过这支军队,但在正史《三国志》里却有所记载。他们是三国中曹操最精锐的一支部队,称其为“虎豹骑”是因为他们的战斗力极强,作战时像虎豹一样勇猛。

《三国中魏书》中记载:“虎豹骑皆天下骁锐,或从百人将补之”,其精锐可见一斑。虎豹骑历来都是由曹操最信任的曹氏将领统帅,如曹纯、曹休等。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曹操的一支嫡系精锐,也可以算是曹操的王牌军。

这支部队参与的战斗几乎都是硬仗,并且取得了显著战绩。建安九年的南皮之战中,“纯麾下骑斩谭首”;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时,又是曹纯率领虎豹骑在战场上斩下乌桓单于塌顿的首级。在建安十三年时,曹纯“从征荆州,追刘备于长板、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

清朝一品大官叶名琛?

叶名琛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俘虏的清朝两广总督。他被人称为“六不总督”,也就是“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而他自己却认为自己是一个有气节的清朝官员,自号“海上苏武”。这种奇人,这种奇事,也只会出现在奇葩的清朝末年。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为了扩大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夺取的权益,英法联军得寸进尺,寻找借口,挑起事端。可是,面对清朝,他们也遇上了头疼的事情。那就是因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双方无法沟通的问题。

由于双方的文化差异,双方都以文明人自居,视对方为野蛮人。在双方的交流里,根本就不把对方的诉求放在眼里,最终只有付诸武力。这样,凭着船坚炮利的英法联军就占了上风。最后,谁的武力强,就按照谁的说法办,成了中国和西方列强的共识。

在这种情况下,清朝的那些官员根本就不知道如何跟洋人打交道。当时和西方人谈判的清朝谈判代表回来后破口大骂,说此夷不讲道理,胡搅蛮缠,蛮横无理。可是,在西方人眼里,这些留着辫子的鞑靼人更是野蛮。说话不着边际,朝三暮四,出尔反尔。所有的一切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晚清的怪相。

而叶名琛则是这些怪相中的一叶。他当时坐镇在被英法联军攻打的广州,束手无策。打吧,自己肯定不是对方的对手。大家都知道,在后来的八里桥之战中,清朝的几万精锐骑兵尚且不是英法联军的对手,叶名琛手里没有重兵,如何对抗敌军。因此,他采取了不战的方针。

而议和呢?叶名琛虽然是一个两广总督,权力很大。可是,他没有皇帝赋予的外交权力。他就算是想和英法联军议和,议和没有前提的条件,也是无效的。

守就不用说了。清军的战斗力众所周知,如果叶名琛能够守住广州,他也就不会被英法联军给抓走了。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多少清军也没有能够守住广州,更何况手无重兵的叶名琛呢?有人说动员民团,那些民团和外国正规军之间的差距不言而喻,究竟能够起多大作用就难说了。

投降,那是不可能的。叶名琛自认为气节第一,向敌人投降是他的节操不允许的。就是从历史上的记载来看,从头到尾,叶名琛也没有对敌人有乞怜之语。

那么走呢?逃跑怎么样?叶名琛也不会选择这个方案。和上面的原因一样,叶名琛自己的节操不允许他这样做。同时,另一个原因是,清朝法律森严,丧师失地者要受到严厉的惩罚。叶名琛如果逃跑,名节俱损,还落个不光彩的下场,所以说这个方案他也不会采用。

那就剩下一死了。我们可以看到,叶名琛并不怕死。可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他死的不明不白。如果按照大清律法,他在城破之时而死,还会得到朝廷的抚恤。可是,他却采取了另一条死亡之路。

他一是不承认双方的战争状态。他认为,双方的冲突并没有达到那种程度。他以为,只要他不抵抗,双方不流血,就没有了侵略,没有了战争。

二是,他认为,既然双方没有进入战争状态,那么自己就不是战俘。自己依然是清朝的两广总督。自己就有面见英国最高执政者的权力,可以对当时的情况进行辩解和商谈。

因此,叶名琛在被英法联军抓走的时候,他还幻想着自己是打通双方关系的使者。这才认为自己是“海上苏武”。为了显示自己的气节,还带着粮食,表示不吃敌人的饭。

可是,现实是残酷的。战争并不因为叶名琛不应战就不存在。而英法也没有因为叶名琛自认为双方不在战争状态就没有把他当战俘。因此,落入英法手中的叶名琛,最终还是被当成战俘送到了印度加尔各答关押了起来。

被关押在加尔各答的叶名琛虽然还幻想着面见英国国王,当面对战争冲突进行申诉。可是,他最终失望了。最后,他在自身带来的粮食吃完后,实现了自己不吃敌国的粮食的诺言,绝食而死。

至于说,把叶名琛当猴子展览这件事只是一种传说。我想这种传说的真实性不大。因为至少叶名琛还有着两广总督的头衔,还有一定的宣传和利用价值。英法不会在这方面做得比较过分。

叶名琛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他的学识,只是用来如何对付国内的情势。对国际的情势,他和当时的清朝人一样,都是两眼漆黑。因此,在与英法侵略军打交道的时候,才会出现那种可笑的情况。最后,他的保守气节的死也变得糊里糊涂,不明不白。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人民发明了哪些奇技淫巧的东西?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说起发明,大家首先会感到的是这是一个现代的概念。确实发明这个特定的概念其实是20世纪以后才逐渐定型并为人熟知的。

但其实在大家有了发明这个概念之后,再去审视世界各地古代的一些精巧器物,也突然意识到其实古人也曾经有过许多推动了文明进展的发明,比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古人那些不可思议的发明,从中体会一下古人的智慧吧!

商代妇好墓出土三联甗1.三联甗书童发现这种甗可以同时煮击中食物,类似现在的煤气灶,真是独一无二的复合炊具。

2、宋太祖蹴鞠图在中国古代,蹴鞠这种最早形式的足球,深受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的喜爱,绝不亚于如今我们熬夜看世界杯的疯狂。南宋时期,宋代的球员还组织了博纳养生杯,相当于今天的中超联赛。球员们团体,叫做“齐云社”,是专门的蹴鞠组织,这是我国最早的单项运动协会。可是直到1863年,现代足球运动才在英国诞生。然而中国足球人没有发扬光大,丢了先人们的脸,一双烂脚!

3、南宋球靴这双出土的南宋球靴是用牛皮制成的鞋面,在鞋底上钉上圆头铁钉,向外突出,很耐磨,再涂以桐油,使之不漏水,让人感叹其工艺之精湛,足球鞋还带钉子,书僮以为跟现在的异曲同工啊!

4、战国时期的皮鞜履书僮告诉你,千万别以为皮鞋是现代人的发明,早在战国时代,古人就已经穿上了皮鞋。这双战国时期的“皮鞜履”,憨憨而舒适的样子,难道不像白领精英必备的TOD’S豆豆鞋?资料考证,战国之后皮靴盛行了两千年,隋唐宋元明几乎代代皆穿用,直到清朝才改为布制靴子。古人装备齐全下水采珠

5、古人装备齐全下水采珠看看他们的装备:有氧气罩有潜水服,高科技啊!书僮查了《天工开物》,里面有记载:凡没人以锡造弯环空管,其本缺处对掩没人口鼻,令舒适呼吸于中,别以熟皮包络耳项之际。极深者至四、五百尺,拾蚌篮中。气逼则撼绳,其上急提引上,无命者或葬鱼腹。凡没人出水,煮热毯急覆之,缓则寒栗死。宋朝李招讨设法以铁为构,最后木柱扳口,两角坠石,用麻绳作兜如囊状,绳系舶两旁,乘风扬帆而兜取之。然亦有漂溺之患。

古时的高尔夫球6、古时的高尔夫球捶丸,来源于唐代的“步打球”,与现代曲棍球十分相似。但到了宋朝,步打球由原来的对抗性竞赛逐渐演变为非对抗性比赛,取消了球门,该用球穴,球进穴得一分。竞赛形式变了,名称也随之改变了,叫“捶丸”, 书僮想这大概就是现代的高尔夫球雏形了。

腰带扣7、唐朝腰带扣至今依然有这样的款式,我们的祖先老早就流行过了!牛!汉代的记里鼓车

8、汉代的记里鼓车这个是大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含金量高了,简直就是古代的出租车。据载,计里鼓车每向前走一里,车上的木人就会敲一下鼓,每走十里敲一下钟。故名“记里鼓车”。

雁鱼铜灯9、汉朝节能环保无烟雁鱼铜灯此物设计精巧,颇有科技含量,现收藏于山西博物院。鸿雁伫立,回首衔鱼,雁颈与灯体以子母口相接,鱼身与雁颈、腹腔中空相通。圆形灯盘附柄,可自由转动,盘下圈足与雁背直口套合。鱼腹部与灯盘相对应为圆形覆口,覆口与灯盘之间插立两块弧形屏板,交错开合,既能挡风,又可调节灯光亮度,灯火点燃时,烟雾通过鱼腹和雁颈导入雁腹,可防止油烟污染空气。妙!

战国秦时期的排水管道10、战国秦时期的排水管道这组陶制排水管道距秦阿房宫前殿遗址东北方向200多米左右,在一个约5米深的施工工地下面,排水管道一节58厘米,外表绳纹,里面麻点纹,一头粗一头细,大头套着小头,3组并列呈品字形绵延东西南北,东西长达到78米,南北长10米。另外在西边还有一处18米长呈南北走向的排水管道。其规模之庞大,保存之完整,实属罕见。

唐代被中香炉11、唐代被中香炉被中香炉是中国古代盛香料熏被褥的球形小炉。又称“香熏球”、“卧褥香炉”、“熏球”。它的球形外壳和位于中心的半球形炉体之间有两层或三层同心圆环。这个小香炉牛就牛在可以把被子熏的香香的暖暖的,最主要的是任凭你在被子里怎么折腾,这香炉都能保持水平,永远不会倾覆熄灭。

青瓷方格盒12、越窑青瓷方格盒你可曾想过,早在三国时期,古人已经开始使用和我们现在一样的快餐盒,不过书僮告诉你,这个盒子是用来放干果点心的。

白玉长流匜13、西汉白玉长流匜,又称灌药器这是给病重张不开口或者不听话的小孩灌药用的。捏住下巴,用那个又长又尖的喙,从上下牙中间撬开道小缝,然后手一抬,药就灌进去了。它既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西汉时期珍稀玉雕艺术品,同是也是中国魁宝中医器具历史研究的实物资料。

发网14、唐朝发网想一想当年我们的祖先真的超有创意,造型时尚。书僮想,如果没有更新换代,一直按大唐风格走下去,今天的世界也许充满东方味道!

帏帽15、隋唐帏帽(用于遮挡风尘)据书僮了解,本图戴帏帽、穿襦裙的妇女出自唐三彩。妇女所戴的帽子,是帷帽发展变化而来,它虽然没有宽檐的“斗笠”和网状的纱面,但仍属帏帽的一种,且比原来的形制更为简便,所以在当时非常流行。它的作用,仅限于遮挡风尘,与原来用以“避人窥视”已完全不同。

背带裙16、隋朝背带裙书僮发现,原来现代女孩子穿的背带裙,老早就流行过了!

女俑的头巾17、东晋灰陶彩绘女俑的头巾1955年南京砂石山石子风出土,高34.6公分,南京博物馆藏。你看,帽子象不象现代的护士帽?

唐侍女的提包18、敦煌壁画中的17窟唐侍女的提包看这唐朝提包,这形状这花纹,跟现在的是不是没啥差?

水晶杯19、战国的水晶杯战国的水晶杯,高15.4厘米,1990年浙江省杭州市半山镇石塘村战国墓出土,浙江省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敞口,斜壁,圆底,圈足外撇。素面无纹饰,透明,器表经抛光处理,器中部和底部有海绵体状自然结晶。此杯是用优质天然水晶制成的宝用器皿,国内罕见。

毛笔20、明朝的毛笔敢情先人早就这样弄了,现在用的水笔之类算是他的子孙后代了。冰釜

21、古代“冰箱”--冰釜书僮觉得,这个创造很**。冰箱是近一个世纪来才发明的一种家用电器。实际上,在古代早已有了“冰箱”。虽然远不如现代科技产物电冰箱,但仍可以起到对新鲜食物的保鲜作用。在古籍《周礼》中就提到过一种用来储存食物的“冰鉴”。这种“冰鉴”其实是一个盒子似的东西,内部是空的。只要把冰放在裏面,然后把食物再放在冰的中间,就可以对食物起到防腐保鲜的作用了。

卡尺22、王莽时期的卡尺游标卡尺就是用来较为精密的测量工具,从图中看,书僮以为古代那个更人性化。

漆勺23、秦代鸭子形状的漆勺书僮原本以为,这玩意儿应该很不简单有大用,可是后来发现,它真的只是一个勺子而已!有时候古人烦琐起来,有多麻烦就多麻烦!

福寿沟24、北宋城市排水系统——福寿沟书僮提醒注意,这个系统牛就牛在它至今宝刀不老!福寿沟位于江西赣州,修建于北宋时期,工程由数度出任都水丞的水利专家刘彝主持,主要线路的走向形似篆体“福”“寿”二字,是罕见的成熟、精密的古代城市排水系统,虽经历了900多年的风雨,至今仍完好畅通,并继续作为赣州居民日常排放污水的主要通道。据称2010年6月份,赣州市部分地区降水近百毫米,市区却没有出现明显内涝,甚至“没有一辆汽车泡水”,也就是说,至今,全长12.6公里的福寿沟仍承载着赣州近10万旧城区居民的排污功能。

月坝25、古寿州自动排水系统——月坝书僮提醒注意,这个系统牛就牛在它是自动的!这是安徽寿县的月坝,明朝万历时的知州杨涧修建现代化的排水系统,涵洞的防水和排水功能,主要是依靠图中侧“凸”型木塞实现的,涵洞通过不同方向水压对木塞的作用力和作用方向,实现木塞的自动移动,起到了奇特的防水效果,使防、排水“自动化”。

普通士兵冷兵器激烈战斗能坚持多长时间?

按照民间传说,冷兵器时代最厉害的战将非赵云赵子龙莫属。

北洋军第四军军歌这样唱道:

三国战将勇,首推赵子龙,长阪坡前逞英雄,战退千员将,杀退百万兵,怀抱阿斗得太平。

千军万马之中,赵云身穿白色战袍,胯下骑着一匹白马,怀抱刘备的儿子阿斗,使动一杆龙胆亮银枪,上下翻飞,如入无人之境,杀得曹兵胆战心惊,血流成河。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

因为,在现实世界里,别说千员将百万兵,即使是五百头猪让赵云杀,恐怕也会手抽筋。

相比于三国演义,《史记》的记载更为摆谱。

楚霸王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

项羽军在垓下,陷入刘邦几十万大军包围,于是率领少数骑兵趁夜突围。

当汉军发觉后,灌婴率五千精锐骑兵穷追不舍。

项羽眼看不能脱身,干脆就勒住缰绳,他对部下说:“我从起兵到现在已经八年之久,大大小小的仗也打过百余次,很少失败过,都是为了把对方打得满地找牙,跪地求饶,从来没有失败过。”

“现在我穷途末路,不是自己无能,是天要亡我!”

“现在我要杀他们个人仰马翻,用事实来证明我说的话!”

于是,项羽一口气杀了汉兵几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几处的伤。而后挥刀自刎。

几百名汉军,就算三百人,每人五秒钟,也大概需要半小时时间。

换言之,像楚霸王这样的千古名将,“激烈战斗”的情况下,至多能连续作战不超过一个小时。

这是因为,问题的前提是“激烈战斗”,不是军事演习,也不是武术表演。

既然是战斗,是你死我活的,大家都要竭尽全力,不能有丝毫的怠慢,你在杀戮对方,对方手里也不是端着豆腐,也手持兵器,他们不会坐以待毙,要拼死反击,不能给对方丝毫可乘之机。

男人们没有几个不喜欢看球赛,足球运动员都经过长时间的体力训练,吃的东西比过去的皇帝吃的还好,专门有营养师给配菜。

足球运动员的奔跑能力、爆发力和耐力都是无与伦比的,一点都不会比古人差。

而且足球场上,有前锋、中锋、中场、后卫、边卫等不同分工,球员都不是不停奔跑,他们都会根据比赛程度调整自己的节奏。

但是足球赛还有个中场休息,不然的话他们就坚持不下去,动作变形或者抽筋。

虽然足球运动员是用脚,古代士兵是用手臂,但是比较起来,还是用手臂的古代士兵更累。

手里的兵器怎么说也有五公斤重,而且要不停地挥舞,不但要找敌人要害,还要防备敌人、保护自己,心情高度紧张。

而且战斗的时候,不是比武,是没有规则的,大家都要不定变换位置,忽东、忽西、忽左、忽右,敌人要从不同方向出现,你要在挥舞兵器的时候,还要不停地扭动腰身,体力消耗更大,更容易疲惫。

一般情况下,普通士兵能坚持半小时,已经是奇迹,肯定会累趴下。

臂力和耐力更好的战将,也许会坚持更久一些,不会超过40分钟。

退一万步讲,即使在你面前安排几百个赤手空拳的人,被捆绑着,当你的活靶子,让你随便刺杀,又能杀死多少人,又能坚持多久?

每刺杀一个人,都要用力;拔出刀具的时候,也要用很大力气,不然的话,刀具会被紧紧地吸住,把不出来。

杀人,也是个力气活,要不了一个小时,也能把你累趴下。

即使按照演义的模式,古代战将在一起单打独斗,也就百十个回合。

在《三国演义》中,单挑达到一百回合的有太史慈对孙策、关羽战黄忠以及关羽对庞德等。这几场单挑都中途没有休息。

至于逾二百回合的只有两场:许褚与马超之战,以及张飞挑灯夜战马超,

逾二百回合这两场单挑,敌我双方均有中场休息,并替换马匹才能战至二百多回合。

两场战斗中马超都是主角之一,足以证明小说中马超的实力,与张飞更是入夜后挑灯再战,非常夸张。而连续大战三百回合则没有记载。

那么一个回合是多久呢?

众所周知,骑兵是在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才推广的。

在此之前,两国军队打仗,要么是步兵,要么是步兵乘着战车较量。

当时打仗都是士兵在战车上高举兵器,双方的战车同时向对方疾驰,相遇的瞬间,双方士兵把握机会刺向对方,达到杀伤敌人的目的。

战车冲过之后,然后停下来,调头之后,再冲向对方。

双方战车每接触一次,为一个回合。

战车时代一个回合,大概需要五分钟到十分钟;因为战车速度要得到时速20公里,按照惯性向前冲,冲出30米到50米左右,然后停下来再调头,再冲过来,都需要一定的时间。

骑兵战马一个来回冲锋,你冲过来,我冲过去,双方刀枪交汇一次,被称为一个回合。

然后双方站定,总结一下经验和对方的破绽,再来较量。

一个回合如果慢的话大约需要一分钟,快的话30秒。

就按照两分钟一个回合,马超和许褚 的世纪之战,耗时也就400分钟,7个小时。

但是有一点,他们是的较量不是连续的,有快有慢。如果不停地较量,一个回合30秒,两百回合耗时6000秒,等于100分钟。

按照这个结果,比较接近人的实际体力。

那些双方部队杀到天昏地暗才鸣金收兵的,不是运动战,就是车轮战。双方士兵列成阵型,保持几个梯队,保留预备队,一轮休息一轮冲锋,还有的去吃饭甚至睡觉。

当然了,替补队员也是必不可少的。

以上我们所叙述的,都是推断,在史书中找不到确切的记述。

事实上古代的战争都是攻城之战,攻坚之战,双方士兵手持兵器近距离拼杀的战争,大多是遭遇战,伏击战。运动战不多。

比如爆发于公元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清崇德五年)的松锦之战,是在明军守卫的松山城、锦州城进行的。

北宋灭亡的靖康之变,是在北宋首都汴京城下进行的。

宋真宗时期,澶渊之盟的签订,也是在澶州城被辽国围困的背景下进行的。

当时辽军围困了澶州城,形势对宋军不利,当时宋真宗就在城中,宋军士气高昂。

辽国兵力虽然占上风,但他们也有短板——战线拉得过长,补给非常困难,再加上孤军挺进宋朝腹地,万一战败,后果不堪设想。

萧太后本身也是一个很务实的领导人,在出兵之前,她已经做好了可战、可和的两手准备,见辽军初战失利,加上孤军深入,恐难取胜。于是就听从了降将王继忠的建议,派人赴入澶州转达了自己罢兵息战的愿望;于是澶渊之盟就这样诞生了。

导致明英宗被俘的土木堡之战,不是一场攻坚战而是一场运动战加伏击战。明军在太监王振的指挥下,随意更改行军路线,让明军人困马乏,再加上天气不好暴雨交加,明军不战自乱,给了瓦剌袭击的机会。

古代战争主要要攻城,因为战略物资和粮食都在城中,对方的军队也在城中,战争的目的就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获取财富和领土,不占领城市,这些目的一个也得不到,部队没有战略物资连立足都做不到。

因此中原地区军队作战,冷兵器直接交锋的现象不是普遍的。

但是在游牧民族军队作战时,运动战比较多,因为游牧民族是马背上的民族,以骑兵见长,战斗作风勇猛。

如果是两个游牧民族交战,那就更精彩了。

1211年(大金大安三年,大蒙古国成吉思汗六年)八月,成吉思汗指挥20万大军集中金国50大军在野狐岭进行一场血战。

这场战争完全是冷兵器硬抗,是体力和技术的较量,精彩程度可以想象。

成吉思汗带兵追击金兵到野狐岭的时候,由于地势险要,金兵居高临下,给蒙古军队造成重大损失。

蒙军杀红了眼,全部下马步战,凭借高昂的斗志和锐气杀如金兵中军大帐,指挥中心被打掉,金军群龙无首,一败涂地。

蒙古人漫山遍野追杀,死者蔽野塞川,蒙古军乘胜追击,伏尸百里。

最后金军总指挥完颜承裕带领数万残兵败将来到折叠浍河堡,双方展开决战,整整厮杀了三天。

这应该是冷兵器时代,持续时间最长了的决战了。但是他们总是要吃干粮、喝奶的;晚上总是要睡觉的。

事实上,冷兵器时代激战中,在厮杀中能活30分钟也是奇迹,不被周围的敌人砍死、射死,也会被累死。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