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征服,他们的名号是按照实力排的吗?
王国征服,他们的名号是按照实力排的吗?
导语
在镇魂街中,王国组织是三大势力之一,他们很早就掌握了须弥神珠,并且还一直在寻找其他的神珠,目的是为了征服世界,而王国组织的最高战力就是十骑士,他们每一个都是大焦热以上的高手。那么,王国组织十骑士的名号是按照实力排的,还是随便排的呢?
在我看来,王国组织十骑士的名号其实并不是按照实力排名的,因为排名靠后的骑士也能打败排名靠前的人,除此之外,王国组织的排名其实是按照补位机制来的,这样才能保证秩序正常,换句话说,十骑士的名号只是代号,与实力并无关系。
1.十骑士的实力都在大焦热以上,全都是一等一的高手。
大家都知道,在镇魂街中有一个衡量寄灵人实力的标准,那就是地狱道,不过这是灵域用来区分镇魂将等级才设立的机制,所以其他组织可能不承认这个,好在十骑士也都是在镇魂街当镇魂将的,也能让我们有一个直观的判断。
地狱道从低到高分别是等活,黑绳,众合,叫唤,大叫唤,焦热,大焦热,无间八个等级,但是焦热以前的等级几乎没有几个,毕竟曹焱兵出场的时候实力就已经是焦热了。
王国组织的十骑士全都是大焦热以上的狠人,换句话说,他们出场的时候就比曹焱兵厉害很多,至少是在面板实力上,足够说明王国组织十骑士的实力。
不过,地狱道等级在每一层划分也很细致,虽然没有具体规定,但是同属焦热的两个人也有不同的实力,甚至有可能差到20倍,所以王国组织十骑士的实力虽然都在大焦热等级左右,但是实力也是不同的。
2.排名靠后的骑士实力不弱于排名靠前的骑士,最终实力还是要看克制关系以及战斗技巧。
虽然在我们印象中只要有排名就是按照实力标准来的,但是十骑士貌似并不是这样的,排名靠后的人也能比前面的人厉害。
举个例子来说,诺拉是第八骑士,狼神凯利是第九骑士,如果按照实力排名的话,狼神凯利应该打不过诺拉,但是在黑尔坎普被杀之后两个人还经过短暂的较量,很明显诺拉处于下风,因为当时正是满月,而满月时狼神凯利可以发挥最强的力量,实力要比诺拉强的多。
而且,圣蝶弗洛德是王国组织的第二骑士,看起来好像比第一骑士赛依弱,但是弗洛德曾说过名号只是代号,他的真正实力要比赛依高,如此看来,王国组织也只是想给骑士们一个代号,毕竟不能直接就按照名字来吧,这样更利于秘密行动。
小结:王国组织的十骑士都是大焦热以上的高手,但是大焦热等级之内的实力也可以差20倍,所以他们的实力参差不齐,而排名靠后的人有过打败排名靠前的人的例子,证明十骑士排名只是代号,并不是按照实力来排的。
王国组织真正的排名标准是补位机制,缺第几骑士就补第几骑士1.红莲叛逃之后王国组织又找了梅兹做第三骑士,并没有考察其实力排名。
大家都知道,红莲是第一个被委任抓捕曹焱兵的人,但是他在与曹焱兵共同战斗之后,解开了自己的心结,拥有了新的守护灵缇娜,所以就不想再做十骑士,叛逃了王国组织。
而王国组织本来就十个高级战力,如果缺了红莲的话其实很难办,所以jack就又找来了一个新的骑士梅兹,让他直接担任第三骑士,填补了红莲的空缺。
如果王国组织是按照实力排名的话,肯定要先测试一下梅兹的实力,然后与其他骑士对比,但是jack并没有这样做,只是因为梅兹好用来附体就让他做了第三骑士,所以王国组织绝对不是按照实力排名的。
而梅兹当上第三骑士之后也一直对红莲有想法,想要会会以前的第三骑士红莲,看一下自己与他实力的高低,所以也间接证明个个十骑士之间实力不透明,就更不可能按照实力来排名。
2.按照实力排名会引起秩序混乱,代号不清晰。
接着,我们从反面论证一下王国组织排名标准并不是按照实力。大家试想一下,如果王国组织按照实力来给十骑士排名,那么在某一个其实死掉之后,他们就必须引入新的骑士,然后对所有人的实力重新排名,这样其实非常麻烦。
比如说,红莲一叛逃,第三骑士就有了空位,如果新来的梅兹和其他人比拼之后处于最弱的地位,那么他就会被分到第十骑士,而其他人往前顺延一位,而第一骑士赛依战死后大家又要重新排名,这样的话王国组织没有几次就乱掉了,费时费力。
所以说,王国组织不可能用实力来排名,毕竟这样毫无意义,甚至会造成混乱,而且王国组织的十骑士本来就不能互相调动,所以也不需要谁比谁的实力高就排名高,他们都有自己的防区,在自己的地盘就是最大的。
小结:王国组织的十骑士其实是按照补位机制来排序的,只有在某个骑士空缺时才引入对应的骑士,所以与实力并无瓜葛。
总结王国组织有十位骑士,他们的名号与实力排名并无关系,因为排名靠后的人也能打败排名靠前的人,而且,如果采用实力排名会造成混乱,这对王国组织的统治不利,他们自然不会采取。
是如何完成文明现代性改革的?
暹罗是泰国的古称:1296年中国元朝出访真腊(今柬埔寨)的使团成员周达观写了《真腊风土记》一书:书中将真腊西部的两个邻国素可泰王国和阿瑜陀耶王国分别称为暹国和罗斛国。元末明初罗斛国(阿瑜陀耶王国)征服了暹国(素可泰王国)。1377年明太祖朱元璋册封阿瑜陀耶国王为“暹罗国王”,从此”暹罗“成为中国以及东亚汉字文化圈的越南、朝鲜、鬼子等国对泰国的称呼。在世界近代史上东亚只有中国、鬼子和暹罗三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维持了国家的独立状态,为了避免彻底沦为列强殖民地的命运中国进行了洋务运动、鬼子进行了明治维新,事实上暹罗在当时也进行了一场改革运动——这就是朱拉隆功改革。
1868年10月1日朱拉隆功登基成为暹罗新国王,1873年年满20岁的朱拉隆功开始临朝亲政。这时暹罗全国的土地几乎都集中在封建贵族手中,广大平民和奴隶只能依附于封建贵族。这些封建贵族千方百计是佃农和奴隶束缚在土地上为自己劳作,不断榨取佃农和奴隶的劳动所得,而拒绝在暹罗发展新式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因为作为既得利益者的他们对这一新生事物的不确定性还充满排斥感。与此同时暹罗也面临严重的外患:西面的缅甸已被英国纳入英属印度,南面的马来半岛建立了英属海峡殖民地,东边的越南被法国征服,暹罗只能在英、法两国之间夹缝求生。
早在1864年暹罗主动与英国签订了《宝灵条约》:允许英国在曼谷自由贸易,暹罗对英国商品所征收的关税税率不得超过3%。两年后暹罗和西方七国相继签订了类似条约。1867年暹罗割让自己湄公河以东的属地柬埔寨给法属印度支那。1893年暹罗有和英、法两国分别签约:割让掸邦给英属缅甸,割让老挝给法属印支。1909年又割让南部的吉打、吉兰丹等地给英属马来亚殖民地。朱拉隆功艰难地周旋于英、法之间——利用英、法之间的矛盾使之互相牵制,这才勉强使暹罗成为英法两国势力范围的“缓冲地带”。然而这终究不是长远之计,只有改革自强、顺应历史潮流才能在严酷的丛林法则中生存下去。对此朱拉隆功是有清醒的认识的:早在他还是太子时就系统学习过泰文、英文、巴厘文和梵文,还学习过射击、武术、骑马、骑象等科目,酷爱古代历史和文学。1868年8月他参加过法国科学探险队在距曼谷以南一百四十英里的三礼育观测日全蚀的活动。1870年和1871年尚未亲政的他两次访问新加坡和爪哇;1872年底又访问了印度。朱拉隆功作为暹罗历史上第一位出国访问的国王对暹罗国情和世界形势都是比较了解的,当他从印度回国后就下令在皇宫内设立两所学校:一所教泰文,一所教英文,命名为“玫瑰园学校”。这就改变了过去那种以寺院为中心、以僧侣为教师的传统教育方式,开创了泰国教育史上的新篇章。事实上这已开启了朱拉隆功改革的序幕,由朱迪·福斯特和周润发主演的《安娜与国王》就是根据这一史实所拍摄的。
亲政前的朱拉隆功更多是在自己的皇宫内通过对周围人生活习惯的改变而向其灌输改革理念,还并没真正涉足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体制层面。在这一时期暹罗宫廷成员改穿西式礼服、免去跪拜之礼、废除宫廷肉刑、改留西式发型。随着朱拉隆功在1873年亲政终于使其可以放开手脚对国家进行全面改革了,而他选择的改革突破口是整顿国家财税制度:在1824年—1851年国王拉玛三世执政时期暹罗盛行起包税制——政府将收税的权力转包给有官方背景的商人,这使大量资金落入包税人的私囊;而国家的资金则储存在王库里,这时王库和国库并无任何区别,暹罗人尚未意识到要将国家财政体系和国王的私房钱进行分别管理。1873年朱拉隆功亲政后在第一时间成立了税务厅,颁发保护税收条例,统一规定全国的税率,同时废除包税制,至此暹罗中央政府从包税商手中收回了收税权,从而有效地制止各种偷税漏税的不法行为。此后从1892年开始暹罗正式将国王的私库和国库进行分别的预算管理。同时暹罗从法律上规定和确立私人土地所有制,实行征收货币地税并不断降低土地征税率。
1874年朱拉隆功开始释放他亲政后又一个改革大招——废奴:在此之前暹罗的奴隶制已存在了6个世纪,当时暹罗的奴隶尽管按法律规定可细分为七种之多,但实际上大体都可以归为可赎身奴隶和非赎身奴隶两大类:失去土地的农民因债务问题卖身为奴者有的是与主人约定服役年限,有的则是永久为奴。奴隶作为主人的私有财产主人除无权把他们杀掉以外,可以随便把他们转卖或转让给他人。母亲如系非赎身奴隶,其子女也是奴隶。朱拉隆功在自己亲政的第二年就明确在法令中规定:1868年以后出生的奴隶之子全部变为自由民,家生奴21岁后即可获得自由并废止债务奴。到朱拉隆功去世前两年暹罗已基本完成废奴运动。朱拉隆功的废奴运动一方面解放了暹罗的奴隶,使他们摆脱了被人奴役的悲惨命运;另一方面削弱打击了地方封建贵族的势力,强化了中央集权并为国家发展近代资本主义体系下的农工商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同样是在1874年朱拉隆功下诏设立参议院协助国王处理政务并对将要颁布的法律进行讨论,随后不久又成立了作为国王的私人咨询机构的枢密院。1892年暹罗模仿西方发达国家的内阁制对自己的中央政府进行改造,提高了行政效率,但并未改变暹罗国王作为专制君主大权独揽的地位,泰国的君主立宪并非始于朱拉隆功时期。在改造中央政府的同时暹罗的地方治理结构也进行了重大调整——在此之前暹罗的地方治理模式有些类似于我国在秦始皇统一之前实行的分封制:国王按功劳给贵族授予爵位和封地,这些封建贵族和国王派驻各地的大臣一同治理当地。朱拉隆功废除了禄田制度,对奖励有功人员改为发放薪俸。此后暹罗的地方官员完全由中央统一任命。军队作为支撑政权的基石也和地方一样完全掌握在以朱拉隆功为核心的暹罗王室手中:国王同时以暹罗军队的总司令身份牢牢控制着军队。按照1910年的规定:只有王室成员才能获得中将以上的军衔——当时暹罗的13个少将中有6名王室成员,一半以上的师长出身王室。
随着这一时期暹罗在行政管理制度和社会经济形态方面的一系列变化以及暹罗面对的国际形势的变化传统的以寺院为中心、以僧侣为教师教育模式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点早在朱拉隆功亲政前就已注意到并在宫内率先进行了示范性改革试验,然而相比对财税体制、土地制度、行政体制的改革而言:朱拉隆功的教育改革尽管起步较早,但发展进程一直是相对比较滞后的——宫里的“玫瑰园学校”迟迟没能普及开。1881年朱拉隆功才创办暹罗第一所西式大学——宫廷侍卫学校并在同一年开办了图书馆,尽管这所学校后来演化为朱拉隆功大学,但一开始仍是立足于培养宫廷侍卫的皇家御用学校,对暹罗的整体教育改革并没太大实质性影响。1887年暹罗仿照欧美模式成立了专门的教育部负责管理国家教育和规范教育体系。同年朱拉隆功在萨拉隆行宫创办了陆军军官学校培养现代军事指挥人才,随后又创办了陆军士官学校和海军学校。此后新式的法律、警察、师范学校等陆续建立。朱拉隆功还下谕选拔留学生,派往国外学习。到朱拉隆功晚年受教育已不再是贵族子弟的特权,平民教育开始在暹罗全国形成热潮。
朱拉隆功按西方建制改革军队,制定军事条例,结束了此前暹罗临时招募士兵的惯例,开始给将士发放固定的薪俸。1887年以后由于法国的武装入侵暹罗改编和扩充了陆军、配备新式武器。在丹麦人里舍尔的帮助下暹罗建立了第一批新式军事院校,这一时期暹罗海军正式创建成军并开始自建战舰。1893年暹罗成立国防部。1904年制定的征兵条例对过去用犯人的后裔补充军队和在地方行政长官的统率下进行战斗的传统做法做出禁止性规定。到1910年泰国军队共有9个师5.4万人,和法属印度支那的军队相当,甚至甚至一度在同法国的战争中小胜对手。
19世纪90年代朱拉隆功开始着手建设近代化的交通和邮政事业,成功使边远地区和首都曼谷连接起来,这大大利于边远地区的开发事业和国防建设,使整个国家联结成比较紧密的经济整体,促进了全国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由于这一时期的铁路建设使暹罗的主要产米区湄南河三角洲与中部和北部的新兴水稻种植区连接起来,大米出口成了暹罗最大的收入来源。虽然林业和矿业被外国资本垄断,但仍需向暹罗政府缴纳所得税,同时暹罗的民族资本也开始蓬勃发展。以国王为首的暹罗王族和华侨富商将大量金钱投入碾米厂、罐头厂、水泥厂和纺织厂。暹罗国家财政收入越来越高,国库越来越丰富。暹罗利用丰厚的财政收入进行土木建设:开挖运河,修筑铁路和水闸,架设电线和电报线,建设警察部队,创办医院、博物馆和图书馆,开办新式学校。到了1909年暹罗的人均GDP甚至达到清政府的17.3倍。暹罗人口从朱拉隆功登基时的500多万增加到900万,医疗条件的改善使暹罗的人均寿命提高了5岁多。尽管每年在基础设施上投入很大,但国家财政连年赢利,达到“既无外债,也无内债”。
尽管朱拉隆功改革奠定了暹罗近代化转型的基础,捍卫了国家的独立,但暹罗并没像明治维新后的鬼子一样成为一个帝国主义国家:1893年法国寻找借口挑起双方纷争,然后将炮舰开进曼谷河段,强迫泰方签订《曼谷条约》:将附属于暹罗的老挝割让给法国属下的印度支那并赔款300万金法郎。朱拉隆功为此大病一场,甚至一度拒绝治疗。1904年暹罗又被迫使签订条约完全放弃湄公河以东的土地。朱拉隆功晚年还以割让领土为代价,取消了英法两国在泰国的治外法权。对暹罗而言:国家独立的维持是以丧失大片领土为代价而实现的。那么为什么暹罗即使在改革后仍未能完全摆脱挨打的命运呢?这主要是因为暹罗的地缘形势远比鬼子糟糕——列强之中欧洲各国皆是自西向东扩张到亚洲,随着地缘距离的日益疏远后勤补给的难以为继,事实上列强扩张到印度、南洋就已经是极限了,至于中国这样一个遥远的东方大国,列强是无力征服的,只能把中国作为自己资本输出经济侵略的半殖民地。如果再把战线向东延长到鬼子这个资源匮乏的弹丸岛国对欧洲列强而言就有得不偿失之感了。相比之下从太平洋方向而来的美国就不一样了,如果美国想从巨大的中国市场分一杯羹的话,在其通往中国的航线上需要一个中转补给站,鬼子正好适合扮演这个角色。可此时的美国尚处于国力不强的童年时代,根本无法和英、法、俄罗、德等列强抗衡,所以美国在完成在北美大陆的西进运动扩张到太平洋后就几乎不怎么参与列强瓜分殖民地的战争,像关岛、波多黎各少数几块殖民地都只是呈点状分布的殖民据点,美国几乎没有像其他列强那样整片大块的殖民地,更多是通过要求被侵略国门户开户的方式进行经济渗透,所以其实美国对鬼子的内政也并不太关心,只要鬼子同意开放门户充当其通往中国的中转站即可。相比之下暹罗处于英、法两大强国之间,尽管改革后国力有所增强,但也强不过英、法,要想避免被英、法瓜分的命运就只能尽力周旋以夹缝求生。在这种状态下生存下来的暹罗相比其他东南亚国家而言有更成熟的外交心态——将自己定位成英、法之间的“缓冲国”以左右借力试图自保:19世纪50年代暹罗试图与法国结盟以对抗英国的侵蚀;当法国势力在暹罗膨胀到一定程度后暹罗就利用英法之间的微妙矛盾聘请英国顾问和授予英国商人部分矿产开采权以换取英国对泰国主权的保护。而暹罗的佛教信仰本身是讲究与世无争的,以致于在面对英、法入侵时暹罗的心态倒放得很宽:既然反正打不过,索性让出边缘地区,一心一意只发展核心地盘的经济。
朱拉隆功改革的目的是为增强泰国的国力、缓解民族危机,并没试图解放民众思想。然而泰国在引入西方制度的同时仍不可避免受到新思想的影响,越来越多受到新思想影响的人开始反思泰国的君主专制政体。上世纪30年代发源于美国纽约华尔街的经济大萧条迅速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朱拉隆功改革后泰国已开始日益融入国际市场,因此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场世界性经济萧条的波及。当时的泰国国王拉玛七世为缓解财政压力就削减了军队的薪俸,这自然引起了军方的不满,尤其是已接受新思想影响的新军更是趁机打出要求实行君主立宪的旗号。1932年6月24日凌晨泰国军队在人民党领导下占领了王宫,逮捕了在首都的各部大臣、陆海空三军和警察要员,解除了御林军的武装,控制了曼谷铁路局、中央车站、电台和电话电报局等重要据点,接管了兵工厂,随即宣布成立军政府。军政府上台后宣布泰国为君主立宪国。从泰国宪法的规定而言:作为君主立宪国的泰国和英国一样由国王作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同时也是泰国的国家象征,但更多是作为礼仪性质的存在,国家的实际日常行政事务则由议会选举产生的内阁负责。缔造了泰国君主立宪制的军政府鉴于泰国民众并不支持军人干政的情况选择还政于民选的文官政府,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军方完全将到手的权力拱手让人——事实上迄今为止军方仍是左右泰国政局的关键性力量,一旦民选的政府总理触动到军方的利益就可能招来政变。泰国军方为使自己这种名义上还政于民选政府而实际上仍得以操纵大权的局面固定化常态化就推出国王作为效忠对象。尽管泰国宪法规定由民选政府享有国家的治理权。但对军队的控制权不在民选政府手中而在国王手中,泰国由此形成了一套极为复杂的政治制度:由民选政府负责国家政治治理,国王不干预日常行政。但由于军队归国王掌控,所以当国家出现紧急状态时国王可以利用军队迅速介入到政局中。当然由于国王需要军队的支持才能介入政局,所以泰国国王是否有实权其实取决于同军方的关系。在1932年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所谓军队归国王掌控只是一句停留在纸面上的话,真实的情况倒更像是国王沦为了军方把控政局的傀儡。
1938年泰国陆军上校銮披汶·颂堪就任内阁总理兼军队总司令,成为泰国实际上的统治者。这时鬼子正在大举侵华,与此同时鬼子也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征服东南亚的企图,对此披汶其实是心知肚明的。1940年鬼子趁法国在欧洲战场败于纳粹德国的天赐良机出兵占领了包括如今的越南、老挝、柬埔寨在内的法属印度支那,如此一来鬼子占领区就与泰国直接接壤了。珍珠港事件后鬼子对美、英宣战,大举出兵东南亚和南太平洋地区。按说在这一过程中泰国是最有可能和鬼子发生冲突的东南亚国家,因为此时的泰国是东南亚唯一的独立国家。当时缅甸、印尼等地确实有一部分人希望利用鬼子的力量摆脱原来的欧洲殖民者施加的束缚,然而作为独立国家的泰国和鬼子合作又能得到什么呢?然而事实却是泰国还真就和鬼子合作了。当鬼子发起太平洋战争时泰国意识到自己根本无力抵抗,于是没进行任何抵抗,而是与鬼子签订了《日泰攻守同盟条约》,由此加入了以德、日为首的轴心国集团,向美、英宣战。泰国尽管是当时东南亚唯一的独立国家,但在列强瓜分东南亚的过程中泰国还是被迫将部分领土割让给法属印度支那和英属缅甸,由于与鬼子结成了同盟,所以鬼子在占领法属印度支那和英属缅甸后将原属泰国的领土还给了泰国。后来泰国直接参与了日军在缅甸的军事行动并曾与中国远征军交战。然而泰国政府其实从一开始就明确了一个基本观念:谁在这场战争中占据上风就是自己的盟友。在与鬼子签订的《日泰攻守同盟条约》的同时泰国驻美大使社尼巴莫拒绝承认泰国政府与鬼子签订的《日泰攻守同盟条约》,拒绝按照泰国政府的指令向美国政府宣战,还召集在美国的泰国留学生和和泰国大使馆官员,成立了泰国爱国组织“自由泰人运动”。和戴高乐的自由法国运动不同的是:自由法国是追求独立自由的法国人组织起来的,是与纳粹德国扶植的维希政权对立的,然而自由泰人运动背后实际上有泰国官方的支持。说得直白些泰国政府以官方名义与鬼子结盟,却又暗中扶植起一个所谓的”反对派“配合盟军反抗鬼子人,这就纯属两头押注的行为了。1945年8月15日泰国得知鬼子天皇宣布投降的消息后立即在第一时间宣布对英、美宣战的宣言无效,最终泰国不仅没作为轴心国的帮凶受到惩罚,反而作为同盟国的成员在战后获得了鬼子150亿日元的赔款。
二战结束后的1946年6月9日当时的泰国国王阿南塔·玛希敦遇刺身亡,由他的弟弟普密蓬·阿杜德继承了王位。这时泰国的政局正处于最为混乱的时刻,而国王的权力在此时已基本不复存在,年仅19岁的普密蓬·阿杜德成为了各路野心家眼中的提线木偶。1947年11月8日銮披汶·颂堪重新上台。1957年9月17日凌晨4点泰国的军事独裁者銮披汶·颂堪被自己的得力部将沙立元帅发动的政变推翻。此后泰国又经历了沙立、炳·廷素拉暖两代军人总理的统治,直到1992年爆发了军政府血腥镇压民主运动的黑色五月事件。血腥事件激起了对军政府更大的反抗并最终导致军政府退出政治前台,泰国由此进入到民选政府时代。民选政府上台后普密蓬·阿杜德利用相对平稳的政局极力扩大自己在民众中的影响力:事实上早在军政府统治时期普密蓬国王就一次次扮演各方政治势力之间的调停者角色,可以说正是因为他才使泰国在特殊的年代避免陷入进一步的动乱之中。1973年泰国曼谷大学爆发骚乱,普密蓬国王要求当时的泰国总理及其官员离开泰国,以免国家陷入社会动荡的危机,结果泰国总理服从了国王的要求,由此可以见证普密蓬国王对泰国政局的影响力。普密蓬国王这种政治影响力完全是依靠个人的能力水平,通过运用娴熟灵活的政治手腕对泰国政局施加影响。在民选政府上台后普密蓬国王在泰国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泰国王室掌握着大量财富——负责管理泰国王室财产的皇家财产局控制资产高达1.9万亿泰铢(约合530亿美元),每年的收益达8.4亿美元。普密蓬国王凭借雄厚的财力从事慈善事业,为自己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同时王室也热心于各种宗教祭祀活动,王室礼仪同佛教仪式高度结合,从而在这个几乎全民信佛的国家内将自己塑造成为半人半神的存在。同时泰国国王的权威性也得到泰国宪法的保护:任何攻击王室的言论在泰国都属于犯罪行为,最高可以判处最高15年监禁。2006年泰国军方发动了反对时任总理他信的政变,而普密蓬国王在这场政变中通过与军方合作真正成为了军方与民众之间的仲裁者角色。泰国作为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在宪法层面并没赋予国王实际处置行政事务的权力,泰国国王是否具有实权取决于他能否通过高明的政治手腕充当军方和民族之间的仲裁者角色。普密蓬做到了这点,这使他得以在2006年政变后与军方一同掌控者泰国政局。如今的泰国呈现的是国王、民选政府、军方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在这种形势下国王是否具备实权取决于现任国王玛哈·哇集拉隆功的政治手腕。这位今年五月刚登基的新国王政治手腕究竟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至少就个人威望而言显然是不能和他的父王相提并论的——毕竟普密蓬国王的威信是在一次次政治和社会动荡中通过发挥仲裁调解作用以及热心公益民生事业培养起来的,而玛哈·哇集拉隆功早年却以行为放浪而声名不佳,他究竟能否保持他的父王通过在军方和民众之间发挥仲裁调解作用建立起的实权目前还无法断言。
潘杰希尔山谷快速被攻下?
启用了无人机和特种部队,首先是利用部队数量的优势,大规模的集中优势兵力进行进攻。其次是大量的利用内应。第三,通过用金钱收买武器的方式迫使对手放下武器。此外主要赢在使用三个战术:
1.利用原地方武装的内应,壮大根据地。通过教会的力量先后派遣了很多的传教士到当地和老百姓生活在一起,宣传自己的思想,逐步使老百姓认同他们的理念和主张。2.利用外援。通过周边国,引进无人机。3.不妥协。通过杀一儆百,以使抵抗着害怕四处逃窜。总之,阿塔深愔游击战争的精髓,最后让北方联盟觉得继续抵抗完全无利可图、得不偿失,从而不得不放弃,跑跑了事,留下了潘杰希尔省府大楼。#新媒体##自媒体##微头条日签##我要上头条#现在又俘虏了沙特数千名士兵?
胡塞武装这支游兵散勇给人的感觉是越来越厉害了!刚刚发生的沙特油田被袭事件,胡塞武装第一时间承认系自己所为。这次又俘虏了上千名沙特士兵,胡塞武装就真的那么厉害吗?
胡塞武装的由来胡塞武装,是一支属于什叶派伊斯兰武装力量,长年战斗在也门地区,人数在10万左右,装备比较落后,目前有所加强,主要以轻武器、步战车、导弹和无人机为主。虽然是散兵游勇,但是作战勇敢,多次与沙特联军交手,把沙特土豪军打得丢盔弃甲。
2014年的9月份,也门国内发生内乱,也门什叶派起义反对现政府,胡塞武装趁着天赐良机控制了首都萨耶。沙特见状迅速纠集了一帮人,组成沙特联军进入也门,开启了打击胡塞武装的战争。
多年来,胡塞武装看似作风涣散,不修边幅,好像散兵游勇,但是打起仗来却毫不含糊。面对装备精良的沙特联军,丝毫不落下风,而且有时还把沙特联军打的丢盔弃甲。
9.14沙特阿美油田遭无人机袭击事件沙特油田遭袭击事件,前面已经做过多次介绍。9月14日,沙特阿美油田遭到18架无人机袭击爆炸,胡塞武装第一时间承认是自己所为,宣称对事件负责。
但是,美国认为胡塞武装根本不具备袭击沙特油田的能力,一口咬定是伊朗所为,却遭到伊朗方面的矢口否认,伊朗方面谴责美国是血口喷人。可能胡塞武装为了为伊朗缓解压力,两天后,胡塞武装又第二次承认自己就是袭击沙特油田的凶手,并展示了用无人机和导弹袭击的相关证据。让国际社会对胡塞武装刮目相看。
沙特数千名士兵被俘虏昨天,也就是9月28日,胡塞武装发言人叶海亚.萨雷亚上校向BBC宣称:在也门与沙特边境的一场袭击作战中,胡塞武装一举击溃了沙特军队三个旅,俘虏上千人。但是,沙特方面至今也没有进行回应和证实。尽管沙特方面没有证实,但也没有出来反对,胡塞武装极有可能说的就是真的。如果消息属实的话,那这次战斗就是胡塞武装近年来取得的最大一次战果。当然,也是什叶派反对逊尼派的最大的成果。
作为土豪出身,武器装备精良的沙特军队,这一次可就真的把人丢大了。沙特必然会对胡塞武装展开疯狂报复,中东地区又会掀起一场血雨腥风。令人奇怪的是,胡塞武装最近在国际上频频发声,处处示强,是不是胡塞武装就真的变强了呢?不可否认,胡塞武装经过多年的战斗厉练,战斗力确实提升了。
但是,胡塞武装作为一支游击队,国际社会对其存在的合法性心存质疑。在我看来,并非是胡塞武装的战斗力越来越强了,而是沙特联军越来越烂了!
(图片来自网络,欢迎评论交流!)
以色列被放逐了多少年?
以色列被放逐了4年。以色列在历史上被灭亡4次。具体为:1.公元前586年,犹太王国被巴比伦人征服,入侵者捣毁了耶路撒冷的圣殿,并将大部分犹太人放逐到巴比伦。2.公元66年,经过4年。
历史上犹太人三次建国,两次被灭。下面我来讲讲犹太人早期历史:第一次建国和犹太第一圣殿公元前1050年,犹太人扫罗建立以色列联合王国。都城在耶路撒冷。
以色列后来分裂为南北两部分,北方在公元前722年被亚述吞并,南方犹大王国在公元前586年被巴比伦灭掉,之后以色列这个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能重建至于罗马,。
古代以色列国是被谁灭的?